兒女並不是父母生命或意志的延伸
【推薦序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有些父母其實並不關心子女和誰戀愛、結婚,而是透過參與兒女的生活來處理父母親他們自己的焦慮,讓自己的意志在子女的身上呈現,以對抗面對衰老和死亡的焦慮。」
在早期的社會,視子女為父母的財產,孩子可以過繼、買賣。孩子的存在,被教育要滿足父母各方面的需要,像是最常被提到的「養兒防老」、「光宗耀祖」。孩子如果沒辦法承擔父母設定好的「功能」,就容易被貼上各種難堪的評價標籤,像是「沒出息」、「沒有用」……
然而,過去因為道德的制約,例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能輕易懷疑父母口中種種「為你好」的說法是否合理。傳統的思維忽視了父母也是人,也有很多侷限與缺憾,他們連自己的生命都不一定能良好掌控,卻試著要去控制子女,來讓自己感覺不失控。
「為了孩子不離婚就是一個謊言,事實上是父母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婚姻關係,卻把這個『黑鍋』丟給孩子。」
父母也不一定能處理好自己的婚姻關係,但有些父母卻選擇要讓孩子背起他們難以承擔的責任。然後,自己的婚姻處理不好,又要介入孩子的婚姻,這狀況比比皆是。
當父母願意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不隨意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如意都怪罪到孩子身上,親子雙方於是有空間能各自成長,並且能交織出更深刻的關係。當父母願意看見自己的不完美,並且同時陪伴著自己也陪伴孩子,生命的美好便能在相互扶持中綻放。
「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其實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也只是在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而已,最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帶父母成長,讓我們體驗到一種毫無戒備的,甚至可以獻出生命的愛。」
還好,在教育普及、知識流通的現代,父母更願意謙虛內省。不少父母知道自己也還在學習,也藉著跟孩子的親密互動,學著表達愛,也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我看見許多父母不強裝權威,不把自己塑造成全知全能,而是願意跟孩子真誠討論,走向雙贏的局面,這真是動人的風景。父母不再只在乎「面子」,更懂得經營溫暖而接納的親子關係,「犧牲」不再被當成美德,父母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采。
「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對自己有基本全面的了解,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力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常常我們是先懂得扮演一個人,才開始學著扮演父母。也許原生家庭不懂得好好對待我們,但我們透過自我教育,建設自己,也慢慢成就孩子。
我很關心一個人三十歲左右的價值觀,因為這個階段正是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的關鍵轉折。即便是教養派別與方法,目前也有許多可能性,但最終要回到一個人的自我認識,由此展開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教養實驗,邊走邊調整。
先對自己有紮紮實實的明瞭,才能溫和而堅定地設立界線,能適時依賴又能獨立。真正懂得做自己的人,也會允許對方做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說要『做自己』,是因為自己得不到別人的認同,但問題在於:人怎麼可能透過別人的認同而做自己呢?當你開始想要別人認同你的時候,就啟動了討好模式,只會離自己更遠。不妨將注意力和心思放在自己身上,關注自己的內心需求,發掘自己的優勢和天賦。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才能徹底『做自己』。對內安頓好自己,對外才能開放包容,不隨波逐流。」
一個人的獨立並不容易,在我們的社會裡,那表示這個人要試著對原生家庭提出不同的看法,並且為自己負責。試著發掘自己心底的需要,試著透過行動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便是自我認同的起點。
真的認同自己了,有能力在社會立足了,能靠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才有個底。很多人根本連獨立都做不到,所謂的「做自己」,常只是「任性」換個說法而已。
「愛情是建立在兩個獨立、完全能為自己負責的人身上。」
安頓好自己,才有可能安頓好兩個人所建構的關係。兩個人都能為自己負責,不管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可以更美麗。
當婚姻中的愛情堅實,那麼經營出有愛又有界線的家庭,就不會只存在於童話。
祝願您,能藉重新理一遍自己的過去,並且帶著篤定走向未來!
摘錄自《#謝謝我自己,不完美也很美》
作者:湯蓓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大年初二平安吉祥:
昨天的直播,我們談到了原生家庭,在這個時機點,正好應情應景。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166477615071772
過年是一個很適合學習做自己的時機點,理解我們成長的脈絡,接納我們曾經不想面對的沉重。也就是,我們開始可以對自己的過去進行整理,並試著腳踏實地,開創新局。
這兩天我們好多次談到「自己」這個議題,講到「做自己」,有人充其量只能做成「自我中心」。因為有人根本沒多花時間認識自己,也沒搞清楚即便親如父母子女,也要各自獨立,摸索出合適的界線,為各自的人生努力。
回應「我是誰?」這個功課,現在不做,更待何時?
祝願您,能朝著獨立邁進,不再承擔屬於父母的課題!
.
ps.這本書晚上(2/13)大約9點半有直播,歡迎參與
pps.贈書活動可點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3906177016100254
.
以上文字摘錄自
🌵《#謝謝我自己,不完美也很美》
重塑內心秩序、理清關係、強大自己的24個練習題
🌿 博客來 https://bit.ly/3tbfLHp
🌿 誠品 https://bit.ly/3cjmkRR
🌿 金石堂 https://bit.ly/36iBt2d
🌿 momo https://bit.ly/3qTbp5q
🌿 讀冊 https://bit.ly/36k4J8O
幸福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happinessbookrep
【🍀我們幸福有IG帳號囉❗️立馬追蹤‼️】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_publishing/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金石建設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金石建設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金石建設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金石建設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金石建設評價 在 [問題] 金石龍悅的預售案- 看板Chiayi - 嘉義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金石建設評價 在 請問有人看過金石建設的金石喆學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金石建設評價 在 金石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金石建設評價 在 建案專訪「金石建設」嘉義市西區透天別墅【金石喆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金石建設評價 在 嘉義金石建設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金石建設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我們不清楚自己是誰,
那就少不了痛苦
「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都來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無法代表自己的事物。」
昨天的贈書直播,談《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還沒參與贈書活動的朋友,歡迎點開連結聽聽看。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343666913664039
我談「心想事成」,跟一般不斷呼喚宇宙的狀況不太一樣,特別是有些書與作者很強調要跟宇宙下訂單。我跟宇宙沒這麼熟,倒是我很在乎「我是誰?」這的議題。
如果我們把對「我」的認同,跟外在的人事物或者某些評價對等,那我們內在的狀態便不可避免地會被外在牽動。那外境的震盪就容易引發較為劇烈的內心波動,受苦也就在無常中變得稀鬆平常。
然後,我們許的願望,我們自己並沒有真心相信,又會有什麼結果呢?社會期待的、追捧的,就一定是我們真心想要的嗎?
當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是誰、不明白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向宇宙下一大堆訂單,不過就是引來一大堆「求不得」的苦。沒有向內探索,怎麼知道要往外面哪個方向走?
那些訂單,反而變成一種貪欲與匱乏感的展現,那這種狀態能成就什麼?
心想事成,是成就自己,而不是要擁外在的什麼,最後變成綑綁自己的繩索。假設我們想要明天就突然得到兩千萬,那我們有沒有認真想過,這兩千萬會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這改變我們真的喜歡嗎?
「任何可以丟棄自己不實的身分認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及身體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是誰?」
當我們想要的都得不到,「我」有存在的價值嗎?
當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很負面,卻又期待正面的結果,哪一個是「我」呢?
我們常常設定一堆外在的高標準,不管是收入或地位,還是友情與愛情,我們不斷為難自己,是因為我們真心看重自己?還是隱隱然覺得自己做不到,或者「不配得」的信念根深蒂固,我們在創造一個容易失敗的目標,最終要驗證自己內在對自己的看法正確無誤?
「因為所有事物都是能量的振動,而觀察者又會影響被觀察者,所以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我們怎麼認定自己,跟我們會把時間精力放在哪裡有關,這又影響了最後的結果。「自我」、「努力」、「結果」這三者中,「自我」有強大的能量,這是顯現於外的內在根源。
心想事成,要回歸自我,而不是用在操控別人。心想事成,也不是坐享其成,而是透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自己的一片天空。
昨天我把非暴力溝通架構下的「請求」拿來跟「夢想」一起談,正向、具體、現在式、自我請求,這幾個指標一加進來,心想事成就變得不那麼虛幻。我們能藉著認清自己是誰,踏踏實實投注精神與時間在我們要前往的方向,簡單的事專注重複做,也能累積出一定的結果。
如果我們不斷照顧自己的健康,充實自己的心靈,並且在經濟上能邁向獨立。我們的生命品質持續建設中,內在也踏實寧靜,那麼,外在的結果是不是得到,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樂在其中的工作態度很難得,這態度本身更有可能引導我們走向喜樂。我要引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這本書裡的一句話,跟大家一起思考:
「你不可能經由一個沒有喜悅的旅程,到達一個喜悅的終點。」
祝願您,內在充滿喜悅,並在喜悅中成就自我!
.
以上引用佳句取自
遇見未知的自己【恩佐全彩插圖典藏版】:張德芬經典代表作「身心靈三部曲」喚醒篇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6893
誠品|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6992816367
張德芬老師新作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恩佐全彩插圖典藏版】:張德芬經典代表作「身心靈三部曲」創造篇》
博客來|https://bit.ly/3ejXXBU
誠 品|https://bit.ly/3fC8RTC
金石堂|https://bit.ly/3dj0D1k
讀 冊|https://bit.ly/2NdrQYP
三 民|https://bit.ly/2YfWRl6
「身心靈三部曲」張德芬老師的介紹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635176936521661/videos/710037319848978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金石建設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身處這個時代,我們可能都會遇到以下狀況:
想哭泣時不能流眼淚 → 用笑容偽裝真實情緒
面對衝突不想惹麻煩 → 壓抑內心需求,用逃避、沉默抵抗外來侵犯
遭受挫折時覺得自己差勁 → 在現實痛苦之外,繼續自我批判的折磨
工作遇到瓶頸徹夜難眠,人際紛擾讓你每天懷疑自己,
看著手機「已讀不回」的訊息胡思亂想,
面臨選擇障礙反覆糾結,深怕落下遺憾⋯⋯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
越想找到快樂卻越憂鬱,越想放鬆心情就越精神緊張!
這一連串不斷循環的「內耗」過程,
一點一滴瓦解極力築起的堅強自信,
我們變得猶疑、脆弱,更失去了生活品質,
身心俱創的磨折下,賠上的可能是整個人生⋯⋯
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懷疑自我並壓迫自我時,當我們迴避某些感受時,當我們試圖在思維裡自我辯駁、說服時,當我們試圖控制、壓抑、否定或漠視特定的感受與思維時,當我們想要控制他人、環境甚至社會時,我們所做的,就是持續激發內耗的自我戰鬥。
從小到大,在各種跌撞中,我們逐漸釀成對自己的質疑,當「批判」的箭頭轉向自我,往往誘發出以「成長」為名的各種壓迫。「我想要成為⋯⋯」、「我還有好多不足,怎麼追得上別人⋯⋯」;於是對現況不滿、對自己不滿,這種「想要成為」的過程,就是一種耗損,阻礙我們誠實堅定地面對人生。明白這一點,或許就能有意識地擺脫「被控制」的局面,主動權永遠都在自己手中。
你是感受的主人,而非感受的奴隸!
要想結束這一切糟糕的心情,
先停止與自己較勁!
取自《擺脫內耗人生》
……………………………………………………………..
各位朋友,早安:
內耗這個議題,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都難避免。我們的天性會不斷被修正,有時會修正得過頭了,失去自己了。
我最近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女孩的幾任男友,都因為被媽媽強烈反對而分手。女孩受不了了,想要改變被媽媽控制的處境,赫然發現:自己以為的喜好其實都是媽媽的喜好,所以只要經過媽媽的否定,就會有強烈的恐懼,她根本就沒有了「自己」,沒有清楚的情緒,來幫助自己判斷,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要回復被奪去的自我,最好是有一段時間能脫離媽媽,用幾年的時間,自己獨立生活,能夠慢慢把自己找回來。然後,才能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用內外趨近一致的方式去展現自我,可以輕鬆很多。
最近跟一位朋友互動,他不但搞不太清楚他人的感受,也不確定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我感覺他生活得很辛苦。因為沒有覺察,便難以調整自我,常搞不清楚狀況,做事也抓不到重點。
這篇摘文在談調整溝通模式,對某些朋友真是困難。所以我常覺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溝通,長期失望卻又懷抱希望,總有一天會走向失望。
祝願您,能減少內耗,走向內外一致!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34858933197056/
……………………………………………………………..
調整你的溝通模式
【文/ 于德志】
在有效處理對方的防禦∕攻擊姿態之外,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溝通模式。不同的模式,帶給對方的感覺會截然不同。
小燁是個二十五歲的女生,青春亮麗。她的苦惱在於,自從與上大學時交的男友分手後,兩年多的時間裡一直沒找到合適的男朋友。
小燁:「我曾經交往過兩個男孩,不知道為什麼,約會一兩次後,他們就不再約我了。」
我:「確實讓人困惑。你們約會時發生了什麼嗎?」
小燁:「沒有啊,我覺得滿好的。其中一個男孩帶我去了一個很特別的餐廳吃飯,我們兩個都非常喜歡,挺開心的。可是,之後他就不聯繫我了。」
我:「嗯,是挺奇怪的。吃飯時發生了什麼嗎?」
小燁:「很正常啊,我們就是聊天。比如,他問我喜不喜歡這個餐廳,我說還好啊之類的。」
我:「你對他安排的評價是『還好』?你不太喜歡嗎?」
小燁:「不是,我其實非常喜歡。但我習慣控制自己的感受表達,不喜歡像別的女生一樣激動。然後他還問過我,是不是我以前去過很多這樣的地方,我說沒有,確實是第一次來……」
我:「那對方會不會有點失落?」
小燁:「是有點,但我說的沒什麼問題啊!」
小燁的困境在於,她平淡的溝通模式,給自己的約會對象傳遞了一條非常不妙的消息:這個女孩對我不感興趣,甚至,她不喜歡我的安排!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想傳遞的信息會被對方誤解?讓我們看看表達的四種模式:
從表達的主動性∕被動性和建設性∕破壞性兩個維度,可以將表達分為四種不同類型。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呈現。
晚上很晚了,老公興沖沖地回到家:「老婆,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今天公司正式任命我為區總經理了!」
#回覆模式A(有建設性但缺乏熱情的回覆):「嗯,挺好的,你真棒!」
#回覆模式B(熱情且富於建設性,這是溝通的完美時刻):「哇,我真為你高興,你這麼長時間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公司的認可,我們約個時間去哪裡慶祝一下吧!」
#回覆模式C(冷淡而具有破壞性的回覆):「知道了,你有沒有看見我的鑰匙?」
#回覆模式D(積極地表達破壞性,這是最糟的回覆模式,它可以瞬間凝固一切美好):「你瘋了吧,這算什麼好消息?本來就天天不在家,這下你肯定需要到各地出差,我一年還能見到你一次嗎?」
還記得前面我們提到過的鏡像神經元匱乏嗎?當我們的感受得不到他人的接納,當我們的期望被打破時,會遭遇巨大的沮喪感。
小燁的問題就在於,她所習慣的平淡回應模式,無法提供對方鏡像神經元所需要的滿足。在夫妻關係中,一旦愛人間習慣了彼此的溝通模式,這可能不會造成大的傷害,但對於全新的戀愛關係來說,它只意味著一種解讀:對方對我不感興趣。
關於信息接收,曾經有一項研究指出:溝通中,我們所接收的信息,只有百分之七是從語言中獲取,百分之三十八的資訊源自語音、語調,另外百分之五十五源自身體語言資訊。所以,著名的婚姻訓練師斯坦.塔特金(Stan Tatkin)教授的訓練模式,側重於改變問題夫妻傳統的溝通模式,包括語言、身體姿勢、儀式性行為習慣等等。比如,很多夫妻說話時不再注視對方,他會教他們面對面坐好,彼此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因為實踐證明這是減少誤解的最有效方式。
習慣的改變很難,但如果我們了解對方的期待,了解了溝通模式所傳達出的解讀訊息,會更好地避免各種誤解。
.
以上文字取自
擺脫內耗人生:走出焦慮、自責、憤怒、悔恨⋯⋯透過有效練習轉化情緒,讓你停止內在糾結、化解自我衝突,重新拿回生命主控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293
麥田出版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金石建設評價 在 請問有人看過金石建設的金石喆學嗎?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最新金石喆學建案基地在北社尾(北園國中旁)有人有購買了嗎?這家件建商評價如何?我是有去看了只是價格很扯!!看3樓半地坪32點多坪(含道路持分6點 ... ... <看更多>
金石建設評價 在 金石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金石建設 秉持在地深耕37年,金字招牌、永續經營、誠信踏實的理念,在嘉義地區選擇最好的地段蓋最好的房子,贏得好口碑,成為嘉義人的驕傲。 ... <看更多>
金石建設評價 在 [問題] 金石龍悅的預售案- 看板Chiayi - 嘉義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看了很久的大樓還在看,孩子都大了 = =
預計是給爸媽住的。金石在民生路的預售案,看規劃應該還行,但聽到價格嘴巴的飲料差點
噴出來,大樓每坪開價21~26萬。
高雄市美術館二線建商的房子也差不多這個價格,交通方便設備好,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也大
多了,價格也是差不多這個區間
嘉義最近是有挖到金礦還是石油嗎?怎麼房價漲的不像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7.65.1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ayi/M.1589018314.A.85B.html
一樣的價錢可以在台南高雄買不錯的大樓建案了,在嘉義買到的都鳥鳥的,金石算是相對設
配不錯的建商了,之前去看其他的只能用驚嚇來形容
※ 編輯: deltaz (42.77.65.146 臺灣), 05/09/2020 18:27:18
我國中時就聽過這個說法,現在都變中年人了,還沒看到這句話成真
你知道嘉義人口衰減已經很多年了嗎
真的賣的掉,到底誰買的
我也不懂
問題是這個沙漠也太小了,隨便住台南高雄通車都很容易呀,又不是方圓百里只有嘉義可以
買
養魚沒啥問題,重點是地下的結構如何。高雄美術館以前整個區都是林業用水池喔
爸媽還想住嘉義幾年
蓋的真的不太好,電系用料也差,戶外瓦斯管也是很鳥
而且房版有錢大嬸應該是相關內部人士,可以參考一下賺多大
不過整天在各大版面引戰加水桶,大概可以想像精神狀態與婚姻狀態,可悲啊
有人買單就好,地主與建商不會在意不買的人怎麼想呀
要不是爸媽想要多住幾年嘉義,不然真的是不太想碰嘉義房地產的
※ 編輯: deltaz (42.77.195.120 臺灣), 05/10/2020 08:36:15
過戶有資料的,看實價登錄就知道了。網路上還有一些很蠢的說法像是賣一半餘屋都過戶給
人頭戶就不就好了,沒繳過房產交易稅的鍵盤大師才會說這麼蠢的話
不要在網路當鴕鳥了,金石的房子跟賣菜一樣好賣,到底誰買走的??
※ 編輯: deltaz (223.139.61.252 臺灣), 05/12/2020 12:06: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