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楊牧
(給名名的十四行詩)
1
一些些風雨之後,強大的
日光照醒苜蓿,地丁,薇蕨
我們相扶持走過草地,巡視
潮濕的圍牆,發散着早春的
氣味,往朝北朝西的方向
移植一棵冬青,順手將角門
釘牢。然後又是徹夜的風雨
在我們生命巨大的古琴上
拉緊預言的絃,張開一片恢弘
嚴肅崇高,豐盈的三月天
我們在凌晨的小寒中依偎
互相期許等待,傾聽最遠處
雨雲在海面漸漸聚集,分裂:
莊嚴的號角聲,準確的鼓點
2
在那個完整的日子裏,我們
目睹冬寒節節向春暖讓步
破曉爆炸的聲響,在長橋
兩側,濺起廣大的湖水和烟
當生命以超越的端毅,挾貫耳的
萬鈞雷霆在那選擇了的日子
那個完整的日子裏向我們宣示⋯⋯
朝陽後迅速下過一場細雪
豪雨乃在午間洗滌清醒的大地
山脈升得更高,河流急急
蒼松在狂風裏喧嘩催促,瞬息
瞬息間,一群白鳥掠過萌芽的
原野,飛雹敲打面海的大窗:
你選擇了一個完整的日子來到
3
我聽到宇宙震動如橄欖葉
當它感受歸來的春風,海浪
在無限的空間裏以時間的
面貌將過去,現在,未來
雍容地延續——超越感官的
真實的聲音;我看到天地間
久久堅持的一份光明如爝火
如北斗七星,如劍訣,如電
如哲人無垢之鏡,一燈心傳
長照除卻灰塵苔綠的寶殿
——超越一切的,眞實的炫耀
在東南之東,北西以北——
我們聽見,看見,當生命
以大無畏的聲音和光明呈現
4
面向萌發的葉芽,巨樹
森嚴的手勢,我的大門洞開
羣鳥從草地上躍然飛起
啁啾相呼於牆裏牆外,搶據
新綠的枝頭,叮噹搖響的
簷角,所有的蓓蕾都提早
迸裂去年的寒衣,蚯蚓
在土壤裏迅速翻了一個身
小蛾焦躁,頂撞著金色的蛹
以他正成形的翅膀;古典的
和浪漫的書在架子上爭持不下
應該朗誦幾首詩?以甚麼程序
進行?中文先呢還是英文?
迎接他們啼聲宏亮的小主人
5
這是你的王國,牛乳領域
最初的家園譬如草莓小島
風波萬里——牢記蓊鬱一片
萬里風波外的才是鄉土
模仿它,億萬倍廣闊偉大
牢記香蕉鳳梨的南溫帶
藍天大海的西涯,美麗的
火山連鎖裏突破雪線的峯巒
而所有河水都向四方奔流,齊赴
仰望,等待的汪洋。這就是
你的王國,是我們集結的
營盤,在多雨微涼的北溫帶
我要你認識這小院落的經緯
草莓和牛乳。你從這裏出發
6
我們比你自己性急,中午
凝視你在蒲公英的手推車上
驚喜如對鏡,眉毛逐漸成型
逼向日光的眸子聚滿遼闊的天
你不知道你在何處,我們知道
夜裏我彷彿打開一盒粉蠟筆
看你進行偉大的顏色試驗
在燈前,黃與藍調和為衝刺的
新綠,紅與黑互相砥礪,構成
歐洲最深刻,不朽的古典
我甚至讓你肆意將光的七色
揉碎在一面鏡子上,看你如何
對著暗淡的後果納悶,體驗
性情,一次放縱想像力的失誤
7
並且自一次小小的失誤中
領悟夢幻以外的經驗,準確的
線條和顏色如東籬新栽的
菊苗。小滿黃昏淺淺的天——
雲霓忽遠忽近,在雨後搬弄
一些樓臺和城堡,嘽嘽揚塵的
馬匹,武士的旗幟——瞬息間
化為古琴,團扇,刀尺,秋千
或者這些將證實為經驗以外
帶著夢幻色彩的現狀,然而
透過落花的小院,北窗高處
若無聲息一架軍機,筆直
由西向東飛行,穿破解散的
秋千影,讓我們神馳傾聽
8
七重天外,宇宙的起點
和終點,永遠閃爍著的
是我們認同的星海。如此熟悉
你的聲音和面貌,如此熟悉
許久許久以前,在另外的
一個世代,我們曾經是一體
結伴而行的形和影,流浪過
在無比沉寂的七重天外
以一份不可追懷的意志,反抗
人間愚妄的制和哲學體系
向激情的權威挑戰,以冷漠
以不可詮釋不可模仿的微笑
我們曾經並肩,跋涉千山萬水
搜索人間的公理,正義,同情
9
你必將認知,通過一些喧囂
誇張的歌詠和頌讚,認知
人物和事件的舞臺;倘若可能
在歡呼聲中保持我們的沉默
用理性的心靈去觀察體會
逼視冗長,一再重複的戲劇
帶著不妥協的眼光,永遠永遠
卓越地,堅持我們傳承的三一律
則你將認知,一切空間時間
和角色都必須和諧統一如神諭
事件的虛實可以辨別,根據
大自然,日月星辰和山岳河川
根據宇宙開闢的法則和秩序
除此之外,一切都不必容許
10
遲遲的夏陽在蘋果林外
渲染歲月連綿,風從山谷
從鮭魚的家鄉吹來,擁向
大海,濃厚的針葉林的氣味
我們將為你說明,一般的
洋流方向,廣闊汹湧的姿勢
亘古而然——歸向一條抽象
威猛的子午線,由北極以北
垂直向南切入企鵝的冰山
你將飛越這永恆的抽象和威猛
感受,且旋轉尋覓親切的
北回歸,西東不斷的走向
在上升的氣溫和濕度中,葱龍
快綠,平生最美麗的島嶼
11
風也吹向山谷,河水來自
原始的寧靜。刺青,鳴蟬
那是我們秘密的世界,充滿
無遠而弗屆,不是你有限的
粉臘筆所能描摹,有一種
焚身的炙熱,從童年的彼端
傳來,曾在我生涯裏挫折冷卻
又導回童年的此端,熾熱如昔
你不必畏懼,往檳榔樹開花的
方向走去,使用簡單的方言
有禮親善的手勢,在適當的
場合,以微笑回報族人的好奇
他們將擁戴你如部落的兄弟
故鄉,我們不可凌辱的土地
12
這一切都是眞實的,蘆葦花
如此,容許它在鐵路橋下飛奔
過車聲和心血的脈搏,眞實
凝重跌宕,不是異邦的白雲
它閃過你學習認識的眼睛
復停留在磊落鏗鏘的記憶
海岸線曝晒的漁網,容許它
張開我們先人求生的信念
蹈向無窮的波浪,如同憤怒的
雨點,寧為浩瀚天地之一霎
碎落虛無深處,見證擔當
一份意志之揮舞,又如彎刀
砍入黑暗的森林。這一切都是
眞實的,我們不可凌辱的先人
13
你是會喜愛,我們的鄉音
甚至積極聆聽寺廟的鐘,鼓
焚唄,微風吹過甘蔗田,瑟瑟
悠遠,甜蜜的信仰。是的
人們曾經失落在交談和議論
在不實的消息和忿怒之中
我們找尋到穩固的立足點
冷眼觀察竄走潛伏的灰塵
輕薄可笑的宣言和控訴,因為
我們也曾經失落,卻在認眞的
思考之後,選擇了青山巍巍
流泉的冷冽和充沛,我們
從鄉村進入都市,又回歸
鄉村,清潔亢奮如新鼓
14
這是出發,在號角聲中
鐘鼓齊鳴的日子,微風細雨
充足的陽光是你的被褥,啊春天
水仙和蜜蜂已經廣泛散開在
你快速成長的領域。你揮動
有力的雙手,佈置滿天燦爛的
音符。你必須認識這些
進而加以支配。讓飛雁的行列
嘎嘎為西經,鯨魚噴水是北緯
月色安詳着色,小星星亮晶晶
裝飾你學習抬頭翻身的床
車馬和船舶都在驛站上等候
準確如音樂交響,如篆如隸
如黼如黻,如一組十四行詩
---
詩人利文祺賞析:
〈出發〉寫於一九八零年。前一年的十二月發生了美麗島事件,以及接下來的美麗島大審和林宅血案,這些事件皆標誌了台灣民主運動進入新的里程,更多的台灣人覺醒,發現國民黨的惡行以及渴望更自由和民主的社會。寫於這樣政治背景之中,楊牧的〈出發〉不僅只是寫給未出生的兒子名名,亦透過兒子,表達下一代的政治面向的期許,以及對於台灣未來社群 (community)的想像。
楊牧以很特別的體裁來寫這首詩,因此有必要花點時間討論詩的形式。和這首詩連袂的是寫於八零年一月的〈海岸七疊〉,也是獻給未出生的兒子。〈海岸七疊〉有七段,每段七行,同樣地,〈出發〉為工整的十四首十日行詩。我們或許可以用楊牧喜愛的愛爾蘭文學解釋這樣的手法。學者Tara Guissin-Stubbs發現,愛爾蘭詩人似乎常寫十四行詩,但溯及傳統,十四行詩應為沙士比亞以降的英格蘭產物。這樣的僭取(appropriate),除了表現愛爾蘭文學的混雜性(hybridity),也表示這體裁如何在愛爾蘭生根,從「英格蘭的」(English)成為「愛爾蘭的」(Irish)。Helen Vendler也注意到葉慈的十四行詩有類似傾向,她將葉慈的作品稱之為「僭越性的十四行詩」(transgressive sonnets)。熟悉英語文學的楊牧,將這樣外來的文學形式套用在台灣本地,書寫美麗島事件後對自由的想望,可以說體現了台灣文學的「混雜」,以及如何將中西文學在地化,成為「台灣的」(Taiwanese)。
在內容方面,可謂典型的「台灣情節」。陳芳明認為,楊牧在美國寫的詩都是在回盼花蓮,如〈瓶中稿〉這首詩,因此陳芳明稱之為「花蓮情節」。有趣的是,〈出發〉確實展現了類似精神,只是從花蓮放大為整個台灣。在詩的一開始,地點是西雅圖家中的花園,楊牧和妻子盈盈將角門修好,等待兒子的誕生。他想像如果兒子出生,他將開始以西雅圖作為經緯,教他認識世界,如第五首:「我要你認識這小院落的經緯/草莓和牛乳。你從這裏出發」。他也將讓孩子拿起粉臘筆畫畫,並允許他放縱想像力(對比國民黨戒嚴時期不給予太多自由)。第七首最為關鍵,透過飛機飛出窗外,從西雅圖,飛到第八首之後的台灣,進入台灣的情境描寫。
第八首開始楊牧的「台灣情節」,從這裡開始,不再描繪西雅圖那邊屬於童稚時期的歡樂場所,而是在台灣,討論兒子長成青年之後(或者廣義的說,所以下一代的台灣年輕人包含我長大之後)所要面對的期許和課題。第八首提到楊牧他們那一代,也就是那群「黨外」人士,曾經「反抗法治」、「向權威挑戰」、「搜索人間的公理,正義,同情」。雖然是回顧過去,但也期許了下一代能繼續擁抱其精神。在第九首,楊牧提到下一代將在喧囂時刻「保持沉默」,「用理性的心靈體察」,「帶著不妥協的眼光」,頗析這個社會。在這裏我們彷彿聽到楊牧曾說的「右外野的浪漫主義者」,亦是保持距離,隨時警醒,觀察社會動向。除了社會正義,楊牧也提到了族群正義。在第十一首,楊牧寫到對於原住民的尊重,這些原住民也是「兄弟」,他們的土地「不可凌辱」。在第十二首,楊牧想到了本省人,他們跨過黑水溝而來台定居,有堅強的意識,然而他們的後代,在國民黨時期被外省人排斥,本省人和他們的祖先應也是「不可凌辱」。
在這首詩歌,楊牧描繪了對外來社群的想像,他希望下一代比他們更勇敢、睿智,挑戰國民黨的權威,熱愛民主和自由,他也同時描繪了族群和解,不管是本省或是原住民,都不應該被欺負。
----
設計:泱泱
圖源:https://pxhere.com/en/photo/1452645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社會關懷 #利文祺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金鎖記賞析」的推薦目錄:
金鎖記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星球負荷不了的大象 ◎林儀
持續聽聞著你
某天醒來,我的憂傷
終於長成一頭大象
許多灰階的記憶
譬如菸味爬行整個房間
膨脹而後衰變
只有那年夏天長存
你是風,我便滿佈皺褶等待
有人在我身上留下線索
通往某個輕盈的盡頭
某天醒來,也開始習慣
在眾人面前從容
表演如何登陸
多年前我們遺棄因而
逐漸縮小的行星
你的那首歌偷偷被我回放
作為開場讓一切
靈巧,愉悅,一如那些
掌聲的背面
平衡的秘密:逆著時針前行
克制膝蓋到鼻尖的距離
克制不安的晃動
傾斜以及時差
譬如連日大雨
面對一堵牆,手握鑰匙
不觸及所有插座
直到你離開的體溫
反鎖了門
-
◎作者簡介
林儀,1991年生,臺中人,醫學系,創立籠鳥詩社,目前覺得最慶幸的事是大學開始遇到詩,遇到一群溫暖的社員與朋友。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全國醫學生文學獎、愛詩網詩獎、太平洋詩歌節首獎等。
(節錄自網站女詩人們:https://leafha.pixnet.net/blog/post/441017020)
-
◎小編林淵智賞析
在一切開始以前,我想先說一個故事:
「在小王子的B612行星上,除了玫瑰、蘿蔔等無害的植物,還會長出另一種可怕的植物,也就是猴麵包樹,這兩種植物的幼苗極度相近,因此小王子每天醒來的例行公事,就去巡他小小的星球,拔掉猴麵包樹的幼苗。然而,等他某一天出門旅行,回來,卻發現他的星球已經被猴麵包樹穿越心臟,土崩瓦解了。
小王子哭得很傷心。他很想念他的玫瑰與一切的美好。
但美好終究只能成為回憶,一種無奈的命定。」
每一顆星球都有其所能承受的重量,或大或小,但不論其所能乘載多寡,星球終究只有一個,一點點逾越邊界的可能都極其容易讓這顆星球崩毀,並且萬劫不復。此詩運用之核心概念便為此。
綜觀全詩,其實頗有情詩之感,「只有那年夏天長存/你是風,我便滿佈皺褶等待」、「你的那首歌偷偷被我回放」、「直到你離開的體溫/反鎖了門」,你我之間的互動曖昧叢生,也飽含了記憶的溫存,使人下意識地便要認定這就是一首離別之後的情詩了。
但仔細看,再仔細一些,或許你會發現一些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持續聽聞著你
某天醒來,我的憂傷
終於長成一頭大象」
開句便直接地揭示了主體與客體間的關係,「聽聞」這個動詞所隱喻的是無可回逆的指向,只有單方面的訊息輸送,使得「我」的憂傷,在醒復睡、睡復醒的日子裡,逐漸膨脹,終於成為一頭大象,擠滿了「你」「我」之間的縫隙。此一想像十分順暢,理所當然;接著,作者順著大象的形象,提煉出了「灰階」此一字眼,作為叩入詩人意志世界的敲門磚。
於是,承繼此一思緒脈絡轉銜出來的詞彙,便是菸味充盈的房間,真要說此一意象系統的連結性,或許只有難聞的氣味本身而言,然而,作者卻似對此斷裂渾然未覺,又唐突地以膨脹和衰變作為對它的行動處理,固然氣味本身具有發散與收斂性,然而,此兩者的併稱卻無法直覺地聯繫起,而往往會成為解讀的歪斜。而到了末段,又回到了大象本身,描寫其身體的皺褶,皺褶間的縫隙,與縫隙間所能容納的線索,通向未知的盡頭──在這裡我終於看到了一組完整且美麗的意象被組合出來。
但就第一段而言,詩間的意象疏離到極致,彷彿又蹦出了一種怪異的美感,但仔細審視後卻又不堪一擊,此乃抒情詩常有的通病:將意象以一種我行我素的方式聯繫,卻忽略了意象本身所需持有的連動性。
「某天醒來,也開始習慣
在眾人面前從容
表演如何登陸」
接著次段,卻又來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場景,「我」身在一個慣於被眾人凝視,且須學習從容的地方,我們不難想像這裡或許是一間動物園,或是馬戲班,「表演如何登陸」、「作為開場讓一切/靈巧」、「掌聲的背面」,這些詞彙所營造出來的系統十分集中,但卻也產生了另一個問題,亦即除了「大象」以外的語句雖然完整,卻自外於第一段的敘事截線,而使場景的切換突兀發生,卻沒有提供任何理由以及轉換的脈絡,而以一種暴力的語法強行轉變。
到了第三段開頭,看似依然延續上面的情景,將馬戲班裡的走鋼索具體化,把克服一切困境視為是一種平衡的過程,平衡時間、距離、晃動還有傾斜。這些小心翼翼呼應著「我」所面臨的困境,然而,正當我們以為它的鋼索即將走到底,即將要完美落地的時候,卻聽到咚地一聲,大象像雨一樣落了下來。敘事場景竟又回到了房間裡,「我」面對一堵牆,想著「你」的離開,才知道手中的鑰匙並不是開門的鑰匙,而是「你離開的體溫」才是鑰匙。乍看之下,似乎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一種意象的挪移與轉化。但仔細看,也可發現不少想當然耳的意象指涉涵括:走鋼索和雨、插座和鑰匙、甚至,連最終的鑰匙本身也與門無關。
另一部分,除了意象問題之外,作者亦將方法昭示於讀者面前:「逆著時針前行」,告訴我們在現世的痛苦裡,時間的倒退可以解決一切。
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太多敘事中,都將時間作為一種慣性的解答,此詩也進入了類似的邏輯推演當中。將逆迴時間當成強行破壞時空規則的反部署,卻不知道這卻也是對於未來的不可知性的逃避。如同詩的末尾所說
「面對一堵牆,手握鑰匙
不觸及所有插座」
面對一堵遮蔽一切出路的牆,擁有鑰匙卻因為恐懼而永遠不得門而入。固然面對開門的可能,人們更傾向於保守自己的一切回憶,將那些現實消融在回憶的漩渦裡,而小心翼翼地不碰觸到插頭裡的閃電。這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沉浸,抑或又是一種處境的反射?我依舊無知,因而無從知曉。
但回到最開始,破壞那顆星球的猴麵包樹,雖然傷痛本身之巨大受創必深,但卻也注定了之後的旅行與回憶作為救贖,在小王子中,聖艾修伯里處理到了此問題;但在此詩中,我們看見了作者對於失去「自己」的傷痛描繪細膩,卻看不見傷痛之後的旅行。因此,更浩遠的宇宙便成了這顆星球之外所缺席,而成了一種無可迴返的深淵。固然,詩作為抒情的場域,敘事的空間與完整性可以停留在一彈性極大的空間,做更多的發揮。
但是,到底這是否便是「我」所該面臨的結局呢?還是做為一個「女性詩獎」中的「女性」,我們便該擁有更積極的態度?又或是做為一首詩,應該要有更完整的面容?
然而,以上同個問題尚且有許多不同答案,更何況是不同問題呢?以下寫詩思路種種,就任憑各位讀者自行判斷了吧。
--
美編:幸秀
圖片來源:pexels / Eva Elijas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金車現代詩獎每人可投稿3首詩,為少數可投稿多份作品的文學獎。
——小編Z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_1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葉紅 #女性詩 #女性主義 #星球負荷不了的大象 #林儀
金鎖記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假如我曾經向你揭示過什麼 ◎lialia
假如我曾經向你揭示過什麼,那必定
都是我早已揭露的事情,如果
有些例外,你竟而獲知他人
未能全盡的故事,那麼也許
我多一分專愛與絕望於你
我多一分專愛與絕望於你,滿籃
蘋果與桃金孃的孩子,我為你再添一分
容色早已衰敗,光輝有所不再
汁液乾涸,接近腐敗的花朵與果實
我掠髮垂眉,迤邐支頤坐你對面
多麼像個風華正盛的晲晲的錯誤
在黃昏燈光前,陰影附在眉下
是怎樣地幸運
你我相看不清
陰影
附在眉下,嘴角或有初起的紋路
提示笑意突如其來,無所謂
允許不允許,當相逢的一瞬間就
什麼也失去禁忌。此時是暮春,
天空裡同時洋溢
金星與木星。
設若人的命運確是由星圖取下一徑
宇宙當分潤力量添補
我不足的愛,添補我不足的幸運
添補我光輝不再傷痕薜荔如磨砂
粗礪卻仍試圖奮起
光華,曾一瞬而消亡,那偶然生發的
我請求你記住
此時是暮春,當愛生成的時候
因愛而稱的恨也就隨時確立。我求取
當花與葉離奇盛放的時候
也猜想須臾那浩蕩凋萎的數量
物質終將慘澹生變,我僅立於那一刻
追蹤不懈運動的分子,去求取
曾經依附其上的
造物給予和美的善意
是如此我不能,我不能
盡皆無罣礙地
對你生恨
是怎樣地幸運,你我相看不清
在生死徒勞的面容之餘
留得一點尚未衰退的心之殘像
令無妄的愛也能依附其上
錚錚擊打有聲。豐盛的花葉將予濃蔭
封鎖春泥的潮氣也不散,露珠反覆積累
猶如夜復一夜發朽的淚。我們
在每個午夜說故事宥酒,直到物質
在節氣過後照例衰變,一切究竟
應然,循迴。
假如我曾經向你揭示過什麼,那必定
都是我早已揭露的事情。如果
有些例外,那例外不過就是
我對你過份的絕望與專愛。
--
◎小編D賞析
詩以「揭示」為題,透過花葉等物像的變貌譬擬關係變動的過程,作者以幾組字詞及象徵的出現將詩作的段落彼此勾連,處理這段正在自己正在回首細細檢視的關係,或許尚未結束,但正處在一個衰變的狀態之中。
若以與「時間」的詞語切入,思考作者如何處置詩中的「我」所身處的關係內的時間,「暮春」是個微妙的選擇──戀情開始時熱烈的美好正在快速消逝,那「當相逢的一瞬間就/什麼也失去禁忌」的時刻,正在走向「容色早已衰敗,光輝有所不再/汁液乾涸,接近腐敗的花朵與果實」,詩中的兩人或許中將迎來春色的殘像。
第四段動用「盛放」、「須臾」等詞彙,不僅加速了詩的內部時間,同時創造出繁景快速消逝的效果,然則又巧妙的以「追蹤不懈運動的分子」,說明那樣美好的任何細微之處,詩中的「我」幾乎不願錯過、竭盡所能地想要抓住。
轉入第六段作者透過段落前半,形容及將結束的關係中美麗的事物是久不散去的迷霧,是「我」不願離席、確只能眼睜睜任其腐敗的時刻,詩行後半言「會者定離」,多數的事物在時間裡依循往復的準則繼續前進,也只能繼續前進。
--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照片來源:raysun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假如我曾經向你揭示過什麼 #lialia #我多一分專愛與絕望於你 #當花與葉離奇盛放的時候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12/20201228.html
金鎖記賞析 在 【楊照主講:孤絕的華麗—張愛玲】第七集《金鎖記》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看過《 金鎖記 》的人都知道故事主人翁——曹七巧的可怕。她一生所做所為都被身邊親人所憎惡,當我們驚嘆著可怕,驚訝著她怎麼會這樣對待身邊的人的同時, ... ... <看更多>
金鎖記賞析 在 WOW挖藝術-Master Class 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用京劇唱給你聽 ... 的推薦與評價
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教授稱讚張愛玲的《 金鎖記 》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小說主角曹七巧背負受制於金錢慾望的宿命,如同她心裡解不開的一道枷鎖 ... ... <看更多>
金鎖記賞析 在 [心得] 《金鎖記》研析--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 的推薦與評價
一、篇名:《金鎖記》研析--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註1)
二、基本資料:
1.作品名稱:《傾城之戀》之金鎖記
2.著作人:張愛玲
3.出版項: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典藏版三十五刷/皇冠文化出版有
限公司/台北市
4.頁數:三七九頁
三、前言
歷史由兩性所共同創造,女性在於歷史記載中理應佔有同樣的地位,
可事實不然,為女性作傳寫記,就中國正史說來,份量一向微薄(註
2)作為男性父權政治凝視下的附屬品,當歷史的視角與思維單以男
性為出發點,史官是男人的這個前題下,女性的發言權無疑受到剝奪
,除干政的妃后記載份量較多,其餘女子在正史中往往不留名亦或寥
寥幾筆;讓我們看看,第一本專為女性言行記錄的傳記吧!第一本專
為女性言行記錄的傳記是漢代劉向的列女傳,而列女傳的寫作,有它
一定的創作原因及時代背景,據傳,劉向是因為趙飛燕姊妹穢亂宮廷
,故作《列女傳》以戒漢成帝,並希望對於天子擇取后妃,能有所警
惕,足見有它一定的政治目的。由男性規範出婦女各種不同德行如母
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當女性,犧牲自身的利益以造
就男性的利益的同時,成就了一個忠於禮法的美名,便於男性的駕御
與控制,以達到一個男性眼中理想的權力配置。其實列女傳的寫作不
過是案例之一罷了,從《易經》的陰陽觀,經過《呂氏春秋》、《淮
南子》、《禮記》等經書典籍的傳播轉化,已把陽尊陰卑和男陽女陰
的觀念發展的更為成熟圓滿。到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以降,陰陽
更被大量運用到宗法倫理體系之中,奠下以「陽」為天、君、父、夫
、男;以「陰」為地、臣、子、妻、女的尊卑綱常(註3)
建構於父權政治利益的基礎,宗法體制建構男女、君臣、父子、夫妻
的主從身份,「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教條將女性自權力中逐
漸貶向底層。《女誡》、《女論語》、《內訓》、《女範捷錄》諸如
女四書等書籍,均負起了所謂文以載道,教育女性成為便於支配的另
一群,成為男性以及以男性為主的家族的財產;而宋儒所強調的那一
套「窮天理,滅人欲」以及明清時期大肆表揚婦女守貞與殉節,更將
女性對身體的自主權、對生命的選擇幾乎可說是完成抹煞。
而金鎖記所寫的,便是這樣一個女人的故事。
近年來,張愛玲的作品再度獲得重視,有關書評與研析在一般市面上
、網路上均易取得,資料很多也就意味著整理起來會很困難,一直在
考慮要從哪個角度切入,由於筆者本人對於歷史視角、婦女議題之類
的問題,一直很感興趣,所以就決定以性別政治的觀點切入。
本文將透過鐵閨閣的象徵意義、情慾的被壓抑、經濟權力的支配、性
別政治......等幾個大方向,研讀《金鎖記》。
四、原著摘要
曹七巧,一個出身麻油店的平凡女子,在別無選擇,順從兄長攀附權
貴的心態下以及旁人羨豔她「一朝麻雀變鳳凰」的目光中嫁入豪門,
服侍一個身患軟骨症,終身無法坐起的男人--她的丈夫。
在一個富貴華麗而腐敗的家族,七巧卑微的出身與鄙俗的言談是無法
得到認同的,她是上至婆婆下至傭人奴婢所蔑視與茶餘飯後談笑消遣
的對象,在她所處的環境中,沒有任何的快樂與光明,只有終年不斷
的,那濛濛的,阻絕一切視線的煙霧--吸食鴉片,是她苦悶人生的
最佳解脫。
她也戀愛過,對象是人品猥瑣到連七巧自身都瞧不起的季澤--她的
小叔。因為寂寞,又或者因為她的情慾無法在殘廢的丈夫身上獲得滿
足;不論原因為何,這場戀情,都是不為道德兩字所允許,極度壓抑
內心,她的脾氣變得更為暴躁,言語變得更為瑣碎,她對季澤那如火
如荼的欲望也只剩下怨懟的餘灰。
不過她還是能捉住什麼,她被賣了一生,她要換來一些真實存在的東
西--金錢。她辛苦地等待,小心的經營,但到最後分家的時候,孤
兒寡母還是被欺負了(註4)
她的一對子女--長白與長安,成為她極端與瘋狂下的犧牲品;長白
不遲疑地墮落了,並任由七巧折磨死自己的妻妾--芝壽與絹姑娘。
而長安,她掙扎過,想借由婚姻走入另一個家庭,重新定位自己,但
最後她放棄了掙扎,終於,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註1)
三十年來,七巧戴著黃金的枷,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
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
她娘家的人恨她(註5)所有的人都恨她,回首前塵,她想著,如果
當日,嫁入尋常百姓家……
五、正文
女人,特別是從前的女人,終其一生都在家庭中度過,由父親所主導
的家庭進入由丈夫所主導的家庭,在宗法禮制的約束下,女人飾演著
種種由男人所定義的,一個「好女人」的角色,她們可能是純潔的女
兒、忠誠的妻子、愛護孩子的母親、孝敬的媳婦,無論哪一種身份,
她們都必須對以男性為主體的家族有著不二的忠誠,她們可以為了父
親、為了丈夫、為了子嗣、為了家族的榮譽與血脈的延續付出一切,
哪怕是生命?但就是不能有一絲絲是為了自己,永生永世微笑的忍耐
只為成就一個婦德的美名,而這個美名,則是男性對於女性最高榮譽
的讚賞。
就拿七巧來說吧,她是一個纏過足(父權文化下的畸形產物),一個
走不遠的女人,狹小的家庭對這樣一個女人來說便是全世界。只不過
這個世界於她,是這麼樣地不堪;她一直身不由己,可說她被兄長以
一個交易媒介嫁入姜家,在人多嘴雜的大家庭中,她的低微出身,導
致她的一舉一動都極容易被他人引作笑柄,沒有一刻不是如同芒刺在
背,複雜的人情,誰是永久的朋友,依賴男權是那個時代女性最普遍
的生存法則,而她有誰能夠依賴?她曾自嘲道,姜家二少坐起來,脊
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還沒有那三歲的孩兒高哪!(註6)丈夫是天
、是支柱,這些話對她來說不過是另一場諷刺。
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在日後,父權政治體系日漸
確立後,女性不再擁有身體的自主權,女性的身體,被視為天生「不
潔」,男性為維持自身在性行為上的優勢,恐懼接觸有較強性能力的
女性,取代男性的支配權,《易.姤》的卦辭即明確指出「女壯,勿
用取(娶)女」(註7)而藉由貞節美名的引誘,達到控制女性身體
的功效,守貞為男性對女性身體的有效控制,男性藉壓抑女性生理慾
望需求,甚至於去除女性的身體本身(如自殺殉夫)創造出了許多的
「貞女烈婦」,在忠、孝、賢、貞、禮、信等等道德名義下,無形中
將殘殺女性的罪行合理化,而女性為貞節而禁止自身情慾的宣洩,無
疑是另一種自殘。
七巧在情慾上無法獲得滿足,只能壓抑,因為女性在情慾上的滿足本
為傳統理法所不容。多少回了,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
骨與牙根都酸楚了(註8)在婚姻生活上,她得不到滿足,然而在家
族中,她的地位有無法被認同,她應該如何在以男性視角為視角的社
會界定自己?
於是,她拼命地想抓住些什麼,由鴉片、由金錢、由權力的掌握來填
補她的空洞。她一直在等待,十年轉眼即逝,她是隻玻璃匣子裡蝴蝶
的標本(註9)她住在逃不出的玻璃匣子裡,戴著黃金的枷,她無力
更改現狀,只能任憑那一點一滴的瑣碎與煩悶,磨蝕她所有的耐心與
青春。
玻璃匣子、房子,在金鎖記中有特殊的象徵意義。《禮記.內則》記
載:「禮,始於謹夫婦,為宮室,辨內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深
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所謂「男不言內,女不言外
」女性被置於深閨固門的內囿環境裡──即「鐵閨閣」的概念。這樣
的觀念源自於宗法父權體制,在男女/陽陰尊卑的定位上,將女性貶
壓於權力、身分和慾望的最底層(註10)定義出男女的主從關係,
將女性收編「閨閣」之內,成為了父權政治凝視下的他者。既為遭貶
抑的他者,也就沒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與人格。在《金鎖記》中,七
巧生活在一個女性內囿的環境,以女兒、妻子到成為母親與婆婆,很
自然地,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一個沒有光的鐵閨閣,沒有
光明,一個內囿的封閉世界──又有多少女子的一生並非如此呢?
而後,她分了家,得到了多年來她夢寐以求,唯一能讓她有安全感,
她賣了她的一生所得到的--金錢。在七巧分家後,在某種程度上勉
強算得上擺脫男性的壓迫,就算此時她的心境早已濱臨瘋狂狀態,但
她多年來受的委屈,或多或少在當家掌握權柄後獲得些許補償,就因
為她失去了太多,就因為得之不易,所以她格外地恐懼,恐懼權柄與
財富的失去,她處處提防,諸如她娘家的人、曹春熹、童世舫,反映
了潛意識中的恐懼,畢竟,金錢與權力是她生活最大的保障呀!在七
巧眼中,長白是她唯一一個可以不用堤防的,想要她的錢的男人--
反正將來橫豎都是他的(註11)在七巧心中,她的一雙子女來自於
她,他們是她的分身,她在他們身上充分地展現了她的支配欲,她的
人生無法自個兒作主,她要做長白與長安的主人,做為對自己人生的
彌補。
生命的傳承,是女人在家族中最大的功能,一個傳統女人,唯有成為
一個母親,母以子貴,才能擁有依附於父權的母權,女性的生存空間
既侷限於家庭,家庭便是女性進行權力運作的唯一政治場合。
七巧當了家,她已經老去,她擁有了很多的財富,但那卻只更突顯出
了她在情感上的匱乏,尤其在對於季澤那些殘存的幻想破滅後,在她
心中,只剩下長白與長安是屬於她的(至少七巧認為他們是屬於她的
)特別是長白(因為他是兒子),這些年來她的生命裡只有一個男人
。可是,因為他是她的兒子。他這一個人還抵不了半個……現在,就
連這半個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親(註12)從上面這一段話顯
露出她在情感上的匱乏與渴望,也表露出了她的佔有欲,她唆使長白
吸大煙,一部份原因恐怕便是為了將長白留在身邊,長白和七巧的兄
長不同,建構在父權的基礎上,七巧的哥哥可說是毀了七巧愛與被愛
的可能。相反的,長白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包括他和芝壽的婚
姻,七巧本身無法擁有一段正常的婚姻生活,連帶的,她也不讓其他
人擁有;她間接逼死了芝壽、絹姑娘,毀了長安所剩無幾的希望。七
巧曾是父權政治凝視下的他者,當她緊握母權──依附於父權的權力
,她由被迫害的他者轉移成為迫害他者的實踐者──父權的代表。
婆媳之爭、妻妾混戰、妯娌交鬥諸如此類看似俗不可耐的戲碼自古至
今不斷地上演我們都習以為常,但我們是不是該去思考它背後的意義
?「從夫式」的婚姻將同數受害者的眾多女子牽扯在一塊,開闢了許
許多多的戰場,一個又一個身陷其中的女子為了爭奪由少數男子施予
的利益或權柄,極度扭曲人性,站在自己認定的立場--男性的從屬
,攻伐與自己同樣身不由己的女人,無論誰勝誰負,心靈均早已被奴
役而變質,她們將男性視作一切的重心,卻同樣都無法擁有一個完整
的自我,依舊生存在父權的箝制下,一個無法逃脫的牢籠。
別忘了,就算到了最後七巧極盡瘋狂地迫害他者,她唯一能施與迫害
的場所依舊僅止於那個鐵閨閣內。
七巧死了,但故事尚未完結。因為,到了最終,依然沒有任何人獲得
解脫,沒有人走出那個沒有光的牢籠;長安,她曾試圖為自己點一盞
燈,試著從新定位自己,但那一絲絲微弱的光明不久即便隱沒,因為
,這微弱的光亮比起那亙古的黑暗是那樣地微不足道。
六、結論
從張子靜晚年的著作《我的姐姐張愛玲》中我們可以得知《金鎖記》
內的人物都是曾經真實存在過(其實不只是《金鎖記》,張愛玲絕大
多數的作品都是取材餘真人真事)
也許是因為張愛玲取材的範圍稍嫌狹隘,不少評論家指出,張愛玲的
作品缺乏「時代感」、「使命感」,認為她對她所處的世界沒有寄予
熱情,缺乏「文以載道」的功能。不過,難道文學作品的存在價值一
定要建構在「傳教」的基礎上?我常覺得,這不過是一種既定的成見
罷了!「道」的定義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吧!我覺得,透
過這些文字,能夠讀出作者想傳達的一份意念、一段故事與一份情感
,能讓筆下的角色真實地活過,便是一部好作品。文學評論的確能影
響世人對文學作品的評價,但無法抹滅作品本身的價值與光芒。
張愛玲的作品也許不具備空間的寬度,但卻擁有了時間的深度。她以
一個女性的觀點書寫,在那樣一個年代裡,那樣一個女人的故事,難
道不值得抒懷?難道不該在歷史中留下專屬自己的一頁?已經有太多
的女人埋沒在歷史的浪潮中......不該去強調張愛玲作品的價值,那
會讓我自己也落入「文以載道」的窠臼,有時候,單純地欣賞能得到
一些不同的感觸。不論喜惡,七巧的形象非常成功,極盡悽厲。同樣
都是婚姻不美滿的女子,她徹底顛覆了歷代閨怨詩中女子的形象。有
時候會質疑,是不是因為閨怨詩的作者往往為男性,所以所塑造出的
那些女子,往往都是單純、忠貞不二、極度內斂(好像從沒在詩中看
過哪個古典美人哈哈大笑)而沒有自我,無論丈夫是出外遠征、經商
或是浪蕩花叢,女子永遠都不會質疑自身存在的價值,甘心將自己的
年少芳華埋葬在鐵閨閣中,活動的空間極其狹隘,最多是憑闌遠眺,
怎麼都走不出那個狹小空間,這到底是古代美女的普遍現象還是男性
理想女性的投射?不妄下定論。不過可以確定一點,七巧她對自己存
在的目的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只是,卻沒有圖破現狀的能力。
很欣賞張愛玲這點,誠實描述,不會將理想投射在一個不適當的時代
。她也不在作品中說教,只是,冷冷地,揭露了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
東西,她不作任何的批判,也因此,顯得客觀,她不去美化一個殘酷
的故事(或者可說是一個事實)而現今,若要放眼未來,唯有正視從
前,正視被美化、合理化的,那黑暗的一面。倘若未對過去那些深植
人心的固有觀念作一個完整的、脈絡性的抽絲剝繭,又如何能對症下
藥呢?
但也就是限於時代限制與生長背景,張愛玲雖具有清析的反思,卻也
找不出一個真正的出口,在她筆下,一個女人最好與最壞的際遇都仍
是男性的附庸。或者正因如此,「欣賞」卻很難真正「喜歡」她的蒼
涼筆鋒,因為遍尋不著「希望」的痕跡。
清末民初,女學興起,女子紛紛走出閨閣,但她們有多少人是爭取成
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女性?還是,她們也在不自覺中認同父權的優越性
,被譽為獨立自主的新女性──革命先烈秋瑾,依然有「身不得,男
兒列」的感懷,若一心將「父權文化下的男性」當作是爭相仿傚的對
象,而不是作為一個有獨特性格的「人」,那只能表示女子仍然尚未
走出那一片陰霾。
《金鎖記》的時空,距離我們,彷彿很遙遠,但比起人類歷史的漫長
,又不過宛如昨日,而未來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七、引註資料
註1.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皇冠,184頁。
註2. https://tacocity.com.tw/yini/002.htm父權政治凝視下的他者
註3.林幸謙(2000),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麥田,52頁。
註4.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皇冠,159頁。
註5.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皇冠,185頁。
註6.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皇冠,153頁。
註7.康正果(1996),重審風月鑑,麥田,62頁
註8.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皇冠,164頁。
註9.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皇冠,151頁。
註10.林幸謙(2000),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麥田,117頁。
註11.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皇冠,170頁。
註12.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皇冠,170頁。
八、參考書目
1.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皇冠
2.林幸謙(2000):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麥田
3.馮祖貽(1999):百年家族──張愛玲。立緒
4.張子靜(1997):我的姊妹張愛玲。學林
5.康正果(1996):重審風月鑑。麥田
--
我的最愛 幽城幻夢
千古風流 聖山隨筆
源頭活水 紅樓夢覺
一地雞毛 竹本口羊
https://www.wretch.cc/blog/skyovera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54.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