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ROM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10/12/OT1010120010.htm]
何韻詩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如過往由無敵組合「黃偉文+何韻詩」雙劍合璧、寶劍出鞘震懾人心。發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同時,黃偉文在微博留言,謂「已為何韻詩完成了『五行詩』系列:金-〈金剛經〉、木-〈木紋〉、水-〈水花四濺〉、火-〈惹火〉、土-〈沙〉,現在她命中應該什麼都不欠了。」我倒一廂情願地認為「五行詩」系列中的「金」,該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才對。除了「金」在五行中意指金屬,形象化為斧頭,因此「金剋木」往往有砍伐斫傷之意;更重要的是,黃偉文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確把「鋼鐵」與當代女性處境互為主體,融會「武裝」、「打仗」、「鋼盔」、「戰地」、「鐵臂」、「軍隊」等軍事意象,把相當具象化的「既脆弱又堅強」的情感狀態,發揮得淋漓盡致。
「鋼鐵」原非必然要與戰爭扯上關係,然而,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名便很難不與戰爭有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原為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寫於1933年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通過主人公的成長道路,闡明人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亦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奇蹟、成長為鋼鐵般的戰士。革命者在鬥爭中百煉成鋼,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但與俄國巨匠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同樣為自傳體小說開創先河,同時亦成為社會主義思潮中的「紅色經典」。
阿Y〈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自然不會錯過來自名小說所蘊含的革命和文化意涵。全詞的開端,已圍繞著主人公的成長展開──「從頭溶掉我多災的信仰/鑄造更光更亮/淋過冷水/也等得漫長/隨著每個打擊/我會愈強/最難舌劍唇槍/怎樣武裝/和人言打仗/其實這鋼盔/天天加厚/最後令我/站著亦牽強/我縱是內傷/但強人/哪可休養」──女主人公卻自詡是個「強人」,有趣的是詞中積極從不同的側面,來突顯「強人」鋼鐵般的心志從何而來。通過災難、挫折、打擊、打仗,甚至內傷,反過來塑造出女主人公鋼鐵戰士的形象。 從「紅色經典」的革命需要看,革命戰士百煉成鋼固然可喜可賀;阿Y〈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從女性的情感層面上著墨,煉成鋼鐵戰士卻可能並非心底所願──「我變做了鋼鐵/但未完全勝利/無人晚上會記起/我都想可以脆弱到/仿似瓷器/極易碎那顆心/就如玻璃/我變做了鋼鐵/屹立茫茫戰地/形成最礙眼對比/若我得到常人/戀愛運氣/又哪用鐵金剛/一雙鐵臂」。女主人公的剖白,從另一角度觀之,成功煉成鋼鐵恰恰是一種失敗,無人會覺得女鐵人需要去記掛和愛護。這時候,縱然有一雙鐵臂,反而渴望脆弱如瓷器。在世俗的愛情裡,脆弱,說不定可以得到更多更多。
走筆至此,〈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或許沒有「港女」寫照的意思。比較有意思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是勇於承認「堅毅至此原來回不去」。如果成長也是命運和際遇,百煉成鋼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絕非「士多啤梨蘋果橙」那樣健康餐單式的選擇。於是,末段還睿智地自嘲,脆弱原是有條件的,如果得到讓自己變成瓷器的人,就會矜貴膽小慢條斯理貪生怕死──「我都想可以脆弱到/仿似瓷器/亮白而無瑕/猶像花樽精美……若我得到談情/慢條斯理/讓我用我真身/愛你/以後我貪生/又怕死」。
有說愛把歌詞寫成系列的阿Y,打算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納入何韻詩〈光明會〉以來的「英雄系列」。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又必須要在何韻詩的中性形象和「既脆弱又堅強」的歌聲中才有效果。「黃偉文+何韻詩」或許會引發深思,鋼鐵,或許就是某些事的缺席才煉成的。如果何韻詩一直是瓷器,你還會想知道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嗎?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