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菜感覺很簡單,不能出門的現在,不如動手試試看?
菜單研究所
#金針菇豬肉捲 #疫情 #食譜
⭐️掌握更多訊息,快加入信傳媒Telegram:https://is.gd/a5lUNM
⭐️好玩有趣的新聞分享,歡迎加入信傳媒IG:https://tinyurl.com/y6oqqqbh
順風不會打?民進黨網路操作屢犯傻 郭董買疫苗打到敵我難分 林鶴明發文定錨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789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Eeeep Mor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夏天又濕又熱,成日飲凍嘢,身體嘅濕氣就更加重,今日就同大家介紹呢款 老黃瓜赤小豆豬骨湯,有健脾袪濕嘅功效,對煩躁失眠亦都有幫助。一齊睇吓材料 老黃瓜 1 個 泥紅蘿蔔 1 個 赤小豆 適量 扁豆 適量 豬骨 300 - 500 克 蜜棗 4 粒 陳皮 2 - 3 片 薑片 3 - 4 ...
錨 定蛋白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新聞看到現在臺灣的狀況,十分擔心,覺得有點像一年前的我們,不同的是,疫苗已經問世,各位像是坐時光機直接快轉一年,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臉書同溫層哀嚎遍野,整天不停煮飯、陪孩子克服線上上課的障礙、身兼家教,或許還要同時兼顧自己的工作。
接下來這些話可能不太中聽,但這很可能就是所謂「新日常」,病毒一旦進入社區,想要清零的機率渺茫,尤其陽性率10%、5%、4%都不算低的數字,加上母親節南來北往,大學改線上學習推動學子返鄉,都會造成疫情擴大,目前最好是待在原地、減少出門、盡力減災。
在此分享我們曾遇過的問題與經驗,祝福各位能減少磨合,順利適應新日常。
1.#正視很快就會浮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不能出門、新聞推送傳遞焦慮、無法和親友交流,都會造成心理壓力驟增。家人間長時間相處,還會激發出大量口角。
去年此時,加拿大家庭暴力和心理諮詢需求激增,這成為除了疫情和經濟衝擊之外的第三大問題。但在臺灣媒體上,「心理健康」不受重視的程度簡直像它不存在一樣,這是一個警訊,請務必留意。不重視它,不代表它不存在。
我們家兩位小女孩去年此時常常掛著兩行淚,想念自己的好友,卻受制於規定,不能碰面。孩子好友的家長也是遇到同樣的問題,後來我們約好固定時間讓孩子可以視訊聊天,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沒事用Line多關心自己的家人好友,常和親友聊聊,這是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運動、靜坐、正念冥想、腹式深呼吸、從事興趣活動等,都有紓壓與冷靜之效。
幫孩子聯繫他們的好朋友,讓孩子也能和好友保持聯繫。
若仍然無法排遣焦慮,甚至影響睡眠,別猶豫,去預約線上心理諮詢。
2.#以錨點保持規律作息
當全家都在家,作息容易失去規律,接著拖延症上身,飲食想簡單打發,又造成免疫下降,進入惡性循環。
自訂一個錨點,以錨點推動一家行程和活動。
如果您的孩子和老師約好固定時間上線,這個錨點就是老師有約。
若沒有,為自己訂立一個錨點。
這幾年我已習慣五六點起床,吃了早餐接著運動三四十分鐘,再準備孩子早餐、陪著孩子開啟新的一天。即使孩子待在家裡,我們仍然維持同樣作息。
早起用餐和運動是我的錨點,只要這兩件事不變,全家作息就能夠有條有理。作息有條理,工作學習就能順利上軌道,免疫力也不會突然下降。
每個人意志力有限,無法同時兼顧太多辛苦的改變。為自己訂定錨點,利用錨點來建立規律作息,就不需要去消耗為數不多的意志力。
3.#學習貴在建立每日穩定習慣
小雨一位好朋友是印裔,她姊姊去年剛上名校UBC,暑假禁令放寬時來我們家作客,提到自己每天都花二十分鐘練習數學,即使放暑假仍一如往常。她說:「重點不是做了多少題目,而是養成習慣。」
線上學習期間,校長也跟孩子說,養成習慣——讓自己每天練習數學二十分鐘、寫作二十分鐘、閱讀二十分鐘。
不求多、不求精,只要養成習慣,結果不會讓人失望。
把真正重要的事在心裡拉到和吃飯一樣的層級——我的寫作、運動和吃飯一樣重要,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吃飯一樣重要,當重視習慣達到這樣的程度,就不會再拋下它。畢竟我們不會有一天猶豫要不要吃飯?也不會有一天不吃飯,不是嗎?
4.#省時備餐技巧
當出現「我一整天都在廚房忙的感覺」,表示把自己逼得太緊了。我們不用三餐變化出滿漢全席,選擇容易準備的料理,以一天或兩餐為一單位來準備就好。蔬菜兩三樣、蛋白質一兩樣、澱粉一兩樣即可。水果再依當下增減。
蔬菜和澱粉都能納進常備菜技巧。
蔬菜盡量採水蒸,放涼後冰起來,要吃多少,取出多少,像青花菜、四季豆、蘆筍、海帶都很適合做成涼拌。小黃瓜、甜椒、蘿蔓、萵苣都很適合組成生菜盤或溫沙拉。
澱粉也很適合一次多煮一點,然後分裝冷藏,像地瓜、薏仁、大麥、燕麥、八寶粥或十穀飯我都滿喜歡這樣準備,要吃的時候從冰箱直接取出就可以吃。
一來好吃,吃起來就像剉冰料。
二來容易準備,煮一次就可以吃個兩三天還是口感很好。
三來份量更容易調整,尤其適合減醣人。
四來冰過會成為抗性澱粉,更不易發胖。
另外像全麥土司或全穀麵包,我會冷凍起來,要吃幾片就烤幾片,採買一次凍個兩週都不成問題。
蛋白質如豬牛雞都可以一次煮多一點,再分裝冷凍或冷藏保存,只有海鮮魚類需要當餐吃完。
還有另一個技巧是以兩餐為單位準備火鍋,煮好一鍋可以吃兩餐。比如昆布鍋、味噌鍋、泡菜鍋、麻油鍋、湯咖哩等,都是很好準備湯底的火鍋料理。
別忘了準備幾樣只需要加熱的冷凍食品作為自己的後援。當生鮮都煮完的時候,或者實在不想煮的時候,熱一下就能上菜。
5.#支持在地商家,#別讓它們倒閉
如果按照上述建議,就不需要一整天都耗在廚房裡精疲力竭。
若有很喜歡的在地餐廳,這時候還可以利用外帶或外送支持,不僅能替自己省下備餐心力,還能幫助它們免於倒閉,同時降低彼此染疫風險。
祝福各位都能平安度過這次危機。
===
附圖是去年此時孩子閉關在家完成的作品:
左上是小雨的美術作品
右上是小風的英語課作業
下圖是小雨用縫紉機自製的雙面托特包
孩子在家不會虛度,只要善用居家學習的時間,成長會超乎預期。
錨 定蛋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天下午,我穿好衣服拿起包包,準備出門。「爸,媽,出門囉!」快步走向公車站的路上,一摸口袋驚覺忘了帶上手機,趕緊折返回家。在家門口準備進門時,隱約聽見門後爸爸語帶興奮跟媽媽說:「她出門了!總算可以吃我的泡麵配可樂……。」
我站在門外,第一次強烈的體會著一種……好像可以稱為背叛的感覺。
媽媽說我三歲的時候就很注重飲食,是的,我自己也印象深刻。記得幼稚園有天跟媽媽泡在浴缸裡,我突然跟她說要買食物都要買GMP認證的,心裡預設她會說「是的!真是聰明的好孩子」,媽媽卻出乎意料的認真問:「什麼是GMP認證?」我沈默不語了好久,因為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似乎只是從電視上的廣告看來的資訊。依舊清晰記得那對小孩來說難以承擔的尷尬感,在悶熱潮濕的浴室被放得好大。
這回憶像是個標記,標註我自小就隱隱約約在追求什麼。杜絕速食、不喝可樂、不吃泡麵,從體弱多病的藥罐子到15歲不再吞進一顆西藥,20歲後靠改變飲食成功改善困擾數年的過敏性鼻炎,這些都是曾經令我自豪的事蹟,每經歷一次不藥而癒,都更加沾沾自喜。身為一個80年代出生的孩子,在美式速食文化席捲世界、西醫成為主流醫學標準的時代,我挺自認作風叛逆。
對父母來說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爸爸不懂半夜為加了生蛋和熱水的泡麵蓋上蓋子,在等待這高科技產物熟成的片刻裡配上根菸,這天堂級般的享受為何就要被我評為罪該萬死?媽媽不懂來自西方的一顆神奇小藥丸可以解決的事情,為什麼我要選擇痛苦的病上好幾天,讓全家擔心的七上八下,還要默默禱告女兒可以熬得過這一次(她的年代印象中流感確實是會要人命的)。
隨著年紀增長,我在家中的健康宣誓聲量日與俱增,對父母餐盤中的食物和生活習慣總是能說上幾句,覺得他們的選擇往往是我認知的垃圾食物(或舊時代的無知)。也許是自我感受良好,從沒留意過父母對這些「指教」的想法,他們無聲的配合,讓我更膨脹自己所堅持的是正確的。
我大部分的飲食建議來自健康相關書籍、報章雜誌、網路資訊,加上以身試法的神農嚐百草精神。從早年的各式單一食物減重、五花八門的速效排毒法,到近年流行的原始人飲食法、生酮飲食、防彈飲食、高蛋白低GI飲食、無醣無澱粉飲食、生食療法、葛森療法……等等。家裡的冰箱和櫃子裡,累積、堆滿不同時期嘗試的健康補充品、食譜書和所謂的「超級食物」。
殊不知,父母無聲配合背後的真相是,女兒的指指點點雖然令人煩躁且充滿疑點,只能視為一種關心;而配合我不斷帶進家中的新行為,實質是為了保持兩代的「連結」,究竟我在尋覓和堅持的是什麼,對他們來說不但無感,可能一點都不重要。當第一次發現這個事實時,我非常震驚。我自認很重視健康,並堅信自己知道什麼是最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當最親近的家人一點也不在乎時,感到內在深層的寂寞甚至憤怒。
內心底層卻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很清楚,其實我沒有自己想像的健康。
所有在追尋的飲食原則事實上都是隨波逐流,不斷無意識追求新的飲食原則,無可否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上癮現象,被包裹在正向積極的華麗外表之下。直到數年後,我看見,一直以來內心真正想要追求的是認同感、膚淺的自我感覺良好、一個跟原生家庭風格不同調的元素,不管那究竟是什麼,只要與父母走上不同的道路,去證明父母的教養可以更進步,就是我無聲的抗議。
原來,我所有對於「怎麼吃」上的選擇,其實包裹著一個待和解的「關係」,是與自己、與原生家庭的和解。
即使遵循過許多飲食原則,卻沒有一個堅持下來,直到六年前,第一次不同以往認真想要改變我的飲食時,卻真正遇到了挑戰與困難。決定吃素,不是出於好奇而嘗試,而是清楚的感覺到我「渴望」改變。像一個在海上靠著不同浮木漂流的浪人找到渴望駐留錨定的大地,上岸了,才體驗到落地生根的痛就像母親推出孩子般的陣痛,但這個痛楚卻是我上半生不斷尋覓、期盼的新時代「成年禮」。
在轉換成全植物性飲食的初期,我給了自己莫大的壓力,妄想自己可以一夕之間改變。即使這個呼喚本是神秘且神聖的,頭腦慣性依然想要贏得身份標籤,如以往般體驗短暫的自我感覺良好。
但真實的經驗是白天吃著蔬菜,洋洋得意的跟身邊的人宣誓「我現在吃純素」,夜晚卻夢著雞腿和牛排,最終身體敵不過口腹之慾的侵擾,在別人看不見的角落大快朵頤著以往曾經視為垃圾食物的餐點,對可樂、炸雞、披薩、漢堡等食物有著強烈卻充滿罪惡感的渴望,所有的現象像是一個巨大的反撲浪潮,裡面夾雜著滿滿我不想面對、看不懂卻無法忽視的訊息。
有一個清楚的聲音從心裡大喊:「停!」
「我怎麼了?」
「我好不喜歡自己。」
「為什麼?」
「我一直在要求自己做這個做那個,以為會喜歡自己一點。」
「結果呢?」
「我越來越討厭自己,我到底是誰?我怎麼了?」
「不知道,就讓我們先停一下,什麼都不做。」
從「停」的那天起,我決定放下所有的應該不應該,把所有原則放到一旁。轉素過程中碰觸到的,不是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真正碰觸到的是那被孤立了太久的自己。
在這個巨大的暫停鍵下,我決定先從回到「身體」開始。每一餐前,試著不用頭腦判斷應該吃什麼或是怎麼吃,試著回到身體感受想吃什麼或怎麼吃,允許那時間可以拖得無限長,重新再開始「聆聽」自己不容易,就像一個老舊的傷,需要慢慢復健。我承諾自己,不管多長,都會給自己足夠的聆聽。
專屬我的飲食風景和樣貌,在那一刻才開始形塑。透過這段療癒之路自然生長出來的飲食地圖,來回顧而知曉生命真正的需要,一路至今,終於有能力重新去看:為什麼曾經如此用力的追尋不同的飲食原則?為什麼需要別人配合?為什麼吃純素?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做到?
曾經很重視「吃」,重視的層次卻是把物質(食物)放進自己這個物質(身體)裡,控制自己產生期待的化學變化,目的僅是將活生生的人貼上華麗標籤的物化過程。現在,我重視飲食,但是沒有原則,只有感謝。
將盤中佈滿來自各方生命的料理放進身體時,會形塑和滋養出生命是多麽偉大的工程,這轉化究竟多神秘,我至今每刻玩味。一個有機的生命,每刻需要的滋養不同,有時會想吃少一點、多一點,甜一點、辣一點,不再是死寂的原則,而是可以活生生地、帶著覺察的「聆聽」。
「媽。」我說。「嗯?」媽媽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女兒在玩耍。「現在沒住一起,妳吃東西還是要自己多注意喔。」我語帶嚴肅。
「喔……。」看著外孫女邊笑。
「妳沒在聽……。」我也看向我女兒。
「其實,我這把年紀了,我很知道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需要吃什麼。」「嗯。」也是,是我老習慣不改,也許信任是對媽媽更好的關心。
以為這個對話已經結束之際,「但是我現在也幾乎跟你一樣只吃菜。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我覺得這樣很舒服。」媽媽篤定地看著我,認真說道:「我現在從城市搬到鄉間,找一塊土自己種菜,也是想讓妳看到,我對妳的支持。」我給了媽媽一個微笑,媽媽也回我一個微笑。
原文轉貼自 新活水網站 金質靈專欄「自己的食間」
https://www.fountain.org.tw/column/columns/kate-chin/behind-diet-rules
#新活水 #金質靈 #共時間 #飲食 #家庭 #關係 #vegan
錨 定蛋白 在 MEeeep Mor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夏天又濕又熱,成日飲凍嘢,身體嘅濕氣就更加重,今日就同大家介紹呢款 老黃瓜赤小豆豬骨湯,有健脾袪濕嘅功效,對煩躁失眠亦都有幫助。一齊睇吓材料
老黃瓜 1 個
泥紅蘿蔔 1 個
赤小豆 適量
扁豆 適量
豬骨 300 - 500 克
蜜棗 4 粒
陳皮 2 - 3 片
薑片 3 - 4 片
老黃瓜利尿,降火袪濕,表面越多裂紋就越好,老黃瓜嘅皮都有清熱嘅功效,所以唔使去皮,但係就要搵刷用清水洗乾淨。之後切開老黃瓜,除去入邊嘅果籽同埋果瓤,之後再切細件。
紅蘿蔔洗乾淨之後,去皮同埋切頭切尾,之後亦都係切細件。赤小豆同埋扁豆都係健脾去濕解毒嘅豆類,用清水浸一浸待用。陳皮洗乾淨之後搵水浸一陣,而蜜棗就搵水沖一沖。
豬骨有豐富嘅鐵質同埋蛋白質,經常飲豬骨湯可以增強免疫力同埋紓解疲倦。不過豬骨就一定要先汆水,記得凍水落豬骨,之後滾水計,大約 3 至 5 分鐘再錨起備用。
材料準備好晒之後就可以放落煲入邊,記得落埋幾片薑,之後加適量嘅水,用大火煲滾。水滾之後計 30 分鐘轉細火,再用慢火煲個半到兩個鐘頭,之後加入適量嘅鹽調味,跟住就飲得㗎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