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貨真價實的牛肉麵】— 從兩個政策看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問題
就在近日多數國人因為肯亞事件,對舊政府的官員任事態度爭議不休的時候,似乎即將於520上任的新政府成了國家的新希望和改革之所繫,但我個人對這樣的期待並不樂觀。為什麼?因為很多問題的癥結點,是這些政治人物常常是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
其實,這句廢話的正確說法,是那個位子上的「真正的腦袋」,很少換過。
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獨治,政治人物在民主時代最擅常的是什麼?是聯結人脈、爭取選票。但搶到了位子之後呢?政治人物非得四處去找「腦袋」,因為政治人物的腦袋裡除了送往迎來、廣結善緣之外,哪裡有空閒可以去多唸書?多思考?
就算真有天縱英才,了不起能夠成為一、兩個領域的專家,但政治所管的事包山包海,最終還是要找其它的腦袋來幫忙。請問?在坐上那個之後,能找的「腦袋」們有哪些?
其實這就是台灣長久以來的問題。不管政黨如何輪替,同一個政黨內的官位、人物如何沈浮,但當那個位子坐穩了之後,他一定要去找「出主意的人」,但怎麼找?這點只要去查一下行政院歷年來的各種“報告”、“計畫”的寫作者,反正來來去去,就是那一些很少在基層實際工作的學界在那邊近親繁殖。
那所謂的計畫、政策的籃圖的內容,這些沒真正在基層工作的「腦袋」們,又從哪裡生出這些內容呢?十之八九就是去週遊列國(花公費出國也行、鍵盤上週遊也行),然後把世界最先進的作法通通抄回來,接下來就會看到洋洋灑灑的幾百頁報告了。
可這會有什麼結果?其實想也知道,最後的結論永遠就是「沒錢、沒人、資源不夠」(廢話,先進國家的稅率多少?人家的GDP多少?人家的政府部門、公務人員數又有多少?)。落到最後,也只能「山也BOT、海也BOT」,連ETC也BOT、大巨蛋也BOT,可這樣四處外包,最終能得出什麼結果?
大家都知道,最後基層永遠只能用一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來應付。從小應付督學、當兵的時候高裝檢、各種企業的ISO認證、KPI 值,高高在上的「腦袋們」是玩得很盡興,可基層的人就只能不斷用各種大家都知道是在作假的手段,來讓表面上的數字符合上級的要求。試問,這樣的政策有可能落實?有可能改變大家現在的困境?還是終究只是讓馬英九這樣的人,在那邊苦思不解「明明數據都越來越好,怎麼人民越罵越大聲」?
這幾天至少就有兩件新聞,呈現的就是這種國家困境的寫照。
4月13日教育部長吳思華才在教育部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會」中,提出民國107年8月讓國、高中生新各種「演算法」、「程式設計」…等學分,美其名為「增加未來就業競爭力」;隔兩天的4月15昌,北市府教育局則發佈打算試辦所謂的「靜坐冥想」,來預防校園霸凌。
這兩種政策有沒有道理?如果沒道理,只要去google 一下美國歐巴馬的全民學coding,就可以知道其實確實是有國家在推動這種資訊能力的;而如果去最近幾年的心理學期刊上搜尋,也可以發現很多注重冥想的「正念治療」、「靜坐」都有很不錯的心理治療效果。
但是!這些東西放在台灣的架構,倒底有沒有整體的考量?還是東拼一塊、西抄一塊的趕流行?我們國家已經製造出多少輪班星人、爆肝工程師了?國、高中的教育目的,就只是繼續製造更多資本家的「工具人」,來讓大老闆血汗、爆肝用的?
北市的所謂「靜坐冥想」,是打算投入多少經費?教育局知道真正有療效的冥想,需要花足夠的費用聘請專業的治療師,花足夠的時間一一教導學員正確的步驟,才能真正產生療效嗎?要依我的經驗,政府辦事十之八九就是巧立個名目,然後四處去找「義工」、不然就是凹公立醫院的治療師,便宜行事的讓每個學生在那邊狀似靜坐的浪費時間而已吧?!
政府如果總是找那些高高在上的蛋頭學者四處去國外抄資料,完全沒有考慮國家現行狀況和基層第一線的實際運作,硬是做成政策強迫底下的人要執行出結果。拿做菜來比喻,那就好比專去米其林餐廰抄一大堆山珍海味的菜單,但實際上只給廚師牛肉麵的錢但硬要人做出來一樣。這可以想見廚師會端出什麼樣的料理出來,就算端出來的「看起來」真的很像米其林,這種菜能吃嗎?
什麼時候,政府才能痛定思痛,別再去找那些政黨怎麼輪替,也輪替不掉的「腦袋們」來制定政策呢?明明白白告訴人民,現在國家就只出得起一碗牛肉麵的菜錢,就去請基層廚師實實在在的去設計一碗營養均衡、衛生又能入口的牛肉麵給老百姓吧!何必硬要底下的人做出「看起來有點像」,但實際上內容根本亂七八糟的山珍海味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