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埇裡的風波]
繼《鏗鏘集》「7.21誰主真相」紀錄片在西九龍法院播放後,又一套香港電台製作於法院裡被重溫。不同的是,此節目已經從公眾領域刪除了,互聯網再也找不到其官方紀錄。
「得得突突得得突突_嗲打得!」《頭條新聞》那熟悉的片頭音樂,在高等法院7庭響起來。卡通動畫片頭,男扮女裝的太后,太監小豪子等耳熟能詳的角色,闊別港人近一年,忽然重現法院。律師團隊成員,聽席的記者,還有申請司法覆核的港台工會成員及記協會席,一起重溫了這集爭議性的節目。
「無品芝麻官」這個環節名稱出現後,當看到王宗堯日本怪醫扮相,曾志豪戲弄太后,旁聽席的記者忍不住噗哧地笑了出來。法官周家明一直保持poker face,戴着黑色眼鏡的他,頂多雙眼瞇成一線。
節目於去年2月出街,正值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公立醫護工潮的時候。新聞片段播出了醫護新工會余慧明哭訴的畫面,議員陳淑莊在立法會控訴政府封關太慢的片段。
不過一年半,立法會泛民議員全消失;余慧明以國安法在獄中不准保釋;王宗堯身負暴動罪不可參與港台製作。三個月前,廣播處長由梁家榮變成李百全,港台管理手法極速變化,如骨牌效應,節目被抽起,記者被離職。
港台的「變革」發生得太快,今日回望,一年半前關於《頭條新聞》某一集被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內容侮辱警方一事,相對來說,好像又變成陳年小事。然而回帶到年多前,港台工會及記者協會決定就通訊局決定進行司法覆核,司法程序漫長,去年決定去馬,回頭已是百年身,今天開審,港台的狀況面目全非。
法庭上,回顧了《頭條新聞》的歷史。它生於多事的1989年的春天,節目一直延續至去年中停播。和八九六四晚會一樣,經歷了卅餘個年頭,它終於迎來了可能未能延續的命運。港台於去年六月停播《頭條新聞》後,沒有表示會在可見將來重新製作。
曾被批評為「陰陽怪氣」的《頭條新聞》,挺過了回歸,在2000年電台Phone-in節目主持人引爆爭議後又受影響。那時出現了幾個風格強烈的電台主持,有人質疑Phone-in算不算是新聞或時事節目,為回應這個關注,於是港台裡又衍生了「個人意見節目」此類別。
《頭條新聞》嘻笑怒罵,自成一格,有傳播學者強調它應獨立歸類為Satire諷刺時弊節目,然而多年來於港台又「寄居」於「個人意見節目」類型。這一集上半部戲謔包青天升堂鬧劇,關於警員擁有比醫護更多保護衣物;和警員不需要在街上巡邏等對白,被指與事實不乎。
第二節,由演員王喜出演的環節「驚方訊息」,他以一身警員裝扮,綴以垃圾袋在制服上,從巨型垃圾埇現身,被通訊局裁定是對警員這類「社會人士」帶有侮辱。
法庭上,代表申請一方的大律師陳文敏認為,《頭條新聞》不是個人意見節目,而是諷刺時弊的Satire,是一種藝術形式,透過惹笑幽默誇張手法,能夠反映社會民間情緒,進而消減民怨,不致讓人民以激烈對抗方法表達不滿,此類傳媒製作有其社會作用。
代表通訊局一方則認為,《頭條新聞》是個人意見節目,需要遵守準確和反映社會不同意見的指引,亦強調在後社會運動期間,社會仇警的情緒高,警員執勤面對威脅,在此背景下言論自由不是絕對,亦指出搞笑節目如不受限制,會提升社會仇恨。
這是一場關於價值觀的司法覆核。代表港台及記協的陳文敏大律師,在陳述後段強調,「香港電台自成立以來,從不是要成為政府的喉舌,或擔任政府的公關,它有雙重責任,既是政府部門,也是公共廣播,服務公眾利益。」
陳補充,「一個機構要擔任兩個職責,這情況普遍,就好像律政司司長,他或她既是代表政府,也有責任維護公眾利益。」此時,法院內十餘記者,聽了一整天的英語陳詞,忽然醒神起來,撻撻撻地飛快地在電腦鍵盤上打字,或搖動筆桿抄寫筆記。
陳指出:「通訊局雖然只是向《頭條新聞》發了警告,答辯方(通訊局)認為是一椿小事,但香港的記者要知道界線在那裡,以後他們可以如何採訪,如何工作。」
六旬的陳文敏,個頭矮小,圓臉,戴着銀色幼框金屬眼鏡,不時扶一扶自己的大狀袍,翻閱多個幾寸厚貼滿彩色紙條的Bundle找不同案例,說明在自由民主社會,言論自由是基石,警方作為政府公權力部門要接受監察。
陳文敏托一托自己的眼鏡說:「幽默感是主觀的,有人覺得好笑,別人覺得不好笑,甚至會覺得被冒犯,但批評時弊和嘲諷之間差異微細,也是一個民主社會的必要拉扯。」法官周家明聆聽着,偶爾托腮,問了幾個問題,又拿起不同顏色螢光筆在文件上畫上記號。
陳文敏多次提及,《頭條新聞》數十年來,在香港社會被認知為搞笑節目,「一個正常的人都知道,不會當它是時事節目來接收。」
談到幽默感的詮釋,陳文敏談到王喜從垃圾埇走出來的一幕。他解釋,幽默感的詮釋空間很大,規管機構的詮釋,反而把諷刺時弊的藝術空間消滅。陳指出,「王喜扮演的角色,由垃圾埇現身,他衣着光鮮,不是骯髒的。」
陳文敏亦舉了一個來自國際傳媒作品的例子,說明節目詮釋的多種可能:
「如果我們把從垃圾埇現身視為侮辱性描述,那美國布偶節目《芝麻街》裡也有一個角色Oscar the Grouch (奧斯卡),也是住在垃圾埇裡,但牠的角色設定是有自己的性格,特立獨行,不理別人,這和警察在這個節目裡的描繪同出一轍。」
奧斯卡就是那只全身長滿綠色絨毛,住在圓型垃圾埇,養了一只虫作為寵物的娃娃,在《芝麻街》裡頗有性格,不賣帳,喜愛嘈吵,愛小朋友。據創作者解釋,這綠色娃娃是用來教導孩子,即使與別不同,或脾氣古怪的人也有其可愛之處,是推崇「寬容和多元」價值觀的吉祥物。
此時旁聽席上的記者,和律師團隊的代表,聽到《芝麻街》的比喻,覺得甚為妙趣,大家還以為自己聽錯,忍不住相視而笑。
「很多東西不只正反兩面,可以很多可能性,不能直接說住在垃圾埇就是侮辱,就是貶低一個人,或許劇情是有諷刺成份,但不一定是侮辱。」陳文敏說道。
陳文敏用了一整天說他的陳詞,香港彷如回到那些日子:「言論自由乃民主社會基石」「監察權力乃傳媒天職」「基本法、人權公約裡對言論自由的保障都寫得很清楚」「記者要知道界線在那裡他們才知道如何工作下去」「香港還是一個國際城市嗎?」這些詰問,彷彿不合時宜,但還有人願意發問下去。
(圖為芝麻街角色Oscar the Grouch,網上圖片)
「鏗鏘集 面 對 情緒」的推薦目錄:
- 關於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鏗鏘集:面對情緒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鏗鏘集-面對情緒-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鏗鏘集:面對情緒-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鏗鏘集拍攝採訪】... -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JC JoyAge 的評價
- 關於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世界新聞自由日】傳利君雅月底離職港台Youtube頻道大批 ... 的評價
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凍檸茶裡面的冰塊]
2019年7月1日,示威者進入立法會大樓,記者掙扎了一會,也跟着進去,以見證這件重要社會事件。立場新聞的記者陳朗昇,當日忍着口喝直續直播多個小時,也隨人群進入了大樓,正當他在立法會走廊遊走的時候,發現了桌子上放了一些「大家樂」外賣,外賣的膠袋沒有被打開,非常整齊地放在枱上。
他打開了膠袋,發現飯盒還是暖的,重要是,凍檸茶裡載浮載沉的冰塊還未融掉。他像金田一一樣,拿着凍檸茶思考。如果這些是在立法會大樓裡待命的警察的膳食,從這些飯盒的位置推斷,這是非第一線的位置,原來坐在這裡準備吃飯的人,突然收到撤走命令,結果連飯也來不及吃就要趕着離開。他想,如果這個推斷是合理,警察是突然收到指令要離開。
當日示威者進入立法會,本來駐守在立法會的警員消失,至深夜示威者離去才再出現,是整場反修例運動中,其中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
傳媒學者李立峯為蔡玉玲案求情時形容過,偵查記者是「民主社會的偵探」。陳朗昇在極疲累的情況下,還留意到一堆沒打開過的飯盒的餘溫,察覺到冰塊融化的速度,在兵荒馬亂的情況下,不錯過任何追求達至真相的蛛絲馬跡。
這個小故事,記載在香港記者協會出版的書籍《反修例風暴採訪戰場》裡。運動已經兩年,卻是上佳回溯時機。
在運動火熱的時候,我作為記者,被追問過很多問題:「究竟831有冇死人?」「點解無記者去查浮屍?」「記者點解直播示威者逃走路線?」
在民間情緒高漲之時,我選擇沉默,部份原因是,我只是其中一名記者,只能見見證事件的局部碎片,要知道較全面情況,需要多位記者的共同努力。另一部份原因是,記者需要很長時間作出事件重組。就好像721事件一周年後,港台記者仍堅持到元朗找商戶拿閉路電視紀錄。
記者的腦袋裡,有一個「灰色的箱子」,把未能核實的部份暫存,以耐性和韌力嘗試找事實核對。就如老掉大牙的新聞原則所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証」。在假設和求証中間的不適感,正是記者的情緒智商的訓練。一般市民卻未必接受,希望有快速而確切的答案。
事情過了一段日子,我們有靜下來的空間去反思。這本書集合了42名新聞工作者的心血,按時序重組了反修例運動的不同片段。
無線電視前記者張家灝寫道,他在8.11當日,當警方派喬裝警扮成示威者於銅鑼灣出現那天,如何追訪到底,無論是扑咪還是追拍該批人士登上的車輛。當日亦是「爆眼少女」受傷的一天,值得注目的事件眾多,他作為記者,大可以做完採訪便完成自己工序。
然而,一個好的記者,是會用盡方法確保重要資訊可以「出街」,在電視台編輯室的層級運作中,就涉及他如何向留守公司的同事及上司陳情。本來差點在翌日午間新聞消失的一則「喬裝警」新聞,在張鍥而不捨的關注下,終於能夠成功出街。這些「幕後運作」遠離一般觀眾視線,亦不及前線採訪般受到注目,卻是讓好新聞不致臨門一腳石沉大海的關鍵功夫。
業內人與業外人的判斷,亦有差異。攝影記者Billy Kwok於理大事件事後,把一批爬渠離開的示威者的照片,先後於其服務於的機構及自己的私人臉書發佈。他的照片,曾惹來大量留言攻擊,不久,該帖子消失了。
當時,業內人士認為該批照片是重要紀錄;但一般讀者卻擔心照片透露了被攝者身份令他們身陷危險。Billy在書中剖白了從採訪到發佈的心路,即使發佈時已取得被攝者的信任和同意,最後又為何決定刪掉照片。讀到此,我亦有共鳴,因為我在社會運動中只是以文字表達,亦面對讀者私信擔心受訪者安全。
在理大事件中,曾有傳媒前輩表示,認為記者要阻止示威者爬渠。Billy說,即使他心裡有任何想法,但沒有說出口:「你覺得安全,因為你是記者。在這個情況下,才不能給建議,因為你覺得那條路可行,或者那條路不可行,都是一個山埃。」
Damned if you do and damned if you don't。這種角力和拉扯,在反修例運動全天候困擾着記者。直播新聞扮演重要的紀錄和監察角色,蘋果日報的李家聰,經歷了無論怎樣做都好像是錯的思想掙扎。
直播甚麼時候是監察警暴,甚麼時候是危害示威者,停止直播的界線又是怎樣?不以影像紀錄,只以筆錄,也曾被批評為把示威者安危不顧。李的困境,述說了反修例運動的空前採訪挑戰。
理工大學一役,筆名「理大火」的電子傳媒工作者,以寫實的筆觸,把當時理工大學內的互動描寫出來。示威者在校園內的姿態,衝突的小插曲,火爆場面以外的笑料,理大火以細緻的文筆紀錄了下來,令人如同置身現場。
「理大火」親眼目睹於清晨五時,防暴警和速龍重奪十字路口,直逼理大,示威者焚燒A座樓梯,警察衝到噴水池捕拘示威者。然而上司卻在報導中要求他引用警方說法,指「沒有進入校園範圍」,他堅持在直播中說他所看到的事:「或許當初決定留下,就是為了此刻拆穿一個十分容易看穿的謊言。」
謊言又如何在編輯室生根發芽。「夏咏南」訪問了多個採訪反修例運動的記者,發現不同媒體於運動期間,對新聞報導的內容作出史無前例的審查。
「『和理非』不可以在標題出現」;「遊行參與者不能寫為『市民』,要叫『暴徒』或『示威者』」「7.21事件的『籐條』要改為『竹枝』」「不能寫港鐵『封站』要寫『關閉』」。在編輯室遇到這些指令,記者在書中發出痛苦的吶喊。
近日因為港台刪掉YouTube影片、蔡玉玲案、利君雅不被續約、高層下令停止接受新聞獎項、鏗鏘集監制請辭、鑑鏘集及其他時事節目被抽起等事件;再加早前有線新聞記者大規模請辭;蘋果日報被搜報館及黎智英被捕等眾多事件,香港新聞自由收窄已非以往只是新聞圈子的事,連大眾市民都醒覺,新聞自由是眾人之事,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基石。
新聞自由是每一個香港公民之事,如果你支持有心的記者,請大家細讀《反修例風暴採訪戰場》,明白在如此艱難的時勢下,還有有心的記者奮力在狹縫中掙扎,於大時代裡仍不捨得不紀錄,此書剛發行第二版,在以下樓上書店可以購得:
一拳書館、序言書室、田園書店、北角森記、生活書室、旺角樂文書店、榆林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大鵰文化、閱讀時代、艺鵠、夕拾X閒社、閱讀時代、見山書店、Kubrick
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蔡玉玲 就虛假陳述罪名進行上訴,呼籲「#我哋唔好咁易放棄」】#專訪重溫
香港資深記者蔡玉玲以合約形式為港台《鏗鏘集》製作7.21元朗襲擊事件調查報導時,申請車牌查冊,被控兩項「明知而在要項作出虛假陳述罪」,於上月22日,香港法院裁定其兩項虛假陳述罪名成立。蔡玉玲今日在社交網站公布, #已委託律師進行上訴。
蔡玉玲在貼文中提及,「選擇踏上這條路不是草率的決定,無論贏或輸,案件最終或須上移至終審法院,我已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有掙扎過,是否要自私一點,放下案件、放過自己,『你鍾意點就點』;但悲傷的情緒過後,反覆思量,我知道此刻若放棄追求公義,必定令我悔恨終生、夜不能寐。」
此刻她選擇上訴,正如同端傳媒五個月以來的跟訪中記道,看着其他人仍在努力,她也想做多一點。被捕後的這半年間,她的港台職務被暫停,香港紛亂加劇。面對這樣的情勢,蔡玉玲決定上訴,以報道事實、說真話為志業,「我只是想做新聞,想做到最好」。
https://bit.ly/3tHnKLP
#相關閱讀
【查資料有罪?六名香港記者親述調查報導的風險與地雷】https://bit.ly/31d1RYh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國家安全法 #新聞自由
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鏗鏘集-面對情緒-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處於低水平,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不少人過去忽略的情緒毛病,如不正確面對,對個人、家庭會帶來嚴重影響,遇上精神困擾,市民應尋求幫助,面對情緒。 ... <看更多>
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鏗鏘集:面對情緒-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鏗鏘集 :面對情緒. RTHK 香港電台.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If playback doesn't begin shortly, try restarting your device. ... <看更多>
鏗鏘集 面 對 情緒 在 鏗鏘集:面對情緒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處於低水平,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不少人過去忽略的情緒毛病,如不正確面對,對個人、家庭會帶來嚴重影響,遇上精神困擾,市民應尋求幫助,面對情緒。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