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13)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從流行文化中,可以看到1967年香港人社會意識大轉變。
1949年中共建政後,五十年代大批大陸人來港,其中由江浙人帶來工商業,和上海的流行文化,對社會影響最大。當時不是叫流行曲,而是叫國語時代曲,流行歌星是周璇、姚莉、白光、李香蘭和吳鶯音;到六十年代,就是台灣的流行歌星佔領香港市場,姚蘇蓉、湯蘭花、蘇芮、歐陽菲菲、翁倩玉以及一直紅到九十年代的鄧麗君。粵語流行曲不是市場主流。電影方面,五六十年代從永華,到長城、邵氏、電懋、國泰,這些拍國語片的電影公司佔領了大影院市場,與西片互領風騷;粵語片的製作很多,但多在街坊流連的小影院放映。
1967年11月,暴動剛退潮,香港第一家無線電視TVB 誕生。TVB 的新聞報導,和電視劇、處境劇的製作,覆蓋了香港相當大比率的人口。
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許氏兄弟的電影、特別是許冠傑的粵語流行曲冒起,風行全港,由此而帶入香港粵語流行曲、電視劇、粵語電影的新時代。香港流行文化爆發式的興旺,不但覆蓋全港,更風靡東南亞、台灣、歐美等地華人社區,以至文革後的大陸。香港歌星、影星、導演、作曲作詞者,出現好多超級奇葩,可說歷史僅見。
這就是香港的黃金時代。從1967年末開始,只有這二三十年。短短時間,在良好管治和充分自由的空氣下,就創造出許多奇蹟,產生許多傳奇人物。在戴麟趾、麥理浩開始的大刀闊斧建設市政與革新中,最值得稱道、當時我也認為是最難得一件事,就是創立了廉政公署。廉政公署的成功,將香港締造成一個公平社會。
本土流行文化的崛起,反映了香港人對這個英治下的地方,產生越來越強的認同感。在所有的華人地區仍然處於不同程度的不自由的狀態下,香港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在香港可以看到所有在海峽兩岸被禁閉的消息和評論。香港人在公平的法律制度下,可以自由做任何不違法的事。香港公共事務、交通、稅制、醫療,提供的服務比任何地方都方便。七十年代之後到香港生活的人,無論從大陸、台灣還是世界其他地方來,大都認為香港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沒有之一。
2017年,羅恩惠導演拍了六七暴動的記錄片《消失的檔案》,引起關注。她原想將記錄片的內容出書,並邀我寫序。我的序寫了,書卻沒有出成。
我在序中,引用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Paul Gauguin)在1897年的一幅畫作中的三句問話:「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香港人從哪裡來?不用說,絕大多數香港人來自中華大地。我們是什麼人?我想在1967年前絕大多數的香港華人市民都會說「我是中國人」,至於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當時社會輿論的主要左右派之分。我們往何處去?那就各有選擇了,除了在香港土生土長、有些家族生意繼承的本地人之外,1949年後從大陸來的人,大概那時候都不會認為香港是他們永久的家。鄰近的強權使許多人不安,他們想把香港當作跳板,藉此跳出海外,遠離中國。
英國維持在香港的管治,是為了觀察和接觸中國;中國讓英國繼續管治香港,是以香港作為通向西方世界的窗口。中英雙方都沒有把香港市民當一回事。如果中英都沒有把香港當一回事、而許多香港人又把這裡視為「跳板」的話,這個「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就不是香港人的永久的福氣。
當中國在極左狂潮下,用語講到要「粉碎港英統治」而結果卻是「香港還是那樣子」,就意味著這裡可以作人生的長期規劃了。儘管英國那時候已經知道1997年會有條約到期的問題,但在中共不干預下,全力建設一個輝煌的香港,可以使英國在國際社會的關顧下,提高與中國議價的能力。
儘管中英雙方都各有打算,但香港人就在這個歷史時空,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最方便最發達的經濟文化,最文明最公平的社會秩序。香港流行文化的奇蹟般崛起,意味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已經從「我是中國人」轉為「我是香港人」,至少是「不一樣的中國人」了。這之後,身份認同的民調雖有起落,但倘若沒有先驗的政治觀念,整體趨勢就沒有什麼懸念了。以0至100分的「身份認同指數」計算,2018年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指數破紀錄高達83分。
「我們往何處去」?儘管九七問題泛起,和近年政治環境大轉變,使香港人在六四後、九七前和現在,都掀移民潮,但留下來的和離去的,心中仍然追求著憧憬著那黃金時代的香港。(62)
圖1,香港流行文化的先驅者——許氏兄弟和父母(網上照片);
圖2,香港新聞業輝煌時期的傳媒人,前左起,毛孟靜,黃應士(TVB新聞總監),張敏儀,包雲龍(亞視新聞總監),黃志強(港台新聞部);後左起,林旭華(商台),邵廬善(港台),吳明林(港台),李怡,蘇狄嘉(港台),戴天,李錦洪。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歷史上的今天 1382-MAY-29 錦衣衛成立 錦衣衛的正式名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所設,直屬皇帝,主要負責審訊、巡查、緝捕、護衛等軍政特務,相當於現代的總統府特勤局侍衛。錦衣衛到了明朝後期權力擴張,從士大夫官員們的刑訊外,乃至於一般平民百姓,被視為鞏固皇帝權力,以...
長干行文體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Marilyn Monroe:風華絕代的瑪麗蓮•夢露》】
「生命是如此短暫,它或許太短,也或許太長,
唯一能確定的是,它一點都不容易。」
源於瑪丹娜在《拜金女孩》(Material Girl)MV中致敬瑪麗蓮夢露的橋段,兒時的我常將這兩位人物混淆,且對書呆小孩而言,金髮尤物與我何干?故始終沒興趣細究夢露種種。
直至2012年,一部短命美劇《名聲大噪》(Smash)開播,我才知曉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這個離一般人很遠,印象大多停留在性感偶像、金髮傻妞,或是在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生日慶祝活動中,穿了件閃閃發亮的米色緊身裙,千嬌百媚唱「生日快樂」之傾國妖女,實際上,不總是如天邊星子般璀璨明媚,而擁有黯淡坎坷之黑暗面。
瑪麗蓮‧夢露的本名是諾瑪‧珍(Norma Jeane),幼年期在寄養家庭和孤兒院間輾轉流離,一頭蓬鬆豐厚的金髮並非天生,原本頂著被傳統審美觀視為平凡無奇的咖啡色頭髮。她看似嬌憨迷糊,實則敏感聰明,連走路姿態、一顰一笑,皆經過細心研究、反覆練習,才建立了顯著個人風格,成為螢光幕上迎合大眾喜好,風靡萬人之絕色佳人。
歷經悲慘童年與不幸婚姻,諾瑪‧珍將母親的夢想作為自己的夢想,立志成為大明星。年紀漸長,她意識到自身魅力能吸引男性,便將「性」當成工具,掌握主動權,一步步扶搖攀升。
社會媒體為其活色生香的肉體、身姿瘋狂著迷,卻又義正辭嚴譴責瑪麗蓮‧夢露是不道德的、虛榮的、浮誇的。然而對夢露來說,「我的身體就只是我的身體,無論是全部,抑或是任何一個部位。」
在好萊塢,用性交換權力是不成文規定,夢露利用優勢,游刃有餘地應付掌權者,換取演出機會。而在工作上,她從未中斷發音及演技之學習,力求突破,無愧於演員一職。所以誰有權利定奪、評斷她的人生?那些歧視、偏見、嘲笑等負面標籤,不過來自於蕩婦羞辱,女性的價值為何一定得與貞操畫上等號?為何得符合社會期待?
本書《Marilyn Monroe:風華絕代的瑪麗蓮•夢露》自上述觀點切入夢露的雙面性,一面是人性的諾瑪‧珍,另一面是神性的瑪麗蓮•夢露,並根據豐富史料,揭開她不為人知的真面目,比如熱愛閱讀及寫作,藉此撫慰對自我的不肯定;又如表面看似自信大方,其實極度缺愛,充滿巨大不安全感;且私底下時常探訪孤兒院或窮人醫院,因為那裡連結了她的童年。
從外在來講,本書裝禎精美,自封面、扉頁至內文,皆雕琢考究,無怪乎出自西班牙知名設計師之手,放在書架上就如一本絢爛奪目的精品;就內在來說,文章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行雲流水的文字搭配一幅幅用色大膽瑰麗的插畫,探索夢露戲劇性人生與脆弱內心世界,史料考據詳實,可讀性極高,似詩、如歌,又像一齣寓言式的希臘悲劇,美麗哀愁,令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已。
值得一提的是,插畫以書本裡燃燒的生命之火(夢露興趣所在)、糾纏不休的藤蔓(夢露內心陰影),以及絢麗綻放卻易逝的鮮花等標誌代表夢露,在書中單獨或同時出現,暗喻她各個階段的狀態。
幼年是初綻蓓蕾,亦伴隨蟄伏於陰影中,揮之不去的藤蔓糾葛。花朵在夢露筆下、私密處、麥克風、向前邁進的腳步上一一盛放,最燦爛的時節,奼紫嫣紅怒放於其髮間,快活身影被光鮮明亮的色塊包圍。藤蔓則自藥物、酒瓶、精神病房、試圖掌控她的人事物,以及夢露空洞黯淡的身體裡恣意蔓延,當她遭受背叛,感到焦慮、受傷的絕望時刻,爬上肩膀的不僅僅是漆黑藤蔓,還有張牙舞爪的骷髏。
好在作者並未予夢露的死亡任何價值判斷,書末再無藤蔓纏繞,僅有夢露化身為蝶,紙上輕輕落下一句「冀望有一天,我會永垂不朽。」隨後是大片留白處理。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讓讀者飽經身歷其境之強烈印刻後,有種曲終人未散的解脫釋然。
而諾瑪‧珍,妳的確永垂不朽了,妳是出類拔萃的女性,是萬世巨星,當世俗物質日夜更替,妳屹立於外,永恆存在。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Marilyn Monroe:風華絕代的瑪麗蓮•夢露》,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心目中的絕代美女?例如:
「《風華絕代的瑪麗蓮夢露》:我痣己(絕不動搖!!」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9/4(六)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9/5(日)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MarilynMonroe #風華絕代的瑪麗蓮夢露 #MarilynUnabiografía #瑪麗亞艾塞 #MaríaHesse #尖端 #西班牙知名插畫家 #平面設計師 #好萊塢傳奇 #流行文化ICON #性感女神不為人知的祕密 #Goodreads近五星好評 #Amazon五星好評 #全彩精裝典藏版 #藝術設計 #電影 #明星 #傳記
📖博客來:https://bit.ly/3zzXndP
📖尖端:https://bit.ly/3t17shF
📖誠品:https://bit.ly/2UYRwQb
📖金石堂:https://bit.ly/38pkjAz
📖讀冊:https://bit.ly/3yswze3
※延伸閱讀系列作:
⭐️《Frida Kahlo:燃燒烈愛的芙烈達.卡蘿》
https://bit.ly/2Y5cNsB
⭐️《Freddie Mercury:璀璨奪目的佛萊迪・墨裘瑞》
https://bit.ly/3jwtwgZ
長干行文體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830)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Ann 推薦我去看日本電影《偶然與想像》,這部由三個短片組成的電影,其中第2部「門常開」,讓我想起了幾十年前的一段趣事。
話說六十年代有一次好幾位著名的流行作家在一起飲茶,座中有高雄、金庸、葉靈鳳等人,高雄講到寫報紙連載文章,他說,凡是寫某方面的題材寫得出色的,本人在現實中那方面一定是最不行的。寫武俠小說最好的,一定不會武打;寫愛情小說的,在愛情上大都失敗;寫色情小說的,性方面一定沒有什麼經驗;寫馬經的,賭馬輸較多;寫股經的,在股票投資上大多損手。他也自嘲寫經紀拉、寫石狗公,自己絕不懂得營商。在座作家們都笑了,具體想到每一個人,好像也真是這樣。
高雄頭腦敏銳,反應極快,對世情觀察入微。擅長寫某種題材的作家,之所以寫得天花龍鳳,正是因為現實上不在行,只略知一二,才有超越現實的想像力。讀者也愛看這種充滿幻想之作。不過超越現實卻並非沒有現實意義,相反,將現實昇華再從幻想中演繹出來的道理,可能更真實地反映人生,使讀者有所感悟。當然對流行作家來說,想像力的重要性在於吸引讀者追讀下去。
日本電影那個「門常開」故事,寫的就是一個在小說中有極露骨色情描寫的作家教授,實際上完全沒有性經驗,既在女色面前難以抑制自己、又對誘惑他的女子感到恐懼,為此而要保持「門常開」。
香港五六十年代出現報紙上的流行文化百花競艷,主要原因一是大陸風雲變幻,驅使許多具文采和頭腦敏銳之士聚集香港,為各報提供寫手,原因之二當然就是言論自由,設若有黨官來審查武俠小說的招式是否合科學,言情小說是否誨淫,社會小說會否醜化政府或公眾人物,那麼作家就無法寫,報紙也沒法辦了。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政治穩定。1949年中共就制訂了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政策。對港英在香港的施政、管治,絕不干預。這政策由長期負責和關注香港事務的官員執掌,極少由不懂港澳的共幹調任。
1965年七月,我受邀參加一個出版界參訪團。這是對左派機構資深員工的獎勵活動。團員約40人,所有交通食宿費用全由大陸招待。在北京,我們聽了幾個關於國際形勢和港澳關係的報告。我那時的印象是:報告者知識豐富、分析到位、對國際和香港有較深入了解。如果說這是「洗腦」的話,以我當時的見識,是被洗了一次腦。那時作報告的人,絕不是後來一些強詞奪理、自相矛盾的為中共講話的邏輯盲可以比擬。當時負責港澳工作的最高領導者廖承志宴請了參訪團。他講廣東話,語言生動,他說代表搞港澳工作的「呢班友仔」,慰問各位員工,他說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是不變的,因為要從香港取得外匯,「有利可圖」,希望大家為了祖國繼續忍受低薪的奉獻。
以當年英國在戰後的國際地位來說,如果中共對香港多所干預,英國人可能索性把香港雙手奉還,無謂背這個沒有什麼利益的包袱了。當然,後來香港人多了,香港在亞洲的地位受到重視,又當別論。據知,在1965年時,中國的外匯仍然有70%從香港取得。因此,無論大陸的施政怎樣多變,中共對香港的政策仍然不變,直到1967年。
不僅不變,中共還不斷要求香港左派機構「融入社會」。當時左派流行一個口號,叫「社會化」,要求女員工扮靚,塗口唇膏,穿花衫,要高層主管與同行打麻將交流感情。
新聞界中的《新晚報》可以說執行「社會化」的表表者。它從1950年創刊以來,就依仗報館眾才子的實力,並放手向外邀稿,而暢銷一時。高雄的「石狗公自記」,葉靈鳳的「霜紅室隨筆」,酩酊兵丁的打油詩,「無牌議員」(王兆均)的怪論「橫眉語」,以及在1954年藉社會新聞抄熱的吳陳比武,而推出先梁羽生、後金庸的新派武俠小說,帶動各報副刊潮流。
左派電影界的長城、鳳凰、新聯,也聯合其他電影同業,不受大陸的左傾思潮干擾,拍出香港人喜聞樂見的賣座電影,擁有一批紅星。
我那時是左報副刊的作者,與《文匯報》副刊的吳羊璧在閒談中,講到想辦一份在媚俗與一本正經之間別樹風格的年輕人刊物,取名《伴侶》,1963年一月一日創刊,定價五角。畫家王鷹是合夥人。我徵求左派出版界領導人的意見,他表示在印刷發行上予以支持。創刊後一紙風行。
1967年前,儘管大陸來港的難民潮不絕,儘管左派仍然受主流社會排擠,但左派在各行各業,大都努力融入香港社會,而香港多數人對左派也不抗拒。左派與香港人的這種關係,以後再也見不到了。(56)
圖1,1963年一月《伴侶》半月刊創刊詞。
圖2,伴侶雜誌在1964年編輯出版《香港影星年鑑》,彙集當時全港414名影星的照片和簡歷,封面是當時四紅星:林黛、夏夢、尤敏、李麗華,現四人均已作古。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長干行文體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1382-MAY-29 錦衣衛成立
錦衣衛的正式名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所設,直屬皇帝,主要負責審訊、巡查、緝捕、護衛等軍政特務,相當於現代的總統府特勤局侍衛。錦衣衛到了明朝後期權力擴張,從士大夫官員們的刑訊外,乃至於一般平民百姓,被視為鞏固皇帝權力,以及政治鬥爭的工具。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arz3l2tzccq0873szco3oix
有關錦衣衛的描述,在經過許多流行文化或藝術創作的渲染之下,有著神秘且危險的既定印象;它確實因為直屬皇帝,在權力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曾執行過許多不為人知、甚至是檯面下的秘密任務,但它的職掌是相當單純的監察工作,只是有著自己的一套作業流程、組織架構,至於每個人是不是像武俠小說般形容得都是大內高手?這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所謂刑部、督察院、大理寺的「三法司」,皆無權干涉錦衣衛所處理的案件,因此相當於現在的特偵組,但組織卻是高出於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司法、行政、立法等院級機構。
錦衣衛的服飾相當特別,有著大紅色蟒蛇紋的飛魚服飾,配有繡春刀這種制式武器。到了東廠時期,東廠錦衣衛配有東廠雙刀更是嚇人;每個錦衣衛身上都有個繫在腰間的證明牌子,因為是象牙製的,因此被稱作「牙牌」,上頭紀載著姓名、編號、關防等字樣。「牙牌」可說是在錦衣衛權力全盛時期之際,通行無阻的免死金牌。有關錦衣衛的制式服裝和配件,不妨走訪一趟故宮博物院,有相當多保存良好的文物供民眾欣賞。
有關錦衣衛的電視點影相當多;徐克在1992年所執導的《新龍門客棧》,在劇中有諸多描述錦衣衛捉拿嫌犯的過程,也將錦衣衛形容成拿著各種稀奇古怪武器的武功高手。而相聲團體-相聲瓦舍在2002年所推出的《東廠僅一位》,則是以古諷今現代的種種政治亂象。而2010年由甄子丹所主演的《錦衣衛》則是相當具有娛樂性的虛構古裝片,以武打作為主元素,描述了錦衣衛指揮使遭受陷害而逃亡並偵辦真兇的過程。
然而,錦衣衛這樣的機關,不論古今中外,似乎都在不少政府組織中都有類似的單位存在;成立的目的或許良善,也或許有其必要,但最後是否走上歪路?端看人心。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中國 #明朝 #錦衣衛 #東廠 #朱元璋 #明太祖 #甄子丹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uF-W0Z3rt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