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門神的鬍鬚,最厲害的畫法還能表現出「空間感」】#精選書摘
臉部五官的描繪是門神畫作最困難的部分,故大多留到最後階段由畫師親自描繪。若要觀察男性門神的年齡分野,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鬍鬚。
別小看鬍鬚只是一條條畫得密密麻麻的細絲,要看起來柔軟纖細又彷彿在飄動,不僅得注意鬍鬚粗細大小,還要線條流暢分明有韻律感,甚至能區分前後空間......
#台灣門神圖錄 #門神 #文將 #武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的網紅凌子楚 最清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日行腳書院里:西門街保生大帝震安宮(920) 嘉義民族路上,有兩個震安宮,一個在文化街口,祭祀玄天上帝,和水仙王的震安宮。 另外一個,是西門街和民族路口,祭祀保生大帝的震安宮。 玄天上帝,是漳州移民的歷史遺跡,保生大帝,是泉州移民的文化...
門神畫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過年了,舊文重貼。
不喜歡過年的孩子長成不太喜歡過年的大人,
我在租住的房外貼好春聯,帶上登機箱移動回老家。
有種出國的感覺,只是是從同溫層移動到境外。
希望諸位所在的溫差不會太大。
|
爸爸是豬八戒?
|
我曾經以為父親去取經了。
因為所有人提起他,包括外公外婆,都說他是「豬八戒」。我曾經以為父親是豬八戒,豬八戒就是父親。父親的全名,是有一次他發名片給我,我才知道的。國小三或四年級,他又入股了一些吃到飽餐廳或保齡球館,將最新的頭銜印成密密麻麻小抄一樣的名片,喜孜孜地發給我一張。名片印在非常厚實的紙上,我將之捏在掌心,感受到鋒利的邊緣。
學校附近書店陳列著一本《西遊記》,是圖解注音版,儘管內容已再簡化,我也知道豬八戒又好色又膽小,不是好人。後來見面,我努力端詳父親,看不出豬鼻子或是其他豬的痕跡。不過與他見面的次數實在太少,時間也短,也可能在那有限的時空中,豬八戒的法力足以維持住人模人樣,不至於打回原形。
幾年之後父親參加絲路旅行,行前帶點炫耀地打電話來問我想要什麼禮物?我國中時將圖書館僅有的課外讀物──不齊備的幾本金庸──翻來覆去地讀,受《大漠英雄傳》的影響,我說只要沙漠的沙。不久後,父親派人轉交塑膠底片盒,搖起來沙沙作響。
我的時間規劃是從小開始訓練的。最緊急的趕場狀態,通常發生在除夕夜。
父母離婚之後持續很多年,我還是會回奶奶家吃團圓飯。當然外婆這邊也得吃,外公外婆坐上位,舅舅舅媽,未出嫁的阿姨們跟媽媽,表姊弟妹跟我,大家圍成一圈,孩子們輪流說吉祥話。年夜飯大約進行到中途,我就差不多要抓好時間離席。如果我七點多還沒到父親那邊,奶奶或姑姑會一直打電話來要人,當時還是轉盤式電話,放在外婆家客廳的櫥櫃上,正對著神明桌,講電話的人會體驗到何謂炯炯有神的注視。而在除夕夜打來的電話,最是不受歡迎。也許打電話的人沒察覺,但從接起電話的瞬間,妳便順勢接下闖入者的位置。
電話來就是最後通牒了,我得趕緊起身穿外套穿鞋。更小的時候,母親會騎摩托車載我前去,她並不上樓,見我按電鈴進門就先行離開,等著我打電話通知她回來載。再大一點,到了小學高年級,我說可以自己去。這樣母親就不用在除夕夜奔波,她可以繼續在闔家團聚的氣氛裡,彷彿我只是去一趟便利商店。真的不遠,兩個家距離約莫兩百多公尺,只是中途有一個四線道大馬路,砂石車公車都多,乾燥的日子裡大車一過,便是實體版的滾滾紅塵。
一個小學生過大馬路的確會怕,但我已經習慣咬牙不說。回想起來,那是成長階段最困難的過程之一,從一個家移動到另一個家。而不管在哪一個家,妳都覺得自己是外人。年復一年,父親的孩子愈來愈多,奶奶那邊除夕夜的催促也就淡了,不變的是每次從奶奶家返回,我便要被逼問拿了幾個紅包,總數又是多少。偶爾有誰想起,就「嘖」地一聲說:豬八戒就是有錢。上高中後我就不趕場了,我在外婆家吃完年夜飯,隨著大家看除夕特別節目,擲骰子比大小,守歲到天亮。
說實在的,我討厭過年,沒有什麼快樂的記憶。長大之後離家租屋,反倒在意起來,赴年貨大街補充乾糧零嘴,特意尋找春聯或門神畫以裝飾門面。一個人準備過年,年是自己的年,獸也是自己的獸。
除夕沒回奶奶家吃飯的某一年,還在年節期間,父親便叫我去他的工廠領紅包。在其他親戚的推波助瀾下,我還是去了。那天有許多父親的朋友在場,桌上擺滿不知哪來的海量生魚片,父親當眾發放紅包給我,彷彿是我的年終獎金。眾人酒酣耳熱,我剛領了錢,不好意思立刻走,但菸味酒味實在太重,我在工廠四處閒晃,工廠末端有數個長形盆栽,盆中的沙土空隙處歪歪扭扭地插著好幾根菸屁股。
夜晚回到房間,我扭開來自大漠的底片盒,倒出來,裡頭的沙土與盆栽同樣成色,貼近一聞,有揮散不去的菸味。《西遊記》裡的豬八戒最後成功取經了,而我的父親,終究不是豬八戒。
。
文章出自《臺北家族,違章女生》
門神畫 在 南南自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花木蘭,八個顛覆三觀的歷史真相
作者:馮學榮
電影《花木蘭》將於9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今天,我跟大家說一些關於花木蘭的有趣歷史。本文無意吹捧、也無意評價電影《花木蘭》,而是借這個話題,和大家談一談一些有意思的歷史事實。
木蘭姓「花」是徐渭杜撰
是的,在歷史上,木蘭本不姓「花」。最早記載木蘭的歷史文字,就是《木蘭辭》,是一首敘事詩。在《木蘭辭》中,木蘭是沒有姓的,只有一個名字「木蘭」。翻遍古代的歷史資料,也沒有任何可靠資料,記載了木蘭的姓氏。
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誰知道木蘭姓什麼。
那麼,既然沒有人知道木蘭姓什麼,木蘭的姓氏「花」又是怎麼來的呢?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是明代文學家徐渭,給木蘭安的姓。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木蘭的時代過去差不多一千年之後,到了明朝,出了一個文學家,名叫徐渭。徐渭將這首敘事詩《木蘭辭》,改寫成一個雜劇的劇本,名叫《雌木蘭替父從軍》。在徐渭的這個雜劇裡面,女主角木蘭有這樣的台詞:
「……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吾父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
可見,在這個雜劇里,木蘭聲稱,她姓「花」。
在明代,徐渭依據《木蘭辭》改編的這個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非常流行,當時風行大江南北,而雜劇裡面的女主角「花木蘭」形象,也深入人心。所以,久而久之,中華大地的廣大老百姓,也就認可了:木蘭姓「花」。廣大人民群眾一旦認可了木蘭姓「花」,你再想去糾正,那就難了。這,就是木蘭姓「花」的由來。歷史,就是這樣有趣。
木蘭是鮮卑人
關於木蘭的另一個歷史事實就是:木蘭不是漢人。是的,你沒有看錯,木蘭不是漢人,木蘭是鮮卑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花木蘭生活的國家,叫做「北魏」。北魏不是一個漢族國家。北魏是鮮卑人的國家。鮮卑人,是當時的遊牧民族。木蘭,不是漢人,她是遊牧民族。木蘭是鮮卑人,任何漢化的木蘭形象,都和歷史事實,是不相符的。
可是,儘管木蘭是鮮卑人、不是漢人,由於鮮卑族在後來的歷史長河裡,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所以我們說,木蘭仍然屬於中華民族的女英雄,這樣說,大體上其實也是成立的。
「木蘭」是鮮卑語
然而,同樣有趣的是:
不但木蘭這個女孩子不是漢人,而且即使是「木蘭」這兩個字,也不是漢語,而是鮮卑語。「木蘭」是鮮卑語單詞,拉丁化讀音是Umran,在鮮卑語裡面,是「富裕」的意思。而且更有趣的是:Umran在鮮卑語裡面,並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姓。
換句話說,「木蘭」並不是那個女英雄的名字,而是她的姓,而至於她的名字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已經失傳了。歷史,就是如此的顛覆三觀。
木蘭服務的是鮮卑可汗
木蘭當時參軍服務的,也不是中原的漢人皇帝,而是當時的鮮卑族皇帝。這一點,在《木蘭辭》裡面,是有明確記載的,我們來看看《木蘭辭》的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
我特意把「可汗」兩個字塗紅了,大家看到了嗎?可見,木蘭當時從軍服務的,不是漢族皇帝,而是當時的鮮卑族皇帝「可汗」。在中國的歷史上,漢人的皇帝是從來不叫「可汗」的。只有遊牧民族的皇帝,才會叫「可汗」。
木蘭參加的是遊牧民族戰爭
當年,木蘭代父從軍,她加入的,是北魏的國家軍隊,打的那場戰爭,是「北魏」和「柔然」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是遊牧民族「鮮卑」和另一個遊牧民族「柔然」之間的戰爭。憑什麼這樣說呢?
目前大多數的學者認為:《木蘭辭》裡面講述的木蘭參加這場戰爭的路線,跟歷史上鮮卑族和柔然族的那場戰爭的路線,是一致的、吻合的,我們看看《木蘭辭》的相關原文:
旦辭黃河去
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
關山度若飛
……
是的,《木蘭辭》裡面的「黃河」、「黑山」、「燕山」等詞,記述了當時這場戰爭的地點,和歷史上鮮卑族和柔然族的那場戰爭的爆發和戰鬥地點,是一致的。
所以,目前多數學者一致認同:木蘭所參加的戰爭,就是歷史上鮮卑族和柔然族的那場戰爭,而那場戰爭,和中原漢人的社稷,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鮮卑族和柔然族的來歷
那麼,鮮卑這個民族本身,又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答案是:
鮮卑族,起源於西伯利亞,遠祖遊牧為生,有不少學者認為,「西伯利亞」的「西伯」和「鮮卑」,其實是同一個詞源,這也正是它們讀音非常近似的原因。換句話說,俄國人嘴裡說的「西伯利亞」,很可能就是「鮮卑利亞」的意思。這也說明了鮮卑人的祖先,是生活在西伯利亞的。
西晉滅亡之後,鮮卑族南下,占據了中國北方部分地區,建立了「北魏」這個國家。而鮮卑的死敵柔然,則是崛起於蒙古高原以及蒙古高原以北地區的遊牧民族,柔然強盛之後,和鮮卑打仗。不過,後來柔然滅亡,和鮮卑無關,柔然是被突厥滅亡的。
柔然滅亡之後,它的殘留血脈,四處逃散,有一部分血脈和其他血脈混在一起,演化成後來的蒙古人。也就是說,柔然和後來的蒙古人,有血緣關係。
柔然強盛的時候,侵犯北魏,這就是為什麼北魏的「可汗」,要徵兵打仗,而木蘭上的那個戰場,打的就是柔然人。
北魏在哪裡
那麼讀到這裡,讀者你也許會問:木蘭當年所報效的那個國家「北魏」,它在哪裡呢?答案是:
歷史上的北魏,位於今天中國的山西、河北、河南、內蒙古一帶。或許你會說,山西、河北、河南什麼的,難道不是我們漢人的地盤嗎?是的,但是在木蘭的那個時代,鮮卑族統一了華北,並建立了北魏。
換句話說,在木蘭那個時代,山西、河北、河南這部分區域,被鮮卑族占領了、被劃入了北魏的國土,那裡的漢人,也接受了北魏這個鮮卑族國家的統治。
不過,依據北魏的國法,當時北魏國境裡的漢人,是專門務農的,不允許參軍。在當時的北魏,參軍打仗,都是鮮卑人「壟斷」的。當時的北魏就是這樣:漢人務農養國,鮮卑人騎馬保衛國家。
再後來呢,北魏分裂了,所以後來在歷史上,這個國家就沒了,於是,山西、河北、河南這些地盤,才又回到了中原漢人政權的手中。
鮮卑族為何消失了
那麼,既然木蘭是鮮卑人,為什麼「鮮卑」這一支民族,後來在世界上消失不見了呢?答案是這樣的:
在不斷戰亂的歷史長河裡,鮮卑族大體上,分裂為三部分:
一部分融入了柔然、契丹等北方民族。
一部分融入了漢族。
一部分則演化成為其他的民族,例如我們今天的錫伯族。中國今天的錫伯族同胞,鮮卑人的後代
是的,我們中國今天56個民族之一的錫伯族,多數學者都認為,應該是鮮卑族的後代。其實聰明人一看就明白了:「鮮卑」和「錫伯」,其實也是同一個鮮卑單詞的不同漢字音譯而已,你對比一下,發音是不是很像?
而更重要的是,錫伯族他們也聲稱:自己是鮮卑人的後代。今天中國的錫伯族人口共有20萬左右,他們分布在黑龍江、遼寧、新疆等地。
哪些漢人的祖先是鮮卑人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慕容」這個姓,中國有許多漢人是姓「慕容」的。「慕容」,就是一個典型的鮮卑族姓氏。也就是說,中國姓「慕容」的,其祖先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
在歷史的長河裡,「慕容」姓,又分支出來一個「慕」姓,一個「容」姓。所以,你認識的姓「慕」的、姓「容」的,很有可能其實也是鮮卑人的後裔。
還有一個很典型的姓氏,叫「尉遲」。「尉遲」,也是鮮卑人的姓氏。你比如說鳳凰衛視的主持人「尉遲琳嘉」,他的戶口本上寫的是「漢族」,其實,他是正宗鮮卑人的後裔。
唐朝有一個將軍,名叫「尉遲恭」的,就是我們中國門神畫上經常出現的那個大鬍子武將,尉遲恭,也是鮮卑人。尉遲恭雖然是唐朝的武將,服務於唐王李世民,但是,尉遲恭不是漢人,他是鮮卑人。貴為門神的唐朝大將尉遲恭其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
同樣,「尉遲」姓融入漢族之後,也有後人把「尉」字省略了,只留下一個「遲」字,作為姓氏。所以,中國姓「遲」的,基本上也是鮮卑族的後代。例如唱《鐵窗淚》的那位歌手遲志強,他,很有可能就是鮮卑族的後裔。
————————————————————————————————————————————————————————————————————
作者介紹
馮學榮,中國當代作家,男,1979年出生,廣東陽江人,現居香港。
畢業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
代表作品:《日本為什麼侵華: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
門神畫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日行腳書院里:西門街保生大帝震安宮(920)
嘉義民族路上,有兩個震安宮,一個在文化街口,祭祀玄天上帝,和水仙王的震安宮。
另外一個,是西門街和民族路口,祭祀保生大帝的震安宮。
玄天上帝,是漳州移民的歷史遺跡,保生大帝,是泉州移民的文化遺產,宗教文化,記載了嘉義作為移民社會的縮影,也印證了多元文化的生活軌跡。
這裡,有值得一看的百年門神畫作,也有,好吃的國際肉粽,和好喝的國際青草茶,還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被人們祭拜三大真人之一,孫真人神像,和為人津津樂道的神跡。
和董事長閑聊,才知道這裡早期叫做菜園仔,是西城門外,主要生產蔬菜的園區。
日治時代結束,這些日本的土地,被政府接收,由教育部託管,成為學產地,急需中央立法檢討,提高土地使用,供地方政府,解決都市發展所需,再利用的土地資源。
訂閱『凌子楚最清楚』YouTube
https://youtu.be/fVyRlvmzNKI
門神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陳家祠(陳氏書院)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裡34號,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陳氏書院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年至1894年)間,由黎巨林設計。作為書院,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為私人物業。中華民國年間,陳家祠內供奉的牌位,據統計有上萬塊之多。日軍佔領廣州期間,陳家祠並未遭遇嚴重損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7年,進行了全面維修。1959年,陳氏書院被政府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從此停止祭祖功能。1964年對頭門和聚賢堂進行維修。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萬塊牌位盡被燒毀,儘餘兩塊倖存。兩棟堅厚的木大門上的兩個門神公,被人用鑿子挖成大坑窪。大廳兩面的壁畫被鑿毀。1981年再次重修,1983年重新開放。政府重修陳家祠時,將木大門、牆壁用塗料填充平整,請門神畫原作者陳略用中國畫傳統工筆按原貌繪製。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陳氏書院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陳氏書院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2001年進行了局部修葺,2002年對全祠灰塑進行維修。陳家祠被列入2002年和2011年兩個版本的羊城八景,名為“古祠留芳”或“古祠流芳”。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占地15,000多平方米。其建築深三進,廣五間,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建築中心是高達14.5米的中進主殿“聚賢堂”。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築物巧妙地組合佈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裡,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長廊、青雲巷使整個建築四通八達,庭院園林點綴其中,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陳氏書院的主體建築正門兩邊的外牆上有《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6幅大型磚雕;全院的門、窗、屏、牆、欄、樑架、屋脊等處裝飾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上下呼應、相得益彰。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後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讚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中路一、二進間的院子內有石欄杆鑲嵌的鐵鑄雙通花欄板“金玉滿堂”、“三羊啟泰” 。
門神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陳家祠(陳氏書院)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Canton中山七路恩龍裏34號,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陳氏書院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年至1894年)間,由黎巨林設計。作為書院,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為私人物業。中華民國年間,陳家祠內供奉的牌位,據統計有上萬塊之多。而日軍在佔領廣州時,陳家祠並未遭遇嚴重損毀。1957年,進行了全面維修。1959年,陳氏書院被當局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從此失去祭祀祖先的功能。1964年對頭門和聚賢堂進行維修。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萬塊牌位盡被燒毀,儘餘兩塊倖存。兩棟堅厚的木大門上的兩個門神公,被人用鑿子挖成大坑窪。大廳兩面的壁畫被鑿毀。當局在後來重修陳家祠時,對木大門、牆壁,都用塗料填充平整光滑,請門神畫作原作家陳略先生用中國國畫傳統工筆按原貌繪製。後來陳家祠更被當局用作設立工廠、學校,受損嚴重。1981年再次重修,1983年重新開放。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陳氏書院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陳氏書院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2001年進行了局部修葺,2002年對全祠灰塑進行維修。陳家祠被列入2002年和2011年兩個版本的羊城八景,名為「古祠留芳」或「古祠流芳」。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占地15,000多平方米。其建築深三進,廣五間,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建築中心是高達14.5米的中進主殿「聚賢堂」。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築物巧妙地組合佈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裡,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長廊、青雲巷使整個建築四通八達,庭院園林點綴其中,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陳氏書院的主體建築正門兩邊的外牆上有《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6幅大型磚雕;全院的門、窗、屏、牆、欄、樑架、屋脊等處裝飾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上下呼應、相得益彰。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後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讚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中路一、二進間的院子內有石欄杆鑲嵌的鐵鑄雙通花欄板「金玉滿堂」、「三羊啟泰」。郭沫若曾於1959年造訪陳家祠並賦詩讚美其建築藝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