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今年初發佈的一份研究顯示,封鎖措施造成的壓力,使父母的壓力、沮喪、焦慮暴增,許多人感到難以放鬆、焦躁易怒、絕望、對事物失去興趣、恐懼與擔憂、沒耐性[1]。
家長在面臨生活工作兩頭燒與疫情焦慮,同時還承受長時間和孩子關在家的教養壓力,心力交瘁的情況下,於社群媒體上貼出體罰照片既是取暖也是抒發怨氣,似乎也不用特別嚴肅的看待,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6月25日媒體報導屏東縣社會處統計,今年與去年5月15日至6月20日升級3級警戒期間,兒少保護通報量從275件下降至142件,減少近5成,這是代表兒虐事件減少嗎?
社會處表示,由於過去通報來源學校約占43%、警察占23%、醫療院所占7%,而親友鄰居只占不到1%,當孩子沒有到校,學校無法察覺即無法通報,社區居民間又因為互動與接觸減少,社會處憂慮是否有不少兒少虐待案件黑數藏在家裡沒有被發掘。
【家長防疫火氣大,兒童家暴陳情案件變多】
— 防疫期間親子親子共處的4個技巧
■體罰與兒虐的距離:用管教合理化暴力
在社會處提出憂心警告,呼籲鄰里間多關心鄰家小朋友,一起擔任社會安全網守護者的時候,對比之前的網路「¬罰站照片」蓋貼文大樓,我們不禁要嚴肅提出一項關聯:根據2019年出版的《異常的正常家庭》書中內容(作者為韓國作家金熹暻,曾參與國際兒童救護組織,現為韓國女性家族部副部長):「當大家和整個社會皆認為,父母或養育者體罰孩子在所難免時,對於虐待的敏感度也會降低…在有大約一半社會成員接受可以對特定年齡層、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暴力的社會裡,被視為無關痛癢的體罰會如同毒菇般,茁壯為更趨嚴重的暴力,沒有任何遏止的方法。」作者語重心長表示,體罰跟兒虐的距離並不遠。
日前台中一名遭重摔27次的7歲柔道男童於6月30日傳出不治,各界悲痛,這些都是以管教或訓練為名,由輕而重變得不可挽回,那條碰觸孩子身體的線必須畫下,這是對權勢下的弱勢者必要的保護,他們身體弱勢,表達弱勢,心理上更是恐懼威權。
➤「世界上大部分的虐童事件均是一般人偶發性的體罰失控造成的結果,而非極度不正常的人蓄意行使的暴力。」[2]
■家長防疫火氣大,兒童家暴陳情案件變多
全國疫情三級警戒各級學校停課,學生通通在家遠距教學,沒想到親子多了時間相處,關係卻變得緊張,讓平常實施愛的教育的家長,都開始體罰了。
縣議員張雪如表示,疫情警戒間一般陳情減少,不過家暴陳情案件卻變多,而且還是兒童家暴,近一個月就有4起,陳情對象為國小3年級到5年級男女生都有,一位小五男童表示,玩電動太久被爸爸用衣架打了3下,覺得被家暴,所以打來服務處陳情,一位小四女童說,因為遲了10分鐘開電腦上課,就被媽媽打耳光,她覺得媽媽平時都不體罰,怎麼突然打巴掌,覺得被家暴了。
張雪如說,原來男童父母因疫情失業在家,父母多次因為他玩遊戲太久不寫功課斥責,最後爸爸受不了,拿起衣架對他體罰,他訝異平常都不會這樣,想到曾經上過反家暴演講,出現拿衣架打人畫面,所以看到爸爸拿衣架打人,就認為是家暴。
而小女童家父母工作正常,但常三催四請要女兒起床上課,最後疑似情緒失控才打耳光,而女童想到家暴畫面最常出現的就是打巴掌,覺得委屈才跟她陳情,不過也說,媽媽最後有跟她道歉。
張雪如表示,不過了解後,這4起案件體罰程度尚輕,也非常態施暴等,學童們也覺得是自己沒做好才被懲罰,都能體諒父母,也承諾會好好在家上課。她指出,疫情警戒期間,本應是親子相處最多最好的時機,可是教育、經濟等問題,易讓家長情緒起伏不定。
➤建議家長可跟子女一起做家事、烤蛋糕或是玩桌遊等互動遊戲,來增進親子關係。[3]
■新冠肺炎下親子共處的4個技巧
一場突如其來的傳染病不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步調,更悄悄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樣貌。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升溫,愈來愈多公司採取遠端上班制度、社交聚會、公開活動陸續取消,出國工作、讀書的年輕人紛紛回台。一家人齊聚的時間變長,摩擦和衝突卻也增加了。
「享開心身心診所黃惠琪醫師」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壓力,是全面性、不分世代的。一來,疫情天天都有變化,大家要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也得時時留意健康狀況,任何身體不適都可能造成自己或家人的恐慌。另一方面,疫情衝擊下,也讓許多人擔心工作受影響,收入可能減少、求職更加困難等。
每個人壓力都不小,卻又不得不關在家裡長時間共處。即使是一點小事,都可能變成衝突的導火線。針對特殊時期的家人相處模式,她提出幾點建議:
1. 劃分空間用途,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時間」
隨著孩子長大成人,年輕世代本就更重視隱私。加上在疫情期間,很多上班族開始在家辦公,需要不被打擾的獨立空間。醫師建議,如果家中的空間有限、無法做到「每人一間房」,不如制訂時間表,分配空間在不同時段的用途。例如,客廳早上是長輩看電視專用、下午孩子可在此安靜工作,晚上才是全家人共餐的時間。
美國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也建議,如果家中不只一個人需要遠端工作,大家每天早上可先確認彼此的行程,確保你們不會相互干擾。
2. 約法三章,家事不只是父母的責任
疫情期間,不少父母會為了兒女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例如幫忙顧孫子、為全家人採買、煮飯、洗好幾人份的衣服、多倒幾次垃圾等,「孩子本來已經獨立了,現在又回來跟爸媽討救兵,確實讓他們比較辛苦。」
黃惠琪醫師也指出,過往的家務分工往往是家庭成員權力角力下「不成文的默契」。像是爸爸要聽媽媽的、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就由吵輸的人去做。趁著所有人都在家,這段時間正好能讓大家約法三章,討論合理的家務分工方式。
3. 健康是個好話題,創造自然的親子互動
有趣的是,在這波疫情當中,很多50後世代的爸媽累歸累,卻也因為能被孩子依賴而感到欣慰。不少人到了50、60歲,工作屆臨退休、子女都獨立搬出家中。卸下職場和家庭的重擔,反而讓人感覺無所適從,好像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樣的擔憂也促使他們頻頻詢問孩子:「我還可以為你做什麼?」
她認為,藉著這次機會,父母可以學會肯定自己,放下「不被需要」的恐懼。孩子雖然大了,但父母的協助和生活智慧仍幫得上忙。平常怕被嫌嘮叨、不知該怎麼和孩子聊天,這波疫情也剛好創造許多話題,討論買口罩的方法、關心彼此的身體狀況、一起檢查家中的酒精存量,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比起詢問孩子心情如何,現在關心他們的身體更容易創造對話。」黃惠琪指出,人有時候很難向他人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心情。但以健康為引子,家人之間可以自然地關心彼此。像是防疫期間該採買哪些物資、怎麼吃才能增強免疫力、彼此喜歡吃什麼等,對話輕鬆又不尷尬。
4. 做全家人都喜歡的事,紓壓又能增進感情
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正好適合家人一起發展共同興趣。喜歡靜態活動的人,可以嘗試學習烹飪、在陽台種香草、多肉植物、用精油幫彼此按摩等。不只紓壓療癒,還可以造福家人[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天下雜誌)「在家防疫你吼過小孩了嗎 爸媽如何不崩潰?」: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948
[2](蘋果新聞網「從罰站照到柔道男童離世 疫情下顯露的兒虐隱憂」: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701/JVL4OZPSRZCCLDBZCEGRBYECFA/
[3](自由時報)「家長防疫火氣大,兒童陳情家暴變多」: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591814
[4](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在家時間變長,易互看不順眼?新冠肺炎下親子共處的4個技巧」: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17840
➤➤照片
[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社會及家庭署 #兒虐 #體罰 #虐童 #家暴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衛生福利部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天下雜誌
蘋果新聞網
自由時報
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開心 身心診所 在 J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生病日記第一篇寫於四月十九日,那是我第一次踏入身心診所。醫生看了我三年前在馬偕醫院的鑑定報告,上面寫著「重度憂鬱、重度焦慮」,談了這幾個月來的狀況,醫生告訴我我復發了,我說我知道、所以我來了。那時我瘦了1.5公斤,而至今到第十一篇日記,我已瘦了五公斤。
防疫和待業窩在家的日子很自由。你知道嗎?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說關在家是自由的。我才明白,原來自由並非到處冒險、四處旅行、無人管教才叫「自由」,自由是打從心裡,感受那份無拘無束。
我可以睡到中午再起床,抽根清醒菸,再躺回床上追劇。想睡就睡、肚子餓就吃東西、不想動就躺著看劇或打手遊、有靈感就寫文章。這一個月以來我看了無數片單中的電影和影集,連我從未想過會碰的動漫和手遊都接觸了。
原來自由是無需再往自己身上貼標籤,也無需告訴自己必須怎麼做,更無需在意所謂社會規範和他人眼光。
但在這之前,必須建立穩固的內在自我感。
而我卻總是把自己的存在價值放置於他人身上、或往自己身上貼標籤。我想,大概是外在給了我太多力量而過於依賴。這點我必須持續實驗與嘗試,從這些力量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但我依然感謝一切,這是不曾也不會改變的。
當然,一到十一篇日記中也有過這樣的日子:
像是明知道今天天空湛藍、陽光普照,知道花朵盛開、綠葉成蔭,知道躺在草地或沙灘上會讓我感到好一些,然而我踏不出家門,我只是害怕得在原地大哭問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或是手腕滴著血流著淚淋著雨,獨自離開住處跑回家,抱著媽媽大哭那樣的日子。
「不是不痛,只是,痛苦並不是戲劇化地食不下嚥,不是眼角永遠掛著一滴眼淚。痛苦不是沒辦法對笑話發笑,不是不能去做別的事情 ── 痛苦其實是會放你去吃飯的,會放你去工作,會放你去幽默,會放你去幸福快樂,可是就連你吃飽的時候,連你開心的時候,連你幸福的時候,它都在,它一直都在。
痛苦會放我去活著,但成為我所有不痛苦的時候的背景,的底噪。」——蕭詒徽 2017
防疫三級的日子不知道會持續多久,但願每個人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自由,在洩氣、停滯、或感到害怕時,告訴自己沒關係,真的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永遠都是時間的失敗者,得練習享受或接受那種失敗。
祝 平安健康
#生病日記
開心 身心診所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次的講座,除了分享孕期運動的注意事項,破解各式孕產迷思和產後的困境外,很開心邀請到宇寧身心診所的謝明慧心理師分享孕期產後的種種心理變化。讓孕力的系列課程顧及到身心靈,更完整而全面。
很喜歡心理師用「界線」改變來形容一個女生變成媽媽的過程。
不僅是身體的界線被新生命侵入了,每一口呼吸、每一次進食,都不只是為了自己,生產時為了迎接寶貝,皮膚的界線被破壞了,跟著是空間、時間,夫妻角色之間的轉換。與此同時,生理影響心理,心理的界限也跟著被弱化。
明確的心理界線讓我們不受外界的批評所影響,然而一但懷孕這條線就模糊了,路人的一句指教都能讓媽媽心情大受影響。
「肚子怎麼那麼小,懷孕吃這些東西可以嗎?不要走那麼快小心一點比較好」
「你怎麼不餵母乳,母乳不是比較好嗎?」
一句看似沒惡意的關心,都可能讓媽媽心慌意亂,甚至大哭一場,然後又被笑,孕婦就是玻璃心。
我一直認為要當個強壯的孕婦真不容易,除了要繼續維持身體的活動量。心理這條界線一定要畫好守滿,才不至於外面一點風吹草點,內心就在狂風暴雨。我可以做的是普及相關的醫學知識,不斷地回答疑惑破除迷思,但最重要的是,媽媽們能內化這些知識成為自己的信念,勇敢地捍衛自己的權力,築起心理那道防火牆。
謝謝大家熱情的參與,也謝謝我最棒的團隊,愛你們。
#望你好孕力
#各種嶄新孕力講座活動策劃中
當天有參與的孕力爸媽們,歡迎分享心得和建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