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eon我的香港回憶 014】據叔父回憶,祖父認為雖然同樣是日本佔領,但日軍佔領大城市的暴虐程度,比佔領鄉村高很多,南京大屠殺固然是顯著例子,而城市缺乏鄉村的戰略縱深,也令人更難以打游擊方式自保。於是,他就和祖母、與及剛在香港出生的大兒子,又走回鄉下避難。後來日軍把東南半壁交予汪精衛政權管治,也確實比日本直接佔領時,管得有秩序。反而香港一直被日本單獨治理,設置「香督」,而沒有併入汪政權,因為日本也要利用香港這個國際「白手套」便宜行事......
與此同時,日本也在香港推行「歸鄉政策」,即「鼓勵」住在香港的華人返回鄉下,以減低戰時城市物資的消耗,以「建設美麗新香港」,同時也是驅逐一大批潛在間諜人員。日治香港的一個重要政府機構,就是「歸鄉指導委員會」,說是「指導」,其實就是強迫。根據「香督令四十號」,誰要歸鄉是這樣定義的:「所有沒有工作或居留證的人士,都必須離境」,「違者將受三個月以下監禁或處以五百元以下罰金」......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6117219
▶️李龍鑣:我在汪精衛政權下生活的日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C-4SWxxpk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國在21號突然表示中國在休士頓的總領事館,是中國在美國的間諜中心,下令72小時內關閉。但是這麼嚴重的事情,到截稿錄影為止中國方面卻竟然沒什麼巨大的反應?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到底在想什麼? 關領事館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因為領事館還是跟大使館不一樣嘛。原本中國在美國就有五個總領事館負責當地的外交業務。...
間諜例子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媒體轉載請先知會 ★
《 不會再有下一個了 - 希望如此 》
By Phil Smith
很多人有缺乏自我意識的困擾,這種情形在一些人身上到達某種程度就會變成鬧劇,而放到世界各地的一些政治人物身上,會變成危險。
權力對某些人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那些無法駕馭權力的人,或是那些一輩子從來沒有被告知他們犯錯的人。
我在報導政治領袖時多次看到這種情況 -不論是來自特權階級的英國現任首相強生,或是出身平凡的前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在位時他們都逐漸陷入一種偏執的、上帝情結的狀態,最後終究會被周圍比他們更清醒的人趕下台。
強生來自權貴背景,是還存在英國的菁英階級。他極端不負責任,至少兩次因為撒謊被革職,並且有不少私生子,即使在目前的職位上他還在繼續撒謊。如果你有時間谷歌,只要搜索 <強生說謊>就可以。
柴契爾夫人當了 15 年的首相,雖然不是來自菁英背景,但她一樣陷入了偏執的麻木,最後被迫下台。 公平地說,許多政治領袖在任時間越長就越偏執,這當然沒什麼稀奇,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國家對高位者有任期限制。
令我擔心的是現任台北市長,因為在他身上我們似乎看見性格混亂,而且綜合了以上兩個例子最壞的一面。我已經寫過關於上帝情結和克魯格效應的文章,但最近看到一些他說過的話,還是讓我倒吸了一口氣。
以下這段訪問來自我在台大新聞研究所開課時選課的前學生,她當時在風傳媒工作。
「我是夠聰明夠用功,這我是知道,但我也相信很多東西柯文哲之後,就沒有柯文哲了,柯文哲現象2016之後還是沒有下一個,很困難。也許江山代有人出,以後還會再有,但是有時候一個masterpiece(指自己是傑作)就是only once(只有一次的傑作)」
蘋果日報在 2015年也引用他的話:「我是被上天選擇的人,來挽救台灣的。」
就算在最好的情況下,公開表現出巨大的傲慢已經令人難以忍受,而進一步與自我結合起來時,事情開始看起來非常令人擔憂,因為這個自我,很明顯已經被他安置在自己周圍那些愚蠢的馬屁精們無限放大。再加上同樣不是那麼聰明的妻子和母親,她們不停加入說他是一個多麼天才的人,這時候災難食譜已經自動寫好了。
他陷入偏執狀態一事也很吸引人,柴契爾夫人擔任首相後期我在英國採訪國會,我發現了驚人的相似之處,不過柴契爾夫人沒有那麼愚蠢,沒有盲目地將所有的錯誤歸咎於除了她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即使最後她的妄想越來越嚴重,她對大眾的尊重還是有的。
但是對台北市長而言似乎不是如此。他對他人的評價如此之低,以至於一有機會就把錯誤歸咎於人。所謂的領導者無計可施並且焦躁不安,他們堅持自己是完美的,任何不正確的事情都是別人的錯,這對普通人是一種侮辱,也是令人痛苦的。
在精心安排的記者會上,記者有足夠的勇氣提出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他的憤怒立刻爆發,很快導致揮舞手臂提高聲量,他的自我控制似乎在一大堆藉口和偏執中消失了。在他想像之中,這都是媒體的錯,是政治對手的巨大陰謀。
這是你瞥見他真實自我的時候,一如化身博士書中海德先生通過哲基爾博士發現自己。也許他與上帝的對話太多了。
化身博士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這本書講述了體面的哲基爾博士 (Jekyll) 喝了自己配制的藥劑,人格分裂出邪惡的海德先生 (Hyde) 的故事。
這是 1886 年蘇格蘭作家 Robert Louis Stevenson 的名作,因書中人物哲基爾和海德善惡截然不同的性格讓人印象深刻,後來「Jekyll and Hyde」一詞成為心理學「雙重人格」的代名詞。曾多次被改編為音樂劇、電影等。
台北市長的任期即將結束是件好事,我得承認我很高興他想當總統的既定目標看起來似乎越來越遙遠,因為他的傲慢,因為在工作上缺乏任何真正的天賦,因為荒謬的支持團隊,還有他勤於在臉書上發文的妻子和無法住口的母親。
因此他理所當然地成為笑柄,可悲的是他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這樣一個可憐而孤獨的形象,幾乎讓我為他感到難過。
昨天他穿著高腰褲,拖著一輛手推車在市場裡走來走去,這很能說明問題的所在。當然,在他大力宣傳要去市場的市民應該到生活百貨店買菜籃車之後,他卻是拖著一輛 7-11 風格的送貨手推車。
難道他的幕僚顧問大軍中,沒有人想到為了這個媒體拍照的機會去買一台菜籃車?顯然沒有,他們可能只是跑到批發市場地下室去借了這台手推車。
或者,其實他的顧問們一點也不傻。也許他們意識到這個人的缺陷有多麼危險,多麼不成熟,多麼不聰明,因此他們故意破壞。他們的偉大目標是讓他看起來如此荒謬,以至於他想成為總統的目標會逐漸泡沫化,然後我們就再也聽不到他的消息了嗎? 說不定他們都是 DPP 臥底的間諜?
那麼他們當然會努力,讓人覺得毫無疑問他是個傻瓜。
也許我們最終都會感謝他們?
Tinkerty Tonk... 掰掰。
原文在此
https://daysmumbai.blogspot.com/2021/08/there-will-never-be-another-we-hope.html?m=1
間諜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間諜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美國在21號突然表示中國在休士頓的總領事館,是中國在美國的間諜中心,下令72小時內關閉。但是這麼嚴重的事情,到截稿錄影為止中國方面卻竟然沒什麼巨大的反應?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到底在想什麼?
關領事館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因為領事館還是跟大使館不一樣嘛。原本中國在美國就有五個總領事館負責當地的外交業務。說不定中國政府覺得沒差,關掉一個還有四個,大使館也還在。不過一反常態的是習近平對這件事完全沒有表態耶。
美國公佈給中國關閉領事館的72小時的這段期間,習近平剛好在東北的吉林訪問。基本上就是考察疫情跟經濟發展啦。然後我看那個新華網,就是官媒嘛。說習近平在吉林發表了五句話,是「生動簡潔,含意極其深刻」。其中一個就是「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而且不只是他沒發表立場。他底下的人雖然都有跳出來吠,但是罵的力道比其他事情都小很多,也沒有什麼實際作為。
中國的外交部發言人有三位,其中一個趙立堅到現在都還沒說什麼話。汪文斌就是在那邊說:這是美方單方面的政治挑釁,嚴重違反國際法。華春瑩是連發五篇推特說,這是美國對中國空前升級的政治壓迫啦要求美國撤回其錯誤決定,否則中方必定會作出反制措施,反制措施就是中國也是給72個小時,要求關閉美國在成都的領事館。
不過美國光是今年就對中國推出了一大堆制裁措施,我們都做了幾集節目在講,中國是一直挨打到現在才終於出一招。被揍了十拳才回踢一腳,令人覺得很不尋常。有一個說法是中共自己內部高層的政局不是很穩定,可能有一些權力鬥爭在暗潮洶湧。所以沒空管外交的事情。大家現在是在猜李克強想把習近平拉下來。之前習近平曾消失一整個月,從6月22號他跟跟歐洲理事會視訊會議之後,一直到7月21在北京主持企業家座談會人才出現。也有一些東亞研究學者的分析認為有許多跡象顯示兩人不和,但是當然無法跟本人求證。
兩人不和的跡象在年初就有出現,因為疫情的關係武漢在1月23號封城後,中國政府在組成了「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一般來說這種領導人通通都會掛習近平的名字,但是這次習近平硬是要李克強接。就讓人覺得哇是要他背黑鍋吧?而且這次長江沿岸淹水淹到爆,習近平也是沒什麼作為,自己跑到東北根本沒啥災情的吉林視察。
還有一些別的例子。最近李克強開始有一些發言,感覺都好像是在攻擊習近平的政策,習近平也有默默在反擊,可以看出來是真的感情不好啦。像是習近平一直都說,中國要全面脫貧,然後官方給出來的各種數據都是,政府扶貧的工作成效超好啦,貧困人口越來越少啦。有個數據是說2019年末全中國的貧困人口只剩下五百多萬人。
但是李克強在5月底的總理記者會上,就說中國「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還提到「地攤經濟」來振興經濟。這種唱衰的說法很明顯就是在偷酸自己老闆。李克強一說完這個1000元發言之後,習近平馬上就刊文說,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歐,而且成效比預期的還好,國際社會大家都說讚。然後地攤經濟也是被官媒一面倒的批評。他們之間的衝突真的是很明顯,可能真的沒空理美國在搞什麼動作啦。
也有另外一派認為,說不定中國在等美國總統大選選完,看看到底是川普還是拜登會當選,然後到時候再來決定是要強硬還是要妥協,反正川普又不一定會連任,起衝突只會讓川普的民族主義牌打的更順手。
總之,現在美中關係越來越緊張,感覺離冷戰的好像越來越接近。到底最後會不會演變成當初美蘇兩國的情勢,除了要看雙方到底會誰先退讓之外。美國究竟是川普還是拜登會當選,以及習近平與李克強之間的矛盾最後會如何解決,都是會影響局勢的重大關鍵。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間諜例子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個人電腦的遊戲平台大戰,在這陣子是玩家間討論的話題之一。
旗下擁有《要塞英雄》以及《虛幻引擎》(Unreal Engine)的Epic Games,
是最近浮出檯面,挑戰Steam的遊戲平台。對遊戲販售的抽成僅有12%,
相較於Steam的30%自然吸引到更多製作公司,《戰慄深隧:流亡》就是近期轉移平台的例子之一。
但Epic Games近來被玩家發現,會竊取電腦中Steam的好友資料等訊息,
乍看之下是個拙劣的商業間諜行為,但事情還沒完,
之後更爆出電腦中瀏覽器與憑證等相關資料,居然也是Epic Games蒐集的目標。網友們不禁聯想,
這是不是和擁有Epic Games 48.4%股份的那隻企鵝有關呢?以後要到新的平台玩遊戲,別忘了多加小心囉!
(C)Epic Games
「電玩宅速配」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vgamexpress
「美女愛玩Game」節目:http://bit.ly/1Qwt7S3
休閒平台:http://myfun.gamedb.com.tw
遊戲庫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Gamedbfans
間諜例子 在 ERNEST案內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學習做YouTube的地方:http://goo.gl/zNT6Ck
黑豹第一日上映我已經睇咗兩次,今次想用一個角度嚟貫穿今次嘅影評-就係「對比」。未講點解係對比之前我想大家睇黑豹唔係當佢係一部英雄電影去睇,而係用點解黑豹會係MCU十週年嘅頭炮電影去睇。雖然同以往嘅英雄電影一樣,劇情上都有一個公式,但無論喺鏡頭、畫面、對白、角色等等都有一定程度嘅象徵意義喺入面,而我會用「對比」呢個角度去探討呢種種方面嘅象徵意義。
(劇透)
先講講電影比我嘅感覺,一套兩個鐘多啲嘅電影節奏拿揑相當之唔錯,對白有一定嘅深度去建構每個角色嘅性格,唔同場面嘅對白交代到唔同嘅背景關係,例如一開頭T’Challa返到Wakanda同媽媽阿妹嘅對白會感受到佢地嘅溫馨,華生飾演嘅CIA人員審問偷汎合金嘅KLAUE個陣可以知道KLAUE走私Vibranium嘅背景啦,同埋會知道外面嘅人係真係對Wakanda一無所知。順帶一提,KLAUE就喺Age of Ultron到已經係走私Vibranium,佢隻手就係比Ultron斬斷。除咗對白拍攝手法都充分呈現到Wakanda係一個點嘅國度,首先會有好多wide shot比觀眾睇到成個Wakanda嘅picture,另外我好鐘意好多「一take過」嘅鏡頭令到個空間感好強,呢種類型嘅鏡頭會令觀眾更加容易遊覽一個好大嘅空間,例如舉行儀式個陣女侍衛團用長矛打地嘅震動落水再出返天空wide shot去瀑布、賭場入面嘅打鬥由上面嘅Okoye一take影落下面嘅Nakia再cut去T’Challa打到上樓上同KLAUE對持射爆咗個錢箱,仲有華生喺實驗室起身,令幾個shot都係我個人最鐘意。
言歸正傳,我地開始入「對比」呢個角度。
十年前後的對比
十年前,MCU第一部電影IRONMAN,已經同樣地都係英雄起始電影。其實我自己會覺得MARVEL STUDIO係特燈揀黑豹做十週年頭炮嚟同IRONMAN做一個對比。首先,英雄嘅特徵其實係幾相似:超有錢、有高科技support、同樣地都係用盔甲嘅英雄。其次,故事劇情都係圍繞住英雄性格嘅改變。我會認為MARVEL STUDIO想透過用同樣都係英雄起始電影,呢十年佢地有幾大改變。而講述T’Challa作為一個國王點樣蛻變嘅故事正正可以象徵住呢一點。
Tony Stark同T’Challa嘅分別係咩呢?十年前MARVEL喺破產嘅情況底下問銀行借錢搞MCU,但個陣如果佢地失敗就會失去差不多全部角色嘅電影版權(我會推薦超粒方出嘅邁向無限之戰IRONMAN篇比大家睇)。作為第一部MCU作品,IRONMAN講嘅係一個風流自大嘅天才點樣改變,喺個陣嘅Tony Stark你唔會搵到成熟嘅感覺,就好似IRONMAN電影本身,係一個各方面都能力有限嘅新嘗試,我認為IRONMAN嘅成功會喺因為本身英雄選角得啱同副甲好型呢D因素,因為我本身覺得睇英雄電影呢件事就係大概知道劇情係點,入去只係會集中睇D動作場面同英雄點型法身上;而經歷十年嘅黑豹,由T’Challa性格已經話到比大家知佢本身已經夠成熟成為一個國王,故事就係話比大家知佢要點樣去成為一個獨當一面嘅國王,亦同Marvel一樣,MCU已經喺一個成熟發展嘅階段,以十週年頭炮嘅黑豹話比大家知,一部英雄電影係可以建構出Marvel獨當一面嘅深度。
所以我會認為故事藉著用「對比」呢個角度話比觀眾知黑豹比起十年前已經係一個有故事兼且成熟嘅英雄,所以電影入面都會有好多「轉變」帶出對比感。
先講主角T’Challa嘅轉變
T’Challa喺電影嘅形象由一開始已經係好冷靜沈穩,無論喺開頭同Bako嘅挑戰儀式最後叫Bako投降話啲族人需要佢再去到中段佢同華生嘅交談show到佢嘅外交能力。但有一樣嘢佢需要改變就係Wakanda過於傳統嘅思想,而佢點先可以察覺到呢樣嘢再改變呢?其實電影一開頭已經舖咗路。一開頭喺飛船嘅時候Okoye叫T’Challa見到佢個ex Nakia嘅時候唔好嚇親,佢就話 I never freeze 佢從來都唔會嚇親,但佢一見到Nakia就真係比佢嚇親,喺果個時候嘅Nakia係一個扮難民嘅間諜,呢一個嚇親可以係一個唔知道外邊世界苦難嘅國王見到呢啲苦難而被嚇親,電影中Nakia可以代表住兩樣嘢:1. 一粒改變Wakanda傳統嘅嘅種子 2. 相對代表住國民嘅離心。所以喺電影開頭已經喺T’Challa同Nakia嘅相遇,T’Challa潛意識已經被落下種子要改變Wakanda,亦呼應T’Challa想成為一個好國王嘅心。咁點解佢嘅轉變就一定係變好先,電影亦都透過好多場景比較呈現:
(一) 同先王嘅對比
T’Challa同爸爸喺祖先平原對話,從兩次對話嘅比較可以見到先王T’Chaka都有呈現一種只為國家著想只為國家做事嘅感覺。第一次個仔同佢講話仲未ready,佢就反問返個仔「你唔係已經準備咗做國王好耐喇咩?」,個仔就話係未ready無咗佢。第一次對話已經表現到先王對於國家以外甚至親情都擺喺後嘅感覺,比起先王T’Challa更加有自己嘅情感,之後佢爸爸就話It’s hard for a good guy to be a king,就正正講緊先王認為T’Challa重感情係一個好人,但咁樣好難做到一國之君,相反不理一切只跟隨制度去做就更簡單。連埋第二次嘅對話嘅比較,比起重親情嘅T’Challa,佢可以不理親情殺咗細佬掉低個侄,所以第二次對話最後T’Challa指摘爸爸係錯嘅時候已經不再迷惘,象徵當下已經用自己嘅見解打破Wakanda嘅傳統思想。喺畫面上我地都可以留意到第一次對話背景係黑夜,可以象徵當時T’Challa當時仲有迷惘;而第二次對話以清晨做背景,象徵T’Challa嘅醒覺。
除咗呢兩幕嘅對白仲有喺Zuri同T’Challa講完佢老豆嘅黑歷史之後話「We must maintain the lie」,下一幕就係T’Challa同Nakia講出呢個秘密。呢一幕嘅剪接好快話比觀眾知佢係唔會接受先代一成不變而造成嘅惡果,再將呢個秘密話比一個象徵改變嘅女伴知。仲有一幕就係當T’Challa問Baku借兵嘅時候佢話佢唔代表歷代皇帝,呢句說話表面係打動Baku,亦代表佢係打破歷代傳統開始統一緊Wakanda。
(二) 國王嘅對比
電影用Killmonger呢位皇帝同T’Challa比較,顯得T’Challa嘅轉變更具意義。佢嘅堂兄弟係一個充滿仇恨嘅皇帝同樣地想打破Wakanda傳統制度,Killmonger非常激進獨裁。雖然都係一個Wakanda人,黑人問題令佢喺外界充滿仇恨,眼中只有仇恨會令一個人失去理智;相比之下,同樣面對殺父之仇嘅T’Challa喺美國隊長內戰最後理解事情真相化解仇恨,但電影表現嘅Killmonger連真相都無理解到最後帶著仇恨死亡,因為最後當T’Challa想救佢嘅時候,Killmonger都係睇成一種要救返佢囚禁佢嘅仇恨而選擇離開。反映著即使要破舊立新都好,太過激進都係會物極必反,過於保守又會太過無情帶嚟惡果,凡事都要有個平衡立新得嚟都要保護到國家。電影中亦有用武器同裝備去象徵呢件事,兩次嘅挑戰儀式T’Challa都用咗攻守兼備嘅武器,表現除咗進取嘅態度亦有沈住氣嘅防守意識,相反Killmonger用嘅全攻形亦反映佢激進嘅態度;另外喺黑豹嘅suit upgrade個陣T’Challa同阿妹講原本套甲係”The idea by not being noticed”,所以佢揀咗紫色嘅甲,而Killmonger係用比較顯眼嘅金色,都有表達T’Challa沈實嘅一面,同埋如果紫色代表心型藥草的話,我會覺得係即使佢要改變制度都好,尊重而且保留傳統嘅美德都好重要。
其實講到呢度,黑豹對於主角T’Challa嘅背景、感情建構同埋同其他人物嘅關係已經落咗唔少功夫。跟著我地再可以睇下電影點樣表達點解跳出傳統思想咁重要。
有句對白印象好深刻,當Nakia叫Okoye一齊逃走個陣,Okoye話雖然佢好想跟佢哋走,因為要「效忠國家」所以佢唔走,呢度又一個例子表現盲從令人甚至放棄感情都唔敢違抗制度,作為對比嘅Nakia聽到Okoye叫佢「效忠國家」佢嘅回應就係佢會「拯救國家」save the country。先王T’Chaka講過佢掉低個侄係因為「He chose Wakanda」又係一個例子表現盲從令人無情,所以有自己思想嘅T’Challa當時話佢老豆係錯準備去執佢D蘇州屎個陣,都已經講緊盲從傳統令人無情甚至後患無窮,要有自己嘅思想先可以改變國家,獨當一面。 呢個思想係咪都講緊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唔再好似傳統英雄電影咁,以十年第一炮嘅黑豹去表達MCU可以破舊立新地塑造一套獨當一面嘅英雄電影。順帶一提當Killmonger燒哂D心形藥草下一幕係一個鏡頭調轉嘅畫面影住佢行去坐上王位,燒草表達緊消毀傳統,連接畫面調轉暗示成個國家會被呢個行為顛覆同埋表達Wakanda政權已經被佢推翻。
最後電影以兩個首尾呼應嘅對比去令黑豹完滿。
第一係喺開頭嘅挑戰儀式T’Challa大叫佢係”Son of T’Chaka”之後一鼓作氣勝咗場比賽,到最後mid-credit scene嘅conference再以”Son of T’Chaka”介紹自己,以同一句對白但兩個不同場面首尾表達T’Challa已經由憤概轉變成熟。第二就係,十年前後嘅首尾呼應,十年前嘅IRONMAN最後Tony Stark係記招同世人宣布自己係IRON-MAN,有一種逞英雄嘅感覺;十年後以一個特徵相似嘅英雄黑豹,同樣地要顯示比世人知Wakanda有能力幫助出面嘅世界,十年轉變,黑豹係代表成個國家,而且最後嘅鏡頭同樣地都係影住佢地嘅笑容T’Challa嘅笑係充滿自信而Tony Stark當時嘅笑係有猶豫係入面㗎,所以透過呢一個十年嘅首尾呼應,Marvel係同大家講:MCU已經唔係代表住英雄電影咁簡單,而係不再猶豫、自信地話你知係代表住一個世界。
最後送返啲彩蛋比大家
1.當阿妹Shuri見到哥哥對鞋嘅時候大叫”What are thoooose!?”,係一個外國嘅vine joke嚟,大家可以上網search下。
2.當華生送入Shuri個Lab嘅時候佢話 ”Another broken white guy?” 即係話之前都有一個白人送過入嚟,就係講緊End-credit scene嘅Bucky喇。
3.反派Killmonger出生地Oakland其實係導演Ryan Coogler嘅出生地同埋係一個1966年成立都係叫Black Panther嘅政治團體嘅成立地,仲係喺Marvel出咗黑豹呢個角色幾星期後成立。
4.飾演T’Challa爸爸同佢爸爸後生時候嘅演員係兩父子嚟:Atandwa Kani, John Kani
電影有起碼3個位係向漫畫致敬
-同犀牛打鬥
-被扔落瀑布
-黑豹裝嘅金色頸鍊
相關影片:
看黑豹必知的漫畫知識
https://youtu.be/IY9Y0559IG0
《黑豹》Black Panther 香港版製作特輯 - 彩蛋!
https://youtu.be/_fnPV4i_Zx8
【影評+片尾畫面】黑豹|彩蛋
https://youtu.be/tebkAeKCcAE
想留意更多我的動態,記得緊貼Ernest Docrazy
Ernest Docrazy社交平台:
Ernest Docrazy channel:
https://www.facebook.com/DuoCRAZYTokyo/
Ernest DoCRAZ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rnestDoCRAZY/
Erne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rnest_pch/
間諜例子 在 Re: [暴雪] 改善職場文化,動視聘黑人女性當主管 - PTT 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類似例子拒絕給黑人學生分數優待,加大洛杉磯分校教授被停職! https://sa123.cc/xtoi7lnbe5rynfj1gmfu.html 這是BLM時期的事。 ... <看更多>
間諜例子 在 新‧二七部隊軍事雜談- 國外一個好友最近被涉入「間諜罪」疑慮 的推薦與評價
這個例子在國外屢見不鮮,記者被當成「間諜」也不是新聞,相信台灣不少跑軍事的記者可能也不懂和觸雷,曾經也有的記者為求軍方新聞內容被提出「洩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