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到最後-阿茲海默的旅程 】公視+免費線上看👉👉 https://lihi1.cc/1LN8e (9/17-9/23)
⠀
#記憶消失了愛還在。今天是921 #世界阿茲海默症日 (World Alzheimer’s Day)。依據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2019年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患者,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阿茲海默症。
⠀
阿茲海默症患者,如何面對罹病後的人生? 而面對漸漸遺忘自己的至親,又該如何調適與面對? 紀錄觀點在上周播出《#陪你到最後-阿茲海默的旅程》由 #五位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訴說他們自己的內心故事,並深入刻劃3個家庭,在家人罹病後所遇到的照護困境與挑戰。
⠀
明知道自己會逐漸喪失自我,失去自己,卻仍必須在痛苦、歡笑、抗拒與沈默中生活,就連穿衣,說話,切菜等日常小事,都變成了奢望。透過導演鏡頭,觀眾能觀察、體會並深思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處境。
⠀
────────────────────
孩子在探索生命而我正好相反
你不能總是要別人幫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但我的人生是在另外一個世界
───────────────────
#921世界阿茲海默症日
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將每年的9月21日,訂為世界阿茲海默症日 (World Alzheimer’s Day)。希望提昇民眾對阿茲海默症之認識,並呼籲各國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其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破除社會對失智症的迷思及污名,去理解、關愛、包容患者。
⠀
⠀
::相關報導::
▎阿茲海默症前兆≠記憶差!
看懂阿茲海默症10大症狀,預防治療對策有哪些?
https://www.edh.tw/article/15856
▎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
https://reurl.cc/Rb0o4D
▎台灣台灣失智症協會 -- 原來這就是德曼莎!
https://reurl.cc/Gbmv73
▎世界阿茲海默症日 去汙名化不能等
https://reurl.cc/dxGgKq
#小編淚推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日常和內心世界
#每一天都是新的練習
#生命 #記憶 #珍惜每一天
#我想念我自己 #失智症 #照護者
#記憶像抓不住的沙 #但愛的海洋還在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紀錄觀點┃ 首播 周四晚間十點 ┃重播 周五凌晨01:02
╔═══════════════╗
►設 紀錄觀點 為最愛!不再錯過好電影!
╚═══════════════╝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40的網紅寶瓶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後來我才知道,我會這麼辛苦,是因為我把「成功」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了。在求學過程中,我總是努力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是有價值的、是個值得被愛的人。 過了好久好久,我才終於懂得「別人喜歡我,是因為我就是我,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___________________ ...
關愛別人的故事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處理孩子間的紛爭,大人先別急著當裁判】
我常提醒自己,在處理孩子的爭執時,要多「停」、「看」、「聽」。不要急著說道理,但允許自己先感受孩子的心,感受自己的心...
從愛與接納出發,以關愛與好奇的言語和孩子對話,不指導不說教,往往事情會好處理很多。因為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懂道理,他們只是在氣頭上,無法理性而已。
.............
有一天下午,在美語課中間的休息時間,我正檢查著學生寫的作業。
這時候,小五的大衛(化名)氣噗噗地走到我桌前,跟我說:「老師!剛才我在吃東西的時候,山姆撞到我但是他不承認,還說是我先撞到他,而且也沒有跟我道歉!」😮
我頓了一下,把手邊的工作停下來。我看著大衛,停頓了一下,核對他說的話:「你說山姆撞到你,你的東西打翻了,但是他沒承認,也沒有跟你道歉,是嗎?」
大衛說:「是,而且他把手上吃的東西打翻了,也沒有跟我說對不起。」
我說:「你可以請山姆過來嗎?」
於是大衛就走到教室另一端,跟山姆說:「山姆!老師請你過來。」
山姆聽到大衛叫他過來找老師,臉上露出不悅的臉色,並且邊走、嘴巴邊小聲地念念有詞:「什麼... 根本就是你先...」
於是大衛和山姆雙雙站在我面前。
「剛才就是他撞我的!」大衛先發制人。
「我沒有!」山姆理直氣撞地看著他說。
大衛把聲音提高,以快速且流利的話語說(山姆無法插嘴):「你明明就有!你剛才跟XXX 和 XXX 在玩,然後是你蹲下來撿球的時候撞到我的!你撞到我這隻手(邊指著他被撞的手),而且還把我手上的零食弄到地上!」
「根本就是你自己 ... 先.... 」山姆含糊地說著,似乎無法說出一個道理來,卻仍然不承認是自己撞到他。
「根本就是你撞到我的!你不要再亂說了。」大衛不等山姆把話講完就這麼說。
我溫和地呼喊了大衛的名稱:「大衛。」並停頓了一下。
剎那間,他們之間的爭執也停下來。⛔️........
我看著大衛,緩慢地問:「大衛,你現在心裡面有什麼感覺?」
大衛把頭稍微低下來,感覺了一下自己內心,然後說:「我覺得他在狡辯。」
在說的時候,我感到他的情緒也比較緩和下來。
我問:「那... 你覺得他在狡辯,讓你有什麼感覺?」
大衛想一想,說:「有點不舒服。」
我問:「你會覺得有點生氣嗎?」
他又想一想,然後說:「是,因為我的零食都掉到地上了。」看起來,這就是他生氣的原因。
此時,他的情緒已藉由我們對話,找到出口宣洩出來。感到被理解的他,臉上表情也柔軟下來。
他繼續說:「但是還沒有清理。」
我不急著處理他們的糾紛,但說:「在哪邊?帶我去看看。」於是,我們三人一起到教室的飲食區。
回到「案發現場」,大衛指著地上的零食說:「老師,就是這邊。剛才山姆(指著某處)在這裡跟xxx和xxx在玩,我就站在這裡(指著另一處)吃東西。然後他蹲下來撿球,起來的時候就撞到我這隻手(指著自己的手),然後我的東西就打翻了。」
大衛很流利地再複述一次剛才發生的事件。但這次,山姆沒有說話了。
我看著山姆,問:「是這樣嗎?」
「...就是....剛剛我....」山姆結巴地說著話。
我感受到,他的結巴是來自緊張的情緒。
「剛才...那個球....」山姆正努力地想要說些什麼,但情緒讓他無法如平常般自然表達。
或許,他也想不到可以表達些什麼,來為自己辯護。
到此,整個客觀事件已經還原了。其實很單純,就是一個孩子不小心撞到另一個人,另一個人的零食掉到地上而已。但誠如薩提爾說的:「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兩個孩子的應對姿態一開始就是以「指責」來對待彼此,所以才把事件升級到要老師處理。
看著山姆正努力地想要為自己辯解,我心裡感到一絲的不捨。
於是,我溫和地伸出手,和他比一個「好了」的手勢,並跟山姆說:「停~」
他停下來。
我看著他,停頓了一下,問他:「山姆,你現在覺得有點緊張,是嗎?」
山姆看著我,沒有講話。
我緩和地再問他:「我發現你剛才講話有點結巴了,你覺得有點緊張,是嗎?」
山姆沒有回答我,眼睛看著我,眼神中已不再有開始的生氣與不滿。但這時候,卻看到他眼眶裡有點濕潤。通常,眼淚代表著傷心、沮喪、受傷、委屈等情緒。
我緩和地問他:「山姆,你覺得有點委屈,是嗎?」
他還是沒說話,但輕輕地點點頭。眼淚,也流了下來....。🥺
我說:「你覺得委屈,是因為你其實只是想要撿球而已,你不是故意要撞他的,是嗎?」
他再次點點頭,點得更用力。眼淚也滴下來更多,他用手擦著眼淚。🥺
我轉過頭看大衛。這時候,大衛看到山姆汪然淚下,臉上也露出同理的表情了,剛才的不平,早已一掃而空。
我問大衛:「你覺得山姆是故意的嗎?」
大衛搖搖頭。
看來兩人的對立與不平,到此刻已消融了。
會消融的原因,是因為彼此的情緒都已被釋放,雙方也從「各持己見」轉為「同理接納」。
我說:「我覺得其實這真的不是誰的錯,只是一個意外而已。。。但現在地上還有著一些零食,怎麼辦呢?你們可以幫忙整理一下嗎?」
他們兩位同時點頭。
「好,那就麻煩你們整理一下囉!請快點,因為我們很快就要上課了。」
於是,山姆拿了掃把開始掃,大衛則蹲下來把零食用雙手撥成一小堆,讓山姆掃起來,互相合作著。
看到這一幕,我很感動。🧡
許多父母或老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爭執時,有時候太急著當裁判(說誰對誰錯),因此跟孩子大講道理。另外,有些大人也會急著要求某方、或雙方說對不起。但縱然道歉了,很多時候這些方式也只會讓孩子「口服心不服。」為什麼呢?
因為在事件裡面,通常都夾雜著「情緒」。但情緒若未被辨識,孩子心裡就會被情緒塞住,道理往往也聽不進去。
因此,我習慣「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件」。通常這樣,都會有更好的結果。
在這次事件裡,我並沒有急著做裁判,卻以好奇與關愛的態度來與兩個孩子對話,關注他們的感受,好奇他們的觀點。
當他們情緒被同理了,想法被理解了,彼此就能用比較全面的態度來觀看對方,觀看整個事件。
雖然我並沒有急著要求雙方說「對不起」或「沒關係」,但最後,冒犯別人的山姆承認自己錯了(對不起),被冒犯的人大衛也原諒對方了(沒關係)。
蒙特梭利教育讓我瞭解,我們應當把孩子學習的過程,看得比學習的結果重要;因為當我們太著重在結果,往往就會讓想直接跳到結果,而忽略了中間的過程。
我常提醒自己,在給予孩子生命教育時,要多「停」、「看」、「聽」。不要急著說道理,但允許自己感受孩子的心,感受自己的心。
當我們感受多一些,停頓多一些,我們就會瞭解孩子多一些。
這方面,仍須從「減少自己講道理,多讓自己去感受」開始。
在中秋連假的這晚,特地把這個故事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助到這幾天孩子玩一起出現爭執時,大人能用「先感性」的話語,來化解孩子間的爭執。
「先連結感情,再處理事件」,確實是很重要的教育守則啊。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關愛別人的故事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沒有自信的孩子,需要的是關愛與同理,而不是要他堅強的媽媽】
(首先感謝大家的生日祝福🧡,這是有史以來收到最多祝福的一次。 今天晚上終於有空坐在電腦前面,但我想與其一一回覆大家的祝福,花費許多時間,不如先回答正迫切等待著我回覆的提問家長。所以,在這邊分享一篇回覆的內容,作為給予大家的回饋。
再次感謝大家,你們給予我的每一個祝賀,都讓我內心感到溫暖與幸福🧡)
.............
羅寶鴻老師,希望你看到我信息。
我是一位單親媽媽,我兒子3歲3個月,兒子最近情緒好難控制,又感覺他很沒有自信,像叫他跟其他小朋友一齊跑,他總是站著不動,然後我站到他旁邊鼓勵他說:「媽咪拖住你 一齊跑 」。他就會莫名奇妙的會打我,然後我跟他說:「不可以打媽咪。」他就會哭不停說抱我。那時候我應該怎麼辦才是對?我怕他不能夠自己學會獨立。
還有他很不喜歡他親生的爸爸,我該怎麼解釋或者怎麼安慰他才是對?每次別人提到「爸爸」這個稱呼,他就會說不要找爸爸,我應該讓他多點找爸爸還是他說不想不要爸爸,就不找? 我應該怎麼處理?
…………
你好我是羅老師。
在我的書「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裡,有講到教養的一個大原則:
『先連結感情,在處理事件。 』
能夠做到這樣,孩子會感受到被同理、被理解,接下來媽媽的言語,才會比較能支持到孩子。
孩子在看到其他小朋友跑,自己卻不跑,媽媽猜想他是沒有自信。在這裡媽媽可以先跟他連結感情,做一些內心的對話,例如
👩🏻🦰:「你會覺得有點害怕是嗎?」
👩🏻🦰:「你是不是會擔心自己跑得沒有他們快?」
👩🏻🦰:「你會怕自己不如別人…是嗎?」
👩🏻🦰:「媽媽知道....」
👩🏻🦰:「來...,媽媽抱一下。」
這樣,孩子的內心就會變柔軟了,你接下來邀請他跟你一起跑,我相信他也會比較願意。
另一方面,你說他不喜歡爸爸,你問到該怎麼處理。
也是一樣,很多事情必須先處理內心感受,才能處理事情。當內心被梳理了,情緒被釋放了,看事情的眼光才會比較寬廣,也會比較理性。
他不喜歡爸爸的原因是什麼呢?媽媽也可以用以下的方式來跟他對話,在對話的時候記得多一些關愛,多一些感受,多一些好奇,多一些停頓讓他思考、表達,例如:
👩🏻🦰:「你不喜歡爸爸,是嗎?」
👩🏻🦰:「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你覺得他不愛我們,是嗎?」
👩🏻🦰:「還是你認為,爸爸傷害了媽媽?」
👩🏻🦰:「是因為... 你覺得爸爸讓你傷心了,是嗎?」
👩🏻🦰:「你愛爸爸嗎?你是因為覺得他不愛我們,所以傷心嗎?所以不喜歡他嗎?」
👩🏻🦰:「媽媽希望可以了解你,希望保護你。」
👩🏻🦰:「你都可以跟媽媽說...,因為媽媽很愛你。」
這些對話,都能讓你更了解他、貼近他,支持到他。你能跟孩子內心連結,孩子才能說出心裡的想法與感受。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更不是「成長」,而是我們父母跟他的「連結」。是這份連結,讓孩子勇敢、獨立、茁壯的。
媽媽是一個善於表達自己感受想法、善於同理別人感受的人嗎?媽媽是否也是一個不太能跟自己內心連結、安撫自己內心的大人呢?
我從小到大都不是,但也是長大以後才慢慢學習的。我做得到,相信你也可以。
希望孩子獨立本身沒有問題,但不要因為希望他獨立,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在我的新繪本『爸爸,我不要踢足球』裏面,故事的爸爸正是因為希望孩子獨立、長大、堅強,所以一時忽略了孩子內在情緒,以致弄巧成拙,跟孩子出現爭執。
但最後,也是因為爸爸看到孩子內心的眼淚,所以才安撫了他,並給予孩子勇氣,去面對挑戰。
這些故事,其實不單只存在於繪本來,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斷地發生著。希望媽媽可以參考我的書,裡面的故事與方法或許會對你有幫助,對孩子有幫助。
祝福。
...............
媽媽回覆:
真的很感謝你的回覆😊
你的書「羅寶鴻安定教學」我有買,但還在學當中。
但真的很感謝你的回覆,很多人都說我孩子無用,只有你一個人會答我正確的解決方法。
我會再努力用心跟孩子連結感情。
真的謝謝你。
⋯⋯⋯⋯
羅老師回:
你的孩子絕對不是沒用,他只是還沒找到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法而已。
願你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也能找到自己的光明,給予他勇氣。🧡
#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 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 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

關愛別人的故事 在 寶瓶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後來我才知道,我會這麼辛苦,是因為我把「成功」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了。在求學過程中,我總是努力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是有價值的、是個值得被愛的人。
過了好久好久,我才終於懂得「別人喜歡我,是因為我就是我,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
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
▘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
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
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多年的蔡宜芳心理師,
以溫柔同理及諮商專業,卸下青少年的武裝與敵意,
她接住每一個表面上難搞,但其實內心正哭泣的青少年。
✅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
✅25篇文章,皆附有父母、老師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的具體建議
---
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博客來:https://reurl.cc/KxRb9j
金石堂:https://reurl.cc/KxRQ2g
誠品:https://reurl.cc/dVA2q2
讀冊:https://reurl.cc/OXnARg
全台各大書店販售中
#國中校園最震撼的輔導故事🏫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溫暖上市💕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HtaFnCg8Z0/hqdefault.jpg)
關愛別人的故事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最近聽到這則社會新聞,我感到非常痛心,讓我覺得有須要對這件事做些回應。
身為一個父親、和在幼兒園第一線工作許多年的老師,我有責任與義務針對這件事,分享我多年來在教育職場上經營教室的經驗與具體做法,要怎麼做才能減少孩子之間衝突事件。
希望這部影片的內容,能給有需要的父母、老師、及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所看到,減少孩子不幸的事件再度發生,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更美好的童年。
如果您喜歡這影片的內容,也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
天佑兒童。
Henry羅寶鴻
............
影片重點提醒:
1 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避免被欺負:
a 若別人做你不喜歡的事,若提醒他無效,就要大聲說:「我不喜歡你這樣 ___我!」
b 若對方持續,立即逃離現場;
c 馬上尋求環境裡的大人幫忙。
2 教室氣氛穩定,能減少孩子衝突事件:
a 加強教室裡老師對孩子的觀察能力
b 針對浮躁的孩子,多給予關愛,協助他找到他感興趣的工作與活動
3 當教室出現孩子不當行為,老師有責任團討與宣導正確觀念:
a 這些不當行為很可能其他孩子都看到,所以應該用正向的態度來跟孩子們討論;
b 先以故事敘述、或布偶演繹等方式說明事件;
c 邀請孩子針對這件事情,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
d 與孩子討論針對何改善問題;
e 絕不指名道性、針對某個孩子;
f 注意:團討是養成孩子用正向態度看待犯錯的善巧活動,絕不是「批鬥大會」。大家不是要藉此機會來批判犯錯的孩子;團討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到正確社會性發展的觀念,培養正向的教室氣氛;
4 幫助孩子修正行為的「十二字箴言」:
a 觀察、追蹤;
b 宣導、提醒;
c 約定、肯定。
(詳細內容請見影片)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KiNZqhnnDA/hqdefault.jpg)
關愛別人的故事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這位爸爸或許不知道,其實他現在的表現與感受,正是小時候自己的投射。或許在他成長過程裡,也曾被大人如是怒目相視地責備過,而在當下他感受到害怕與委屈。
當年的他不知道如何應對大人,只能壓抑自己,咬緊牙關地度過生命成長的傷痛。但他一定不會想到,現在他的兒子,原來正重演著的他當年的故事,扮演著他當年的角色。
」- 羅寶鴻
………..
講座結束時,我如常地邀請在座朋友發問。
最後一位提問者,是一位爸爸。他拿著麥克風時,帶著靦腆的語氣說,他是五個孩子的父親。在場觀眾聽到他這麼講,都給予掌聲鼓勵他的勇敢與堅強。
他說,家裡其中一位哥哥寫作業特別地慢;每次他晚上下班都快十一、二點,但回到家裡卻還是看到這孩子還沒睡覺、拖拖拉拉地在寫作業。他發現,自己這時候都會用不好的方式來跟兒子互動。
他想問,要怎麼改善。
於是,我慢慢走到這位父親的面前,詢問這位爸爸,當他這麼晚回到家裡,看到孩子還沒睡、還在寫作業,心裡面的感受是什麼?
爸爸想了一下,慢慢地說:「我覺得...他應該要把作業寫好才對。」
但他回答我的是他的期待,而不是他的感受。我更相信我的判斷了,這位爸爸是一位很愛孩子的父親,卻也是一位不太善於表達自己、感受自己的成人。
但懂得「感受」,在人與人互動上非常重要;試問一個不善於感受自己、表達自己的人,又如何能感受別人,同理別人,改善自己與別人的互動呢?
所以,我就再重複當時的事件,並詢問爸爸當他很晚回家,看到兒子還在寫作業時,心裡有什麼感受,請他用兩個字的形容詞來描述。
他又想了一想,勉強地說出:「...會生氣吧。」
當下我感到,要一個已經不習慣感受自己的人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多難,但很欣喜這位爸爸在語言引導下,慢慢進入自己冰山了。
我問他除了生氣還有其他感受嗎?他想一想,回答我「沒有」。
我好奇地問他,會有「不捨」嗎?他想一想,說有。
這是我刻意想要他覺察的;就是因為對孩子有著關愛,所以看到他這麼晚還沒寫完作業,才會感到不捨,但這點爸爸似乎沒有感受到。
於是我問他,當他感到不捨與生氣時,會對孩子怎麼表達?他又想了一下,慢慢地說:「...會把眼睛睜很大地看著他吧。」
於此,我確認了他在當下對孩子的應對姿態,我就跟他說讓我們來做個角色扮演,讓我演他,他演自己的孩子。
會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辨識到自己感受了,現在也讓他瞭解孩子的感受。唯有體驗到孩子,我們才有可能幫助到孩子。
於是在現場,扮演開始。我演著這位爸爸開門回到家裡,看到孩子這麼晚還沒寫完作業,我把眼睛睜大,生氣地瞪著他...
在我瞪著這位爸爸的當下,我覺察到他身上散發的氣質突然「縮小」了;我觀察到他眼神的細微變化,從平靜到現在帶著點恐懼。我感到他內心的不知所措。
於是我繼續瞪著他,問他現在的感受是如何。他有點勉強地說:「...緊張吧。」
緊張是比較粗糙、未被辨識的情緒,我再問他在緊張裡還有什麼,他慢慢感受著自己,說出「害怕」與「委屈」。
他或許不知道,其實他現在的表現與感受,正是小時候自己的投射。或許在他成長過程裡,也曾被大人如是怒目相視地責備過,而在當下他感受到害怕與委屈。
當年的他不知道如何應對大人,只能壓抑自己,咬緊牙關地度過生命成長的傷痛。但他一定不會想到,現在他的兒子,原來正重演的他當年的故事,扮演著他當年的角色。
我問他,在當下害怕且委屈的他,希望爸爸可以怎麼對待他?(這正是他問我的問題)
他說:「希望...爸爸可以溫柔一點吧...」
我又問他希望爸爸溫柔地跟他說什麼呢?
他想一下,說不知道。同時,我感受到他當下內在的一點混亂。
我嘗試以語言給予他一些引導。我說如果你希望爸爸是溫柔的,希望他說一些關愛你的話語,你會希望他說什麼呢?
他又想了一下,說「... 不知道。」
於是我好奇地問他,現在家裡五個孩子,一家人有沒有常說些關愛對方的言語?
他搖搖頭、小聲地對著麥克風說:「...沒有。」
我再問,那在他從小到大的過程裡,家裡的大人習慣跟他講一些關愛的言語嗎?
我感到他內心變得更往下沉,更小聲地說:「..很少... 幾乎沒有。」
我瞭解了。
我們不能給予孩子我們沒有的。
這就是為什麼,這位爸爸一直無法改變自己的原因。
心裡悸動著,我心裡做了一個決定。
我看著這位當下感到無助的爸爸,用我的內心與他連結,對他說:
「...沒關係的,我以前也不會說關愛別人的話,也是這幾年才慢慢學會的。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跟我兒子說:
「孩子啊,你還在寫作業啊?」
「你怎麼這麼晚,還在寫作業呢?」
「是不會寫嗎? 有遇到困難嗎?」
「如果是遇到困難,你想要跟爸爸說嗎?」
「還是,不是不會寫,是因為心情不好?」
「最近,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了嗎?」
「如果是,你想跟爸爸說嗎?」
「如果現在不說,也是沒有關係的,你可以等到想跟我說的時候再跟我說。」
「我只是想跟你說,我這麼晚下班回到家,還看到你在寫作業,其實我心裡面,是很心疼你的。」
「我不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很擔心你。」
「我會擔心你,是因為,爸爸很愛你啊。」
我看著這位爸爸的眼睛,跟他講著這些話。
這位父親,眼眶紅了。彷彿這些話語進入了他的內心,療癒了他當年小時候的自己。
在當下,整個會場也充滿著感動的氛圍。(昨天與大樹老師分享這故事,他說這是「心流」)
而我想要給這位父親的答案,其實並不是答案,而是一份「被關愛」、「被接納」的體驗。當他體驗到,就慢慢知道要怎麼跟孩子應對了。
最後,我邀請在場的朋友,給這位勇敢、堅強的爸爸掌聲鼓勵。
在講座結束簽名時間,我突然想到我可以請這位爸爸把這些話寫下來,讓他可以自己多練習,再跟孩子使用。無奈,他已經離開了。
所以,我決定把這故事寫下來,也把這故事在youtube用影片記錄下來,希望這位有緣的爸爸能看見。
回程在高鐵,想著與這位爸爸美好的對話,心中充滿感動與感謝。
………….
以下是我敘述這故事的youtube影片連結,歡迎收看。也希望這有關父親角色的文章影片,能多分享給愛孩子的爸爸看:
https://youtu.be/HTui3BeRyR8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Tui3BeRyR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