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鰻升級當小一生嚕👏👏🎉
我們一家三口,全員出動,阿鰻說:「今天,是我的大日子!」聽了這話,深刻感受到阿鰻的喜悅、興奮和期待!
恭喜鰻魚,更長大了,爸媽希望和祝福㊗️你在小學階段,除了持續品格和生活紀律的養成,更要建立對世界的興趣與熱情,持續保持珍貴的好奇心與探索的能力,我們一起讓這六年豐富多彩❤️
也祝福所有小一生,開學愉快!爸媽也要開始學習放手唷🤜🏽🤛👌
#文具原來學校都準備好了(超貼心)
#看到許同學填的資料說自己是關懷管教說我是開明管教(👈在家誰死最多腦細胞立馬知道)
#另外家長人力資源調查許同學為何逕自幫我報攝影組啊🙀🙀🙀
#上小學真好玩 #阿鰻的小一新鮮事
「關懷管教開明管教」的推薦目錄:
- 關於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鰻魚家家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我的玫瑰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你教養小孩的方式是偏向於哪一型的呢?... - NCCU ACT ... 的評價
- 關於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關懷管教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關懷管教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四種父母管教模式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四種父母管教模式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我的玫瑰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再一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和母職的討論。我始終認為這個社會應該用同樣的標準去看待親職這件事,不論對方是母親或父親。不幸的是,我們離這樣的社會還很遠。
想起有關又無關的另一件小事,曾在朋友的牆上看見一篇轉貼,鼓勵媽媽出走尋找自我,去獨自旅行的文章。那時我是驚訝多於無奈的,竟然2018年了還需要這種文章鼓勵媽媽們?對我來說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原來並非常態(那時我才結束西班牙四天行程不久)。朋友提到我是幸運的。但這個幸運是基於在性別的不平等上我相對好一點才會被認為是幸運的!如果我今天是父親不是母親,還會有人認為可以放下小孩出門四天是個「幸運的」父親嗎?
大家有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下簡稱《你孩》)嗎?
阿寶最近看了,與其說這是一部講述親子關係的微科幻教育片,阿寶倒覺得這更像一部描述進入傳統婚姻的女人是如何被性別體制折磨到崩潰的紀錄片。
已播出的四個單元是〈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以及〈孔雀〉。
這四個單元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歇斯底里的、十惡不赦的、壓迫子女的大壞蛋,剛好都是由母親來扮演,而不是父親。在教養現場的當下,父親不是消失,就是缺席,要不然就是出現了卻形同虛設。
先講前三個單元,因為他們的性質比較相近,分別描述的是:單親媽媽、家暴受害婦女以及全職家庭主婦是如何期待、控制與壓迫子女的故事。
父權社會一項最大的特色就是「男主外、女主內」,而這三個單元反映的洽好就是「男人作為提供者、女人作為照護者」的傳統性別分工。但是,這齣戲並不打算去挑戰這樣的傳統觀念,而是將它當作是探討親子關係與父母壓迫的議題底下的背景常規。
值得注意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並不意味著女人在家中的權力一定大過於男人。在許多傳統家庭裡,經濟上依賴丈夫的妻子依舊是弱勢的,例如辭去工作在家照顧小孩的家庭主婦。因此在家中握有權力的仍然有可能是父親,然而在這齣戲裡,我們似乎沒有看到太多「嚴父」的角色描寫。
也就是說,《你孩》這齣戲,並沒有完整地呈現出「父母對子女的壓迫」,而是僅僅呈現出「母親對子女的壓迫」,並拿這樣的壓迫來當作代表。
在劇中,「母親對子女的壓迫」並不單純,我們去追溯這個壓迫系統的根源,會發現母親的歇斯底里與對孩子的各種期待、控制與壓迫,其實根本來自於父權體制對女人的壓迫以及父職的失能,並且這種壓迫轉嫁到了子女的身上。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三種角色:單親媽媽、家暴受害婦女以及全職家庭主婦,恰好都是父權體制下的弱勢者與受害者,他們獨自撫養孩子、被家暴以及在經濟上依賴丈夫,而且必須負起孩子教育成敗的一切責任。
假如《你孩》選擇使用「弱勢者壓迫弱勢者」或「受害者壓迫受害者」來探討壓迫系統,而不是去追溯壓迫系統的真正根源,那麼我們很難藉由故事去對壓迫者或社會體制進行檢討,甚至容易導致母親被污名化和被妖魔化。
簡單地說,阿寶認為這齣戲使用了過多的篇幅和鏡頭在描寫失控的母親,但是這些母親自己本身也是受壓迫者,而父親的(不)作為被當成了情節的背景素材,毫無檢討。
但是究竟壓迫是如何轉嫁的?以下進一步從父親在戲劇中的(不)作為,來探討父職是如何失能的,以及父權體制對女人的壓迫是如何藉由母親的過度管教來轉嫁到子女身上的。
⋯⋯⋯⋯⋯⋯以下有劇情透露⋯⋯⋯⋯⋯⋯
《媽媽的遙控器》
在片頭可以知道,父親外遇,一派輕鬆地說:
「你很堅強,根本不需要我。可是我和他的小孩還小,他需要我。」
在談判現場還可以發現,母親患有強迫症。而母親可能長期為這樣支離破碎的婚姻關係所苦,可是丈夫卻毫無愧疚。
於是,父親消失。單親的紀媽媽,有一份工作,需要負擔所有的家事,以及三餐和小孩教養的責任。
在母親發現兒子交女朋友後,對兒子說:
「你說,你以後不會再跟他見面。⋯⋯你跟你爸一樣,都讓我很失望。」
可見,他將丈夫投射到自己的兒子身上,拿兒子當成了離開的丈夫的替代品,於是把所有的期待和壓力都投放在兒子身上。
諷刺的是,母親已經離婚、擁有了小孩的監護權,但小孩並沒有跟著母親姓,仍然是冠父姓。而母親他也失去了自己的名字,他被叫作「紀媽媽」而不是「陳淑麗」。
《貓的孩子》
在一段夫妻爭吵的橋段,母親與父親的對談大致如下:
「多久沒有回家吃晚餐了」
「你做的菜能吃嗎」
「你知道他幾年級嗎」
「他幾年級有什麼意義你告訴我,他把成績交出來這就是重點。阿衍考那什麼成績,還有心情養貓」
「為什麼你可以在外面養女人,我就不能養貓」
「你有什麼證據」
於是,父親就毆打母親,造成面部多處瘀青。
兒子很關心母親,希望陪母親去申請家暴令:
「我不忍心看你被爸打」
「你爸打我是因為我沒有把你教好,為什麼你就是不知道問題在哪」
「我知道了,對不起,對不起」
母親把錯都怪到自己身上,因為如果不這麼做,他可能還要再多挨幾下拳頭。
阿衍的父親在一次用餐繼續跟母親放話:
「我跟你還沒完,有些事情,我不想在小孩面前講,總之,鍾國衍下次的模擬考,我希望能考到滿級分,否則我很沒面子。」
阿衍的母親非常悲慘,嫁到夫家以後,除了被姑嫂欺負,還要幫公公洗澡、被公公吃豆腐,公公死後還要燒紙蓮花給他。而丈夫出入聲色場所,時常不在家,一回家就是頤指氣使、出手打人。
在這個單元裡,阿衍母親的綽號是小圓媽,沒有名字。而小圓媽其實就是父權社會下典型的媳婦形象;而他對子女的期待,完全是出自於夫家給予他的孩子的期待。
《茉莉的最後一天》
在一次用餐,父親邊低頭使用手機,邊吃飯。母親指責父親:
「爸爸,我真的很羨慕你耶。每天就這樣悠悠哉哉滑手機」
「我剛下班回來休息一下,看一下手機有什麼關係呢」
「上班一天就八小時,家庭主婦一天二十四小時。我有說我要休息嗎」
許多父親覺得,他賺錢養家就已經盡到了做父親的責任,剩下的不關他的事。
回到寢室後,母親說:
「如果我以前去做一個教授,今天是不是都不一樣了。犧牲一切是換來什麼啊」
大家都知道,傳統社會裡,放棄自己的事業、回家照顧小孩的總是女人,而不是男人。
於是,母親就成了犧牲一切只求子女能夠有所成就的控制狂媽媽,而丈夫就成了對孩子放任自由的開明爸爸。
茉莉的母親叫做「林媽媽」,而「林」並不是他本來的姓氏。
《孔雀》
這個單元與前三個單元不太一樣,因為父親出現了。
但是相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怎麼飾演壞人一角的居然還是母親?而且被塑造成是一個堅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瘋狂媽媽,連女兒都要變成孔雀了也沒關係。
無論如何,也不要忘了應該追問,是誰迫使母親有這樣的想法。
讀書真的是最重要的嗎?
這個社會真的有給窮人翻身的機會嗎?
教育資源真的分配得當嗎?
⋯⋯⋯⋯⋯⋯
女人在進入傳統婚姻後,失去了自己的名字、人格、思想、事業以及自由,取而代之的是無止盡的無償勞動。女人成了丈夫及夫家的奴隸、孩子教養的執行者;同時也成了歇斯底里的、十惡不赦的、壓迫子女的大壞蛋。
在各種親子衝突的新聞裡,第一個被批評的總是媽媽;因為在教育現場裡出現的永遠只有媽媽,而爸爸總是缺席的。
然而我們的社會一邊歌頌母親的偉大,一邊將母親當作免費的勞工;在母親節時送吸塵器、鍋具是最諷刺的事情,這代表著將來要繼續操作這些道具的還是母親。
究竟母親什麼時候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呢?
究竟母親什麼時候才能想起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呢?
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實際付出行動,關懷母親,並給予母親協助;同時,也呼籲男人主動走進家庭,主動分擔親職與家務。
最後,《你孩》共有五個單元,卻使用了幾乎所有的篇幅在描述「嚴母」(惡媽媽),而沒有「嚴父」(惡爸爸);阿寶認為這是在探討親子議題和家庭中權力結構的一個重大瑕疵。這齣戲,絕對值得更多、更深入的性別批判。
相關文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考上台大,爸爸第一個反應是找台大男友嫁〉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638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嗎?談「隱形」的父職〉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7130
〈專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製作人巫知諭:社會對女性期待太多〉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628
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四種父母管教模式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基於這兩種導向,可以總結出四種管教類型,與及相應的孩子行為及心理狀態。 第一種管教類型是「要求及關懷並重的管教方式」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Healthy. Balance) ... ... <看更多>
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四種父母管教模式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基於這兩種導向,可以總結出四種管教類型,與及相應的孩子行為及心理狀態。 第一種管教類型是「要求及關懷並重的管教方式」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Healthy. Balance) ... ... <看更多>
關懷管教開明管教 在 你教養小孩的方式是偏向於哪一型的呢?... - NCCU ACT ...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政大教授王鍾和以小學生為對象所做的研究,兒童最滿意的管教方式是開明權威,最不滿意的是忽視冷漠;在開明權威教養下的子女,學業成績較好、自尊較高、偏差行為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