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ek Series 3-1*****
無限的力量-- 微積分如何揭露宇宙的奧秘
"It's the language God talks" -- Richard Feynman telling Herman Wouk about calculus
非常符合時事的一本書。話說1665年倫敦大瘟疫的時候,人在劍橋大學的牛頓被要求在家自主健康管理。也就是宅在家的這段時間,22歲的牛頓發展出早期微積分的數學基礎,真的是Work from home (在家工作)的典範啊!
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知名的應用數學教授所寫的這本書,讓數學變得很有人性,也充分描繪了微積分的美感。微積分在物理學家費爾曼口中是“上帝的語言”,雖然看起來很艱難,但作者開宗明義說不要以貌取人,因為微積分的精神,是讓複雜的事情變簡單!
“Calculus is defined by its credo, to solve a hard problem about anything continuous, slice it into infinitely many parts and solve them. By putting the answers back together, you can make sense of the original whole. I've called this credo the Infinity Principle"
(微積分的定義正如它的核心信念-- 如果要解決一個關於連續性的問題, 先把問題切成無限多的小塊然後找尋解答,當你把那些答案加總回去時,就能拼湊出原本的全貌,我稱這個信念為“無限的原則”)
曲線就是一種連續改變的方向
移動就是一種連續改變的位置
整本書貫穿科學史,可以看到微積分是如何從跨領域的激盪才發現出來的。阿基米德思考曲線或是球體的容積。天文學家哥白尼和克卜勒從觀察星球發現特殊的星球運動行為,為日後牛頓三定律鋪路。身兼哲學家和數學家的笛卡兒如何一邊發展他的理論,一邊把業餘數學家費馬 (Fermat)當成假想敵不斷嗆聲。牛頓在家辦公的成就讓十七世紀開始大放異彩。其中微分方程的應用蓬勃發展,像是超級怕冷整年穿著衛生衣的傅立葉發展出熱傳導公式(衛生衣是我自己加的,怕冷是真的)。冷戰時期的科學家計算雷達訊號,以及“關鍵少數”故事中太空時代大量用微積分判斷降落路徑的“電腦”-- 一群用筆算數的女人們。
現代應用更加多元。沒有微分和微分方程,就不會有GPS定位,不會有愛滋病雞尾酒療法,也不會有String theory 而發明的微波爐和音樂合成器。
沒有積分,就沒有整形手術需要的建模,也沒有電腦動畫的史瑞克。
最後作者談到微積分的未來,特別是面對許多非線性的問題,例如生物和社會科學的領域。隨著大數據的採集,人工智慧還DNA科學的發展,微積分還有好多待開發的應用。當我們思考渺小的人類竟然可以預測光年之外黑洞的行為,同時發現自然界每一處都像是精心設計的演算法和程式編碼,等待著我們發覺,就真的覺得這個“上帝的語言”,讓人興奮期待,也讓人敬畏謙卑。
全文與作者在YouTube上的小故事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infinite-powers-%e7%84%a1%e9%99%90%e7%9a%84%e5%8a%9b%e9%87%8f-%e5%be%ae%e7%a9%8d%e5%88%86%e5%a6%82%e4%bd%95%e6%8f%ad%e9%9c%b2%e5%ae%87%e5%ae%99%e7%9a%84%e5%a5%a7%e7%a7%98/
#Infinitepowers #Calculus #math #isaacnewton #牛頓 #微積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
阿基米德成就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極度專注力》活用6個技巧,釋放最大生產力和創造力
🎯在令人分心的世界生活的解藥:刻意地管理你的注意力
🔗圖文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hyperfocus/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讀完《極度專注力》這本書之後我有個很強烈的共鳴:「若要說一個人最珍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你有多少錢財可以花費,而是你把『注意力』用在哪裡。」書中這句「專注在哪裡,成就在哪裡」言簡意賅地闡明了,為何要學習活用與覺察「注意力」。
這麼問好了,你認為「金錢」跟「注意力」比起來哪個比較珍貴?看過上面看似金句良言的這段話,你或許會選「注意力」。
但是很弔詭的是,我們對於花錢可能還比較謹慎,買3C電器會貨比三家,上餐館前查清楚評價,購物時斤斤計較折扣優惠。不小心多花錢了還會心疼懊悔。
你怎麼使用注意力?無時無刻拿起手機查看訊息?整個晚上滑著社群媒體?盯著電視新聞或追最新流行劇?我們無意間揮霍著自己的注意力卻很少自覺。
我們使用注意力的狀態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型態。
The state of our attention determines the state of our life.
為何珍惜注意力很重要?該如何活用注意力達成目標?這本書提供了解方。作者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同時也經營提升個人生產力的網站〈A Life of Productivity〉,他蒐集過各式各樣的「生產力訣竅」而且親身實驗,也把這些實驗的成效彙整寫成前一本暢銷書《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在這本《極度專注力》他採取匯集百川的做法,研讀各類關於注意力、生產力的文獻書籍,最後把「注意力」歸納成兩種模式:極度專注力( (hyperfocus)和分散注意力(scatterfocus)。以下我整理在這兩個模式裡,實踐起來真實有效的6個技巧。
-
【生產力模式:極度專注力】
-
這個模式指的是專注執行一個重要任務,避免所有外界的雜訊干擾,不讓其他事物爭奪有限的注意力。透過這個模式,容易進入所謂「心流」(flow)的狀態。在另一本專書《心流》說人只要處在這種狀態時,「其他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
這個論點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看過,就是要專心、專心、再專心,但是實際放到生活執行面,真的就這麼容易發生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自己的經驗談,網際網路的分心能力,尤其是智慧型手機讓人分心的能力,實在是太強大了。
作者給出一些驚人的數據,在平常的工作日我們平均在電腦軟體之間切換566次,查看電子郵件88次…平均每小時11次。我們在電腦前面工作的時候,平均每40秒就會切換一次任務。當某項任務被完全中斷的時候,得花超過20分鐘才能完全回到之前的狀態。
「分心」對於我們的工作與執行任務的殺傷力,遠大於一切提高生產力的小訣竅。若想全心全意投入一件重要任務,活用以下3個極度專注力的技巧便顯得格外重要。
在令人分心的世界生活的解藥就是,刻意地管理你的注意力。
The antidote to living in a world of distraction is simple: deliberately managing your attention.
-
1.排除分心因素
-
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是現代人最大的分心源,單憑「意志力」幾乎不可能戒斷這個壞習慣。用《原子習慣》書中解釋習慣的定義就可以知道,這些分心源都是很簡單輕易取得,而且會有奬賞報酬的刺激元素,人類心理的本能很自然會被吸引或點擊,久而久之累積成(壞)習慣。
作者的真心建議是,在極度專注力的時段裡面,一定要切斷網路或至少限制自己能進入的網站,例如切斷新聞、社群、影音網站。再來是最小化手機的刺激源,例如取消APP通知符號、取消提醒鈴聲、刪除社群與影音軟體。最後是找到能夠獨處不被打擾的地方,遠離開放式辦公環境。
我自己實踐過的方法是刪除手機的社群軟體、關掉AP通知、僅留電話跟簡訊通知,紀錄在另一篇〈戒掉社群網站成癮〉閱讀心得。但現在的我仍難以克服使用電腦時,瀏覽網頁帶來的干擾,開始試用作者推薦的「Freedom」控管軟體來限制自己上網時段。
-
2.雜務批次作業
-
作者提到一個學術名詞「注意力殘留」(attention residue),指的是我們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後,注意力空間裡仍然會殘留著上一個任務的片段。據實驗指出當人們在執行工作的時候,一旦分心或受到干擾,平均要花22分才能重新回到工作狀態。
對照到平常職場上班族,我認為最優先該採用的方法,就是「批次處理電子郵件」。我自己在新鮮人的時候有個壞習慣,邊做事情邊「刷」電郵,看看有什麼新進郵件要馬上處理,深怕自己錯過收件的時效。
後來回想,完全沒必要這麼做。反而可以安排剛上班、中午前、下午各收一次電郵,一口氣歸納成待辦事項的、可以馬上回覆的、還有直接丟垃圾桶的。這麼一來就不必擔心被零碎的收件動作打斷思緒,把完整的時段留給重要的任務和有意義的會議。
在生活方面,可以把雜務累積到某些時段一口氣做完。例如批次完成一個月的所有繳費項目,或是到賣場一口氣完成採買清單,每週把五到十分鐘的瑣碎小事,集中到一兩個小時完成。
-
3.總是設定時限
-
作者提到大腦一個很有趣的運作機制:「如果你的任務沒有急迫性,大腦還是會胡思亂想,還有別的事情要做嗎?這件事還有別的做法嗎?即使任務已經完成,大腦還是很難結案。」
如果沒有設定任務時限,大腦便不再有動力去完成這些期限寬鬆的任務,目標的刺激效果減少了。反而在極度專注力的時段裡,給予任務一個比預期更短時限,通常會獲得奇效。時間壓力會使我們把焦點集中在任務上,阻止大腦思考其他更有創意的解決方式。
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想必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驗,那種到了最後關頭,激發腦內小宇宙不讀不行的火力全開狀態。或者是老闆臨時要你交報告,只剩下一小時了,使盡全力用最高效的方式湊出幾頁投影片,趕工的過程中反而沒時間胡思亂想。
我推薦有個實用的方法和工具「番茄鐘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概念是設定鬧鈴提醒自己,把任務分割成25分鐘的工作時間和5分鐘的休息時間,持續數個循環。這個方法可以有效地讓你保持25分鐘的極度專注力循環。
-
【創造力模式:分散注意力】
-
上面談專心致志的極度專注力模式可以提高生產力,但由於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我們也不可能一整天處於極度專注的狀態。因此作者在第二部分提到分散注意力這個模式,可以幫你規劃未來、養精蓄銳、串聯想法,催生最有創造力的想法。底下簡單說明這個模式的概念。
你可以想像一下,人類的思緒散布在一片廣大的空間裡,就像天上的繁星散佈在星空中。當你要取用記憶或者聯想事情的時候,這些思緒就會自動串連起來,至於哪些記憶點會互相串聯,則沒有辦法有意識地控制。也因為這樣隨機的特性,最有創造力的想法往往在此刻發生。
分散注意力的觸發條件是,執行沒有壓力且輕鬆的任務的時候。在一天當中精力最弱、最放鬆的時候,注意力也是最容易被占據的,對上班族或學生而言就是午飯後、以及睡眠之前。與其在這個時候讓令人分心的網路或手機溜進來,不如活用這段進入分散注意力模式。
分心不是問題,過度刺激我們的思緒才是問題。
Distraction is not the problem; over-stimulating our mind is the problem.
-
4.清除腦中雜念
-
要發揮分散注意力模式的效果,就必須先清空腦中雜念,把空間騰出來讓創意自由發揮。作者引用《搞定》這本書的重點「大腦是用來產生想法,而不是用來保存想法的」來說明,必須把待辦事項和雜務的短期記憶從腦袋清出來,才有可能讓腦袋產生新的「想法」。
我讀過《搞定》也採用過裡面的方法,實踐之後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寫下來」。我習慣使用便條紙以及〈子彈筆記〉做紀錄,只要能規律地把待辦事項寫到紙上,或把臨時被交代的事情寫下來,腦中就不會留著「我可能會忘記什麼」的擔憂。
有些人可能會想,如果用電子郵件紀錄這些待辦事項不行嗎?我認同作者說的:「電子郵件最不適合用來存放代辦清單,這個程式令人分心,無所適從,又會不斷冒出新東西,讓人很難分清任務的輕重緩急。」
-
5.多工簡單任務
-
清空雜念之後,有助於提升分散注意力模式的成效。作者提到三種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分別是:
捕捉模式:放任思緒到處遨遊,捕捉任何冒出的想法
解題模式:隨便想一個問題,讓思緒圍繞著問題打轉
習慣模式:一邊執行簡單任務,一邊捕捉浮現的構想
我認為執行簡單而且重複的事情,最有助分散注意力模式自然而然發生。譬如洗碗盤、曬衣服、洗澡的時候,大腦的思緒會開始不安分,各式各樣的想法開始互相連接,產生很多有創意的想法往往在這個時候產生。
偶熟能詳的故事像是阿基米德在泡澡的時候發現浮力原理、牛頓被蘋果砸到頭時想到萬有引力、物理學家費曼喜歡在酒吧放空時把靈感寫在餐巾紙上。所以多工的時候,例如洗碗盤時聽音樂,也同時問自己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常常會冒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如果你喜歡寫作或者純文字紀錄,我推薦自己實行已久的《自由書寫術》這套方法,讓自己毫無約束地自由書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等於是把分散注意力的所有思緒都紀錄紙上(或打字軟體上)。我在公司帶團隊的運作模式以及創立部落格的點子就是透過自由書寫產生的。
-
6.睡前設定目標
-
書中提到,如果每天睡前設定隔天的三項目標,也注意你正在處理最大的問題,隔天會發現竟然想通不少事。愛迪生也曾經說過:「睡覺前一定要召喚潛意識」,呼應到這邊就是指利用睡眠時間,讓分散注意力模式在潛意識裡發揮效用。
人腦在睡眠的時後,會進入快速動眼期,同時達到身體肌肉放鬆,睡前的問題會在睡眠深層的潛意識裡繼續打轉。有項研究要求受試者持續思考一道問題,結果受試者處於睡眠快速動眼期的時候,更能整合彼此無關的資訊。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你所設定的目標最好能寫下來或紀錄在某個地方,然後就不要再想它。千萬不要只靠腦袋記著,否則很可能把問題懸在腦裡反而整晚睡不著。但對於有寫日記習慣的人,這個習慣本身就能在睡前召喚潛意識。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手殘派科技人的6個月實踐心得〉利用子彈筆記,在睡前回顧當天,寫下三個感恩項目與一個檢討改善點,擬定隔日三個任務後才入睡。不知不覺間已經實踐這個方法好一段時間。
-
【後記】
-
有段讓我印象很深的地方,作者在書中調侃道:「身為生產力專家,想必有超凡的自制力。並沒有,我只是比較擅長提前管控衝動而已。」真是誠實地令人發笑。回顧自己即使這半年來調整了很多習慣,至今仍然跟網路帶來的分心在拔河。
該把注意力用在消化別人創造出來的事情?還是把注意力留給自己,創造只有自己能貢獻價值的事情?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我們吸收的太多,產出的卻太少。注意力太過寶貴以至於你得非常自私地只留給自己使用。
我們該時時刻刻觀察自己把注意力用在什麼地方,問自己每天帶著意圖做事的時間有多少?每次全神貫注多久?大腦放空後多久才會察覺?如果沒察覺自己沉浸於充滿聲光刺激的網路世界裡,注意力就會被這些數位資訊瓜分到一點也不剩。
生產力不是做得更多,而是帶著意圖且刻意地去做正確的事情。
Productivity is not about doing more, more, and more. It is about doing the right things deliberately and with intention.
《極度專注力》這本書教你把工作和生活變得不那麼刺激,因為你越不受刺激,思考也會越深入。記得,隨時觀察自己的注意力飄去哪裡了,「專注在哪裡,成就在哪裡」。
阿基米德成就 在 小獅王辛巴 Simb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圓形奶瓶看似平凡卻藏著阿基米德 /
#此文由辛巴理科好同事撰文
2000年時,「螺絲」被選為《紐約時報》第二個千年以來最佳工具。而奶瓶螺紋得追溯於第一個描述螺旋物的科學家阿基米德,是他間接成就了現今辛巴家的圓形奶瓶!
螺紋方向和鎖緊方向為垂直,才能輕易把瓶身和瓶蓋鎖好鎖緊。
辛巴人在早期設計時曾試過用溝槽的方式扣緊奶瓶,但沒想到在耐摔測試這關完全出局,特別在瓶內有奶水時輕輕一摔就容易瓶身瓶蓋分離,為避免燙到寶寶,也不想掉落時奶水濺的到處都是,我們還是選擇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螺旋式鎖瓶法,一鎖就緊,一秒就能換蓋。
快看看手邊的奶瓶有沒有藏著阿基米德的智慧?
鍾愛圓形奶瓶 https://pse.is/FSY3G
#小獅王辛巴 #桃樂絲奶瓶 #奶瓶 #喝奶不爆瓶
阿基米德成就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都知道在上一個世紀,由於經濟發展和更多的市場開放,世界上產業多以研發跟製造業為主,很多世界的原物料產地、加工廠房,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甚至於是24小時不間斷的生產線,才能夠支撐全世界訂單的需求,這也衍生出從工業革命之後,一直到20世紀的結束,人們始終會相信一件事,叫做「工作時間越長,就賺得越多」這樣的職場觀念。
但是到了21世紀,關於工作時間跟效率的最新研究告訴我們喔,如果你每個禮拜,已經工作超過50個小時以上;要是再把工作的時間拉長,這不旦會讓你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於可能連你平常的水準都達不到。
再加上喔,科技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多的AI機器人、大數據的應用,都能夠取代重複性、機械化的工作,單純的勞動力已經越來越沒有價值了!
還有很多外商公司的政策它更明顯,它直接的把某一些低效能的行政人員,去外包給人力派遣公司。
這樣子它就能夠省下勞健保、年假、退休金…,這些原本要給正職員工的福利;因此喔在未來,容易被取代的人力只有死路一條。
當你聽到這裡,假如你很擔心自己即將要失去工作,我很強烈的建議你,好好的把我今天的視頻看完,因為我會提供解方。
如果現在的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是職場上,即將要被淘汰的人力;那麼我要先恭禧你,這代表你有一個起碼的自覺。那就先別太緊張,我很確定你還是有救的!
接下來呢,你只要學會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叫做「重新思考工作流程」,那就可以增加自己的職場價值。
那到底什麼是「重新思考工作流程」呢?它主要的關鍵有二個。
第一個,請你先學會觀察,好好找出同事、老闆他們的痛點,也就喔讓他們最感覺到「痛苦」的事情。
在行銷的領域裡,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叫做:「賣阿斯匹林,會比賣維他命來得更容易!」。
這其實就在說明,當一個人身體健康的時候,你給他維他命,幫他補充營養;可是他沒有立即的迫切感,所以不一定會接受你的好意。
但是當他的身體有疼痛的時候,你給他阿斯匹林,馬上的幫他止痛,他在感受上就會有立即的感知跟需要,他就會馬上接受,而且還會很感謝你。
所以打個比方來說,有很多公司它為了討好客戶、拉攏客戶的關係,逢年過節都會送禮;花很多錢去買禮物,讓客戶記得他們自己的存在。
但是事實上,客戶在收到禮物的時候,當然很高興,覺得多一份免錢的粽子,或柚子可以吃,那也很好啊!
可是吃完之後,回到最本質的合作關係,你覺得客戶當他不滿意的時候,他就會因為這樣不挑剔嗎?他還是一樣桃剔!下一次簽約的砍價,還是一樣不手軟,他不會因為吃了你的柚子跟粽子之後,毛邊就變少了啊!
所以那麼請你想想看喔,你錢花了、腿也跑斷了,客戶的抱怨有變少嗎?這樣的結果,你真的有把錢花在刀口上嗎?
倒不如啊,你把送禮的錢跟資源省下來,拿來改善內部的工作品質,增加人力或購買設備;讓客戶的產品或體驗變好,解決他們真正在乎的問題,而不是花力氣在搞關係這種抽象,又不容易兌現的事情上。
對於「搞關係」這件事情,你永遠要先把「真正的問題」處理好,送禮它才會加分。
更何況喔,如果你的客戶只吃送禮這一套,那麼隨便一個送更大禮物的人,就可以取代掉你,那你到底在瞎忙什麼?你確定要這個客戶嗎?
再來第二個重點,就是要會問自己「笨問題」。
相信大家喔行走江湖這麼久,一定都懂得到了一個新公司,或新單位任職的時候,先順從新的組識的規矩,這是基本的禮貌,這樣子也才能夠幫助你,更快的融入組識。
只是人啊~也是一種受制於先前的經驗,就很容易陷入「功能固著」的動物。
因此呢,當你對組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後,如果沒有適時的思考一些本質面的問題;你就會很容易的把很多不合理、或者是沒有幫助的做事方法,照單全收的成為你的工作習慣。
然而所謂的「笨問題」,其實就是「回到本質」的問題。
打個比方喔,假設每個星期一你們都有早會,老闆通常有很多話要說。但如果早會開不完,中午放大家吃過飯之後,就要延長加賽,常常會阻礙到下午的工作。
然而像這種沒有效率,又會製造更多問題的事,它很明顯的就是需要改善的,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問自己:「中午一定要放飯,大家才能夠回來開會嗎?」;或者是:「大家一定要坐著,才能開會嗎?」
到這裡你或許聽出來了,當你開始會問自己「笨問題」的時候,有些解決方案,比如說:「中午可以叫外送,儘快的把會議開完」;或者是:「我們站著開會,藉此提高效率」這些類似的解決方案,就會自然而然的跑出來。
說到這裡啊,我必須要提醒一件事喔,每個人在職場的角色、位子、關係都不一樣。這些例子我只是舉例而已,幫助你理解;並不是要你一比一的,去搬回你的職場應用。
我想強調的是喔,要是你能有意識的問自己:「一定要怎樣,才能夠怎麼樣嗎?」這樣的「笨問題」,那麼就能夠幫助你,去看到改善工作流程的機會點。
那以上這兩個思考「工作流程」的關鍵,第一個「找出痛點」、第二個「問自己笨問題」。
其實呼應了阿基米德的名言,他說啊:「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支夠長的槓桿,我就能夠撐起地球」。
我邀請你想一想,假如在平常的工作流程裡,搬一塊大石頭需要五個大男人;但是因為你懂得「重新思考工作流程」,於是找到適當的槓桿跟支點。
結果只要兩個人,就可以事半功倍的搬起大石頭,那同事跟老闆會不會自然的更重視你?
當你善用這兩個實用的技巧,重新思考了工作流程,找到你的槓桿跟支點之後;回到你的實務工作裡,再利用四個檢核點,就能夠更具體的確認新的工作流程,是否值得執行。
這四個檢核點分別是什麼呢?
第一個「減少沒價值、不必要的步驟」、第二個「聚焦在高價值的事務上」、
第三個「任何新流程,必須要能夠增進結果的『品質』」、第四個「任何新流程,要能夠創造『迅速、省錢』的效應」。
只要你想出來的新工作流程,能夠符合這上面說的「四個檢核點」;哪怕只有符合其中的一項,就能展現出令人驚艷的工作表現。
更簡單的說,一個人的工作價值,就是以下三點的結合;分別是「為他人帶來助益」、「品質」還有「效率」,這三個的全面提升。
假如你要問我,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什麼樣的人是最搶手的人才,永遠不怕被職場淘汰?
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你,那就是能夠「重新設計工作流程」這樣的人!
因為能夠重新設計工作的人,他們最被職場需要的核心價值,就是他們懂得做對的事,並且精準的把事情做對!
同時呢,也意味著這樣的人,擁有更廣、更高的格局,才能夠看見表面事物下,那個更大的脈絡。
聽到這裡喔,如果你心裡產生一種,覺得喔自己都已經3、40歲,很多事情都已經習慣、固定了,都已經定型了;那到底要怎麼樣保持思考、與時俱進,又能夠專注在工作上,把事情做好?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跟問題的話,那我會很建議你,我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歡迎你來參與。
在【過好人生學】這一門課程裡,你會學會怎麼樣在不同的生涯階段裡,去創造出必要、而且能夠為下個階段加分的「結果」。
直指核心的把你的精力,集中在最能夠兌現價值的事務上,我會讓你在這一門課裡,學到的不只是聚焦,而且是更精準的「再聚焦」;讓你的努力換來豐收,而不是失望與挫折。
相信你的人生走到目前這個階段,一定會有一個體會,那就是在人生,或者是工作裡,你光有「更努力」的自我要求,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假如你還不意識自己,處在一個叫做「多勞者未必多得」的時代裡,那你最後得到的,可能只有「過勞」啊!
而且就算你賺到錢,還不見得有命花,這會是你要的嗎?
因此啊,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果你能夠在現有的工作崗位上,用更少的時間,完成一樣的工作;甚至還幫助你的同事、老闆,解決長久以來困擾工作流程,的這方面的問題。
那麼這樣子一來,不止凸顯你的效率,更能夠彰顯你的思考能力,這才是貨真價實,無人可取代的價值。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這一段內容,最後跟你分享的【過好人生學】。
這一門線上課程,集合了我過去所有這麼多年來,累積的個案教練的經驗;因為所有到我面前的人,不管他剛開始會來找我協助的原因是什麼,幾乎到最後都會談到一個核心的議題,叫做「生涯」。
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一個更好的人生,所以不管你幾歲、你現在在哪個階段、你要的是世俗的成就,還是內在的平靜。
我相信【過好人生學】這一門課,可以幫助你過出一個你想要的好人生;歡迎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凱宇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8X4-K_5EGc/hqdefault.jpg)
阿基米德成就 在 浮力-阿基米德故事-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浮力- 阿基米德 故事.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If playback doesn't begin shortly, try restarting your ... ... <看更多>
阿基米德成就 在 金牌教育集團- [歐洲古代最傑出的數學家---阿基米德] 後期的 ... 的推薦與評價
歐洲古代最傑出的數學家---阿基米德] 後期的希臘人與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當中, ... 外走去所留下的軌跡), 圓,球體、圓柱的相關原理, 其成就,在古時無人能望其項背。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