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種參與式的藝術創作與策展行動,不僅使得我們將關注的焦點從產出成品的本身移往作品共創過程的設計與思考,也讓我們思考藝術創作者與策展人對於自身角色與合作對象權力關係的反思與實踐策略。我們來透過 典藏 ARTouch.com 龔卓軍老師這篇文章的梳理,從藝術家陳豪毅在舊名麻荖漏的台東成功進行的「Malacecay阿美傳統家屋構築」計畫發展脈絡,看到藝術家生命經歷與地方生活交織的深刻意涵。
--------
其實,許多當代的繪畫、雕塑、公共藝術、社會參與藝術的直擊人心,可能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創作論述」撼動人心,而是因為它們以嶄新的形式,敲打到觀眾的感性內核與生命黯黑之處。藝術家陳豪毅(Akac Orat)在今年暑假蓋好的那幢沒有創作論述的家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陳豪毅的創作路徑,或許因為位於成功鎮和平國小老師和當代原民的身分,使得他在畢業後展開了非常不同的創作與策展路徑。從2014年開始,卑南族與阿美族混血的陳豪毅,已經以「沒有作品的藝術」這樣的跨教育理念,來創製國小藝文實驗課程,並且把三民國小和平分校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海岸阿美血統的小朋友視為創作的藝術家,參與在這樣的實驗課程裡。譬如「宇宙課程」,就是把東海岸最常見的星空、八大行星、外星人,甚至是隕石、星座與隕石坑問題,都轉化為陶作、裝置與讓學生「學習如何提問與創作」的起點。他引導學生拍攝介紹八大行星的影片、挖隕石坑、露天坑燒隕石,同時透過蒐集柴燒木材的勞動過程,讓這一連串的創作行動,打開學生探索各種身體能力與材質對應變化的過程。最後,在畢業典禮的那一天,「和平呼叫宇宙星」計畫引導下的整個典禮,小朋友們播放這些自創影片,以及最重要的是也播放一百多部NG的探索片段,讓持續一天一夜的坑燒隕石過程和歌唱,成為學生身體記憶與材質探索的成果。「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用玩樂的方式學習,讓小朋友們快樂探索,讓他們的身體去記憶。原住民跟一般的漢人不一樣,他們是用身體去感受,他必須要流汗、跑來跑去,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指甲弄得很髒。」(註3)包括藝術家陳豪毅本人,雖然過去學習的是陶藝,但這也是他第一次進行野地的坑燒法。因此,即便是對老師的角色而言,也需要「學習如何去學習」(learning to learn),這正是人類學家Tim Ingold所謂的「探究的藝術」(Art of Inquirying)。(註4)」
..
陳豪毅在2011年畢業後回台東,開始在成功鎮上的和平國小服務,直至2018年辭職離開。這個期間,除了他開發出來的「宇宙課程」之外,手做築造計畫是他非常重視的教學手法。他引導小朋友蓋煙燻櫃、蝸牛室、樹屋、瞭望台、軌道車,讓學生在學校養蝸牛,爬上動手蓋的兩米高的瞭望台去瞭望。這些建築創作行動,一定會有採集材料的過程,去附近坡地採竹子,到海邊去採漂流木,「帶他們做時,反饋很好,小朋友可以很清楚地認知他們在做什麼,這種學習比閱讀書本好很多,而且有很多好玩的時刻。譬如撿漂流木時,我會讓小朋友坐在漂流木上,然後開車一路把漂流木拖上岸來。小朋友超開心的,會不時拉著我說:『老師再來再來,再去揀木頭。』燒隕石時,叫小朋友去撿木頭,平時沒有被注意的材料得到了他們充分的關注。蝸牛室建成之後,他們養出來的蝸牛超多的,而且從家裡一直帶來。」.
...
陳豪毅回憶起他剛到和平國小時,就受命做過一次傳統屋建造的完整記錄工作。於是,他開始更密集地找老人家探問房屋方位、柱子尺寸、空間規畫、材料採集等更為細節的問題。在細問之下,才發現麻荖漏部落其實有三間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屋,後來因為道路規畫的關係,一間在巷子深處,一間被包覆起來在樓房裡面。當然,這是傳統部落與家族不願提及、不想面對的一段歷史,因為信仰改宗而造成巨大的信念變遷,使得原本全部都是傳統屋的部落,目前也只剩下一些厲害的老人家,屬於陳豪毅的外公那一輩的老人家,曾經有看過造屋過程。但實際參與造屋又有完整記憶的,在部落裡幾乎已近完全絕跡。陳豪毅在調查過程中,直接去測量各種結構上的實體尺寸,看過這些隱藏在部落角落的三幢傳統屋之後,他不斷修正自己原本的設計圖,那張早先按照和平國小時的蓋屋記錄畫下來的設計圖,又開始了「圖表」的運動。
就此而言,有人或許會質疑本文作者:那麼今天任何一個建築師修復老屋或標下古蹟建築的修復標案,也可以算是當代藝術的創作行動嗎?對此,我可以提出的初步回應是:一位當代藝術與策展訓練背景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可能沒有建築師執照,但正因為陳豪毅試圖建立的傳統屋,已經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築造過程與技巧,那麼,在幾乎超過半世紀已經沒有任何新建的海岸阿美家屋的斷裂建築史來看,是否我們可以透過具有當代藝術實踐背景的他的家屋創作,以人類學家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ilfford)的《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的當代觀點,看到一種嶄新的復返式、重新聯結歷史經驗式的家屋創作築造行動?」
(引用自: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8356.html?fbclid=IwAR3DjUCR3l6bQ-P7fxAHcP6oZKD0n4l8xOuB1sci9EOCax1yOAD7so1xvH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館方 #林威成主任,來為大家介紹,此館共分為四大展區。 一樓、「人與自然環境」展示區 綜合介紹台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佈,展現原住民人文風貌。 本樓層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特徵的簡介,大廳右側運用各族群圖...
阿美族家屋材料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居住空間的使用除了本身在建築外觀形式上的已經很具有符號性,其在內部空間的分割、裝飾與使用,往往也能很清楚地反映出居住者的生活細節以及文化脈絡。
這篇來自【MATA.TAIWAN】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傳統阿美族家屋中的重要元素,以及這些元素如何伴隨著生活裡的各項活動,成為一套縝密的生活文化。
---------------------
爐灶,阿美族家屋中的必要之所
阿美族稱家屋為 loma’;loma’ 除了家屋本身以外,也是家庭的一個基本單位。在傳統農業時代,loma’ 被視為是共同經營農耕生產的基本單位,代表的是居住、生計、生產、祭祀的基本社會單位。在 loma’ 當中必須要設置「爐」(parod),沒有爐的房子被視為是畜舍而不是人居住的屋舍。在傳統時代,阿美族的生活以爐為中心,爐除了炊事、取暖、照明的功能以外,也是家人與親戚朋友團聚的地方。傳統阿美族的家族形態為母系大家族,共享一個爐的家族被視為是同一個家族成員。所謂的分家,也就是將爐火分開,並分配財產。
阿美族家屋室內空間主要有 paenan(土間、起居所)(註3)、kafoti’an(寢室)、no inaan(母屋間)(註4)、loflof(寶庫)(註5)。paenan(土間、起居所)為室內鋪泥土的空間,以前的單室平入型為整面的高架地板床,在改良蕃屋政策以後,在屋裡中央分隔出 paenan 的空間做為授產(註6)之用,後來也變成家族團聚的客廳空間。kafoti’an(寢室)會抬高 40 到 60 公分,以籐或細竹為材料,做為就寢之用。「籐」即為黃藤(‘oway),為阿美族人常用的民族植物,用於籐編的籃子、魚籃子、編床、編壁等時使用。使用時會將植株縱剖成四半,再依據需要編織,工藝價值極高。用籐編成的床,阿美語稱為「籐床(takar)」。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阿美族家屋材料 在 台東製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灣文博會】就是今天!來看看臺東館吧。
_
台東的一天,該是什麼模樣?
而台東的一年,又會長成哪些面貌?
_
從山、從海、從移居生根、從古老傳承、從土地、從藝術,原來當所有物件匯聚成生活的模樣,如同溪流之於大海,如同樹影之於山巒,那些令人欣羨的、訝異的、反省的、嚮往的,都是有滋有味的台東日子。
_
「2019 臺灣文博會 臺東館」以「#誠實感受的生活哲學」作為策展主軸,藉由 #採集 和 #節奏,真實傳遞臺東的生活哲學。無需過多的說明,而是透過感受材料的質地、感受生活的物件、感受山與海的音樂和氣味,感受一處彷彿真實活著的臺東。
文化即生活哲學。生活不必隱藏,要誠實感受。Enjoy ah!
展覽時間|04/24 (三) - 05/05 (日)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1館(八德路一段 1 號)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台東縣政府
策劃統籌|Plan b 第二計劃
音樂策劃|米大創意
空間設計|草字頭
合作夥伴|台東製造
開幕贊助|Draft Land
開幕協力|鹹花生咖啡館、孔雀餐酒館Peacock Bistro
_
感謝所有分享生活的受訪者們:
➡️一化.拉姆露 lhaw.Lamerw // 一化手工坊、木雕藝術創作、部落文化傳承、農夫。
➡️呂縉宇 Lu Chin Yu // 台東 有人在家民宿、臺東、綠島、蘭嶼生態導覽、生態調查研究與保育。
➡️李秀蓮 Dewilastri // 印尼生活館、移工人力仲介、台灣新住民。
➡️林昱濱 Lin Yu Pin // 旗遇海味、成功漁業文化、漁港故事。
➡️林志豪 Lin Chih Hao // 打個蛋海旅、返鄉青年、金崙部落文化、南迴創生。
➡️俞明宏 Yu Ming Hung // 綠島潛水教練、海底郵筒、珊瑚礁生態。
➡️陳弘儒 Chen Hung Ju // 東傑有機茶園 -大同店、有機茶種植、焙茶製茶。
➡️陳永祥 Chen Yung Hsiang // 林務局林管技術士、林地管理、造林育苗、森林護管、山居歲月、公務員。
➡️舒米恩.魯碧 Suming.Rupi // Suming 舒米恩、原住民音樂人、阿美族生活文化、東海岸都蘭部落。
➡️張志中 Chang Chih Chung // 豆芳華 - 池上。豆屋、台灣黃豆農業復興運動、慢食料理人。
➡️葉海地 Heidi Yip // Laboratory實驗平台、藝術創作者、東海岸移居、部落生活學習、畫出與自然共生的觀察。
➡️羅正傑 Lo Cheng Chieh // 走走池上、咖啡廳、縱谷移居、池上24節氣紀錄、設計、攝影。
你也好奇台東生活的模樣嗎?
4/24-5/5一起到臺灣文博會 感受台東❤
#臺灣文博會
#CultureontheMove
#可以看完復4再來我不怪你
阿美族家屋材料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館方 #林威成主任,來為大家介紹,此館共分為四大展區。
一樓、「人與自然環境」展示區
綜合介紹台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佈,展現原住民人文風貌。
本樓層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特徵的簡介,大廳右側運用各族群圖版及文字使參觀者瞭解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服飾、風俗習慣、及特有祭典等等。展場後側以排灣族石板雕刻代表「山」、達悟族漁舟代表「海」,藉著山與海的悠遠宏闊,呈現台灣原住民族對環境的適應。觀眾並可透過展場中央的台灣地圖模型與觸控按鈕,了解台灣原住民族目前分佈區域、聚落範圍以及台灣各重要都市與山川河流。
二樓、「生活與器具」展示區
展示各族工藝用品及住屋模型,表現日常生活與社會之關係。
展出達悟族宗柱及住屋模型、鄒族男子集會所、原住民農耕用品、阿美族火塘、排灣族石板屋、陶器、樂器、編容器、雕刻與紋飾、狩獵與漁撈、飲酒文化等各種器物,為原住民因應自然的生活型態做了最佳的詮釋,也表現出日常生活器物與文化脈絡的關係。展場並有相關影片分別介紹排灣族現代製陶與豐濱阿美族的傳統製陶、北排灣大社村藝師製作佩刀及南排灣佳興村藝師雕刻、鄒族男子會所“Kuba”的修整、製酒過程以及達悟族的現代生活影像。
三樓、「衣飾與文化」展示區
展示原住民紡織、服飾之美,呈現其社會文化意義。
台灣原住民族的服裝配飾材料相當廣泛,所呈現的圖飾花樣也各具特色,展場呈現了多族的典型服飾、刺繡技術、紡織過程、裝飾物等,讓我們感受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現場並播放太魯閣族傳統的製麻紡織過程及原住民傳統歌舞祭典的動態影像。
B1、「信仰與祭儀」展示區
藉禮器文物,闡釋原住民信仰文化。
對於原住民的泛靈信仰、祖靈崇拜、獵首習俗及各族群祭儀用品都有詳盡的介紹,本樓層並以圖表、文字、歷史照片,輔助說明台灣地區史前遺址的時空架構、原住民相關的史前文化以及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