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提過了 #自卑情結 這個名詞,透過優越感讓自己逃避自卑帶來的無力感,這樣的心態稱之為「自卑情結」,本篇將跟大家介紹的是,自卑情結的另一種變化型態: #優越情結
與自卑情結相同,優越情結也是自卑感的衍生物。
自卑情結的表現相對比較隱性,從外在的行為可以明顯看出這些人正在受自卑情結所擾。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貶低自己的價值;他們經常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並且以此為藉口選擇放棄努力。
而優越情結則是看不出自卑,甚至有點對自己過度自信。
他們可能經常批評他人,透過貶低他人的能力來提升自己;或是強調自己認識多少名人、總是炫耀自己擁有多少的財富;他們也可能會聲稱自己擁有他人沒有的能力,例如預知未來或是藉由觸碰就能醫治他人的惡疾,甚至抱怨這些能力帶給他相當大的困擾。
“優越情結,是有自卑情結的人用來逃避困境的一種方法。他在覺得「自己不夠好」時反而轉了心境,做了「自己最好」的假設;這種虛偽的成就感彌補了他無法承受的自卑。”《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阿德勒(Alfred Adler),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2015年。
優越情結是自卑情結的補償,而兩者可能同時會出現在同一個體身上,因此我們在自卑情結的人身上看見了優越情結也是很常見的。
人都會有自卑,但自卑感並不是疾病,相反地自卑感是促使人持續向上發展的推力。
當個體無法朝有益的生命風格發展時,自卑感才會變成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
健康的人不會出現自卑與優越情結,甚至連優越感都不會有。當人脆弱的時候就會失去對社會的興趣,轉而追求自己認定的優越,而這樣的作法往往無法真正的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阿德勒認為精神病患、問題兒童、罪犯與自殺者,這些族群都有著自卑或優越情結;他們缺乏社群情懷,因此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這反而讓他們難以融入社會,也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方面的問題。
克服自卑或是優越情結需要的並非改變行為,而是從根本的生命風格去改變;他們需要重新培養社會興趣,唯有在追求優越感的同時也能夠對社會產生興趣,發現自己的能力可以貢獻給社會時,才能夠讓人生重新回到有用的面向上。
“經驗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它們的用途——被用來印證生命的意義。”《自卑與超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阿德勒(Alfred Adler),新北市,好人出版,2020年。
在個體心理學當中有提到,心理創傷其實是不存在的,是個體為了逃避某些課題而將過去的經驗視為創傷;個體必須認定這些經驗對自己有害,才能達到持續逃避面對這個課題的目的。
我們必須了解,大腦的組成並非固定而是每一天都在改變,因此改變思維並非不可能。透過練習,過去曾經被視為創傷的經歷,也能夠成為讓自己更加堅強的經驗。
阿德勒認為社群情懷是人類的本性,個體必須先發展出社群情懷才能形成有用的生命風格;缺乏社群情懷的人當涉及個人利益時就會容易排斥與他人合作,因此當克服不了自卑感時,就會轉變成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
社會情懷可以使人們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合作,並且接受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無法靠自己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可以透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困難,同時也能夠將自己的能力奉獻給他人。
追求卓越的本能使人類會不斷地想要追求優越感,但只要努力的方向是為了追求有用的事物、對社會有益的一切,那麼價值觀就不會偏差,也不容易會形成精神疾病了。
對社會有益並不是指像是愛因斯坦或是霍金那樣,對人類有巨大影響的貢獻,而是能夠帶給社會正向發展的一切。
對社區警衛一個友善的微笑;對自己的員工一句由衷的感謝;超商的零錢捐;下班回家的路上買個單親媽媽地瓜當晚餐,減脂順便幫助他人,這些皆是對社會有益的行為。
若讀者認為自己都要靠他人來幫助自己了,何來能力幫助他人,這樣的心態就是自卑情結在作祟了。
任何一件小事情皆能夠對社會有益,即使是接受他人的幫助,因為自己接受了他人的幫助,而使他人對社會產生貢獻感;因為幫助他人獲得了貢獻感,這些就是自己給這個社會帶來的貢獻了。
如果此時你有了「那我都等人家來幫助我就好,反正這樣也是對社會有貢獻啊。」這樣的心態,那就是優越情結了;健康的心態,是可以坦然地接受他人的幫助,並且不吝於分享自己可以貢獻的能力。
筆者曾經看過一些暖心的新聞,無家可歸的街友即使自己挨餓受凍,也要將乞討來的金錢買糧食給陪伴自己的寵物,並且將身上僅有的衣服給寵物保暖;另一則新聞則是一名獸醫總是隨身攜帶醫療包,在路上遇見帶著寵物的街友時就會免費為他們的寵物義診。
克服自卑與優越情結,首先就是要對社會產生興趣。
街友對寵物的付出;獸醫看見了街友對寵物的付出而義診;記者將這些社會議題撰寫成文章放在網路上;一般民眾閱讀完之後將文章轉分享出去造成更多的曝光;有影響力的人士開始拋磚引玉幫助街友……
在這當中的每一個人,從街友到只是轉分享的每一個人,做的都是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對社會產生了貢獻;會有這些行為,就是因為擁有社會興趣。
哪怕自己做的事情再渺小,只要持續朝這樣的方向而努力,就能夠克服自卑與優越情結,並且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有能力。
#歡迎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更多相關內容與討論請按步驟申請入社
#申請入社流程如下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8萬的網紅冏冏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介紹書目: 《被討厭的勇氣》(究竟出版)、《你真的有被討厭的勇氣嗎》(究竟出版)、《所有煩惱的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究竟出版)、《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經濟新潮社) #心靈勵志 #心理學 #冏說書 訂閱頻道 ▶ https://goo.gl/ZZNqvj 加入「冏星人Kyon」專頁 https...
阿 德 勒 心理學講義 1 2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6.競爭意識與縱向關係
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在上與下的縱向關係時,就會理所當然產生競爭意識,處在下位的人不是認命地接受自己的無能,就是想辦法爬到更高處,或者至少將高處的人給拉下來。我想要讓堂弟變糟,正是因為我認為自己不如堂弟來得優秀,而在沒有辦法超越他的情況下,我只能夠想辦法讓他的位置變得跟我一樣低。
縱向關係在全世界都是主流的價值觀,尤其在我們成長的華人文化底下更為嚴重,「孝順父母」以及「養兒防老」就是極其荒謬的文化,更別提從小到大經歷的各種比較。從課業成績到事業成就、結婚生子、買房買車等等,變成一種生存在這個社會底下的潛規則,若是沒有達到社會所期待的就是失敗者。
“一個調適得宜的社會,絕對會義不容辭地為每一位成員提供支援,幫助他們發揮能力。”《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阿德勒(Alfred Adler),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2015年。
阿德勒主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皆是平等的,而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都要能夠明白,每個人生來的能力都不一樣,並且有著獨一無二的想法;健全的社會應該是當中的每一個成員彼此合作,發揮自己所長並且彌補成員的不足,而非以某項能力或者成就來定義社會成員的價值。
假如人的一生都不需要去遵循社會定下的淺規則,不需要為了滿足誰的期待而完成某些成就;不需要與他人較勁、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人生夥伴,可以互相信任與扶持成長,這樣的關係就是個體心理學裡說的「橫向關係」,並且競爭也不會存在人與人之間了。
想組織家庭就找個伴侶結婚生子、想一個人自由自在就保持單身;喜歡四處旅行就經常搬家、喜歡自己佈置環境就買間房子。男孩子喜歡粉紅色與娃娃不用害怕被嘲笑、女孩子熱愛動漫或建築工程也可以抬頭挺胸。
「失敗者」只會出現在縱向關係。
我成長的環境所提供的素材,全部都是建立在縱向關係上。我沒有機會能夠去選擇,因為在我的生命中橫向關係是不曾出現過的素材。在縱向關係與賞罰教育的荼毒之下,我只學會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以及戰勝不了他人就乾脆毀掉他人。
這些當然不是家人或者學校所教的,而是我所選擇的人生型態引導我往這個方向去領悟到的。就好比那些早期的匿名黑函,為了避免自己的筆跡被看穿,而從各種報章雜誌上剪下自己要的文字,再用黏貼的方式完成自己想表達的句子。我的這些扭曲想法,正是用過去十年裡接受的素材所拼湊出來的。
人只要無法脫離縱向關係,就無可避免一生都會與他人競爭。
競爭不見得是實質上的較勁,不一定只是在班級間的成績高低,或者職場上的年終獎金,競爭的意識存在與生活的任何一處。可能只是停紅綠燈時,旁邊的人開的是進口車,而自己騎著高齡十五歲的二行程機車;可能只是偶然得知自己暗戀的對象喜歡高個子,而自己身長只有一米五。
可能只是恰好坐在博愛座上,正準備要讓位給眼前剛上車的長者時,卻被旁邊普通座的乘客給搶先了一步;然後四周的人看著自己的眼神,似乎都在責備自己怎麼能夠這麼自私。
這些縱向關係所帶來的負面感受,於《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當中,也用了「毒性羞恥」這個名詞來解釋。接下來先回到我的童年,隨著我的人生經歷,我也會慢慢跟大家分享個體心理學帶給我的影響與改變。
#完整著作內容可加入社團自由賞閱
#申請入社流程如下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阿 德 勒 心理學講義 1 2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編快報】
🔸 09/20 一日限定 🔸
經濟新潮社全書系 72折
▸ https://bit.ly/3moADHy
優質好書隨你買,本本暢銷就怕你搶不到🏃♂🏃♀
📗《企業的惡與善》https://bit.ly/2CUA2eL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https://bit.ly/35HsgBc
📗《自律就是自由》https://bit.ly/2H6aa1l
📗《療癒心傷》https://bit.ly/35AFDTA
更多72折好書:https://bit.ly/3moADHy
┈┈┈┈┈┈┈┈┈┈┈┈┈┈┈┈┈┈┈┈┈
【周年慶最後加碼】https://bit.ly/309qplb
✅ 消費滿$499折$50送$50(累折不累送)
✅ 消費滿$899折$150送$150(累折不累送)
✅ 消費滿千紅利2倍送
┈┈┈┈┈┈┈┈┈┈┈┈┈┈┈┈┈┈┈┈┈
阿 德 勒 心理學講義 1 2 在 冏冏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介紹書目:
《被討厭的勇氣》(究竟出版)、《你真的有被討厭的勇氣嗎》(究竟出版)、《所有煩惱的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究竟出版)、《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經濟新潮社)
#心靈勵志 #心理學 #冏說書
訂閱頻道 ▶ https://goo.gl/ZZNqvj
加入「冏星人Kyon」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intaroReview
加入「冏說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kyonbook/
👉 每週一三五晚 20:30 有空就來說書
👉 直播記錄 24 小時內可重播
支持我的頻道運作,你可以:
★ 參加冏說書「嘖嘖」付費專案
【9/1 前訂閱每月 NT$ 199,至少聽六本書】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kyonbook-premium?r=0ed1f155a4
★ 贊助支持囧說書
您若覺得內容不錯,願意支持這個沒有任何業配盈利的節目,點下面連結小額打賞一下,我會深感榮幸
■ 綠界 EcPay → https://p.ecpay.com.tw/83yhc
■ 歐付寶 Opay (信用卡可) → https://goo.gl/bsJ2su
■ PayPal → https://goo.gl/qEdZU7
__
更多的囧說書
▶ 播放清單 → https://goo.gl/y59GO9
更多的囧知識
▶ 播放清單 → https://goo.gl/Fmuvvb
更多的電影點評
▶ 播放清單 → https://goo.gl/IyJAsz
__
本頻道只有簡單的聊天規範,犯以下行為者直接封鎖:
1. 打廣告的 2. 來吵架的 3. 侮辱其他觀眾的
4. ……我覺得以你的智商不適合待在這裡。
為免你被其他人霸凌,我要保護你,所以你不要再說話了。
就這樣啦
__
關於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法條聲明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美國法律】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中華民國法律】
民國十七年(1928年)首次制訂。現行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五條規定了著作財產權的限制,除了第六十五條規定合理使用的判斷標準外,第六十五條前各條規定需在合理範圍內得使用,而著作財產權人之權利受限制的各種狀況,是屬於廣義範圍中的合理使用概念。
第52條
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ZAGVi5OK2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