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配對台南美食🤤的貢獻👏
圖/文 魚夫
2021年初,台南的經典小吃--「永記虱目魚丸」拉下了鐵門,休息一陣子後,才再全新裝潢後開幕,永記休息期間,想嚐這一味台南特有的魚丸湯,我通常是去「川泰」,這家店的老闆娘是位越南籍的外配,國、台語俱佳,早已混身都是台味😃,店裡生意要是太忙,她馬上召來越南姊妹淘幫忙,並指揮若定,老闆娘的架勢十足👍,我常說老闆遠南洋討回來的老婆娶對了,果然是賢內助。
永記老闆劉永順的阿公名喚劉清泉,本來是炸油仔粿維持生計,但油仔粿只做早上半天的生意,下午就沒事幹,但也實在閒不下,索性買來新鮮虱目魚製成魚丸,然後挑擔沿街呼賣📣,這魚丸湯最適晚上正餐前止飢解饞的下午茶,乃大受歡迎,增添了許多收入,而這大約是1951年代的事了;第二代是劉甘委等三兄弟,食材的品相更多了,他本來也是以流動攤子的形式來營業,通常在定點佈置好後,便拿湯杓敲擊湯碗,鏗鏘作響,老顧客聞聲辨位,便來交關,後來才搬到中山路的巷子內,掛起了招牌,當時叫「中山虱目魚老店」🐟,另外其二弟劉玉仁帶者女兒劉淑真和兒子劉昭銘在大同路ㄧ段175巷6號開了家無名的店,鮮少人知道這家原來也是劉氏家族中人;三弟劉龍雄也在首廟天壇巷口「阿霞飯店」附近擺了個攤子,我曾前往品嚐,兄弟師出同門,滋味當然相去不遠,只是後來不知何故,這攤乃杳無蹤影矣🤔。
劉甘委的小名叫阿川,中山路的老店後來變成了阿川虱目魚丸,招牌頂頭還有個圈,裡頭有個「劉」字,這家店後來由阿川徒弟蔡昆泰接手,最後蔡昆泰搬出去另起爐灶,在大同路一段222號開了家「川泰虱目魚丸」,取名「川泰」的緣由是因為感念老頭家的照顧🤗,取其小名「川」和自己的名字「泰」作為店名,當然也有宣示傳承的意義在。
至劉家的第三代劉永順則是到開山路上開了那家生意沖沖滾的永記,妹妹劉秀珠則在府前路開了一家「第三代」,台南小吃大抵都是家族事業,稍微整理一下脈絡也就能了解整個族譜系統的來龍去脈了🧐。
永記歇業後重新開張,那懷念的滋味當然吸引許多老顧客回籠,我也搶先去嚐鮮,驚見著名的「周氏蝦捲」老闆居然在現場「實習」,原來永記和周氏一起合作了!這是因為劉老闆多年來早就做得身心俱疲了,下一代書又讀很好,湯湯水水,無意承繼,他說該是退居幕後的開始了。
和大企業合作,確實也是台南小吃美食永續經營的方法之一。劉家的虱目魚丸種類頗多,光所謂魚丸湯就有脆丸、蝦丸、魚丸基本三款,還有魚肚、魚皮,在虱目魚外,也有豬的粉蒸、脆腸和肉包肉的燕餃,如果點「總攬」(綜合),要價一碗一百元,這價錢,大約在1995年,《民生報》有則新聞報導,當時的虱目魚丸湯是80元一碗了,看來也隨著時間更迭,也算沒漲多少,真是佛心來著👏。
永記的肉燥飯號稱LV級的🤤,再添加肉燥前,先舖上一層香菜,再將肉燥淋上,確實美味,那麼重新開業後,味道「走精」了嗎?我是感覺差不多啦,而且聽說湯水改用軟水,喝來應是更加清甜,只不過從前劉老闆親自站在擔頭時喜歡和客人「喇絡」(la-le),心情爽快時,加湯加料也不是什麼問題😍,現在老闆不在第一線了,許多上了年紀的老客人會覺得味道雖然沒變,少了劉老闆的「口水」,人情味卻淡薄了些。
有別於像永記那樣與大企業合作轉型,其實台南許多美食也都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好在這幾年出現了許多勤勞持家的外籍配偶,甘願和台灣丈夫胼手胝足作伙打拼,川泰的老闆娘之外,隨手捻來,有家「山源羊肉」的老闆娘,聽說是老闆的阿母親自到越南挑選的新娘,人長得美,能相夫教子又在店裡任勞任怨,這完美的伴侶也未免太會挑了吧😁?又有家「海安牛肉食堂」的股東阿賢,也是國台語都很輪轉,不但會做家鄉菜,也把台南的牛肉湯、鍋做得更為出色了,再有一家「阿香牛肉麵」🍜,做的是基層愛的便宜又大碗的飯桌菜,詢其祖籍?則是中國福州人也。
有回遇見一位寮國籍的台灣媳婦,她的台語溜到我都跟不上😅,現在跟先生一起做吃的,但未來打算競選里長,貢獻鄉里,想來台南美食的傳承也沒那麼悲觀,因為有了外籍配偶這些好幫手了!
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LTJ96f688
阿 霞 飯店 小 伴 桌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年7月22日上午11時,臺北市中正區衡陽路46號,正在慶祝50週年的大三元酒樓。(張哲生 攝)
下面是《鏡週刊》 於2018年4月12日刊出的大三元酒樓老闆邱靜惠專訪:
撰文/王筱君
海鮮粵菜起家的大三元酒樓,創立於1970年,創辦人吳蘇英治軍嚴謹,員工私下稱她為「慈禧太后」,與吳家么子吳朝政青梅竹馬的邱靜惠,未過門就來幫忙。因母親溺愛、吳朝政玩心重,餐廳不得不傳媳,邱靜惠力拚撐家,夫妻漸行漸遠,也錯過陪伴孩子成長,為彌補親子關係,她砸億元力挺兒女事業。
70歲生日前夕收到摘星大禮,各方恭賀聲不斷,熱鬧喧囂散去,女強人略顯落寞地說:「我始終沒收到他(先生)的祝福⋯⋯」米其林的美麗與哀愁,點滴在心頭。
米其林公布得獎名單後,大三元酒樓始終門庭若市,店外大紅壁報紙以偌大書法字寫上「本餐廳榮獲米其林一星」,各方送上的賀喜花籃排滿整個大廳,櫃台3支訂位電話一通接一通、幾乎沒停過,等待排入包廂的訂位單厚厚一大疊,不習慣提早訂位的老顧客,頂著飢餓、耐著性子等待第二輪翻桌機會。
今年70歲的大三元酒樓董事長邱靜惠一身珠寶華服,踩著高跟鞋盡顯雍容華貴,她笑容滿面地穿梭在各包廂,逐一詢問:「董仔,今天的菜口味還行嗎?」不少客人主動要求合照,所到之處,如巨星般掀起一陣騷動。
大三元酒樓以海鮮粵菜起家,有上湯龍蝦、麒麟貴妃魚等大菜,亦有融合台式風味的海鮮焗木瓜、鮮茄大生鮑等新粵菜料理,還有現做百元平價港點。曾接待馬英九、呂秀蓮等正副元首,中外名人王貞治、貴乃花、林青霞、成龍、翁倩玉都曾是座上賓,老店風光一時。
近年受金融商圈重心東移,加上景氣因素,老店漸失昔日風華。直到摘星消息一出,老客人紛紛回籠、新客人不斷湧入,邱靜惠笑稱:「有好一段時間,大夥沒這麼士氣振奮了!」
大三元酒樓是邱靜惠已過世的婆婆吳蘇英於1970年所創,吳蘇英靠經營朝發西服店致富,在衡陽路上擁有連棟房產,因先生早逝,獨自拉拔3子1女長大,長子吳坤地早年在餐廳現址經營龍香川菜,進而和歌仔戲演員楊麗花結緣,後因老屋重建翻修,吳蘇英才斥資近千萬元催生大三元。
吳、邱二家比鄰而居,邱靜惠和吳家么子吳朝政從小是青梅竹馬,銘傳統會系一畢業,還未過門就被準婆婆相中到餐廳幫忙管帳。
邱靜惠細數回憶:「台灣當時只有一家紅寶石酒樓,婆婆在乾女兒楊麗花引薦下,到香港大三元酒家挖了好多位廚房與點心部師傅。」開幕日楊麗花親自剪綵,戲迷、客人塞爆衡陽路,點心還來不及擺上桌就被搶光,盛況空前。
當時,許多銀行總行設在衡陽路,加上鄰近中山堂、總統府等政府機關,不乏達官商賈前來用餐,大三元酒樓搏得「金融餐廳」稱號,還曾多次於國民大會期間,受邀至陽明山國際飯店辦外燴。
為營造高水準,吳蘇英透過友人牽線,聘請當年大阪博覽會台灣館禮賓接待員擔任餐廳服務生,虔誠信佛的她,會先到頂樓佛堂擲筊,得搏到3個聖筊才聘用。
吳蘇英愛漂亮,總以合身旗袍示人,指甲修得細長、擦上金蔥指甲油,對媳婦也一樣要求,「頭髮,瀏海要夾好,她若覺得我穿得不夠漂亮,馬上叫我上樓換套衣服。」邱靜惠笑說,26歲嫁進吳家就再也沒看過電影,同學來餐廳吃飯,想約她空班時到附近喝咖啡,婆婆總以「阿惠很忙,妳們先去」回絕。
強悍幹練的吳蘇英凡事以餐廳為重,邱靜惠記得,結婚時為把晚餐訂席留給客人,選在中午宴客,「我結婚當天,婆婆原本要我們晚上去端盤子,是親戚提醒不要喜衝喜才作罷。」見員工動作不夠利索,吳蘇英的罵聲可從櫃檯傳到廚房,晚年基於安全考量,員工會幫忙攙扶,大家私底下都稱她「慈禧太后」。
吳蘇英對媳婦格外嚴格,邱靜惠嘆口氣說:「有時候在樓上被罵哭了,下樓還是要笑咪咪面對客人。」因其他兒女多在美國經營家族旅館事業,多數時候只有邱靜惠夫婦陪伴婆婆。吳蘇英常在半夜急敲兒媳房門,邱靜惠最後索性不關房門,還被友人虧:「沒關門就生3個,關門還得了!」
邱靜惠不曾忤逆婆婆,懷孕3胎都是做到生產前一刻,「懷大兒子快生時,有次急著幫客人結帳,從3樓摔到2樓,鼻青臉腫,婆婆急忙找醫師來家裡安胎。」
吳蘇英表達對媳婦的關心是每日早晚各燉1碗高麗參湯,盯著她喝下肚,也把所有珠寶指名相贈,且逢人就誇「阮這媳婦最乖!」至今,邱靜惠仍佩戴婆婆送的翡翠墜子。
邱靜惠3個孩子出生後,滿月就託娘家照顧,她隨即投入餐廳工作,有時禁不住思念,趁打烊偷跑回娘家探視,一旦被婆婆發現,總換來一頓「囡仔有人顧就好,生意卡要緊」的責備,孩子的童年成長她幾乎不曾參與,親子關係疏離。
問她餐廳為何傳媳不傳子?邱靜惠強顏歡笑稱:「客人說我先生名字取太好,吳朝政就是皇帝毋須主持朝政…」見我不死心,她才長嘆一口氣說:「有時先生想來幫忙,都被媽媽以『囝仔來幹嘛?緊走!緊走』趕跑,但他大我1歲,哪裡還是囝仔?」
吳朝政因不敢頂撞母親,曾搥牆發洩怒氣,有次直接把手腕骨搥斷,送台大醫院急診,也因無法在餐廳幫忙,邱靜惠無暇陪伴,夫妻倆漸行漸遠,已分居30年。
在婆婆堅持下,邱靜惠早年得向客人敬酒,「我哪裡會喝?有時1桌12人打通關、喝混酒,只想衝去廁所吐。」常醉醺醺趴在桌上,被小女兒誤解成貪杯,長大才稍能體諒母親的身不由己。
1987年吳蘇英退休,由邱靜惠當家做主,但仍需繳房租給婆婆,吳蘇英到98歲過世前,每天都會下樓巡頭看尾。
邱靜惠每年只休大年初一,賺到生意卻失去親情,送3名子女到英國、日本、美國留學,自己卻抽不出身前往探視。孩子學成歸國後,為修補空缺斷裂的親子關係,她不奢求子女返家接班,10多年來投資上億元贊助兒女創業。為此,她還自責地說:「有一好沒二好,小時候沒照顧孩子,想說如果錢可以解決就付了吧!誰知其實是害了孩子。」
儘管家事令她傷神,但邱靜惠傳承婆婆的幹練,1996、1998年陸續在陽明山玄門藝術中心和中山北路六段開設分店,全盛時期3間店月入1400萬元,直到2003年才因租約到期,結束分店。
大三元總店則歷經金融商圈移轉、1995年衡陽路大火,使原本就沒落的商圈更顯蕭條,SARS期間因鄰近和平醫院,生意近乎腰斬。
「不能開源只好節流,客人一走立刻關燈、關冷氣,每個月也能省萬元電費。」但不管餐廳是否有賺錢,邱靜惠都堅持給員工的年終獎金不能少,不少廚師班底追隨她長達20餘年。
為打理婆婆傳下來的大三元酒樓,邱靜惠把所有時間精力都奉獻給餐廳。主廚雷笑屏從學徒出身,曾被新同樂、遠東飯店挖角,他稱:「董事長(邱靜惠)每天早上9點進公司、晚上10點才走,把餐廳當自家廚房,每天匿名點餐抽查,對品質的要求是自己不敢吃絕不端給客人。」
雷笑屏讚邱靜惠帶人帶心,曾有菜鳥員工不慎燙傷,她要求廚房天天現煮魚湯送往醫院,不定時帶團隊赴香港、日本、泰國考察,作為腦力激盪靈感。
二女兒吳珮菁一度返家幫忙又離開,談及母女偶爾意見相左,邱靜惠語多無奈地說:「以前不懂什麼叫代溝,現在我完全懂了。」她曾輾轉託付深交20餘年的前籃球國手鍾枝萌擔任執行董事,以專業經理人角度,協助打理餐廳事業。
鍾枝萌表示:「1年多前接到邱董電話,聽得出來她情緒很低落,餐廳經營這麼久,有些需要調整的地方,我能幫的就盡量幫,慢慢來。」考量子女終有一天得返家接班,鍾枝萌也勸邱靜惠找回吳珮菁,母女倆至今仍在磨合中。
對經營餐廳十分熱衷的長子吳東璿,去年在日本福岡百貨商場開設分店,專賣招牌港式點心,開幕前邱靜惠曾飛去加油打氣,開幕後福岡市長親自光臨,並在私人臉書上推薦,掀起排隊熱潮。
邱靜惠把女人最寶貴的青春奉獻給大三元酒樓,嫁雞隨雞的她終於媳婦熬成婆,「拿到米其林像做夢,兒子說這是我70歲的大禮物,辛苦總算有代價。」「所有人都來恭喜我,就唯獨他(先生)什麼也沒說…」
終究是見過大風大浪的女強人,笑嘆間,邱靜惠已大筆揮毫,在壓克力掛牌寫下當日包廂宴客主人名。被米其林意外掀起的女人心事,不論美麗與哀愁,都只是運筆前滴落的墨汁,泛起短暫漣漪。
阿 霞 飯店 小 伴 桌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eFresh台灣味
剛回來的時候,收到《非常木蘭》邀稿,寫下這篇文。講在義大利吃貨訓練完後,回台的台味心得 😂
#當義大利舌頭遇上基隆油炸三明治
荷馬史詩《奧德賽》的故事啟示說,出遠門的,不知不覺命運的安排還是回到家鄉面對父老情結。2018年我一整年人在歐洲有「慢食大學」美譽的北義大利美食科技大學進修「食物文化與溝通」的碩士學位,更因為實習工作去了德國柏林住了好一會兒,最後還是整箱整捆書與鍋碗瓢盆地回到台灣家鄉。
回到台灣吃的第一大頓好料是什麼呢?是府城黃婉玲老師的阿舍菜宴席,接著是跟名廚Great Chef工作夥伴吃的台北天母金蓬萊桌菜,你以為台菜到此為止了嗎?不只,還有一頓台南阿霞飯店跟台北忠泰建築開設的新派義大利餐廳Domani合作的義大利菜與台菜合奏饗宴。
這三場餐飯,主理人各自不同,有南有北,有古都千金有台菜二三四代,有傳承有新創,更有東西,但都在嘗試回答一個更綿長的提問:「什麼是台菜?臺灣味何以可能?」我帶著歐洲一整年濃郁肥鮮草翠餵養,以生鮮熱辣橄欖油、鮮味結晶迷綿的陳年乳酪、澀與酸與芳醇共構的丹寧葡萄酒訓練的嘴巴,再回來品嚐回答這個問題。
從:甜鮮熱油的角度來說說。台味的甜,在於我們理直氣壯的甘蔗種植歷史,直可以把人拉回大航海時代的世界版圖。日常的觀察,則從台灣人買手搖飲料細膩的甜度分類就可以見之,全糖、七分、半糖、微糖、無糖,只是基本款,還有虎糖、黑糖、白糖、甘蔗糖漿、二砂作為分眾賣點的分別—我還沒說,進口來的點心用和三溫糖、三盆糖、本和香糖等等呢。在義大利的時候,我跟同學準備了基隆的油炸三明治給世界各國的學生吃,眾人為之折服熱油炸的麵團撫慰時,都不禁拋出一個疑問:「你們在麵團裡也放了糖?美乃滋也下了糖?」台灣生活透露出來的甘美溫和,在來自不同文化的品嚐後,這個性格就更突出了。
但老實說,這個甘甜,也是我過年甫回台灣時最不習慣的一點。台灣人不大習慣喝沒有味道的水飲,茶與咖啡固然是台灣多年來強項,層次香氣豐厚。而湯頭與菜餚調味,習慣以糖提鮮,甚至加入澱粉類勾芡,嚐一口雖然十足飽足,卻覺得醣類多得頭皮發麻。德國人義大利人當然也吃甜食,甚至他們的甜食在我們的標準裡,太甜太糖—但他們日常飲食卻不時興這套的。特別是德國,國民飲食教育以及文化差異下,甜食之外對於糖的調味很節制的。對比之下倒有點趣味,大概是台灣人日常不缺糖的身影,民安康泰的小日子過足了,現在到了甜點,人們便以「不會太甜」為美。義大利早餐的甜軟麵包或水果塔,是要配黑沼澤般濃厚帶勁的expresso shot喫的,自然可以無忌憚地甜些。這以上是嘗試以台灣味中「糖」與「甘甜」的回答。
加入糖與澱粉類,會讓質地產生一種黏嘴的滯流感。我認為這也是很「台灣味」身體感的品嚐經驗。恰到好處、帶有黏嘴或是滑動感的鮮味湯汁,讓人聯想到逢年過節和大宴的一切好東西—燉得濃醇的老母雞雞湯、燉滷豬腳皮來的豐沛膠質、雪白滾著湯頭用鮮肉和陳肉和植物性蛋白質百頁節做的醃篤鮮,我們喝一口就被挑逗,因為時間與用心,美好食材的投入不言而喻。我們在湯的質地裡品味到的厚度奢侈感,這是非常台灣的味覺經驗。並不常在歐洲的料理感受到這種對於液體質地的要求。法國的清澄高湯跟中國的開水白菜異曲同工,以質地輕盈透徹為美,台灣客人對於膠原蛋白補身與挑逗的迷戀,顯然不在此路線。
最後再回到三位台菜宴的教誨。頂著米其林一星堅強實力,代表外國人也吃得懂的金蓬萊遵古台菜金蓬萊老闆陳博璿,除了家傳招牌料理做得無懈可及,微調食材但更優化整體口感,讓老饕們一吃入迷,懷抱傳統迎向未來。婉玲老師以大家閨秀的教養,手把手帶著人們溯源台菜的時代正典,古早阿舍生活味一嚐就知,更難得的是考證的努力。Domani 義式餐廳Domani與台南阿霞飯店 阿霞飯店的聯手,謹慎而用心,讓台味食材與義大利風味交織,巴薩米可醋捉對台南五印醋,九層塔調味捉對羅勒青醬,米糕對燉飯,體會美味的同時,細細品味東與西的分別與特色,是這兩位年輕廚師帶給我們的禮物。
終究我們是在這片土地花下的大把吃飯時光裡,在味蕾刻下味覺記憶的時候,把自己拉拔長大。懷抱傳統,往前新創,往左右援引比較認識自己定位,往後考古正本源身世。Refresh台灣味,更新台灣味,就是用舌頭校準自己在世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