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天氣 經濟學人:增溫3度地球將無安全之地》
{稿頭}
1) COP26
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高峰會,11月1日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G20環境部長會議7月22、23日在義大利拿坡里召開,會後公報同意努力全球氣溫和工業革命前相比,上升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會加速行動達到目標,是首度G20承認增溫1.5度的緊急性,但就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或刪除補助化石燃料上,因為中國、印度、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反動,未能達成共識。7月24、25日51國在倫敦召開的氣候會議,同樣未能在淘汰燃煤上達成共識。
2)頻繁極端天氣事件
2021年1月西班牙百年暴雪。三月新南威爾斯百年一遇水災。五月莫斯科創60年高溫紀錄。七月歐洲洪水、北美熱浪野火、鄭州、印度和倫敦暴雨。氣候科學家們承認似乎已無法及時預測極端天氣的強度。
3)全球暖化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4.9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約1.2度。
加劇極端天氣,7月24號出刊的經濟學人封面報導指出,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3度的話,地球將沒有安全的地方。
氣溫上升3度,植物將停止吸收二氧化碳,碳排量將足以造成,2100年前氣溫再上升1.5度,颶風更強勁,亞洲澳洲和美國東南部城市將面臨毀滅。
氣溫上升4度,南北極冰層消失,雨林變成沙漠,海水上升淹入大陸。人口將移居到加拿大和西伯利亞地區,爭奪地球上少數僅存可居住的地方,種族衝突和內戰將不可避免。
二氧化碳排到大氣中的65%到85%,要經過20到200年的時間,才會分解在大海裡,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可持續上千年。
4)巴黎協定
「氣候行動追蹤組織」指出,2100年氣溫上升要控制在2度內的話,巴黎協定締約國都要達到承諾的減排目標之外,還要實現中國2060年碳中和,美國2050年零碳排。
5)海平面上升
「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6月報告預估即便氣溫上升控制在2度內,2100年前海平面恐上升60公分,如果全球前136大的沿岸城市,完全沒有因應全球暖化的措施,到21世紀中葉,損害總計估在1.6到3.2兆美元間,受災最嚴重的將是廣州,其次是孟買。
{內文}
聲音來源:Euronews主播(2021.1.11):「西班牙當局加速清理,超過百年來,該國有紀錄下最高降雪量。」
聲音來源:7News Australiar記者(2021.3.20):「往下游處,位於新南威爾斯中北海岸的塔瑞鎮,淹沒水中,近20個海岸小鎮居民被要求撤離,創紀錄的降雨帶來豪大雨量。」
聲音來源:Arirang News主播 (2021.5.18):「莫斯科5月中旬氣溫,出現60年來最高紀錄,這樣十分異常的亞熱帶高溫,通常出現在俄羅斯南部的夏季中旬。」
聲音來源:ABC News主播 (2021.7.26):「美西野火極度危險,現在13州竄燒85處大型野火,空氣品質警告擴展到東岸,今天(7.26)稍晚波士頓才剛發布空氣品質警告。」
聲音來源:DW News記者(2021.7.26):「在印度下了數週大雨後,吸滿雨水的山坡地液化坍塌,下方村莊整個消失。」
聲音來源:Sky News記者 (2021.7.26):「不到一個月內,倫敦部分地區兩度經歷嚴重淹水,雷暴雨橫掃倫敦南部和東部。」
暴雪、強降雨、野火竄燒、高溫破紀錄,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占據新聞版面,橫跨南北半球,極端天氣加劇的來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就是「全球暖化」,7月24號出刊的經濟學人封面報導就指,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3度的話,地球將沒有安全的地方。
影片旁白:「氣溫上升3度的話,植物將停止吸收二氧化碳,碳排量將足以造成2100年前氣溫再上升1.5度,地球將瀕臨失控的全球暖化,在這個未來,颶風更強勁,亞洲澳洲和美國東南部城市將面臨毀滅。」
聲音來源: Channel 4 News記者:「北極暖化的速度,比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還快,過去30年來,北極以每10年增加攝氏0.81度的速度暖化,比全球均溫上升快三倍。
氣候科學家 Emily Shuckburgh:「北極冰層融化,北極海洋會淡化,如果淡化後的海水流進北大西洋,會打亂洋流,對整個北半球帶來巨大影響。」
2015年起草的巴黎協定,以工業革命前,也就是1850到1900年為基準,要求全球氣溫和工業革命前相比,上升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理想狀況限制在1.5度以下,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4.9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約1.2度。
影片旁白:「工業革命以來已經歷約200年,在這期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持續增加,助長地球增溫,溫度上升邁向攝氏2度的半路中。氣候科學家表示超過2度限制的話,將會造成致命熱浪、乾旱和野火更頻繁,地球大部分地區將無法居住。」
聲音來源:France 24記者:「氣候學家表示,如果目前的行為和污染持續不變的話,全球氣溫恐增加攝氏4度,將帶來更凶狠的天氣事件。」
影片旁白:「氣溫上升4度的話,我們將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地球,南北極的冰都會消失,雨林變成沙漠,海水上升淹入大陸。人口將移居到最新解凍後的加拿大和西伯利亞地區,但即便在這裡,夏季也熱到無法種植作物,除了沿岸地區以外,沒有東西買,生產者也沒有東西可賣,移民爭奪地球上少數僅存可居住的地方,種族衝突和內戰將不可避免。」
氣溫上升3度的地球,熱帶國家將熱到無法從事戶外活動,兩極冰層縮減無法逆轉,海平面上升的單位將以公尺來計算,上升4度,人類將上演生存大戰,那麼多國在巴黎協定承諾的減碳目標,對控制地球升溫有多少幫助?「氣候行動追蹤組織」估算指出,2100年氣溫上升要控制在2度內的話,巴黎協定締約國都要達到承諾的減排目標之外,中國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美國2050零碳排也要落實。
影片旁白:「氣候行動追蹤組織」發現兩個顯著的問題,首先國家設定的減排目標,不夠大膽足以符合巴黎協定的目標,且即使所有國家都達到減排目標,氣溫在接下來70年,估仍會上升超過攝氏2度,進入22世紀以後仍會持續增加。再者國家根本沒有達到減排目標,即便是保守的減排目標。」
影片旁白:「如果我們繼續維持過去10年來的做法,地球氣溫最快在2040年就會達到上升2度的限制,可能在2060年達上升3度。唯有盡快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落實巴黎協定。」
造成地球升溫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包括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在這10年內,全球燃煤發電每年都必須減少14%,才能邁向2050年零碳排的目標,但剔除燃煤發電,一直是國際難以達成共識的議題,7月下旬在義大利拿坡里舉辦的G20環境部長峰會和在英國倫敦舉辦的氣候會議,在逐步淘汰燃煤發電上,都無疾而終。
影片旁白:「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中40%來自煤炭,但氣候變遷還不是唯一的問題,髒空氣每年造成7百萬人死亡,相當於和抽菸一樣致命,燃煤釋放的污染物,會進入人體肺部,經由血管擴散,甚至進入腦部。」
而且二氧化碳也不容易消失,排到大氣中的65%到85%,要經過20到200年的時間,才會分解在大海裡,剩下的有一部分消失在岩層或風化中,要花上萬年的時間,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可持續上千年。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中心前主任 柳中明(2010):「未來我們所面臨的頻繁的兩種極端現象,會不斷出現。整體的溫度上升在未來的十年,現在可以預測到2020年,可以看到快速上升的情況。」
2010年公開的氣候變遷紀錄片「正負2度C」,探討全球暖化的衝擊,當時預見的未來,現正發生中。聯合國旗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6月提出的內部報告指出,都會區經歷越來越嚴重的空污和極端高溫,沿岸地區面臨海平面上升和風暴引發的水災加劇。
影片旁白:「還有其他11個沿岸城市,包括美國4個城市,都受到海平面上升嚴重衝擊,印尼首都雅加達已開始下沉,環境學家警告,三分之一的雅加達地區,未來30年內將被淹沒。」
報告還預估即便氣溫上升控制在2度內,2100年前海平面恐上升60公分,且在預期最糟糕的狀況下,如果全球前136大的沿岸城市,完全沒有因應全球暖化的措施,到21世紀中葉,損害總計估在1.6到3.2兆美元間,受災最嚴重的將是廣州,其次是孟買。
印度科學理工學院教授 N.H. Ravindranath:「短期來看,唯有因應氣候變遷做出改變,長期要減緩影響,基於巴黎協定減少碳排。我想唯一辦法就是因應措施,如何進一步改善預警系統,如何提供更好的住房和基礎設施。」
DW記者:「在1990年代遭遇嚴重水災後,荷蘭決定讓河流有更多空間,就像這條在馬斯垂克市旁的河流,在這個地區禁止興建任何工廠和房屋。」
面臨頻發的極端天氣,能適應的國家就能生存下來,全球氣溫上升超過3度的話,地球將面臨無法逆轉的浩劫,無論國家強弱,恐都在劫難逃。
https://youtu.be/8A954Ql6i_c
降雨強度計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雄蚵子寮魚貨直銷中心佈建「AI智慧監控群聚即時告警系統」 資通訊整合科技確保市民安心買
等了好久!全台疫情警戒降為二級的首個周末,相信不少宅在家的市民朋友,已經迫不及待要外出觀光採買,向來深受市民喜愛的梓官蚵子寮魚貨直銷中心,不僅是假日休閒、採買新鮮漁貨的觀光熱點,還有商家提供代客烹調服務,是北高雄獨具魅力的觀光魚市,也因每逢假日人潮眾多,相對提高防疫工作的難度。
梓官蚵子寮魚貨直銷中心內部多達86位攤商,其外圍周邊蚵仔寮攤集場有經發局登記在案的69位攤商,由海洋局輔導漁會管理,規模之大,吸引觀光人潮絡繹不絕,單靠人力進行人流管制與警示,絕對有所不足。因此,市府智慧城市辦公室協助海洋局導入AI防疫智慧系統,運用科學、技術等策略工具,減輕人力負荷,並且深化智慧城市的各項資通訊科技整合的應用方案,實踐於市民生活場域,為市民帶來智慧城市創造出的嶄新生活體驗。
市民朋友若走訪梓官蚵子寮魚貨直銷中心,不妨留意魚貨中心出入口處,已架設AI防疫智慧系統,這套人流管制系統,已將場內最多容留人數控制在190人(場地總容流量240人,因應二級管制人流降載20%)。魚市場內則採由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輔導開發的「智慧監控群聚即時告警系統」,該系統藉由AI深度學習分析監控影像,能實時地(Real-time)計算場內人群在空間中的分佈及密度。若人群密度超過臨界值,告警系統將立即啟動,廣播警示人群分散,降低群聚風險,並同步通知管理人員。
善用智慧科技系統,可大幅減輕管理人員的負擔,體現智慧化管理的效能,同時提醒入場採買民眾注意人潮密集,加強自我健康管理以確保防疫安全。最後,還是要拜託市民朋友體諒各項防疫管制作為,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且不要與非同住者室內聚會,到市場消費更要配合戴口罩、量體溫、實聯制等相關防疫規定,落實防疫作為,才能安心度過健康生活每一天。
同時也要提醒各位市民朋友,今日受西南氣流影響,高雄易有豪雨發生,並有局部豪雨等級以上發生的機率,下午降雨強度雖有機會較為減弱,但仍請市民朋友減少外出,做好準備,如要出門採買,謹記「快買、少停、一次購足原則」。
未來一週,分別受大氣壓帶及西南氣流影響,高雄地區為多雲短暫陣雷雨的不穩定天氣,降雨持續時間及總降雨量均有轉多趨勢。,尤其是山區降雨轉為顯著且持續,要請大家小心防範。
#智慧監控群聚即時告警系統
#注意豪大雨
#請大家減少外出
降雨強度計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快訊》西歐大洪水,至少120人不幸死亡
歐洲正經歷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洪水,西歐至少有 120 人死亡,數百人下落不明。
創紀錄的降雨導致河流決堤,破壞該地區。在德國,死亡人數目前已超過 100 人,德國總理梅克爾克爾呼籲堅決應對氣候變化。
比利時至少有20人死亡。
荷蘭、盧森堡和瑞士也受到影響。
許多因素會導致洪水氾濫,但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降雨還是主要原因。
自工業時代開始以來,地球已經升溫了約 1.2 攝氏度,除非世界各國政府大幅削減排放量,否則氣溫將繼續上升。災難將一直持續,而且愈來愈嚴重。
德國西部的萊茵河流域,自14日清晨開始,突遭低壓大暴雨突襲,短短24小時降下了7月均雨量的160%,目前已在北萊茵-西發利亞邦與萊茵蘭-普法茲邦...等中萊茵地區,以及西歐的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造成慘烈災情。
雖然德國西部暴雨的威力,已在15日下午開始「稍微」放緩,但各地的延遲洪鋒、湖泊蓄水站潰堤,卻仍持續擴大著各地的洪水災情,後續的搜救行動,悲觀預期還將會發現更多人死去。
駭人的災情,已成為了西歐現代史上短時間死傷最慘烈的天災之一。
比利時總理亞歷山大·德克羅宣布 7 月 20 日為全國哀悼日。
“我們仍在等待最終的死亡人數,但這可能是我們國家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洪水。”
一個老人試圖進入一個幾乎被摧毀的村莊。他說,他的孫子孫女也在那裡,但他無法聯繫他們的父母。
政府當局也表示,目前他們不確定有多少人失踪。
該地區的大部分地區,都因為淹水沒有網路電話,人與人完全無法進行通信。
預計今天的死亡人數仍會上升,而且隨著這場災難的嚴重程度,每過一小時,就會變得越來越多悲劇。
阿爾河沿岸到處都是被淹的房屋、斷橋、露營地和房車公園的扭曲遺跡。
到這裡調查損壞情況時的人,遇到的現象,只能說目瞪口呆,幾乎不可能想像如何開始清理,並重建生活。
德國已經部署了大約 15,000 名警察、士兵和緊急服務人員,幫助搜救。
許多村莊都被全面摧毀,德國西部阿爾韋勒地區的官員說,多達 1,300 人下落不明。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巴赫的居民格雷戈爾·傑里科 (Gregor Jericho) 告訴 BBC:“這是一個非常悲傷的場景。
街道、橋樑和一些建築物被毀壞。
到處都是垃圾堆。
“部分建築倒在道路上,無助的人們坐在地上哭泣,太悲傷了。人們失去了家園,他們的汽車,被埋在淹沒的田野中。曾經城市看起來像經歷一場戰鬥。”
而頂級氣候科學家承認他們未能預測德國洪水和北美熱浪的強度。
幾十年來,他們一直警告快速變暖的氣候會帶來更嚴重的降雨和更具破壞性的熱浪。
但他們表示,他們的數據無法準確預測極端情況的嚴重程度。
他們呼籲政府在共享氣候超級電腦上投入巨資。
前氣象局首席科學家教授 Dame Julia Slingo 告訴 BBC 新聞:“我們應該感到震驚,因為 IPCC(氣候計算機)模型還不夠好。
“(我們需要)一個國際中心來實現氣候模型的質的飛躍,捕捉驅動極端現象的基礎物理學。
“除非我們這樣做,否則我們將繼續低估極端事件的強度/頻率以及它們日益前所未有的性質。”
她說,與社會毫無準備的極端事件的成本相比,這台計算機的成本將達到數億英鎊,“微不足道”。
Dame Julia 正在努力在 11 月的 COP26 氣候峰會上提出建議。
她和其他科學家都同意氣候變化是一個緊急情況。牛津大學教授蒂姆·帕爾默則表示:“我們目前沒有工具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要建立能夠準確模擬加拿大熱浪等極端氣候的氣候模型,我們需要具有 CERN(歐洲主要物理研究中心)規模的承諾和願景。”
Europe floods: At least 120 dead and hundreds unaccounted for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57858829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16/world/europe-flooding-germany/floods-germany-belgium-europe?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降雨強度計算 在 高一上L.6 氣候概說part.4 降水-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高中地理_108課綱_龍騰版_高一上_L.2-1地圖的本質與要素_part.10地圖要素:時區與時差 計算. 黃柏欽的線上地理教室. 黃柏欽的線上地理教室. ... <看更多>
降雨強度計算 在 其中在水土保持技術規範第16條說明:「降雨強度之推估值 的推薦與評價
設計階段時如採用不符計畫區降雨特性之雨量站,可能產生雨量低估並計算出較低之降雨強度,影響後續相關地表逕流量、滯洪量等,但在水土保持書件審查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