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型肥胖症】:肌少成疾 —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住在隔壁已邁入68歲的楊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這 10 多年來,飲食都吃的很清淡,因為牙齒不好,所以肉都不太吃,四肢很瘦,走路蹣跚緩慢,年紀大了,也不敢到處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因為走一小段路,腳就會酸,更別說走有樓梯的步道了。
最近走路越來越緩慢,回診時聽醫師講解,才知道自己患了肌少症,因為肌肉量太少,才會導致走不動。為了不要跟楊婆婆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肌少症和學習如何預防吧!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機會需要舉超過兩公斤的重量,例如週末去菜市場買一週的菜並提回家,或是腳一拐卻能平衡回來沒有摔倒,這些都需要肌力。
肌力還能幫助你保持自主獨立,能夠上市場買菜,能到社區花園和老鄰居聊天,能抱起朝你衝來的孫子,這是每個人活到生命最終,都不想失去的生命品質。
相反地,萬一肌力退化,連上下樓梯、上廁所、穿衣等日常生活都變成考驗,活動能力退化造成生活處處不便,甚至危險,萬一跌倒,陷入失能臥床,需要花一筆錢找照護,從此人生變黑白。
更糟的是,許多人肌力愈來愈弱,並不是去運動強化肌力,而是逐漸減少活動或尋求省力的方式,例如二樓就不爬了,遠一點的地方也懶得去了,形成惡性循環[1]。
■肌少成疾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2],也就是說,每六個老人就有一人有跌倒經驗,同一份調查中更顯示,在他們跌倒後,竟然有六成的老人不採取任何的措施來防止下一次的跌倒。
對於青年或是壯年人口來說,跌倒對於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與傷害,重新站起來,拍一拍灰塵就能繼續往前走下去,就算發現身體有異狀,我們也能迅速發現並且迅速就醫。但是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嚴重跌到可能會造成老人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或出現骨折、頭部受傷等情形,而且曾經跌倒的長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而更加依賴家人,家庭往往也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他們。
試想,如果這樣的情形不斷發生,在少子與高齡化趨勢難以逆轉的台灣,如何對抗衰老,讓家中的年長者遠離「失能」,是我們將會面臨的難關與挑戰。
■什麼是肌少症?與跌倒有何關聯?
肌少症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加,各項生理器官功能都會逐漸降低,而肌肉的質量更是如此,當肌肉量與其強度、功能都呈現衰退,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如果你有以下的症狀,就必須多加注意,例如:相較於過去,走路時是否比較不穩,容易腿軟無力?從椅子上起身是否變得吃力,需要依靠手的幫助?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醫師表示,老人家常常說跌到骨頭斷掉是因為骨質疏鬆,其實原因常常是肌肉不夠,他沒有辦法平衡自己。人之所以能活動,是依靠著肌肉、骨骼與關節,而肌肉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如果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也能夠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所以「肌少症」的確牽動著年長者是否會跌倒的主因之一。
老年人如果同時擁有肥胖以及肌肉量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於年長者健康的影響,比單純肥胖症或是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症狀,接著可能會讓老年人的面臨失能的困境,死亡率也會上升[3]。
■肌少型肥胖
肥胖會影響健康已是社會大眾普遍知道的常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甚至癌症等的機率也就愈高。
近年來,骨骼肌肉量對健康的影響逐漸意識抬頭。骨骼肌肉質與量的下降,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則為肌少症(sarcopenia),會增加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特別是在老人族群,自然老化過程身體組成會逐漸改變,肌肉質量減少伴隨脂肪組織增加。肌少症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若同時併有肥胖則為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對健康更是有加成負面的影響。老年人肌少性肥胖為近年重視及討論度高的議題。
同時符合肥胖及肌少症定義者,為肌少性肥胖患者。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共識,最常使用的標準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高或體重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body height squared in meters,
ASM/ht2 或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weight, ASM/wt) [4]。
■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型肥胖症,屬於老年症候群的一種,隨著人口老化,盛行率也逐漸提升,增加疾病與失能風險。
當肌少症 (sarcopenia) 與肥胖症(obesity)同時存在時,便稱為SO。目前尚無SO的統一診斷標準。
肥胖指的是身體脂肪過多,常用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脂肪質量(fat mass)百分比。WHO將肥胖定義為BMI>30,老人因為身高減少,BMI會高估老人肥胖的情形,特別是≧85歲的女性。老人可能同時有體脂肪比例增加及肌肉減少,但BMI無變化的情形[5]。
■研究顯示,肌少症造成老人健康之影響可分為三方面:
(1)肌少症對功能障礙和身體失能的影響: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變差,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3)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6]。
■肌少型肥胖四項自我檢測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院長荒井秀典在日本NHK健康頻道上提出若有以下徵兆,提高警覺:
•走路比別人慢
•曾經有過無法在交通號誌轉變前過馬路
•曾經無法打開寶特瓶
•無法單腳穿襪子[7]
■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
銀髮族罹患肌少症 (sarcopenia)者,外觀上體弱多病、步履蹣跚、齒危髮禿、行動遲緩、搖晃不穩等,這些外觀常被認為是年老後的必然後果,一般人認為年邁體衰只是想當然而的老年無奈,對於肌肉無力的抱怨,常常給予平淡的回應,令病患徒呼負負;近年來許多專家期望從多方面改善銀髮族的體適能和生理機能,以防治肌少症。
臨床上除檢測肌肉量及肌力、步行速度外,目前並無明確的生化檢查指標可供評估肌少症,肌肉量檢測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肌力測定可採用手握力 (男性<26kg;女性<18kg),身體機能可評估行走速度(<0.8m/s)或起立速度,用以評量病患的肌少症程度;但各團隊定義肌少症程度的標準不同,且前述檢測項目未能完全反應出療效,因此治療難有共識,唯有及早預防保健,落實保健養生觀念,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原則上防治須增加病患的活動量和改善營養,但應考量個別病患的最佳劑量需求;防治上需同時注意針對潛在病因和併發症的防治。最好諮詢相關醫事人員和營養師,共同從增加身體活動量、攝取適量蛋白質和營養著手。
可是高齡病患較難安全地完成足量運動,且其代謝和消化系統已較退化,平日食量較小,食慾減退,如果為了要提高肌肉量而要求他們去攝取大量蛋白質,是否會使老年人的腎臟超載,都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雖然有些特殊營養品或藥物被開發出來,但在驗證療效的實證醫學得到證實之前,仍應先諮詢,才能安全[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從走路痛到穿高跟鞋參加健美!76歲阿嬤4招打敗肌少症、練出好肌力」: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168
[2]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五」功秘笈學起來 防跌大師就是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3090
[3] (小世界新聞)「肌少成疾 肌少症與重訓迷思」:https://bit.ly/3CCIzgG
[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九期)「肌少性肥胖診斷及治療建議」: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324cce8c973e4834b8c519d52e769cd2
[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三十二卷第二期):https://bit.ly/37tDTeH
[6] (長庚醫訊-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肌少症」: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903012
[7] (天下雜誌)比肥胖還恐怖的「肌少型肥胖」:40歲後身體充滿霜降牛肉油花: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453
[8]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4778
➤➤照片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高齡醫學中心)「失能及衰弱之預防」-黃安君醫師 An-chun Hwang M.D.:https://www.slideshare.net/tchang101/201708-0819-for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症 #失能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陳紀衡身高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的BMI可以打新冠疫苗嗎?】
英國《衛報》報導,義大利研究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0的肥胖人士,接種兩劑輝瑞BNT疫苗後,生成抗體數只有一般人的一半。反之,越苗條、越年輕,疫苗的作用就越顯著。
■研究發現「體型肥胖的人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數量,只有正常體重的一半」:打完兩劑輝瑞BNT疫苗,肥胖者產生的抗體比一般人還少一半,原因可能是脂肪太多【註1】;義大利有1項新的研究發現,體型肥胖的人對COVID-19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數量,只有正常體重的一半。這項研究是在羅馬的研究機構「Istituti Fisioterapici Ospitalieri」進行。
研究在接種第2劑疫苗7天之後,對248名醫護人員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正常BMI值的人COVID-19抗體濃度為325.8,而肥胖者的抗體濃度只有167.1。研究人員表示,由於肥胖者體內長期發炎,會使某些免疫反應減弱,包括影響T細胞的作用能力。
雖然在輝瑞公司的臨床試驗中,發現該疫苗即使在肥胖者身上也同樣具有95%的預防功效。但義大利研究人員仍指出,肥胖者感染病毒併發症的風險會增加,他們甚至建議肥胖者應該多加1劑疫苗,以確保疫苗發揮作用【註2】。
■專家呼籲,肥胖者更該打疫苗(成人BMI應維持在18.5~24)
一般來說,成人BMI應維持在18.5~24,超過27就算肥胖。雖然肥胖會降低疫苗效果,但專家呼籲,肥胖者更該打疫苗。因為肥胖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重症比例高、致死率更達近50%。研究也發現,染疫後,肥胖的患者比一般患者症狀持續更久、更嚴重;患者的BMI值越高,還越有可能重複感染。
■為什麼肥胖會降低免疫力?
英國倫敦皇家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免疫學科教授阿特曼(Danny Altmann)指出,肥胖的人之所以容易感染新冠肺炎重症,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本來就脆弱。
肥胖者身上過多的脂肪,會影響免疫系統、干擾其製造抗體,打完疫苗後生成的抗體數較少,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此外,肥胖也容易與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等症狀併發,導致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新陳代謝功能較差,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使身體曝露在感染風險之中【註1】。
■肥胖增染疫死亡風險
一份研究分析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彙整的COVID-19病故數據,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衛生觀察站(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的肥胖相關資料,得出如此結論「在半數以上成人體重過重的國家,染疫死亡率高10倍。研究發現,目前全球約250萬染疫病故者中,有220萬人是在高度肥胖的國家,相當於病故總人數的9成。」
共同主導這份報告的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專家顧問、澳洲雪梨大學客座教授羅布斯坦(Tim Lobstein)指出:「看看日本和韓國這些國家,COVID-19死亡率相當低,成人肥胖程度也是。」
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醫學系教授、世界肥胖聯盟主席懷丁(John Wilding)表示,肥胖應該被視為COVID-19重要健康風險,疫苗接種計畫也應將肥胖納入考量,他在針對研究結果的聲明中表示:「認知肥胖會增加風險,真的很重要。」【註3】
■肥胖是COVID-19的重要致死因子
肥胖是感染重症COVID-19中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受影響人口超過30%。肥胖帶來的健康問題,容易引起COVID-19的併發症,脂肪最強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抑制免疫系統對病毒的反應。
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年齡30歲的肥胖者的免疫細胞與80歲的人相似。也就是說,多餘的脂肪不僅會影響免疫系統,還可能壓縮肺部,使人們呼吸困難【註2】。
身材偏胖的民眾,或許可將疫苗來台當作契機,好好制定減重計劃,藉此瘦身,讓好不容易等到的疫苗效果大大提升。
■歡迎您進一步線上閱覽「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
★「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肥胖是各類非傳染疾病的危險因子。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男性成人肥胖/過重盛行率及到50%,女性成人也達到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國人肥胖/過重盛行率雖趨於穩定持平,但肥胖、重度肥胖、腹部肥胖,偕同糖尿病盛行率的比列卻均在持續增加中;顯示,以控制體重或身體質量指數的肥胖防治策略,有其限制;重新檢視並提出關鍵的「健康體位」愾念,使能對症下藥。
▶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5-1/
★「新版運動指引」
也許有人要問:「每天走15分真的那麼有用嗎?」我們研究發現對糖尿病病人、高尿酸病人,每天至少規律15分鐘運動的健康促進好處很多。規律15分鐘運動可以防百病、治百病,美國CDC主任(相當於國健署署長)說運動幾乎是萬靈藥(“closest thing to a miracle drug”)。不同的運動其目標不同,約可分為四種,本指引強調的是第一項。做好第一項,養成運動習慣,其他三項或許會水到渠成。
▶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5-5/
【Reference】
📋 身體質量指數BMI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而過瘦的健康問題,則會有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猝死等健康問題。
▶快來計算一下你的BMI:https://health99.hpa.gov.tw/onlineQuiz/bmi
1.來源
➤➤資料
∎註1
(中時新聞網)「你的BMI可以打新冠疫苗嗎? 肥胖者有這大問題 胖在胸腹更危險」:http://bit.ly/3r9Sx1T
∎註2
(早安健康)「新冠疫苗效果吵不停? 義大利研究發現肥胖者效力減半」:http://bit.ly/2Pkbl1m
∎註3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研究:肥胖增染疫死亡風險 應考量優先接種疫苗」:http://bit.ly/3sdbQsl
➤➤照片
∎註1 研究:肥胖者打完疫苗效果減半
∎COVID-19 and Obesity: The 2021 Atlas:https://bit.ly/3tLAQaB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新版運動指引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5-5/
▶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5-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國民健康署 #健康體位 #肥胖 #BMI #新冠疫苗 #疫苗 #免疫力 #防疫最前線 #2019nCoV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衛生福利部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陳紀衡身高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遠見時光機】#1 讓我們回到1987年的國慶大典😢
當年,時任中華民國第7任副總統的李登輝和總統蔣經國共同參加國慶閱兵大典,後方背板的國父遺像彷彿莊嚴的凝視一切,畫面十分震撼且扣人心弦。
前總統李登輝於7月30日辭世,享耆壽98歲。他生於日據時代,曾加入共產黨,出任國民黨主席,成為台灣首位民選總統,李登輝的一生、一甲子的政治路,也是台灣近代史的縮影。
【評價兩極 對台灣經濟貢獻大】
身高183公分的李登輝,半世紀的從政之路,從行政院政府委員、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副總統,升到總統大位,不僅讓台灣成為民主社會,也改寫了台灣政治史。曾出任國民黨主席、台聯黨精神領袖,有「台獨教父」之稱的他,在鬥爭險境中權衡,與各種力量周旋;在政治駭浪裡奪權求生,一展滿懷治國大略、政治抱負。
作為台灣首位民選總統,李登輝一生形象矛盾分歧,「恨他的說他媚日、是日本人的私生子,愛他的人說他是台灣國父。」他曾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中國反彈,但自言是為了悼念二戰時期戰死於菲律賓的大哥。
李登輝的親日立場,來自於殖民經驗,但又不是完全認同日本。他曾自認22歲前是日本人,但「做為日本人,又不夠正統,而做為台灣人或中國人卻又不夠徹底,可以切斷與日本的連繫。」
李登輝在台大讀書時,曾加入共產黨,後來卻成為國民黨主席,還曾暗助民進黨的陳水扁登總統大位。
【從小嚴以厲己 靠毅力控制糖尿病】
日據時代出生在台北州淡水郡的李登輝,父親是刑警,自小隨父親調職,在台北四處寓居,因為沒朋友,只能畫畫和讀書,養成強大的自我,並嚴以厲己。心臟有13個支架的他,曾因大腸癌開刀、且是長達30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一直仰靠強大的毅力,來控制病情。
李登輝育有三名小孩,長子李憲文、女兒李安娜、李安妮,唯長子1982年早逝。長子32歲過世時,李登輝不忍擔架搬運遺體,親自抱著他到太平間。近兩年,孫女李坤儀誕下一子一女,讓李登輝阿祖抱孫,四代同堂。
【心繫農業 對台灣經濟有很多掛心】
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李登輝,晚年心繫農業,致力於和牛復育。他一直有個心願,希望台灣發展高端的肉牛產業,讓台灣的農業版圖更加完整。
事實上,李登輝博士畢業後,曾受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亞洲經濟發展委員會、世界銀行延攬工作,但時任農復會主任委員沈宗翰親赴康乃爾大學邀他回台,他最終才選擇回到台灣,踏上政治這條路,不過,「農業」是他念茲在茲的重要產業。
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期間,李登輝加速農村建設運動,在省主席任內推動「八萬農業大軍」,近年來則將心力投注在念念不忘的「台灣和牛」培養事業。
【看透生死 「那天來臨也不會哭」】
近五年來,李登輝身體微恙,接連因為小中風、在家中跌倒頭部出血、喝牛奶嗆到而進出醫院。
時間回到五年前,92歲的李登輝曾對記者說,「我想過,可能再活個四、五年就差不多了,這件事我不怕,都有心理準備。」「我李登輝耶,如果那天來臨,我也不會哭。」
五年後,正當台灣面對內憂外患,新冠肺炎疫情未平息、美中緊張關係升溫之際,李登輝已登出時局舞台,成為歷史一頁。
圖/遠見資料庫
李登輝系列專題報導:https://bit.ly/2P8hIBz
#關於【遠見時光機】
《遠見》全新企劃,預計每週六晚間推出,以劃時代的歷史照片,勾勒當年你我已漸漸淡忘的時光--那些年的報導、那些歲月的回憶,相信能在時間的洪流中,抓住一絲絲美好的感動。
#李登輝 #蔣經國 #國慶
陳紀衡身高 在 綠營控招待所淪「黑道喬事場」 許淑華︰那是里民聚會中心 的推薦與評價
長照機構資訊網,2022年9月24日— 陳紀衡指出,根據過去的平面媒體報導,早在二○○五年許向媒體稱該招待所建物是父親住處,此後就由許父居住,從二○○五到二○二二年 ... ... <看更多>
陳紀衡身高 在 陳紀衡- 身高183不是夢 2/12 下午3點來集集武昌宮拿出手機 ... 的推薦與評價
身高 183不是夢 2/12 下午3點來集集武昌宮拿出手機打開廣角可愛的彩虹熱氣球升空武昌宮的雄偉宮殿你我的國際名模身材三者完美入鏡~~~~ #元宵來集集#集集鄉土燈會等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