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國文課本到底要有多少比例的文言文和白話文。早上讀到這篇吳明益寫的長文,完全說中我的想法。
我ㄧ直認為不是比例的問題,而是目的的問題。除了能使用(語文),文學涵養的培養,仍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可是,不是文言文背多了,唐詩宋詞朗朗上口,就有涵養。涵養,無關道德不道德,愛國不愛國。辯證、賞析、體會、創作....都是每個人生命的一部份,而每個人的生命呈現,也塑造了藝術涵養的本體。
底下,請靜下來,慢慢品賞吳明益寫的好文:
【為什麼孩子要上語文課?】
收到一位參與課綱審查,卻素昧平生的學生來信,遞給我關於近期國文課綱審查的新聞,詢問我的看法。我回應他說,我已經在臉書多次表達過我的概念。
大約十年前開始,我到高中去演講,都會有一張投影片是: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另一張投影片則是:語文學與文學的差異。
這兩個問題,我們的教育都沒有好好回答。至少在我的經驗裡沒有。
§
先不談第一個問題,簡略地談談第二個問題。廣義的「語文學」一般來說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是我們在文學教育或課綱審查時常說的「聽、說、讀、寫」。它可以和「文學」(literature)深度相關,也可以不那麼相關。比方說寫一封信,若能達意、傳情、敘事、說理就行了(不必兼及四者),但它未必具有文學質素。某些信「才會」被視為文學,這意味著文學的評價有著比一般寫一封家書或情書更複雜的元素,以及審視的標準。
過去也會納入國文課教育的「應用文」,就是比較接近語文學的部門(只是它的教材編寫也不太符合時代情境)。我認為語文學若設定教學目標,它會更強調語言文字的認識、在不同情境(包括情感、論辨、思考表達等等)的正確使用,以及非刻意曲解的理解模式。
在這個範圍裡,是不一定要用文學作品來上課的。我們的國文課多半想兼及兩者,因此常只用文學作品來上語文學課程。結果出現的問題即是:我們的中學生不會讀、寫科普文章(作文課鮮少會叫你描述今天自然課的氣壓實驗以及你的思考歷程),當然也很少要學生用文字嘗試去表達法律、歷史、政治見解。
一個班級的學生只有少數的少數會(想)成為文學家,多數是對其領域有興趣的孩子,他們也需要在語文課裡學會未來可能專業領域的文字表達。對他們而言,尋找證據、參照資料、親身體驗或實驗來強化自己文章基礎的寫作方式更有實用性。而這類型作品並不容易在半個小時考場裡的考試來驗證,考場裡最有效打動評分老師的文章,多半是辭藻華美,具有較強抒情性的作品(即使那些情感不一定是真的),而這種慣性,則是從只選文學教材的國文課本累積起來的誤解。
只使用文學作品來上國文課的另一個漏失是,「口語表達」部門長期受到忽視。臺灣的口語表達訓練通常反映在演講與朗讀比賽的選才上,老師通常挑選擅長背稿、反應敏捷、外形良好、發音及語言情緒精準的孩子。這基本上沒有太大錯誤,但長年下來的陳舊教法形成了荒謬的制式標準。以朗讀來說,我曾在任教初期擔任過國語文競賽的評審,之後一律婉拒,原因是我受不了朗讀比賽裡的「假情感」、「假音調」。(這個議題且先按下不表。)
演講與朗讀活動雖然重要,卻欠缺與人溝通(傾聽)的元素,要補足這部分應該加入「理則學」與「辯論」。語文課不上理則學我實在無法理解怎麼教學生寫出有效的論文? 而辯論則會在傾聽後做出回應,正好可以補足演講與朗讀欠缺的訓練。
過去我在文化基本教材倒是學過一點狹義的語文學,如古典語文學(philology)或較專業的語言學(linguistics)。前者偏重從文獻的角度來研究語文,比方說中文系稱為小學的文字、聲韻、訓詁; 後者則研究語言形式,結構,內容等等。這部分我倒是希望保留在中學教育裡,依據不同的語言請校外教師開設短期的母語語文學概論。(比方說台語語文學入門、鄒族語語文學入門等等)
§§
或許有些人還是不能理解把語文學和文學混用造成教學目標混亂,以至於討論課綱選文也隨之不清晰的狀況。我舉大學的英文教育為例來說明。在臺灣的外文系可以粗分兩個系統的教學,一種強調語文學訓練(如翻譯、語文運用、狹義語文學),另一則是強調文學評論。
比方說師大英語系的英文系名是Department of English,明確地是以語文學為主力的科系。看專任師資名單,語法理論、語意學、外語教學……這類專長的教師要比研究莎士比亞、福克納等文學作者的專家要來得多。但台大外文系的英文系名則是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強調自己是語文學和文學研究並重(實際上較偏向文學)。從國內的研討會出現的教授與論文比例也可以知道,哪一個學校著重的是文學研究,哪一個系所是強調語文學研究。你很少看到師大外文系的老師參與臺灣文學的討論,但臺大外文系卻是常客。
這兩者當然是不能完全割離的,語文學是文學研究的基礎,有時用文學作品來教授語文學也會有很好的刺激效果。只不過我們在觀察國外大學入學時要求的成績多半都是語文學式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他們沒有混淆兩者的教學目標。
除非是文學科系的招生,一般的學力測驗都側重語文學領域,這是為什麼?因為藝術、美學教育大部分很難量化評量,也沒什麼量化評量的必要。而大學一般科系要的是有基本語言文字能力的學生,並不是文采很好,未來可能成為文學家的學生。
當然,一般來說,藝術教育很成功的國家,國民平均的審美、藝術知識的水平是會相對來得高,但它並不是測驗的結果。部分可以評量的藝術指標,比方說是藝術史、文學史的認識,都未必完全代表一個人藝術鑑賞的能力。文學鑑賞更重要的特徵是:深化知識、批判力、想像力、觀察力,以及視野胸襟。它和語文學的評量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原因是:語文學強調普遍運用,文學強調獨創;語文學強調正確,文學強調解放;語文學強調科學性,文學則可以接受偽科學;語文學是一種知識性的技術,文學可以是一種氣質、態度。要知道,許多時候,詩作與小說根本就挑戰了既定語言的文法、敘事模式,要能夠鑑賞與感受,本身就需要拋棄許多既定的語言文字規範與思維。
再從內容來看,現在國文課本選的文學作品,著重道德、倫理、族群與特定的文化意識的塑造......(最近的爭議,可以看出有些教師就是以道德意識批判作品,有些則是以民族情懷來檢驗)但如果我們直指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有悖德、挑釁倫理、批判自我族群文化等等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作品就不易被選入教科書。這麼一來,文學視野的培養就顯得局限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作家作品選入課文後,作者看了測驗題目通常會覺得痛苦或不可思議——因為我們課本及考試系統都有刻意朝「道德正確解釋」的傾向,而許多作者是那種討厭與人同的孤僻者。
我的看法是,與語文學部門強調的秩序與規則不同,文學部門的教材應該朝向解放。文學部門的選擇,不應該以篇幅、類型為限,以「散文」為主體的選文早就落伍了,小說的篇幅也不該限於短篇、極短篇。我在中學時代,國文課本大概一周就讀完了,只有像《三國演義》、《聊齋》、《笠山農場》這類作品,才會吸引我讀一整個學期。篇幅並不代表閱讀的負荷量,吸引人的作品能讓你一天讀進數萬字,還覺得不夠過癮。
我的期待是,在文學教育這個部分裡,沒有部頒的「核心選文或選書」、沒有「文言或白話文」的固定比例,把這部分的權力下放給中學教師群體。好的學校或教師自然漸漸能在這領域的教學獲得成就感,也會得到學生的正面回饋。作品則在不同理念學校的選擇裡,重新競爭「典範」在不同時代的合理性。而各學校推薦不同的作品,預期也能帶動一定的銷售效應。
§§§
最後來談談翻譯作品能否選入國文課本這個子議題。我認為完全可以,而且非常重要。首先,翻譯作品是以此地語文呈現的,好的譯本通常已經修改為所譯語言的文字邏輯。比方說在學習科普寫作時,為什麼不能讀E. O. Wilson?為什麼在談現代主義時不能讀Emily Dickinson的譯詩?當然在比例上,以我的立場,希望以臺灣作家為主體,至於中國及亞洲作家、世界作家的作品當然也可選入。
以此地作家為核心的重要意義是,讓下一代理解寫作也是一個值得投入、讓人尊重的行業。且這些作品的文章內容必定含有更多在我們年輕時就能感同身受的元素。而原住民作品是此地文化演化出特殊性的重要關鍵,更應予以重視。
語文學與文學是否併在一門課裡的不同比例,或分立兩門課,或必修選修都可以再討論,但「文學」這個部分不要再讓考試來領導教學了。這是臺灣語文教育讓學生毫無興趣的致命傷。
從其它國家的經驗來看,文學教育也可以讓人興味盎然,像是歐洲現在部分國家,在初等教育時不再單以課名分類為主軸,還增加了主題式的課堂。比方說某周的主題是「機器人」,那麼各科目的老師就可以從機械、生物學、文學、音樂、歷史…….的角度來談機器人。這樣的教學終究會回饋到語文學與文學教育裡。你可以想像,在學生接觸到科幻小說時,同時讀到科學報告、機器人沿革史、生物的定義,以及播放音樂的機器演變……就會更了解,科幻小說不只是作者的想像力展現,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寓言,這時真正深植下一代身體裡的文學品味才有實踐的可能。
請以語文課程為基礎,讓文學課程成為最具叛逆、反抗、想像的場域吧。這應該是一堂沒有禁忌的課,可以挑戰現在所有的政治(想想那些安那其的作品)、種族、性別、人類中心主義的認同。這應該是一門最體現人性的課,性慾望、弒父慾望、叛國叛族(以追求個體卑微的愛情)、身體裡活著的殘酷性都是孩子們有一天可能面對的。文學教師也將成為最特別的一群人,習於接受挑戰、論理、談情,陪著下一代渡過一個又一個百無聊賴青春午後,想像人生與人性。
年輕時我曾幻想過自己成為博學而有影響力的人,現在我的想法改變了,我只能選擇幾個方向做為自己努力的指標——中學的文學教育並不在我深入鑽研的範圍內。這只是回應那位同學,以及我十年來反覆在演講中提及文學教育時的一點想法。文學教育自有願意投身其間的前輩、同儕去努力。文學教育朝不朝我心底理想的目標走,都傷害不了我現在從事的「文學」此一行業的信念與理想性。
你或許會問我,為什麼沒有回答第一張投影片「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的問題?我在想,如果到了闔眼之時,有些人認為我的存在曾對這世界產生過價值,那麼就算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句。正因為那些我所受的教育,所追求的藝術知識、審美、體驗或是創作,才構成我這個人活著之時的行為與價值。
所以,我們每一個受到藝術影響的人,都是這個問句答案的一部分。
「陳韻如台大藝術史」的推薦目錄:
- 關於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心得]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西洋與亞洲藝術和面試) 的評價
- 關於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走進藝術史:十二個時空的文化與作品- 臺灣大學板 的評價
- 關於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 的評價
- 關於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2021 雄獅美術「水墨結束了嗎?——再現筆墨精神」國際研討 ... 的評價
- 關於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2021秋季「游於藝」系列講座陳韻如教授主講「眾裡尋她 的評價
- 關於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陳韻如老師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心得] 藝術史/學所考研(上):書單v.2017- 看板graduate 的評價
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走進藝術史:十二個時空的文化與作品- 臺灣大學板 的推薦與評價
走進藝術史:十二個時空的文化與作品 ... 對課程內容很感興趣! 但到處都找不到課程評價,有點小擔心希望有修過課的同學們能分享一下對這門課的看法謝謝! ... <看更多>
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 的推薦與評價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 5156 likes · 6 talking about this. https://arthistory.ntu.edu.tw/ ... <看更多>
陳韻如台大藝術史 在 [心得]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西洋與亞洲藝術和面試) 的推薦與評價
(再次強調:我真的打超久= = +希望可以幫助有興趣的人不用花大錢,就可以考進理想
學校,有問題可以寄站內信給我,但請不要問板上就找的到答案的問題。考慮到可能產生
的問題,也不太方便給大家我的筆記(其實我也沒啥筆記,老師講義較多,要講義的話去
上課跟老師拿比較妥當)。ㄜ…如果寄信來請注意語氣和禮貌,拜託^^”)
西洋與亞洲藝術(西洋部分我比較弱,因此只稍微列一下)
*必讀
1.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台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
2. 顏娟英,〈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台灣意識問題-林玉山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
4. Ernst 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 (中譯本,《藝術的故事》→學藝術史都要讀一
下。作者用很平易近人的口氣,提到很多重要觀念,我讀了2~3次,每次讀都有不同收穫
5. 陳韻如,〈維摩詰形象在東亞繪畫中的流轉〉→討論東亞藝術的互動極有用
6. 李玉珉、林保堯、顏娟英合著《寫給大家的佛教美術》→這本我看了5次以上 0.0,近
來專有名詞考題,一定會出一題這本書裡提到的東西,(即使可能只提了兩行XD畢竟還是
有提到)目錄可以大張印下來,然後每件藝術記時代和重要特色,考前看目錄複習,即使
無法精闢回答,至少不會空白。
7. 施靜菲,〈白地藍花的全球品牌—十四到十七世紀亞洲青花瓷生產的擴張〉→討論東
亞互動,超好用!必讀!整理後要背作品。
*推薦閱讀
1. 謝世英,〈模糊混淆的台灣認同-解讀陳進之美人畫〉
2. Hugh Honour & John Fleming, A World History of Art中譯本《世界藝術史》→希
臘、羅馬、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這幾個時期要注意,但今年考了20世紀初雕刻,
傻眼0.0 ,顯示現代西洋藝術有可能是趨勢(純屬猜測)。
3. Erwin Panofsky,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in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有中譯
4. Meyer Schapiro, “Style,” →3.4.5.6這幾篇近年考題好像無法用到,但看起來很
重要,我建議還是讀一下比較好。
5. Michael Baxandall, “The Period Eye”→有中譯。
6. Linda Nochlin, “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有中譯。
7. 吳虛領,《東南亞美術》→吳哥窟、婆羅浮屠一定要看。另外,印度泰姬瑪哈陵上網
找一下。或藉這套書的《南亞美術》這本。這幾個地方一定要準備。
8. 坂井隆,「何謂亜洲文化—從海域物質交換的角度觀察」→滿短的,可參考。
9. 戶田禎佑著,林秀薇編譯《日本美術之觀察:與中國之比較》→每篇都滿短,很清楚
,可挑幾篇重要的看就好。
10. 吉村苣子著,王衛明譯,〈正倉院與唐文化圈〉
*考前可整理繪畫、陶瓷、青銅的圖版,按時代排列,然後狂背圖版,藉由回想圖版來複
習。
*上列書單提到的我都有看完,而且也不只讀這些,這些只是我讀過的東西中,現在回想
起來比較重要的,雖然列必讀和推薦,但基本上我覺得都要看一下-.-,其他的就挑有興
趣,及未來想研究的領域多看一點。
*書法和建築領域我準備很少,沒有在書單中,大家自己找。我最近在看傅申《書法鑑定
──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這本滿不錯,政大圖書館我前陣子薦購一套歐陽中石
的《中國書法藝術》,已經通過,應該是一套相當不錯的書法參考書,希望學弟妹有機會
用到。
*讀藝術史要培養自己擅用資源及找資料的能力,雖然有提供大家書單,但還是會有漏掉
,且隨著每年學術研究方向不太一樣,這篇心得的效用會漸低,大家要多「看」考古題去
觀察和猜測考題。
*考古題我看了滿多年,實際只寫一兩年,抓一下時間。
*雖然是以台大藝史所為主要方向,但考師大跟中央也是有幫助的。師大考題與台大較近
,要多注意版畫發展;中央偏重現代西洋藝術非常明顯,建議對西洋藝術有興趣的人,應
多多考慮念中央。
面試
雖然簡章上都寫要準備十分鐘的口頭(報告)?!實際上好像都只有五分鐘。
五分鐘內要自我介紹、說為何要讀藝術史、對台大藝史所的了解。
近年台大有偏向東亞地區的研究趨勢,不只藝史所,歷史所也有類似的感覺。東亞地區包
括中國、台灣、東北亞、東南亞,台大近年發表的論文,很多都著重在這些區域。最明顯
的證據,就是本來考的「西洋藝術史」變成「西洋與亞洲藝術」。兩題申論有一題會是西
洋藝術,另一題是亞洲藝術。如果有三題申論,應會有一題是台灣藝術(比分可能較少)。
(這是猜測啦)
我看過一份調查報告,統計國科會補助的熱門研究主題,包括1繪畫史中山水畫之外的畫
科2器物學轉向物質文化研究3宗教藝術4非漢族藝術5贊助人、性別主題6對於觀看、書寫
角度及方法學的檢討。詳細可上網查”藝術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畫” 。
這份報告顯示未來可研究的方向,也提出一些目前研究成果,寫研究計劃時或許可以參考
,也了解各校學術走向。
教授提問:(按順序)
Q1鼻煙壺論文中提到的恭造與外造的定義?
Q2如何在這麼少數量的作品中,選擇你要討論的作品?
Q3故宮現正展出鼻煙壺展,你有去看嗎?
Q4你這學期在台大旁聽書法史,對於上星期的討論你有何感想?
Q5上過哪些藝術史課程?
Q5你大學時寫的Craig Clunas的讀書報告,有提到畫跟圖的分別,你剛說的用看畫的方法
看書法,是這篇報告裡對看畫的定義嗎?
Q6你同意Craig Clunas的看法嗎?你覺得有必要嗎?
Q7有沒有看過系上老師的論文?要有看過全部才說。
Q8來台大旁聽的那些課,你每一堂都有到嗎?
Q9早上也有一位政大中文系的學生XXX,你認識她嗎?
問題大多圍繞在我大學時寫的報告,和大家分享答案可能幫助不大。
(研究計劃一字為提!!!!!!!!!!!!!!!!orz……..無言崩潰!!!!!!我準備超久!!!!!!)
老師們對於”普遍性問題”問得較少,像是為何要讀、讀了什麼,但還是會問,要準備。
專業問題應該是關鍵,像是鼻煙壺和Craig Clunas那篇讀書報告都被問了很久。我比較可
取的地方(自己說),應該是常常去看故宮,看完鼻煙壺展後,回去還寫後記。那篇報告是
大三寫的,離考研有一段時間,因此後記很強調,以現在能力,我知道那篇論文寫得很不
成熟,可是我可以看出有很多值得延伸或改善之處(塑造璞玉形象XD),而且我對這東西很
有熱誠,才會一直追蹤。
(交去的所有報告和計畫等書面資料,一定都要一再重讀熟悉)
整體來說,我認為表現的並不好(但很真誠)。舉例來說,很多專業問題我並不知如何回答
,只能就所知盡力說,像是為何支持某論文的看法,如何鑑賞,我甚至都直接說,我當初
寫報告主要是依據哪本書的資料或圖檔,因我現在完全無鑑定能力。有時老師會一次提出
三個問題,我回答完第一個,因為緊張,就完全對後來的問題失憶orz…甚至像是書法史
討論那題,因為我當周全心都在準備研究計劃,老師指定的閱讀文章我只看了一半,我就
老實跟她說,我只看了一半,但還是有些心得,就講了一點點很不專業的心得(老師聽完
,臉部似乎呈現很無言的狀態)orz…..被問到看過系上老師哪些論文,我腦中出現一堆論
文,但都不是老師們寫的(我有看只是一時失憶)= = +我還說那我按照領域來說,結果想
說繪畫史論文,腦中會一直出現陶瓷史或其他的,所以我最後(用有點便秘的表情)說了
6~7篇左右,完全沒按領域說,而且每一篇都是想2.3秒才擠出來的。表定20分鐘,我只被
面試15分左右,而且老師們臉都很”嚴肅”。我一緊張語速就變超快T.T面試完,真的快
哭出來,覺得好不容易走到這裡,卻沒表現好,但因為有朋友在旁邊就忍住(後來靠狂看
步步驚心和甄環來忘記難過XD)不過最後面試成績竟然91!!0.0所以之後大家面試完,不管
怎樣都不要太灰心!
我認為有一點很重要,不知道的問題,不需要心虛,但要想一下,然後盡力回答,不要胡
謅,也不要太快放棄(抽象嗎XD?!)說出口的話不可能再吞回去,所以寧願停頓幾秒鐘思考
,也不要因急著回答而亂講。「做幾分準備就說幾分」是最重要的。
書面資料:
建議可把上過藝術史的課程,做成簡單表格放在自傳裡。
研究計劃第一頁除了題目和名字外,可有500~600字的摘要。
我的內容有題目、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內容、方法與範圍、參考文獻。約8頁。
可參考林慶彰的《學術論文寫作指引》。
(雖然面試時,研究計畫一題都沒被問,還是鼓勵大家要好好寫,只要有機會展現能力都
要好好把握。)
小打氣:幸運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
終於打完了,好累,掰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1.34.7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