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司法博物館建築賞析🔍️
就台南在日治時期的歷史古蹟來說,原臺南州廳(今之國立臺灣文學館)和原臺南地方法院(今之司法博物館)兩座,最能增添府城百年老城的風味✨,而這些重量級建築設計監造都出自森山松之助(1869-1949,もりやま まつのすけ)的手裡,他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築一代宗師辰野金吾的門徒,辰野則師承日本御聘而來的英國人康德(Josiah Conder)。
森山松之助在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建築學科(今東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跟隨辰野金吾學習,他是第一名畢業,第二名的武田五一,後來被譽為日本「關西建築之父」,而森山的作品也不遑相讓,在臺灣少了公侯伯子男的傳統勢力的束縛,尤能盡情發揮🙂,還包括至今留存的總統府、監察院(臺北州廳)、 臺中州廳(現臺中市政府)、專賣局(公賣局)、遞信部(國史館)、交通局鐵道部(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北投公共浴場(北投溫泉博物館)、台灣水源地唧筒室(自來水博物館)、台中公園湖心亭、台灣軍司令官官邸(現陸軍聯誼廳)等等不勝枚舉😮,在臺灣完成許多經典作品後,他回到日本,1927年又把臺灣建築語彙在新宿御苑的台灣閣裡表現出來,1928年則在長野縣諏訪市打造溫泉旅館「片倉館」,在館內的千人風呂大浴池底,舖設圓潤鵝卵石,這靈感取諸於臺灣的民間智慧💡,乃日本首見。
臺南地方法院建於1912年,戰後國民黨政府撒退來台仍繼續沿用,1969年因牆壁龜裂竟乾脆拆除西側高塔😲,後來按《自由時報》報導,森山當年設計,採西側高塔、東側圓頂,一高一矮佈局,民間傳說這有如勘輿學上的🐉「龍虎邊」🐯,更像七爺八爺,有鎮煞與象徵審判威嚴云云,拆除高塔之後地方法院相繼發生許多憾事,乃因風水遭到破壞之故,這雖屬無稽之談,但總體來看,原本的「借位」視覺設計手法,已蕩然無存🤔,更有甚者,一度使其被「中華民國美學」化,竟將圓頂塗成大紅色,原本無上色的壁面全部漆成白色,可謂俗不可耐😨。
內政部於1991年5月24日指定本建築為國家二級古蹟,後又歸文化部轄內國定古蹟;2001年臺南地方法院遷移至五期重劃區新址,原建物開始進行整修,於2016年11月8日起開放參觀。
修復原地方法院者為葉世宗建築師,在工程期間深受森山松之助的設計構想所感動😊,總體而言,這是一棟有關節的建築,如遇地震,就像人體一般隨著震動「撨摵」擺動,確保不會硬碰硬導致受力損害,而各部件構件與樣式也非常多元,峻工之後,寫了一本《解構--國家古蹟臺南地方法院 構築解析》,列舉諸如:
屋頂:本建築之屋頂形式具有圓頂、馬薩式屋頂、斜頂及消失的高塔攢尖頂。圓頂及頂塔,外觀上則帶有巴洛克風格。
尤其是圓頂,此屬瓜形圓頂或八角形圓頂,而「本圓頂堪稱日治時期建築中最精緻、且富動感力的一個圓頂。」🤗
這座圓頂位於東側大廳之上,「在造形上可以分為四個部份,基座(base) 、鼓環( drum) 、圓頂(dome) 及頂塔(lantern)⋯⋯,基座為一實體方形;鼓環為八角形(四長邊、四短邊),角隅飾有巨大之渦卷牛眼飾,柱頭為托次坎形式,中間為二個方窗及一個帕拉底歐式窗,拱窗的上方有一西方歷史式樣之拱圈及一巨大的拱心石;圓頂也是八邊形,屋面分為八個部份,均有窗戶,四長邊開有正向的老虎邊窗,四短邊則為側邊的牛眼窗;頂塔則以等邊的八角形攢尖頂收尾。」
由於圓頂的構築技法非常精彩,於是在進入大門後,大廳上即佈置了一座模型,讓見學者得以了解圓環的骨架如何完成的,深具教學價值。🧐
圓頂大廳中心佈有12根複合式柱頭柱子,每三根一組立於同一基座上,柱身下段有凹糟環繞,上段有勳章飾,柱頭上有蓋盤,頂住一作功細緻的鏤空藻并圓頂,陽光能穿透照進大廳之內,頗有羅萬神殿的氛圍,也顯得非常華麗美觀✨。
在門廊部份,東側門廊為正式官方入口,西側則為庶民入口,另有西側假門廊,係為了西側牆面所作的裝飾,並無通行的效用。
所有的西洋古典柱式分為希臘式的多利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柯林斯柱式;羅馬柱有三:托次坎柱式、羅馬多利克柱式和複合柱式等。
在拱方面,主要有圓拱、平拱及盲拱;窗戶有老虎窗、採光井,一般廊道上的窗戶大多數是上下推拉窗。
本文只就建築工程來描述,作為賞析的依據🧐,當然為了引起參觀者興趣,館方亦設有常設展與特展等參觀空間,由於疫情期間,博物館暫停開放🚫,不過了解了建築本身的精彩故事,未來可以前往參觀時,自然已經先做了硬體的功課了😉。
影片分享:
📢一棟華麗又有關節的建築,一定要來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64ABIeW7p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園區歷史既古蹟修復常設展 訪問:鄭鈺琳 專案規劃師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是清代臺北機器局所在地,也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火車修理工業園區,後來更成為全臺鐵路交通的管理中心。1989年臺北新站落成,臺鐵總局遷出後空間閒置,2006年起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合作,...
「陸府觀森建築師」的推薦目錄:
- 關於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陸府建設Live Forever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第八屆都市空間設計大獎|【建築空間類傑出獎】陸府原森 的評價
- 關於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鄭斯新作品、陸府植森建築師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鄭斯新作品、陸府植森建築師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年4月11日清晨,開車行經百年古蹟總統府,等紅燈時見此美景,遂拍照記錄之。(張哲生 攝)
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大清帝國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當時日本把臨時的台灣總督府設在清代的福建台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台內,一直到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就任之後,才有興建永久性廳舍的計劃。經過審慎規劃後,台灣總督府於1907年懸賞5萬元日幣公開徵圖,並限定日本本土的建築家才有資格參與競圖。
徵圖初選階段,主辦單位從多位參加競圖的日本建築師當中選出一至七名,分別為:鈴木吉兵衛、長野宇平治、片岡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櫻井小太郎及福井房一,每位均獲得獎金1,000日圓。
當時的評審團包含辰野金吾、中村達太郎、塚本靖、伊東忠太、妻木賴黃等知名建築技師,原本屬意採用初選首獎得主鈴木吉兵衛的作品,不過後來評審團發現首獎作品中的尖塔、陡屋頂,與具兩層老虎窗的紅磚建築樣式,有抄襲海牙國際法庭之嫌,因此於1909年公布的中選名單則變成了獲得第二名的長野宇平治作品,而其樣式與當年正在建造中的東京車站相當接近。
不過,在最後定稿階段,將長野宇平治的設計圖修改成如今總統府模樣的真正設計者,其實是在初選獲得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他將設計圖做了局部修改之後,興建工程才正式動工。
台灣總督府建築於1912年6月1日開工,1915年6月時,建築主體大致完成並舉行上棟典禮,最後在1919年(大正8年)3月竣工,總工程費達281萬日圓。此後,這座在完工時為全台灣最高的建築物,從啟用至今一直是象徵統治台灣者權力中心的地標。
二戰期間,這棟建築物成為美軍轟炸台灣的主要目標物之一,雖然日本軍方將總督府百般偽裝及防範,最後還是在1945年戰爭末期(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遭到美軍轟炸命中,並導致南側半邊嚴重毀損。
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1946年時為慶祝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60大壽,便將此建築更名為介壽館,而館前的道路則命名為介壽路(今凱達格蘭大道),並開始著手整修,直至1948年底才恢復舊貌。
台灣省政府於1947年成立後,此建築在台北市的都市計畫圖被標示為「省府大廈」,但省政府的實際辦公廳舍為日治時期的台北市役所(即今行政院大廈)。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往台北市,當年12月9日行政院會議決議:總統府及行政院設址於介壽館辦公。
1950年,介壽館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
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擔任市長的台北市政府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路旁的廣場則同時更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示對台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的尊重。
2006年3月25日,總統府大門上的「介壽館」門額被更換為「總統府」。
這座建築物雖然曾經過整修,但其外觀仍維持著後文藝復興式的莊嚴和簡潔。建物最高處有五層樓,主體平面呈現臥「日」字型,正面寬約140公尺,側面寬約85公尺,中央塔高60公尺,總佔地為2100坪;建物的中央塔、角塔、衛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之節奏和粗面砌築基座與柱式主出入口,混合成震撼的視覺效果。整棟建築佈滿了廊柱、山牆、拱廊及圓拱窗,堪稱日治時期台灣的代表性建築。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陸金雄建築師對這座建築物的設計風格,下了極為清楚的註腳:「從歷史背景及建築物的立面進行分析,可以辨別出當初設計者匯集了眾多建築元素;矯飾主義的誇張、巴洛克的動感、欺眼畫的手法、哥德復興的垂直崇高精神、古典主義的和諧,但設計者仍以統一的元素──無法歸類於古典柱式的雙柱並列形態──統合整體立面的構成,也可以看出設計者意圖以不同的語彙,表達個人的詮釋──以有限形體的構成,嘗試超越形體的束縛,傳達垂直崇高精神的無限,是典型的折衷主義(Eclecticism)樣式。」
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了【家在剝皮寮】這部記錄片,回憶起二十幾年來見證了台灣幾起公設都更改建的歷史,也見證了華殖時代官民文明素養的落差。
【家在剝皮寮】│紀錄觀點│正版全片│當我們打開水龍頭的那一刻起,已經加入了這一場搶水戰役
是單純的徵收案,還是粗暴的公權力?「活化」是為了旅遊經濟,還是歷史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pts.viewpoint/videos/1379612669077603
最後剝皮寮在馬英九轄內被粗暴的強制拆除,確立了2000年國民黨倒台政黨輪替的發生,北市府強佔剝皮寮原址之後,如今空在那邊養蚊子,成了有體無魂貌似老街的荒城。
------------------------------------------
回溯幾起都更重建,1997年14、15號公園預定地強拆時,記得應該是元宵節剛過。拆除前幾天,江湖傳聞阿扁唯一用錯人的顧人怨學者張景森 (沒錯,就是蔡英文唯一重用的扁朝官僚,把電業法修成非但沒有開放台電,讓電業自由化,反而賦予台電無上權力新法那位蛋頭學者) 時任北市都發局長。
原本1995年北市府委託楊重信教授進行訪查研究後,重新檢討拆遷計劃,提議改採先建後搬的方案執行。但後來張景森局長卻讓北市府翻案,改採發給救濟金的安置計劃,並明訂將於1998年2月農曆元宵節後強拆。協調會當時抗爭團體有人警告強拆會死人,張大局長一句不拆也會死人被拿來在拆除前夕大作文章。
強拆前我人到現場巡禮,見到很多畫面令人鼻酸。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很多極其弱勢的老殘居民 (多數是因為生活貧困因而從事市容打掃工作,卻陸陸續續在清晨中被飛馳的轎車撞殘的老人),許多人哭啼、有人面無表情,還有人激動的人要放火燒自己的家也不願被強拆驅離。
強拆當天警察驅離人群後,外圍滿滿看熱鬧的民眾,最前線只剩一些藍營政治人物陪伴現場學界聲援師生及抗爭民眾 (感覺很像選前桃園凱道護藻礁抗爭活動的畫面) 。回到家就聽到新聞報導有居民縱火燒屋,想起現場畫面讓人不忍,後續還有原住戶居民上吊自殺。當時我就跟家人說,阿扁下一任不會連任了。
--------------------------------
再談另外2起老街改建,同樣是需要市容都更,三峽老街因為融合和漢洋建築風格,是日治時期台灣最著名的歐風街。在當時全國各地都更衝突不斷的諸多爭議中,幸運的榮獲文建會評選為最值得保留的老街區,成為了首起街區保護改建案。
三峽老街改建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政府以民為主,目的在幫老街翻新,而非與民爭地、奪民財產。
因為有位相當知名的青年畫家好友家族就在老街中段,那段時間我經常跑三峽。2004年就在文建會撥款(據稱至少5億)+蘇貞昌拍板縣府主動提撥3億加碼的天價經費下,老街整個翻新。
當地住戶在好街整新完成後,陸續搬回去老街生活。老街的房子都很深,一般分兩進甚至三進。很多居民看隔壁一進走廊隨便開門賣個涼水,一天都能收入萬把塊。陸陸續續也都把一進門面改成商鋪,就算不自己經營,也能高價出租。
三峽老街一度成為全台民眾趨之若鶩的旅遊景點,老街滿滿的人潮持續了兩三年。三峽老街再生案,唯一遺憾的是2016年重資鋪設的廣場藝術地磚跟鑄鐵板區,在朱立倫轄下被無預警粗暴強拆。最後逼得朱立倫得親自出面向當地群眾致歉。
--------------------------------
另一起西螺老街改造計劃很少人知道,因為純粹由民間自主發起,為期幾年的時間,當地仕紳透過拜訪外出打拼功成名就的西螺企業家,集結當地人的力量,透過游說、募資認養,逐步將原有的東市場,以及道路兩旁二十幾棟同樣融合和漢洋(巴洛克、日本和風、台灣建築) 風格特色的百年洋樓建築風貌,以不拆除改建僅就地整修的方式完整保存下來,並引進咖啡屋、油畫家、插畫家、茶藝、五穀雜糧鋪、醬油門市等商家,配合螺陽文化館及西螺大橋頭的藝文展演空間、假日童玩展演,讓居民及遊客可以在傍晚時刻,到濁水溪畔放風箏、喝咖啡,欣賞夕陽河景以及樂團、舞台劇演出。成功打造出一個廢棄老街區活化再生的藝文休閒園地。其間三位西螺老街創新的功臣,是文史工作者何美慧、建築師陳清河與財經界聞人謝金河。
這些年有很多當地人投身擔任西螺老街導覽的志工,近來更有年輕人在那邊開設滑板教室,親手打造滑板販售兼教學,再生後的西螺老街,多年來成為我返鄉會造訪,朋友來訪必導覽的地方。
這幾起公設都更及老街再生,所呈現出來的,是威權與民主時代官僚心態的轉換,更重要的是民眾對於當地街容與公共空間維護意識的覺醒,公民素養的提升。(V編)
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園區歷史既古蹟修復常設展
訪問:鄭鈺琳 專案規劃師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是清代臺北機器局所在地,也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火車修理工業園區,後來更成為全臺鐵路交通的管理中心。1989年臺北新站落成,臺鐵總局遷出後空間閒置,2006年起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合作,推動鐵道部轉型成為博物館園區。
園區中計有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等六棟國定古蹟建築,皆於日治時期陸續興建而成。主建築廳舍落成於1920年,採用大量阿里山檜木,為「下磚上木」的半木構造建築,外觀為紅磚與白色仿石造的英國安妮復興(Queen Anne Revival)歷史樣式,與八角樓同為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在臺後期的代表作品。
鐵道部的古蹟修復工程自2014年1月開工,至2016年10月完工,耗時近三年,多樣的建築形式、構築工法亦增加了不少修復難度。本工程由張義震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慶洋營造有限公司進行修復作業。工程期間亦多次邀請日本專家與國寶級匠師針對重點工法進行經驗與技術交流,為臺灣古蹟修復技術的累積,留下珍貴的一頁。
鐵道部古蹟展規劃了四個主題展間、六座數位導覽與二十處解體調查現地展示,呈現鐵道部的歷史風華與建築特色;並以修復紀錄的角度,帶領觀眾回到修復現場,一窺古蹟修復過程的匠師身影、工法技術與修復思量。關於鐵道部古蹟建築的種種精彩,等待您親炙現場,細細發掘。
主題展間
呈現有關鐵道部歷史變遷,建築特色與修復過程的相關展區,包含「園區歷史展區」、「立體石膏飾展區」、「金庫展區」、及「古蹟修復展示工坊」。
1. 園區歷史展區
鐵道部園區,是清代臺北機器局所在地,也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園區。透過模型、動畫影像和互動裝置的展示呈現,引領觀眾回顧這段流動的歷史。
2. 立體石膏飾展區
這裡有園區最精緻華美的立體石膏裝飾。想知道修復團隊如何將完全脫落的天花板,恢復成原初精緻的模樣,這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區。
3. 金庫展區
鐵道部修復過程留下的物件與歷史文物,都封存在這裡。
4. 古蹟修復展示工坊
修復工地的角落裡藏著什麼精彩故事?怎樣的妙手,讓老建築重現了昔日風采?讓我們重返修復現場,一窺鐵道部古蹟修復的日常。
數位導覽
藉由數位導覽認識鐵道部各棟古蹟的背景故事,如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及戰時指揮中心。
解體調查現地展示
古蹟修復的第一步,就是解體調查。每一個遺留在現場的蛛絲馬跡,都是修復的線索。讓我們知道建築物原本使用的材料、工序、工法,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的時空背景。找找看,這些線索隱含著什麼樣的訊息?
粉絲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鐵道部園區)
住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電話:022558-9790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第八屆都市空間設計大獎|【建築空間類傑出獎】陸府原森 的推薦與評價
得獎單位: 陸府 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陳俊男 建築師 事務所. ... <看更多>
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鄭斯新作品、陸府植森建築師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永續建築師事務所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鄭斯新作品、陸府植森建築師、陸府觀森建築師就來母嬰生產、育兒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永續建築師事務所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陸府觀森建築師 在 陸府建設Live Forever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陸府 建設以『建築佔去多少綠地,就該還給大地多少綠意』的理念,堅持只蓋對土地友善的生態宅。 公益路二段789號, 台中市南屯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