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阿貴
歷史春秋網
隋文帝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他掌握政權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制定新律,健全法制。他不但重視制定法律,而且執行法律也非常嚴格,主張「法不阿貴」。就是說執行法律,不偏袒那些有地位的尊貴者,王公貴族犯法,也要同普通百姓一樣看待,一樣治罪。隋文帝不僅如此主張,而且如此做了,就是對待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
隋文帝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楊俊。楊俊被封為秦王以後,依仗權勢,胡作非為。他竟違犯國家規定的制度,偷偷地放債取息,實際上是敲詐勒索。上樑不正下樑歪,楊俊手下的一些官員也乘機為非作歹,致使那些深受其害的小官吏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隋文帝得知消息後,派專使進行調查,處罰了100多個與這件事有牽連的人,並以此來警告楊俊。可楊俊認為自己是皇帝貴子,無人敢惹,有恃無恐,仍然繼續作惡。同時,他還大興土木,營建豪華宮室,成天帶著一夥浪蕩公子和歌姬舞女在宮中尋歡作樂。隋文帝見楊俊如此驕奢淫逸,目無法紀,便下令將他召回京師,撤銷了他的一切官職,不許他再參與政事。
楊俊被撤銷官職的消息傳出後,朝廷上下震動不小。宮中的侍衛武官為討好楊俊,便跑去對隋文帝說:「秦王只不過利用官務營建宮室,這不算什麼大錯,聖上應該原諒他。」
隋文帝反問:「他放債取息,是不是已經違反了國法?」侍衛武官只好點頭稱是。
隋文帝又問:「法律容許違犯嗎?」侍衛武官啞口無言了。
隋文帝肯定地說:「法律是不容違犯的。」說著便命令侍衛武官退下去。
緊接著,御史大夫楊素也跑來說情,勸隋文帝道:「對秦王的處罰太重了,求陛下看在父子的情分上,從輕處理。」
隋文帝說:「如果按照你說的意思,皇子們犯法要從輕處理,那不是要另外為他們制定特別的法律嗎?」楊素無言以對。
隋文帝頂住了「說情風」,堅持依法懲辦了楊俊。
隋文帝這樣在皇太子身上嚴格執法,已經不是頭一遭了。他原來曾將大兒子楊勇立為太子,後來發現楊勇奢侈好色,仗勢欺人,違法亂紀,便果斷地將他廢黜,重新立了太子。
當然,隋文帝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這要另作評價。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隋文帝
隋文帝評價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文推薦
大唐是漢人王朝這種觀點已經老掉牙。21世紀都已經走完了五分之一,你還拿20世紀初的國族史觀看歷史,無疑是自欺欺人。
但說鮮卑人已經漢化,或者說中國人已經胡化,這種觀點算是已經走在歷史學的前沿。如今一種新觀點出現了——我覺得也蠻有說服力的。就是大唐實則是漢人和胡人從對立、衝突,到彼此潛移默化而融合,最後一起『華化』的結果。這顆嫩芽播種於五胡十六國,綻放和結果於盛唐。
這是韓國的歷史學者朴漢濟教授的觀點。
談及這個觀點之前,先要和各位說『漢人』這個概念在五胡、北魏時代,是如此不堪,充滿負面意涵。就像1980年代的香港人眼裡的北佬,或現代反中厭中人士口中的支那,又或是滿語裡的尼堪、蒙語裡的胡扎。當時的鮮卑人是用「頭錢價漢」(腦袋只值一文錢的漢人)、「無官職漢」(沒有官職的傢伙)、「漢兒」、「何物漢子」(這俗氣的傢伙算什麼東西!)等帶有嫌棄的鄙語稱呼漢人的。
我覺得這算是鮮卑人幫助匈奴人的『漢字復仇記』。因為在漢代,匈奴人並無自己的書寫工具,也不會用漢字去反擊漢人的歧視性論述。但時代走到了北魏,鮮卑人已經可以用漢字去嘲諷、貶低漢人了,就像你用道地的外國俚語和外國人直接開罵一樣。(具體的故事我就不講了,大家去買書看)
朴漢濟認為,為了代替「胡人」和「漢人」這種互相輕蔑的稱號而產生的,是所謂的「蕃人」和「華人」。
所以在鮮卑人已經成為了胡漢(農牧)地區的皇帝兼天可汗(總書記兼總統)後,「漢」逐漸脫離了貶義,慢慢轉變為中立性的名稱。胡漢並用是這個時代的特點。岑參詩歌「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藩王能漢語」。司空圖詩歌《河湟有感》「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都可證明。(黃河和湟水一帶的甘肅被吐蕃佔據後,當地的中國人已經開始說胡語,而且不認同自己是漢人了。)
所以下面我要討論一下「華人」這個概念。現代的華人是指僑居海外的中國人。這個概念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用來統戰的工具,也是一個透露出非常濃厚的『天下觀』思維方式、而非『民族國家』觀念的詞彙。比如台灣的馬華是華裔馬來西亞人?還是馬來西亞華人?這意義是不同的。但是台灣會有僑生,讓這些華裔馬來西亞人以海外中國人的名義到台灣讀書和工作。這是什麼邏輯?天下國家的邏輯。今天的中國人已經定居在美國或加拿大十幾年,也取得了國籍,但他們仍舊是統戰部門眼裡的居住在中國之外的中國人(華人),他們自己也樂得花統戰經費。這是什麼邏輯?天下國家的邏輯。
「華人」最早是出現在西晉江統的〈徙戎論〉中:「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文中的「羌人」「華人」跟「漢人」區分地很清楚,也就是說,他們是不同的族群實體。「羌人和華人在陝西、山西交界地帶雜處,而漢人侵犯他們」這句話裡的華人,指的是已經生活在中國境內、行為模式和文化變得比較中國的異族。但他們不是漢人,也不是羌人。
下一個例子的「華人」指的是生活在外國的中國人(漢人)。《魏書》〈高昌傳〉,「高昌者,車師前王之故地,漢之前部地也,……國有八城,皆有華人。」可以看到,北魏時期居住在今天的吐魯番(高昌八城)的族群,也有「華人」。漢代勢力曾經深入到這裡,故在北魏時期依舊有些中國或中華的人在此生活,他們被視為「華人」。
另外一個關於「華人」的例子和稅收有關。史書在區分匈奴人、別種的稽胡之際,曾使用「有異華人」這樣的說法。
《北史》卷九十六,〈稽胡傳〉,「稽胡一曰步落稽,蓋匈奴別種,……其俗土著,亦知種田。地少桑蠶,多衣麻布。其丈夫衣服(男人的衣服)及死亡殯葬,與中夏略同;婦人則多貫蜃貝以為耳頸飾,與華民錯居。其渠帥頗識文字,言語類夷狄,因譯乃通。……又兄弟死者,皆納其妻。雖分統郡縣,列於編戶,然輕其徭賦,有異華人。」
步落稽是生活在今天的山西北部山地的南匈奴的一支,在五胡十六國、北魏隋唐時代,長期處在自治酋長國的政治形態。因為住在山區,也叫山胡。我們對照一下孫吳的山越,就大致可明白他們的生活形態和政治形態。東魏的丞相高歡(北齊的建立者)假裝把女兒嫁給酋長的兒子,然後趁機攻打他們。他們和華民錯居在一起的意思是,他們和已經中國化的其他異族(可能是鮮卑、可能是羌人等)混居在一起,而且他們的領袖也認識漢字,但是卻不會講,需要翻譯(李鴻章和伊藤博文見面時就是這種情況)。他們雖然被納入郡縣,但是繳納的稅卻比華人少。我們從中可以推斷,胡人、華人、漢人繳納的稅,一個比一個少。也即是說,歷史上的中國人也是最納稅最多的百姓臣民,像韭菜一樣被毫不留情的割掉。
上述華人、華語、華民的案例,說明北魏隋唐時代,有兩種類型的人被稱為華人。一種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非中國人(異族群體),並接受了不同程度的中國文化。一種是居住在中國境外(異族地區)的中國人,適應了當地的政治文化。
在唐代,因為吐蕃侵略導致家園失落的唐人被稱作「華人」,進入突厥領地的唐人也被稱作「華人」,或是為了學習中華文化而進入中國的人都被稱為「華人」。這裡的「華」不是胡,也不是漢,而是一種非胡非漢的狀態。樸漢濟認為,唐人不是胡化,也不是漢化,而是華化。
另外值得提及的「唐人」的稱呼。所謂的「唐人」是由「唐朝人」的意思而來,而且「唐人」這個稱呼更是「國際人」的意義。我們不該小看「唐人」一詞的意義,畢竟其他所謂的「宋人」、「元人」、「清人」等名稱並不常用,也沒有遺留下來。唐人的概念為「非胡非漢之人、超越了胡漢之人」。宋代以後,外國將東亞大陸稱為「唐」、稱其人為「唐人」,「唐人街」的緣由也是由此開始。對於具有國際性的中國人來說,為什麼會被貼上「唐人」的名稱呢?這和當時有許多外國人進入唐帝國下的中國,但也有很多中國人離開中國的事實有關係。因為大唐帝國本身是個「流動和開放的多元社會」。
我最後舉《華心》這篇文章,理解唐(人)、華(人)的國際性意義。九世紀中葉,在大食國出身的李彥昇被大梁節度使盧鈞推薦去考進士,引發一些討論,陳黯因此創作《華心》一文:
——
宣宗大中(847-860,安史之亂是755-763,距離已經快一百年)初年時,大梁(開封)節度使盧鈞向皇帝推薦大食國人李彥昇應試,而他獲得進士科及第,因此名聲顯揚。
有人質疑說「大梁是很大的都邑,節度使作為大賢者,自華君獲得名聲,仰賴華民提供俸祿,結果要推薦人才時,卻從蠻夷中去尋找,難道中華的人才不足嗎?只有蠻夷的人值得任用嗎?」
作者評價說,華夷之間豈有差異呢!華和夷的差異,一言以蔽之,其實就在於心。從心來判別,便能察覺出這人究竟是傾向華或是夷;他即使在中州誕生,但卻違反禮儀,這樣的人雖然外貌是華,但內心卻是夷;相反地,就算在夷城中誕生,但他的行動若是合乎禮儀,這樣的人雖然外貌是夷(蠻夷),但內心卻是華。
舉例來說,漢代的盧綰和漢高祖關係如此好,高祖如此重用他,可他仍然製造叛亂,逃跑到匈奴,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夷狄嗎?匈奴人金日磾(磾是黑色的石頭)盡忠赤誠,難道不能算是漢人嗎?
這樣看來,所謂「華夷之辨」,其實全都是「心之所向」罷了。所謂的華就是看其心,而不是以土地來分別是否為夷狄;我因為有所感,所以寫下了這一篇《華心》。
——
我們看到安史之亂後一百年的唐代,還具有如此開放的官僚體系,讓一個阿拉伯人參加唐國政治。宋國人,明國人,你慚愧死了吧!你就內循環吧!
如果是在盛唐時代,則無疑是一種類似今天美國一樣的開放和包容。這也是森安孝夫在《絲路、游牧民和唐帝國》裡的觀點。唐人和華人就是這樣的國際化的產物,是超越了漢的文化和胡的文化而形成的一種新形態。
#認識唐代三書
1、《木蘭與麒麟》(華裔學者陳三平的觀點)
2、《絲路、游牧民與唐帝國》(日本學者的觀點)
3、《大唐帝國的遺產》(韓國學者的觀點)
隋文帝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歷史上最恐怖的封號,誰得到誰就得死!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社會體制往往是有尊卑之分的,而這其中以帝王最為尊崇!除此之外,為了獎勵自己的親信大臣,帝王、君主往往還會對有功勞的人進行加封,賜予其稱號,這就是封號!在中國,封號最遲自周朝開始,直至清王朝伴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在歐洲,封號自封建時代開始到現在的君主立憲國家一直存在;「封號」與「分封」一樣,很大一部分體現在「爵位」的賜封。
封號,是古代一種身份的象徵,只有為國家做過特殊貢獻的人物,才能夠得到皇帝欽賜的封號,這不僅是一種尊貴的象徵,也是權利的集合,對個人來講是一種榮譽、能力的象徵。許多名門望族的爵位不但是世襲的,同樣的封號也是可以世襲的,也就是說,你的父親被皇帝加封為XX王了,那麼在他百年過後,你就可以承襲他的封號,自稱為XX王!同樣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朝代的不同,許多封號也是會撞車的,比如說「淮南王」就是一個多次出現在歷史舞台的封號,這其中有漢朝的英布(又稱黥布)、劉長、劉安、劉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曹邕、司馬允、劉沖、石昭、符生、劉諱、劉子孟、直勒它、高仁光、陳叔彪、拓跋他、拓跋世遵、拓跋宣洪;隋唐時期的李鍔、李茂等。 除此之外,比較耳熟能詳的還有漢中王這個稱號,歷史上首位漢中王為劉邦,而他的後代劉備佔據巴蜀後也自封為漢中王,當然最後一個漢中王則是明末清初的吳三桂了。
歷史上許多封號均是世襲的,許多封號會給人物的運勢帶來好運,也有的封號讓主人的人生變得慘淡無光,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封號就是著名的「武安君」,「武安君」這個稱號是從西周時期開始流行,戰國時期得到這一稱號的人最多,當時的統治者為了嘉獎對安邦定國有益或者有特殊戰功的人才會用到這個最高的殊榮。可以說這樣的封號是榮耀的象徵,但是不知為何,這個封號似乎天生伴隨著厄運一般,他們的結局往往都很悲壯,以至於在後世之中,再也沒有人敢用這個封號了。
歷史上被稱為「武安君」的人並不多,只有四位而已,而這四位均是戰國時期響噹噹的英雄人物,比如歷史上第一位被稱之「武安君」的就是秦國的戰神白起!白起可謂是戰神級別的人物。同樣的,他也是最厲害的武安君。在當時,所有的國家對他都非常的忌憚,甚至聽說是白起領兵後,往往不戰而降。最著名的莫過於長平之戰,秦國為了讓趙國輕敵,甚至採取了讓白起偷偷指揮的戰略,也正是因為這樣,最終導致了趙國的失敗,而經此一役,白起竟然坑殺了四十萬的趙國士兵,也正是如此,讓當時戰國的許多人聞白起而變色!儘管白起打仗的本領十分高強,但是在朝政上則完全是門外漢了,最終他因為無法處理好朝中同僚的關係,只能落得個被秦王賜死的結局。
第二位被稱之為「武安君」的人也是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那就是趙國的李牧大將軍。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因其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從此得到了武安君的封號。而在公元前229年,李牧與秦國的大將王翦的交戰中,雙方進行了長時期的拉鋸戰,雙方彼此久攻不下,而此時,秦國買通了趙國的奸臣,在趙王面前說李牧有造反之心,多疑的趙王根本就沒有思考,就派人將李牧殺死。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在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甚至後人評價「李牧死,趙國亡」。
第三位「武安君」較前兩位不遑多讓,他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蘇秦作為鬼谷子的徒弟,精通各類戰法謀略,最厲害的是他在風水學的造詣也非常的高,甚至有傳言他有預測未來的能力。蘇秦在軍事指揮上並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而他的功勞主要是憑藉著一張嘴,一張可以說服天下君王的嘴。在當時的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力最為強盛,雄踞西方,隨時有吞併天下之勢,而其他六國國力略弱,單獨一國都難以抗衡秦國的侵略。於是蘇秦出世後,遍四處遊說六國,讓六國能夠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強大秦國。蘇秦合縱六國後,返回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可惜後來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最後因為太過聰明,遭人嫉恨,被人陷害後,落得個被車裂的下場,連一個全屍都沒有。
最後一個被稱之為「武安君」的人名叫項燕,他的家族世代為楚國將領,受封於項,後用為姓氏。項燕是楚國著名的軍事將領,是武將世家出身,他的後代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在戰國末期,楚國的國力十分貧弱,軍事能力也不強,但是憑藉著項燕優秀的指揮能力,甚至在公元前225年大破秦將李信率領的20萬大軍,追其敗軍三天三夜,斬殺了七個都尉。直到後來,秦國大將王翦又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項燕終寡不敵眾,在和秦國的戰爭中兵敗自殺。
也許是歷史的詛咒,也許是歷史的玩笑,得此封號的人都沒有善終,也正是如此,「武安君」這個稱呼就再也沒有君王作為封號賞賜過,這個像徵榮譽的封號慢慢的被人們遺忘。即使封號不再,但是歷史卻充分的描繪了擁有這些封號的戰神們所作出的偉大成績。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隋文帝評價 在 知史- 法不阿貴歷史春秋網隋文帝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他 ... 的推薦與評價
他原來曾將大兒子楊勇立為太子,後來發現楊勇奢侈好色,仗勢欺人,違法亂紀,便果斷地將他廢黜,重新立了太子。 當然,隋文帝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這要另作評價。 本文 ... ... <看更多>
隋文帝評價 在 [討論] 轉生成隋文帝要怎樣救 - PTT評價 的推薦與評價
隋文帝 楊堅開創了隋朝統一了華夏開創了開皇之治科舉三省六部制可是晚年居然廢了太子楊勇結果楊廣這個人居然敗掉整個隋朝了所以轉生做楊堅的話要怎樣 ... ... <看更多>
隋文帝評價 在 [閒聊] 隋煬帝真的是暴君? - 看板gallant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歷來眾人對隋煬帝的評價都是「殘暴、荒淫、昏庸」
可說是歷史上最被人唾棄的皇帝
但我前陣子讀到了某篇文章
【話隋】明君?暴君?
https://kuso.cc/1Dpk
卻大大引起我的好奇
作者把隋煬帝與李世民的行為做比較
發現兩人的行為模式類似
隋煬帝甚至還沒有李世民的荒唐
但後人對他們的評價,卻是前者為千古暴君,後者為千古明君
這位作者陸續在他的站台中發表一系列的【話隋】文章
從史料中去探討後人在評斷隋煬帝時,許多不合理與荒謬之處
https://kuso.cc/1pUf
最後他對隋煬帝的看法,由保守的「是一個有所為的暴君」變成「雄才大略的帝王」
對李世民反而是由「有缺點的明君」變成「善作偽飾表裡不一的中上之君」
這番論點引起我大大的好奇
莫非我們從以前就一直誤會了隋煬帝這個人?
後來我去讀了大陸歷史學者袁剛所著的「隋煬帝傳」(商務印書館有繁中版)
同時去找「隋唐五代史論文集」、「劍橋中國隋唐史」等資料來看
不得不承認,我過去可能真的是大大誤會了這個皇帝
第一個讓我開始產生懷疑的是楊廣在擔任揚州總管十年的功績
在隋文帝滅陳之後,南方一直動盪不安
隋文帝採高壓手段統治卻不得其效,南方士族紛紛反抗
甚至在滅陳後不到兩年引發了隋建國以來最大的叛亂
由此可見統治南方絕非容易之事
但楊廣在接任楊州總管後,不但平復了江南的叛亂
然後以懷柔政策收攏人心,至此南方未再復叛
由此證明楊廣是一個非常聰明又很有統治能力的人
否則在那南北對立的時代
怎麼可能可以順利統治南方達十年之久?
接著是建運河這件事
大家都說楊廣建運河只是為了方便自己遊玩
但這種理由也很說不通
如果楊廣只是愛玩,坐馬車只需幾個月的時間還是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到江南去
何必花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還花上5年的時間來蓋運河?
用同樣的時間金錢光是坐車也夠他去玩好幾十趟了
相信以楊廣的頭腦不會蠢到連這種事都算不出來
而且後世也證明了運河對中國的重要性,從唐朝甚至一直延續到清朝
由此可見楊廣並非昏庸,反而具有遠大的眼光
其他的還有建東都洛陽(最後也成了隋唐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創進士科(影響唐朝科舉制度)
經營西域(被西突厥尊為聖人可汗,比李世民的天可汗還早30年)
……以及其他等等許多事蹟
至此,我也對隋煬帝這個人徹底改觀
就算他稱不上是賢君,但也絕不是愚蠢的昏君
其雄才大略的氣魄與秦皇漢武相較並不會遜色
既然楊廣是很有才氣的皇帝,為什麼最後卻導致隋的滅亡?
問題在於他太想做大事
楊廣在位的短短十三年間
就完成了建東都、鑿運河、開馳道、築長城……等許多重大工程
以長久來看,這些都是利在千秋的大事業,但要完成卻需歷經好幾代
楊廣卻不顧人力物力,硬要在他手中全部完成
難怪人民被壓榨的受不了要出來反抗
如果他懂得節制,別那麼貪心
光是完成東都與運河,就足夠讓他名流千古了
雖然隋朝在楊廣手中亡了國
但他既然做過這麼多大事業
照理說多少也應該有些正面評價出來(就像後人看秦始皇)
為什麼後世卻如此一面倒的批評?
前面【話隋】的作者認為這是李世民有計畫的抹黑,再加上後世小說以訛傳訛的影響
是否真是如此我就沒有研究了
不過想想楊廣還真可憐,做了那麼多事
就算他不是最好的皇帝,也絕不是最壞的皇帝
但最後竟落個「煬」的諡號,既昏又暴
比秦始皇還慘
楊廣若地下有知,大概會覺得死不瞑目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2.8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