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摘一頁書
「他只不過想要成為一個和別人一樣的人,想隱藏他自己覺得羞愧不解的部分。是梅黎安引領他看見這世界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他的人生自此迥然不同。如果不是這樣,他或許終此一生都無法瞭解這其中的差異有多大。」──Sally Rooney《正常人》
儘管標榜愛情小說,對我而言Sally Rooney在《正常人》中嘗試書寫的,更是這個越來越難以彼此連結的寂寞世代,終究如何能成為自己。
成為自己──唯有回答了「我是誰、想要的究竟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才能真正地、不卑不亢地愛與被愛。而資訊時代、功績社會的此刻,答案如此曖昧:生活成了被堆上Instagram的籌碼,依單一標準衡量各自的身家。「生活就是這樣嗎」、這就是我所要的嗎──康諾問著,在世人所謂值得稱羨的光鮮之中,梅黎安與他惶惑依舊。
──符合他人眼中的「成功」、「酷」、「正常」,就是我們想要的嗎?為了成為旁人眼中的自己,我們擠進窄框、削去身體與靈魂不合時宜的部位。為了合理化這份疼痛,我們團結起來,攻擊框架外「不正常」的人。
沒有人是完全無辜的──我們都像康諾與梅黎安,親手傷過了誰同時遍體鱗傷。我們都渴求愛與認可,卻找錯了方向而將彼此越推越遠。原生家庭假和諧之名的情緒勒索與冷暴力、同儕之間惟恐被拋下而遂行的霸凌──故事裡有的不是真正的惡人,而是一整個以錯誤方式試圖愛人卻不可得的、寂寞的世代。
我是誰、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尋找答案無非一場漫長的試誤:康諾與梅黎安,繞著對方轉動的兩顆星球,險些撞毀彼此、卻又不曾徹底擺脫對方的引力。在狠狠踩疼了彼此幾腳之後,康諾與梅黎安終於找到適合兩人共舞的韻律──「愛是場雙人舞」,哲學家Alain Badiou的註腳。
而我仍不願將《正常人》視為純粹的愛情小說,因為Sally Rooney確實講了一種更大的「愛」:回答完「我是誰」之後,這個世代同等關注「我可以是誰」──康諾與梅黎安的日常與親暱對話間,交雜著世上人們該更溫柔相待的關懷;我們確實活在一個充斥暴力的世界,但我們仍努力辨識一種愛、一種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可能。
美好的事依舊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只是需要反覆練習與試誤──Sally Rooney在《正常人》中書寫的是,如何從彼此間親密關係的實踐,去重新獲得連結仍有可能的希望、以及改變這個連結不易的世界的力量。未來仍未可知,但至少此刻,他們還能給予彼此美好的事物,他們知道改變彼此是可能的──有種愛、也是可能的。
延伸閱讀:
📑《集體心碎日記》,柴,女書文化,2012
集體心碎日記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百人說書 055】 #雨城 #說書人
💁🏻:學生時期最喜歡的一本書是?
🧏🏻♂:大學時看了柴的《集體心碎日記》,作者本身是位女同志,這本書記錄的是她去美國求學的經歷。故事的前半段,柴一直處於找不到身份認同、又無法長期維繫情感關係的寂寞之中。後來因為自身的酷兒與亞裔身份,她開始參與一些關注相關社會議題的團體,像是國族、性別、同志運動等等,漸漸地她發現原來這樣的「集體參與」,可以改變寂寞的困境。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之處,在於我從作者身上看見「連結」的可能性。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未必主流的屬性,但透過對議題的集體參與,我們不只可以從中找到歸屬感,這些參與最終更可能回頭改變、最初讓我們感到格格不入的大環境。我覺得《集體心碎日記》的價值就在這裡,讓人看到療癒與希望的可能。
-
💁🏻:重複看最多次的書是哪一本?
🧏🏻♂:村上春樹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是高三,當時讀完覺得一頭霧水,怎麼會沒有結局呢?我還傻傻地跑去檢查那本書是不是有缺頁,總之,那時我處在一個看不懂的階段。
後來大一的時候,我讀了伊格言的文學評論集《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裡面有《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分析,他的觀點引領我回頭讀這本書,並慢慢長出自己的觀點。對我來說,平凡的男主角就像我們普通人的代表,想要成家立業順順地過完一生。但儘管得到了世俗認定幸福的一切,我們的一生中還是會有讓你無比渴望、卻永遠得不到的事物──就像小說中幻影一般的女主角。
而這只是我個人的詮釋;但我覺得也是因為小說本身有很多詮釋的角度,才讓它值得一讀再讀吧。
-
💁🏻:有沒有什麼閱讀怪癖?
🧏🏻♂:讀理論類、思想類的書時,我通常需要做筆記,所以我都會用3M的標籤紙黏在書上,但我因為一次都看不只一本書,但又常常忘了帶標籤紙,導致我就一直買,買到我標籤紙超多......
-
💁🏻:如何透過閱讀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
🧏🏻♂:一般人對閱讀的想像,可能會是「這是一個人做的事情」,但如果人與人之間,因為看過同一本書,其實是可以拉近距離的。
我在IG上分享讀書心得,有讀者會因為我的推薦去看這本書,也有讀者會分享他們看完的觀點,這都是「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也是我成就感的來源。
-
訪談全文看這邊☞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people-x-sobooks-rc46/
-
🧏🏻♂受訪者:雨城,愛書人,在IG上經營「雨城說書 @rc46」,分享各式各樣的書籍與讀後心得。
集體心碎日記 在 雨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0天閱讀挑戰 #DaySeventeen
#大家的答案是什麼呢
給你人生動力的一本書:柴《集體心碎日記》
雖然大家現在應該還在宿醉(誰跨年喝那麼多啦),而我自己也沒有做新年計劃的習慣,但在這個即將繼續前進的關口,有沒有什麼書曾經帶給你人生的動力、或是鼓舞你面對生命困境的呢?
儘管昨天的主題才聊到我不喜歡勵志書,不過當然還是有作品能讓我感到振奮、心生鬥志。台灣女同志作家柴的《集體心碎日記》,是她在美國西雅圖的大學時期,生活、戀愛、投身社會運動的日誌。
雖說是給我人生動力的作品,《集體心碎日記》記錄的其實多是青春年歲裡的混沌黑暗。多元族群匯聚的西雅圖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卻也是族群之間權力位階落差導致「暴力」的現場。身為亞裔女同志的柴,在白種異性戀父權社會的美國屬於多重弱勢;她親見許多愛人身上背負的傷痕,對結構性的暴力現實憤怒、無力的同時,也糾結於自身情感關係與身份認同的離散。
於是書中大量酒精、藥物、試誤性的一夜情;對現實不滿也對自身惶惑時的短暫麻痺罷,我卻能深刻同理那樣青春裡在找到自己之前的蜿蜒曲折。而柴也不總是一味沉溺,越是看清現實劃下的傷口後,越是知道唯有正面對抗才是積極的療傷方式。
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勵志:認清並迎向現實,以溫柔堅強的胸懷;這世界的惡意總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伸手,接住跌落的人們。而在此之間,不忘尋找如何好好生活、戀愛、書寫,以及反抗的方式。
想讀關於這本書更詳細的介紹,可以到這個hashtag #集體心碎日記 裡面找我之前寫的那兩張灰色的書摘喔😀
📑有沒有什麼書曾經帶給你人生的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