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蓄意吸毒絕非脫罪藉口!】
本日報載,一名男子砍殺母親被檢方依家暴殺害直系尊親屬罪起訴,並求處死刑,桃園地院去年宣判梁男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但案件進入二審,梁男被改判無罪。
該男經精神鑑定後,判定因吸食毒品導致精神障礙,而做出違法行為,一審法官依法規定須減輕其刑,再加上兩位姊姊均希望不要判處死刑,合議庭判處梁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如今案件進入二審,高院認定他因吸食安非他命導致有精神障礙,犯案當下已經沒有意識,因此逆轉判處無罪,全案還可上訴。
辦公室收到許多民眾憤怒的陳情,這案件是不是鼓勵民眾要犯案,可以故意灌醉自己後藉酒壯膽或是吸毒?
在此特別提醒呼籲大家,不要誤會這個判決,以為可以藉由毒品或酒精,就可以被判定沒有辨識能力而能免卻刑責,就能加害於人,我們應注意刑法19條第3項的規定。
刑法19條第3項是什麼呢?
先來談談刑法第19條第1項:「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而刑法第19條第3項另規定 「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這條法的出發點,就要提到 「#原因自由行為」。原因自由行為是大陸法系刑法體系的重要概念,是指行為人故意藉由酒精或藥物,讓自己喪失辨識行為能力。
在構成要件上,若以前置理論,原因自由行為之可罰性需具備:
1. 行為人 「故意」 或 「預見」 陷入精神障礙之可能性
2. 行為人對會發生的 「違法行為」 在清醒時需有「故意」或「預見可能性」
例如個案明知使用此物品會喪失控制力,因此在殺人、或是吵架之前先使用壯膽,自陷於此狀態,則為「故意」之原因自由行為。
而如個案明知會喪失控制力,但並沒有要故意殺人或做違法行為,但是他事先知道有這種可能,但仍使自己陷入精神障礙,則為「過失」之原因自由行為。
這裡特別說明,今日引起軒然大波的案件,完整判決書尚未出來,我們現在是就新聞稿目前揭露的訊息做討論,確切細節仍須等判決書內容。
對於目前揭露的訊息,我們很疑惑為何未使用刑法第19條第3項:「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或許涉及個案長期精神狀態及其他共病問題,此處無法多加揣測。
但一來,此案判決仍可上訴,再者,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家,若蓄意使用毒品或酒精後犯罪,依法無法免刑,一樣得負起完全責任!
令人擔憂的是,此案前後兩次判決差異實在太過巨大,除了造成民眾的不解之外,也造成了社會的不安,且再次引起民眾對於司法體系的不信任,這也是近年推動司法改革時,引進國民參與審判,希望能減少的問題。
另外,即便是確實適用「有罪不罰」者,後續的監護處分甚至刑後追蹤流程,也務必確實,並以病犯概念,讓司法與醫療一同協助後續的處遇過程。絕非將問題拋給醫療端單獨承受,也不可在風險未下降前失去追蹤。相關的改革配套,下會期我們一定要繼續推動!
而我們除了在此討論判決結果之外,也想跟大家聊聊社會安全網的概念。
我過去曾提過,1980年代,美國全國性的ECP研究,和正常組相比,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患」這組(如思覺失調症、雙向情感疾患等),確實暴力的終身盛行率較高,但 「物質濫用」這組盛行率又更高。而根據110篇研究的統合分析,共病物質濫用,可以再讓精神障礙患者的暴力發生勝算比(Odds ratio)上升1.8~2.8倍。而根據另一項收案量也很大的MacArthur研究,在從精神科病房出院的個案中,有物質濫用的個案,確實暴力風險較高;但若沒有物質濫用者,暴力風險和一般人無顯著差異。
簡而言之,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妥善治療後的風險,統計上跟一般人一樣。但真正可怕的是物質濫用(酒、毒)。這是國家必須投注更多心力來解決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暴力、犯罪視為社會的一種病徵,那麼我們就要用有效的方式來治病,促進社會安全,就像公共衛生裡面「三段五級」的概念。簡單說,第一段叫做預防、第二段叫早發現早治療、第三段叫亡羊補牢。我們很需要透過針對非行少年的輔導、針對問題性物質濫用、家庭暴力、甚至到輕罪的整合性介入,在更早的攔截點,找出已經開始有偏差的人,給予介入,避免更嚴重的憾事!相關的法律和預算配套,我們一起來努力!
#切勿以身試法
#莫忘刑法第19條第3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
雙向情感障礙是什麼 在 健心運動心理團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好~今天想延續上兩週我們提到的暴食與爆食的不同,以及兩種疾患的區辨,因此破例發文獻系列。今天想把飲食和正念結合,來講講正念應用在飲食障礙症的療效為何~這篇是一篇後設分析研究,研究先提到了鄭念,正念和飲食障礙的關係。首先,正念包括五個方面:
(1)觀察:注意內在和外在的感覺
(2)描述:用文字標記思想和感情
(3)有意識行動:專注於當前活動並刻意行動
(4)不評價:接受思想和感覺而不對其進行評估
(5)不反應:讓思想和感覺進出而對它們不做出反應
其實,正念與飲食障礙息息相關
(1)情緒調節:許多患有飲食障礙診斷的個案缺乏適應性情緒調節技能,正念可以通過減少迴避情緒來增強調節情緒的能力
(2)重複、否定性思維:飲食障礙症個案常有這樣的想法,而正念的目標是防止過度沉迷於自己的思想
(3)感知能力:正念與感知能力有關,在具有飲食障礙症的群體感知力較差;且較高的正念水平與較高的感知能力有關
研究找了74篇關鍵字為正念、身體意象、暴食、厭食、飲食障礙症的研究,結果發現:
飲食障礙和飲食障礙有雙向關係;且五個正念面向中,除了觀察外均和飲食障礙密切相關。
(1)不評價可能會促進人們對自己的身體和食物的想法和感覺,而不會通過參與飲食失調行為而對它們產生任何影響
(2)有意識地行動可能會導致個人的行為自動化程度降低,這將使飲食障礙症狀況降低
(3)描述可以使個人標記情感經歷
(4)不反應可以阻止對情感體驗的依戀,從而減少了使用飲食障礙症症狀來調節痛苦的情感需求。
整體而言,研究發現闡明不同正念面向與飲食障礙症的關聯,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正念與飲食障礙症之間關係的性質。此外,研究也發現正念與飲食障礙症之間的關係對於身體不滿,暴食和情緒性飲食最強烈。正念與暴食特別相關,因為它促進情緒接受,使個人避免進行暴食來調節負向情緒。正念與情緒性飲食之間的相對較高負相關可能是因為正念應減少對外部食物線索的反應,因此鼓勵個人進食是根據飢餓和飽食信號而不是情緒和外在因素。正念與身體不滿之間負相關,可能是因為正念可能會增強當下的停留能力,從而減少身體,進行比較和檢查
總體研究結果顯示:「因飲食失調和身體不滿而掙扎的人最有可能從正念訓練中受益」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想進一步了解如何正念與飲食的關聯嗎?那就來參加我們和
@girl_power_room 合作的正念飲食工作坊吧!在兩時的工作坊中,我們會和大家介紹一些飲食相關名詞,之後帶領大家體驗正念、正念飲食,讓大家在體驗後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任何疑問也可以在工作方中提出來。報名連結可以到女子健心室搜尋~今天的文有什麼疑問都可以留言告訴我們,我們下篇文章見!
參考資料:Sala, M., Shankar Ram, S., Vanzhula, I. A., & Levinson, C. A. (2020). Mindfulness and eating disorder psychopathology: A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運動 #心理 #運動心理 #健心運動心理 #壯猿運動訓練室 #匯傑國際行銷junction
#正念 #飲食 #正念飲食 #工作坊 #講座
雙向情感障礙是什麼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司法精神醫學體系改革1:從疾病到犯罪,如何超前攔截?】
今天,高雄市楠梓分局加昌所4名員警,協助精神病患強制就醫時,遭受病患持刀攻擊,所幸無生命危險,嫌犯亦被警方開槍還擊制伏,送醫戒護治療。此一案件,以及前陣子勇警李承翰殉職事件的一審判決,以及近日父親在失望中不幸往生的悲劇,都讓社會大眾再次的要求司法與衛生體系作出改革與回應。
在這個會期中,我和團隊非常關心這個議題,也特別提出了三次質詢,主題分別是:「監護處分制度增設置專責醫院並有妥善之預防與加強防護制度以保護醫事人員」,「精神障礙犯罪者應針對刑後處分與社區治療之整體計畫修正以及資源充分投入」,以及「衛福部與法務部將合作設立之司法精神病院,應釐清場地、人力、經費來源,其定位與服務項目」。
儘管立法院進入休會期,本辦公室,都還在與相關部會溝通質詢回應,以及後續修法或行政執行的細節,我們團隊也特別整理了一系列司法精神醫學體系的現況以及國內外實證,希望來向各位報告,以及討論後續改革的方向。
首先,我們先來看這幾年震驚社會的幾個精神障礙犯罪者案例,儘管媒體往往把焦點放在兇手如何兇殘,但我們看一下第一張表格,扣掉鑑定結論為「正常」的鄭捷先不提,其餘案件的病患,在犯案前,都有明顯的症狀,大多曾接受治療,但在犯案時,都是「沒有病識感、沒有規則回診、沒有服藥」的狀態。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沒有病識感」本身,就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一個特性,根據不同流病學統計,沒病識感的病患比率可能達到一半,而病患接受治療康復但又停藥的狀況下,據統計,超過90%患者會在1年內再次發病。
那麼,大家接著會問,精神疾病就等於暴力、等於犯罪、等於危險嗎?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面向,我們分別用兩個知名的研究來回答,根據1980年代,美國全國性的ECP研究,和正常組相比,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患」這組(如思覺失調症、雙向情感疾患等),確實暴力的終身盛行率較高,但「物質濫用」這組盛行率又更高。而根據110篇研究的統合分析,共病物質濫用,可以再讓精神障礙患者的暴力發生勝算比(Odds ratio)上升1.8~2.8倍。而根據另一項收案量也很大的MacArthur研究,在從精神科病房出院的個案中,有物質濫用的個案,確實暴力風險較高;但若沒有物質濫用者,暴力風險和一般人無顯著差異。
如果你覺得統計很煩,簡而言之,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不治療暴力可能性高,治療後跟一般人一樣。但真正可怕的是物質濫用(酒、毒)。
有了這一大堆研究資料,我們的公衛體系應該做的,其實是「提前攔截」這些可能會導致疾病的個案,所以我們就要來看看兩種模型,分別是預防醫學模型,以及結合犯罪學概念,用來處理精神障礙犯罪的「#系統化攔截模型(Sequential Intercept Model)」,這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國內的立法與政策討論中較少被廣泛提及,因此這邊就野人獻曝一番。
在最早期,系統化攔截模型的「攔截點0」與預防醫學的「初級預防」,都是要在社區就降低精神疾病盛行率,我們知道,精神疾病全是多重因素疾病,其致病原因包含遺傳因子與環境影響,在發展早期,父母的教養方式、照顧者時常更換與否、家庭的社經地位、是否曾遭受兒童虐待,都會影響未來罹患精神疾病乃至出現暴力的風險,因此,這方面的社區心理健康促進投資就相當重要。
再接下來,系統化攔截模型的「攔截點1」,指得是精神障礙犯罪者初次遭遇執法人員,此時可能已出現一些亞臨床症狀,或是已經因精神症狀行為脫序而就醫,要做的就是將患者留在醫療體系內。根據統計,所有犯罪者中,15%的人在過去一年內,27%在犯罪之前的人生中曾經使用過精神醫療服務,這雖不一定和他的犯罪有關,但若能在此時確實施予治療,則未來的暴力危險便能大大降低,這也是針對高風險族群「特殊防護」的目的。
系統化攔截模型的「攔截點2」則是精神障礙犯罪者已經被拘留,例如鬧事被強制送醫,緊急安置強制住院等狀況,那麼,能否做好出院準備服務,改善病情控制就很重要,這也是病患因精神狀況惡化而犯罪前的最後一道防線,已經算是次級預防中的「早期介入」。
到了「攔截點3」,患者已經因某些罪行需要上法庭,判斷其責任能力,是否需要監護處分等治療模式,這樣的「評估」、「分流」就是重點。而到了「攔截點4與5」,就是病犯要從司法精神體系再過渡到強度較弱的司法社區治療或一般醫療的過程,如何維持穩定避免再犯,同時協助復歸社會就是重點,我們也就需要例如積極性社區治療(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強制社區治療等等模式,這算是三級預防中的復健。
講了這邊,要跟大家報告的:
第一點:精神障礙者,沒治療時終身暴力風險升高,但治療後與常人無異,問題是沒病識感就是病徵一環,需要從社區裡去攔截。
第二點:若我們不從系統的層面看,不從研究的證據去看,只想重罰伸張正義,大概無法嚇阻、更無法減少犯罪,特別是精神障礙者的犯罪。
第三點:要做系統性的改革,特別是前期投資,成本很大,但你不做,社會的代價更大。
第四點:台灣的社安網,光是在司法精神醫學這塊,就缺了「很多很多東西」,不只是司法精神病院,不只是延長監護處分可以解決。那麼什麼是證據告訴我們應該要有,但台灣沒有的? 什麼又是我們團隊要推動的修法? 明天會繼續和大家討論!
雙向情感障礙是什麼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收聽「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當中,你可能聽過一個說法,叫做我們「怎麼說話」,會比我們「說什麼話」來得更為重要。
然而我們玩味一下哦,所謂的「怎麼說話」,這意味著什麼?
難道是要用很厲害的詞彙嗎?還是我們讓自己使用的詞彙的背後,能夠讓人有更能接受,或者是更有感的聯想呢?
關於這個部分,其實我在自己的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當中,有一個單元叫做「重塑」有類似的觀念。
然而當我們從單向的表達,放到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具體相處的時候,我想這個所謂的重塑,或者是善用語詞當中的「隱喻」意涵,它又會是更凸顯、更重要的。
打個比方吧,如果有一個關懷動物的機構,它要做一個募款,它的方式第一個方式是「為無家可歸的寵物捐款」,感受一下這個標語。
而第二個叫做「為動物收容所捐款」,你可以動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一下,哪一個標語,會讓你比較願意慷慨解囊呢?
我想多數人會選擇「為無家可歸的寵物」捐款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來看一下這句話,「家」跟「寵物」這樣的字眼,讓你連接到什麼?
可能連接到溫暖,可能連接到牠是你家庭成員的一份子、牠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針對這樣子你是不是更願意捐錢呢?
可是下一個訴求,叫做「為動物收容所」捐款,你感受一下「收容所」跟「動物」是不是就少了很多情感的投射?
他不會調動你心中的那份溫暖、那份溫柔,那份想要貢獻、付出,跟好好照顧的情緒。
所以你看哦~無家可歸的寵物,它讓我們心中感受到這些動物,不是什麼流浪動物,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不是野貓、野狗,牠們是你家裡的一份子,是寵物啊!
所以你自然就會聯想到,在牠們身上一定是發生了一些很嚴重的事情,不可抗力的因素,像是主人去世了,或者是跟主人走失,也可能是被棄養了!
無論具體的原因是什麼,每一個無家可歸的寵物,牠們背後一定有一個淒慘的故事;雖然你不知道那個故事是什麼,你已經先覺得他們淒慘了嘛!
所以因為這樣子,你會覺得如果沒有人為牠們做點事,這個世界對牠們來說就會是很殘酷的,牠們是會活不下去的。
所以你體會一下,我們平常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如果你遇到一個人難搞,你要用「難搞」這個字嗎?
還是你可以說他「有所堅持」,當你選擇的詞彙不一樣的時候,不管是從對方,還是自己所投射出來的情緒,一樣會有很大的差別。
當你說一個人「難搞」,聽到「難搞」這兩個字的人覺得被攻擊,而當你說難搞這兩個字的時候,是不是也透著攻擊的意味呢?
可是當你說一個人「有所堅持」,聽到這句話的人,他可能會意識到他是一個謹守原則的人;而對你來說,你也只是描述他對某些事情,有他的原則這個現象而已。
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沒有辦法連結,就是因為我們把那些自己不喜歡,或不習慣的東西,把它無限延伸放大。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定會有那些因為彼此的差異,造成想法跟做法不同的情況,但是它不意味著你沒有辦法跟人相處。
可是當你把它蔓延到一個全面的狀態,你使用的詞彙,就像剛剛說的「難搞」,你會發現幾乎你是無法跟他相處的。
可是當你說他是有自己的堅持,或者是有原則的時候,感受一下,是不是你只會聚焦在他那些可能無法動搖的事,而其他部分好說嘛!
所以談到這裡,如果你感覺到真的「話要怎麼說?」真的很重要,給你出一個考題,你來思考一下。
如果你是一個餐廳的服務人員,當客人點完菜之後,等了很久都還沒有上菜;當客人在催促你的時候,你要選擇講一句話,那你會選擇講哪一句話呢?
第一個選項:「好的,很快就上菜,請稍等」,還是「好的,很快的為你上菜,我們馬上來」?
想一下哦,這兩句話的關鍵差別在於「請稍等」、「馬上來」,你覺得哪一句話,會讓你的客人感覺比較好?減少更多的客訴呢?邀請你想一想!
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可以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除了訂閱我們之外,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而且在這邊要特別跟你預告一下,呼應今天分享的主題,我們在7月6號,會有一門全新的線上課程,叫做【與人連接的三個秘密】。
這一門課是由~哈克,黃士鈞博士所主講。
在這一門課裡,你除了會學會,怎麼樣跟別人創造出更好的連結之外,它可以運用潛意識工作的途徑,來幫助你的內在做更好的整合,讓你自然而然的能夠靠近別人。
【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即將在7月6號推出,期待你的加入,那今天就跟你聊這邊,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6nBID0j2LI/hqdefault.jpg)
雙向情感障礙是什麼 在 哇賽心理學- 雙向情緒障礙症(Bipolar...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雙向 情緒障礙症(Bipolar disorder),俗稱躁鬱症,是一種會讓人情緒起伏異常大的精神疾病,又可分成三種型態:第一型雙向情緒障礙症、第二型雙向情緒障礙症以及循環型情緒 ... ... <看更多>
雙向情感障礙是什麼 在 單元5 憂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症動畫短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每百人就有一人患有躁鬱症! ·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的7+9 症狀! · 孩子經常情緒暴走,是個性敏感、衝動還是可能過動? · 什麼是雙極性 情感 疾患? · 【人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