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驛重返榮耀復歸城市中軸線 再造城市願景一起飛
高雄驛重返於城市中軸線的今天,由蔡英文總統親臨高雄正式宣告《門戶開啟 重返榮耀》座落儀式啟動!後續將由本土專業工程團隊展開工程;在場共同見證觀禮的歷任高雄市長,包含監察院陳菊院長、駐日代表謝長廷大使(因公無法返台,但預錄祝賀影片在活動現場播出)丶葉菊蘭前市長,許立明前市長丶以及陳其邁市長。這些過去曾經引領城市發展的先行者,一棒接一棒一路走來,竟有19年之久,誰曾想,市府團隊完成了這樣的任務,今天,我們真的做到了!
一座偉大的城市,該當有能力保存一座舊火車站,那是城市的象徵,也是市民的記憶,即便我們為此努力了長達19年。正如謝長廷大使在影片中所言:在臺灣,為發展而遷移卻仍能保存的火車站,高雄驛是破天荒的頭一回!這是屬於高雄人的光榮紀錄。
19年前在那卡西的伴奏下,大家唱起「再會了車站」,依依不捨地目送著高雄發出的尾班車,一聲再見,卻讓高雄人守候了19年,終能再會。她是外地人抵達高雄的第一站,更是多少人第一次約會、第一次親吻、第一次告別的所在,那場景、那回憶、那般情懷,都在火車站上演著一幕幕的人生舞台。說的人流眼淚,聽的人眼眶紅,高雄驛便是這樣一處讓人魂牽夢縈的所在。
曾為高雄驛首度搬遷獻舞的張雅婷老師,當年還是16歲的小女孩,今天她已蛻變成長為編舞者,帶領著學弟妹,再度踏上站前廣場表演,難以言喻的激動,全靠舞蹈述說。
高雄驛的座落、復歸,象徵錨定城市願景的啓動,要能支撐起這樣的夢想,背後必當有一股堅定的力量。高雄驛的首度挪移,仰賴日本清水營造工程團隊執行;此際,無論是技法或設備,均由榮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及亞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臺灣本土專業團隊一手包辦,可見臺灣工程技術已臻成熟,也意味著年輕世代交替的傳承,而台日雙方工程技術合作,展現於台日友情的堅定不移,這也是市府團隊最要緊的使命,為年輕世代堅守屬於他們的歷史記憶,同時懷抱著夢想,踏進更美好的未來。
未來的高雄驛,將融入於享譽國際的荷蘭設計團隊所規劃的高雄新站,以「城市客廳」之姿,重新扮演高雄的城市門戶,串連起甫完工、綿延貫穿於城市長達15.37公里的鐵路地下化綠園道自行車道,穿插其間的還有由14位在地藝術家創作的綠廊立面藝術彩繪,搭配刻正推動的高雄表參道計畫、由捷運紅橘黃線及環狀輕軌四線齊發的軌道銜接周邊商圈增幅發展,高雄車站將要大放異彩,城市綠屋頂的嶄新形象將重塑為城區經濟之心。
蔡總統今天在高雄驛遷回座落儀式中表示,特別感謝高雄市前市長、現任駐日大使謝長廷,當年他力排眾議在推動鐵路地下化城市再造工程同時,堅持留下這一座對高雄人意義非凡的老車站,因為他的堅持與遠見,讓大家看到高雄老車站回到老地方。 同時,蔡總統說,今年2月她在亞洲新灣區宣布啟動5G AIoT新園區,許多大廠已經跟園區簽約,未來還有5G物聯網自駕車等先進技術,具有競爭潛力的產業都要落腳高雄。回顧19年前努力從重工業轉型的高雄,今天已經大步邁向高科技智慧城市,政府有信心也有決心,中央和地方會繼續一起努力,讓高雄越來越繁榮。
感謝蔡英文總統、謝長廷前市長、陳菊院長、葉菊蘭前市長、許立明前市長、交通部王國材長的親臨見證,一個有記憶的城市不會孤寂,透過歷史保存活化再生,過往的榮光不會褪色,正如高雄願景館的復歸,高雄也將在鐵路地下化完成後,帶著全新願景、全速起飛,來自中央的全力支持,將為高雄城市格局帶來躍升。
再度感謝今天出席活動的總統府國策顧問吳寶田總裁、所有交通部長官及鐵道局工程夥伴、台鐵的夥伴、以及高雄的立委們、議會所有出席的議員先進們,以及活動的贊助者台灣銀行呂桔誠董事長、合作金庫雷仲達董事長、高銀董瑞斌董事長等、日本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泉裕泰代表、日本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加藤英次所長、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禹道瑞處長等佳賓蒞臨,完成了這場橫跨19年的高雄人的大喜事,感謝您們的參與!
#高雄驛起飛_高雄一起飛
#高雄願景館回娘家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雙方 藝 廊 藝術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愛爾蘭攝影師湯姆.麥奎斯(Tony McGrath)辭世,享壽80歲。他是為《觀察家報 The Observer》長期效力的著名攝影師,在衣索比亞拍下的飢童照片(圖二),獲得1984年英國新聞獎年度最佳照片獎殊榮,間接促成了次年的「拯救生命」(Live Aid)演唱會。
.
湯姆.麥奎斯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天主教家庭,因為他的母親負責經營攝影印刷的企業,因此他從小就對攝影的魔力感到好奇。1950年代末,他越過邊境來到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貝爾法斯特電訊報》任職,展現了自己對攝影技術的熟稔。1960年代初,他來到倫敦,受邀為《觀察家報》擔任攝影師。
.
在1960年代末,北愛爾蘭開始發生暴力動亂,主因是支持與愛爾蘭統一的天主教徒對執政的英國新教徒之間產生嚴重矛盾,在英國政府介入之後,雙方暴力逐漸升級,使得當地儼然成為歐洲火藥庫的代名詞。有北愛有淵源的麥奎斯因此被派往貝爾法斯特,他的許多攝影作品都成了對這場長期衝突的歷史見證(圖三)。
.
麥奎斯總是帶著五台徠卡相機,每台都配置不同鏡頭,比以黑白攝影為主。除了北愛爾蘭,他也前往各個衝突地,甚至差點在越戰過程中喪命,與他同行的美國士兵在一次行動中遭到全數殲滅,他保下小命,卻丟失了底片與相機。此外,其鏡頭亦拍下了孟加拉獨立戰爭與贖罪日戰爭,還曾在南非的鄉鎮臥底,拍攝種族隔離下的黑人生活。
.
1981年,麥奎斯在《觀察家報》高升編輯。三年後,他以衣索比亞飢童為主角的一張攝影作品奪得英國新聞獎年度最佳照片獎,使之地位更上一階,與此同時,他也持續栽培其他新進攝影師。在此一時期,他的攝影焦點轉向國內居多,作品也留下了黛安娜王妃(Diana, Princess of Wales)的倩影,構圖似乎強化了她身處王室的孤獨處境(圖一)。
.
在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原先英國、美國官方的態度是一概避免伊拉克人被殺的場面被刊登上報,以免造成人道爭議,但麥奎斯卻獨排眾議,准許血腥場面上刊,並站出來批評政府不該對報業有任何審查。在兩年之後,他離開了《觀察家報》。
.
1998年,麥奎斯與妻子移居澳洲。之後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北河地區安定下來,並設計了一個藝術畫廊,蒐集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
2021年7月11日,湯姆.麥奎斯(圖四)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辭世。
#TonyMcGrath
雙方 藝 廊 藝術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個長達一週的Clubhouse馬拉松】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兩個多禮拜前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長達11天的激烈衝突?幸好在5月21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才阻止更多平民受害、遭到波及。
⠀⠀
在這次衝突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事吸取了我的注意力。
⠀⠀
根據NPR報導,在這次以巴衝突期間,有一個為時約一個禮拜的Clubhouse聊天室《Meet Palestinians and Israelis》,裡面聚集了非常多的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雙方人民非常開誠佈公地對話。
⠀⠀
這個馬拉松等級的Clubhouse,裡面甚至是有「主持人群」,過去這幾天他們接棒主持,高峰期吸引了超過15萬人進來聆聽、發言。因為過往雙方一直都沒什麼機會對話,所以起初有這裡面有很多發言是情緒化、令旁人捏一把冷汗的。
⠀⠀
但最讓人感動的是,有一天主持人們請大家「如果在聽了這麼多人發言之後,自己原本的想法有所改變,就讓自己的框框閃爍(透過開關自己的mic)」。他們看到的是非常多閃爍的框框,那一刻,讓他們知道這個馬拉松的對話是有意義的。
⠀⠀
「漸漸地大家的發言不再是對彼此說教,反而是試圖開啟討論。(There's less talking at people and more talking with people. )」一個從初期就參與這個聊天室的人這樣回饋。
⠀⠀
很多事情真的是如此,當我們不花心思去看、去聆聽,就不會真正的瞭解。
⠀⠀
在我明天的Podcast節目中,邀請到的就是一位常常前往以色列 long stay 的作者 / 創業家—— 波阿斯 Boaz。和他的對話中,也翻轉了非常多我對於以色列原本充滿砲彈、人民好戰的想像。
⠀⠀
Boaz不斷致力於推廣以色列和台灣之間的交流,他說:「以色列這塊土地帶給他很多意想不到的養分」,而在這集節目中,他要把這些養分透過故事,也分享給我們。
⠀⠀
他的故事中,也包括這一位透過回收砲彈做成鐵雕玫瑰,來訴求和平的藝術家Yaron Bob的故事。邀請你明天也點開這集節目,聽聽這個溫柔的故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OhAiqp75tg&t=21s
⠀⠀
p.s. 關於這個馬拉松Clubhouse的美國國家公共電台報導原文,在留言處可以看到喔!(我查證過,這個Clubhouse還在進行中!)
🔻手刀訂閱,不錯過明天精彩對談🔻
App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nBR9X
Spotify ➡️ https://lihi1.com/PGR2i
KKBOX ➡️ https://lihi1.com/TZj60
SoundOn ➡️ https://lihi1.com/Nqe3b
Firstory ➡️ https://lihi1.com/MlUCI
Goog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4VCQT
MixerBox ➡️ https://lihi1.com/0U9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