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教你做Podcast|EP.3 硬體+環境】這集收聽太差好桑心,所以任性只做兩張圖😢。不過,文字整理還是不能少的:
🔸音樂庫
1. Audiio:買斷 299美金;訂閱149美金/年
2. Soundstripe:130美金/年(黑色星期五和Cyber Monday 99美金/年);19美金/月
3. YouTube搜尋「royalty free music」有很多免費音樂(但挑選很花時間),使用時註明來源,大致上就不會有侵權問題
※ YouTube 免費資料庫,僅限於 YouTube 使用!
※音樂有版權問題,專業問題請找律師
🔹器材選擇方向
1. 看你的節目設定:幾個人、在哪裡
2. 有預算就直接攻頂,少繳試錯的學費
🔸麥克風(可聽這集音頻比較)
|USB 隨插即錄|
1. iPhone外接 Shure MV88+:8k多/支,可搭配app 選擇收音方向、角度;有耳機孔,可監聽
2. Blue Snowball Ice 小雪球:2k多/支(敏迪早期用這個)
3. Rode Podcaster USB:約11k/支;有耳機孔,可監聽;只能收單人聲音
4. Blue Yeti 雪怪:5k多/支;有單方向、360°(會收進環境音)收音模式;只有一軌,無法禁聲
5. RODE VideoMic NTG:8k多/支,想做Youtube+Podcast可買這支
|XLR 接頭有三根針|
#麥克風線材很重要 ,好的線材可以隔絕外部雜音。推薦線材Mogami(較貴)或Canare,再加 Neutrik接頭。
1.【電容式】聲音較細緻、貼近原聲,但環境音影響很大。eg: Sennheiser MK4(20k/支)
2.【動圈式】沒那麼敏感,但聲音有磁性。
eg: Shure SM7B(聲音渾厚,但訊號弱,要搭配擴大機;15k/支)、Rode Procaster(8.8k/支)、Rode Podmic(很多人在用,3k多/支)
3. 擴大機 preamp:功能差不多,買最便宜的就好。
eg: cloudlifter(不用電源,直接插mic聲音可增加20dB,沒有雜音;單軌100美金/台、雙軌200美金/台)、sE Electronics Dynamite DM-1(擴音功能強,不用多買線,插在收音接頭就好;99美金/台,最便宜)、Fethead(4K多台幣/台)
※離mic一個拳頭的距離可避免雜音
※想更專業,去找好和弦 - NiceChord.com 吧
🔹介面(Audio Interface)
1. 是將聲音轉譯成電腦可辨識訊號的中繼站,電腦也是一種介面;電腦只能直接插USB麥克風。
2.【隨身型】小型錄音機,旁邊可插XLR麥克風(大部分有內建mic),適合街訪。
eg: Zoom H4或H5(H6有雜音不太推)、Tascam DR-100或DR-40
3. Scarlett:可插XLR mic,直接連結電腦錄音(Ken不信任電腦,所以沒在用)
🔸環境決定一切
1. 沒錢可以在衣櫥裡蓋著棉被錄音,不管拿哪支麥克風效果都不錯
2. 處理回音:找一堆掛勾或架子,把棉被或毯子(厚絨布超讚)掛起來吸音;聲音跟光一樣會反射,可以放書架打散回音
3. 承上,講話正對面一定要有東西把聲音吸掉或打散,這樣比較不會有回音
4. 水泥牆、平桌面、磁磚地版、天花板很恐怖,會有滿滿的回音。噴砂、鋪毯子、舊外套、掛窗簾,用盡一切辦法把聲音可能接觸的表面弄得「凹凸不平」。
5. 我們自己爲了隔絕馬路上的噪音,做了雙層氣密窗
6. 正前方放一個ㄇ字形紙箱,紙箱內部(靠近麥克風那側)貼滿吸音棉或掛滿毛巾,再把頭埋進去錄音,可改善一些嚴重的回音。
7. 蝦皮上的吸音棉很多中看不中用,請仔細挑選。
以上是本週的Podcast教學重點,下集 EP.4 是教大家「如何準備訪綱+肉搜對方」,相信許多行業都很需要這些技能~
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若有問題可以到「5萬QA」那篇置頂貼文留言哦。各位週四見👋
#百靈果 #podcast教學
雙軌 多角度 切 斷 機 在 柯建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柯建銘總召對國民法官法的朝野協商發言節錄7/2
關於參審、陪審制,柯建銘總召在7月3日的朝野協商進入逐條前,花了將近半小時做總結,不厭其煩地一一答覆所有人質疑,非常懇切、精彩,令人感動。完全可以體會出他對台灣、立法院、民進黨的熱愛與付出。不要說法案了,就算是高度專業的司法制度,恐怕也沒比柯總召了解的立委。
柯總召首先告訴林為洲,民進黨不是不妥協,而是堅持理念。本來反對陪審的國民黨,現在卻突然說支持時代力量版的陪審制,但陪審制就是不再討論範圍內。至於林為洲說法官可能收賄、恐龍等問題。
柯總召說,他與馬英九打過官司,最後還敗訴;曾在當證人時遇過惡劣的法官,斥責他不能調整站立的姿勢。縱然個人對法官會有看法,但不會因此就說整個司法制度就怎麼樣。
柯總召說,就是因為經歷過很多,1999年的司法改革會議至今超過20年;他參與過所有法案審查,也仔細看司改國是會議如何討論。他不認為司改國是會議有錯,但負責立法的是立法院,立法院沒有理由照單全收;況且司改國是會議是分組討論,無法落實到應注意的細節。不像立法院,是不斷綿密地討論、修正,最後才能三讀通過。
柯建銘對堅持陪審的邱顯智說,他們與陪審制支持團體談了6次,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聆聽團體的意見,就算被攻擊,也只是說「我們知道了」。
因為柯總召認為,每個人都有其價值理想的選擇,任何制度都有不同的意見,正義有時候是很難辯證,甚至是很弔詭的。但最後的抉擇必須對人民負責,就算司法院版本也非100%捍衛,還與司法院討論過很多次,要思考黨團立場,也要思考兩個制度的選擇。
柯建銘指出邱顯智所說的日本裁判員制。他表示,日本裁判員制比現在要通過的「國民法官法」更限縮,他們只適用故意犯,國民法官則是納入故意行為加上過失結果的「加重結果犯」。
柯建銘回憶,他這輩子只有一次隨立法院出國考察,是在2016年與立法院長蘇嘉全去日本。除了陪同蘇嘉全,他就想看兩種東西。其中一位是當初推動裁判員制度的自民黨幹事長谷垣禎一。他特地找了翻譯陪同,因為想了解裁判員制度演變10年的過程,這滿足他一些想問的事情。
後來在立法院公聽會發言的東海大學教授劉芳伶,就是東京大學博士。他與陪審制支持者的對話,確實有道理。
其次是前往自民黨總部,了解他們怎麼推動憲改,進入「憲法改正辦公室」。
柯建銘說,司法改革與修憲,正是台灣這代從政者最困難的兩個政治工程。這也是他十幾年來都在思考的問題。
柯建銘說,他遇到所有法官、律師和民間人士都會詢問「這樣可行嗎?」「陪審制可行嗎?還是參審制比較好?」絕非司法院講怎麼講,民進黨就怎樣。
柯建銘強調,民進黨當然有版本,認同行政院版的部分就支持。審判制度這個問題,光司法院與法務部就有不同意見,民進黨團還在端午節當天,從早上10時起討論了7小時半,進行內部整理,連名稱都改成「國民法官法」。這種調整行政院版草案的情形,比比皆是,因為民進黨團是相當民主化的。
柯建銘對李貴敏說,他不在意外界的攻擊,但必須回應所有人的看法。他說,對於所有人的經驗而言,判決書是非常重要的。他還是很敬重陪審支持者,乃至於許玉秀大法官。
但黨團的內部討論,是經過冗長的程序性處理,非他個人能夠獨斷。民進黨團內部是非常完整、民主化的機制,就連「國土計畫法」也是推翻掉行政院版本。他希望國民黨能夠學習民進黨這樣,認真、仔細地討論所有法案。
對於吳怡玎拿民進黨1999年的行動綱領來質疑。柯建銘說,當時就只是提出陪審的觀念,也沒實際內容;這是對抗國民黨威權時期的內亂外患罪,所以主張類似的審判要有各方面的代表。就是大家不斷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民主化,時空背景已完全不同。
柯建銘說,德國、丹麥、法國都是參審,而現在的「國民法官法」其實已經納入部分陪審的制度、內容,包括合議庭的組成、選任方式、卷證併送、證據調查等。這是大家努力在台灣找出能夠運作的制度,司法院、法務部也就彼此的矛盾、衝突,互相說服、妥協。
採取國民法官制會有成本的問題,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及法學教育,都要重新適應。陪審一樣有很大的成本,所有制度的改變一定衝擊、有成本,這不限定在金錢上。
柯建銘告訴賴香伶,有看過他們的版本,那就是鄭文龍第5次提出來的,但要納入「反滲透法」就有問題。陪審採取一致決,不要說被收買,而是涉及藍綠問題,即便證據齊全,只要1人反對就無罪,一定舉國嘩然。1個人可以反對9個人,這是少數綁架多數,可以施行這樣的制度嗎?
柯總召最後強調,民進黨虛心接受外界指教。民進黨團挑戰司法院、法務部的地方是外面看不到的,這是非常完整、充分討論的內部處理程序。希望大家共同面對即將啟動的改革。
影音:約12點21分開始
https://ivod.ly.gov.tw/Play/Full/12981/1M/
柯建銘總召對國民法官法的朝野協商發言節錄7/3
柯建銘總召告訴我,他在7月6日上午的總結更完整。確實是更完整地說明參審、陪審,以及實施兩制併行會有什麼後果。值得反覆閱讀、參考。
柯建銘在休息前再次總結,整整說超過30分鐘。
他說,到目前為止的討論是參審性質的國民法官,結果突然插入參審、陪審兩制並行會有什麼後果?他希望大家要有上位的思考,不要見樹不見林。
對於賴香伶又質疑1999年的民進黨行動綱領。柯建銘說,他在1993年進入立法院至今,從牙醫、法律素人仔細觀察,默默在練功;當在野黨時,就想著如何挑戰執政黨;當執政黨時,要如何捍衛執政的核心價值以及立場。所以他會鍛鍊自己,跳到另個思維,假如自己在相反的立場,該如何看待。
他過去是牙醫,現在是牙醫2.0,專門在「虎口拔牙」,就是挑戰國民黨。他強調,自己沒把握的,絕對不敢講。會注意若是施明德、陳水扁要怎麼說,隨時融入各種狀況,這是他的基本為政之道。
包括那天為了「農田水利法」,被人罵「沒有良心」。他都不以為意。他勉勵所有從政者都要這種健康心態,才能跳脫出來。
柯建銘說,這十幾年來都在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參與所有法案審查,總是抱持學習、謙虛的心情,不對就要問清楚。因為他們做的任何決定,都會影響到每個人。
他到日本請教過,遇到朋友、法律人或律師,都會詢問陪審制有辦法處理嗎?現在變成兩制並行,大家有辦法嗎?
他說,美國的陪審制,人民有選擇權。但台灣卻要強制這樣做,這是舉世首見的制度。到時候會出現職業法官、國民參審、陪審,全混在一起。這是司改會第5次突然提出來的版本,他當場就質疑,到底要主張內雙軌,或外雙軌?
柯建銘說,民進黨在野時,曾代表司改會提出很多版本;但最終仍須經立法院審查,不是人家拿什麼,我們就做什麼;當自己很重要,因為這是要負責的。
柯建銘說,美國的陪審制是保障財團,需要龐大的律師團,所以只占3%。大家要思考,台灣同時採取3種制度會怎樣?
首先是法官、檢察官的職權完全改變,訴訟策略完全改變。美國是有嚴格的刑事證據法則,也有量刑科罪準則、標準,台灣還沒有這種制度。
他說,許玉秀有送來刑事證據法則,但真的實施下,就是所有傳聞證據部不算,包括調查局、檢調的訊問統統不算,要在法庭講的才算。再來是量刑的準則,前司法院秘書長林錦芳在杜克大學就是研究這個,結果被黃國昌抹黑是抄襲,抑鬱而終。直接引進美國的制度,不會美國柑種在台灣成為枳?
柯建銘提醒,還包括不能上訴、沒有判決理由書,完全都是不同的套路。他一直思考不出來,台灣要怎麼來遂行這樣世界首創的併行制?
他指著現場曾為律師的法務部次長蔡碧仲、曾為法官的司法院秘書長林輝煌與刑事廳長、幾位律師立委,真的會這套嗎?全台灣最懂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的人叫做王兆鵬,但他出家為僧了。
這套制度,全台大法律系的教授沒有人可以解決,所有的法學教育都要重改。但這是如此攸關全民權益的制度,可以這樣隨意弄出來嗎?
柯建銘說,這是要對歷史負責的大事。現在要把美國的不成文法直接放到台灣實行,是法律體系要弄另一套邏輯,不但司法院不敢,法律學者也不敢。他請邱顯智好好思考,現在所有爭辯的重點,都是要負責的。他更質疑國民黨,怎麼立場跳來跳去。
他說,要是把「貪污治罪條例」、「反滲透法」所有爭議性的都列入陪審制,不要說法體系,只要從政治邏輯來看,光在藍綠對立下,一人說無罪就沒有罪,這舉國譁然!
柯建銘可以體會在野黨富有對抗民進黨的精神。民進黨當年也是對抗國民黨的觀審制,因為根本行不通。
他強調,台灣當代兩大最艱巨的政治工程,就是司法改革與修憲,其他都是枝節小事。這是影響整個國家的典章制度。所以他當年與馬英九訴訟時,只講捍衛憲政體制,終結特務治國。只是法務部發明了「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
柯建銘說,他40年來與陳菊(花媽)一樣,都在戰場不斷挑戰,思考國家要怎麼進步,現在走到這個最難的關卡。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只是說讓人民參與國民審判而已,到目前當還沒逾越分際,所以別說這是總統指示。這不是藍綠問題、不是上級交代的問題,而每個人要替自己負責的問題。
柯建銘舉例,當年許信良當年離開民進黨時說「同事們,我們再見了」。所以司改會的朋友,總是會再碰面的,因為在爭議的題目上有不同觀念,並不代表永遠變成敵人;過去與他們並肩作戰,他也非常激賞;但現在這種大制度,是無法接受他們的。
柯建銘說,未來彼此還是會再見。因為還有起訴狀一本,還有證據開釋三階段改為一階段。
柯建銘請大家想想,如果創造了一個世界獨一無二的制度,那大家不就是世界上頭腦最好的人?但大家還是要回到全民的立場、國家政策的角度來思考。兩制並行這種超變形的制度,居然是最後1個月才創造出來的。
這是在缺乏嚴格證據法則、沒有量刑標準下,要讓律師、法官及檢察官從一輩子學習的法學教育,突然放到另外一個「刑事訴訟法」下。
當然,就算不實施陪審,司法院也該思考證據法則與量刑標準,因為台灣要持續進步下去。
柯建銘說,蔡英文總統2016年講司法改革,大家拍手,因為人民認為我們要司法改革。但是這有個原點,「憲法」98條賦予法院的獨立性;假如有罪、無罪全給素人來判,有無違憲之虞?
柯建銘強調,民進黨希望能把「國民法官法」的每個細節做到很好,所以會在端午節時花7個半小時思考、辨證,決定最終版本。
他說,民進黨不是不願納入好的意見;但混合制就是整個鎖死而無法處理。在野黨因為要對司改團體有交代,所以不斷糾纏;但這裡是有錄影、錄音的,以後的人都會拿出來挑戰,大家可要想清楚了。
影音:10時32分開始到54分
https://ivod.ly.gov.tw/Play/Full/12983/1M/
——
全文取自媒體人曾韋禎臉書
#國民法官法
#國民參審
#蔡英文
#司法改革
#柯建銘
雙軌 多角度 切 斷 機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訂閱制】《蘋果》訂閱制隨想
**
先承認失誤。《蘋果新聞網》前期宣傳作業一再強調「以日收費」,我誤判了它們已預設了降低讀者「斷訂」的心理機制,真的採取「以日計價」,讓讀者不自覺地忽略續訂的「時間缺口」。
倒是《蘋果新聞網》公布的兩種訂閱周期的價格(月費120元,年費1152元),與我原先設想的較接近。我想,依黎智英的個性,會採取破壞性的訂價策略,在月費300元的市場行情中,訂下月費99元(每日3元)的標準。現在看來,月費有些誤差,年費1152元除以365天,則已接近每日3元(3.15元)。
當然,問題不在每日3元還是3.15元,月費99元還是120元;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免費」與「收費」的巨大鴻溝。360萬登錄會員,僅14萬人成為10元注冊會員;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的成長,在蘋果公布收費標準之後就停滯了,未來14萬人會有多少人轉換成月費年費會員,看來短期內並不樂觀。
往往,「免費」與「收費」的鴻溝,並不在於數額多寡,而在於心理門檻。14萬人(這些人已表明多少有閱讀蘋果的需求)真的在意每日3.15元嗎?答案是,也不是。
前陣子香蕉盛產時,上班的路上有人賣香蕉,一根一根賣,每根5元,買的人不多;我想,如果是免費,鐵定大家搶著拿。人們真的在意5元嗎?我想也未必,問題是,當產品或服務是免費時,消費者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先拿了再說;但只要它不是免費的,消費者就會反思:「我真的需要嗎?」
你真的需要《蘋果新聞網》嗎?沒有讀者普查,很難一概而論;但如果把《蘋果新聞網》的報導分為「軟性內容」與「硬性內容」,我想,很少有讀者願意為前者付費,畢竟這些只是可有可無的訊息。遺憾的是,目前看來,《蘋果新聞網》還持續在衝「軟性內容」的即時新聞數量;瑣碎、無聊、造作,有時已到了令人厭煩的地步。
無論《蘋果日報》或早前的《壹週刊》,壹傳媒的編輯手法,從來是把高雅與庸俗混為一鍋,以求得雅俗共賞的綜效。然而,這也是壹傳媒的品牌形象始終無法提升的原因;而這種品牌的價值感與信任感,正是訂閱制的核心。
美國知名的網路媒體BuzzFeed,同樣採取這種雙軌策略,在報導八卦內容的同時,還高薪禮聘了6位普立茲獎得主,專責製作深度調查報導。結果,在眾多主要媒體信任度調查中,竟排名倒數第二;最後,公司不得不選擇將新聞網站切割獨立。
其實,身邊很多朋友是從維持台灣媒體生態平衡的角度出發,而考慮訂閱《蘋果新聞網》。雖然他們也同樣不滿《蘋果新聞網》八卦、瑣碎、媚俗,甚至民粹,但卻認為,在政治環境日益極端化的台灣,無論如何需要一份政治上較勇敢、利益上較中立的《蘋果日報》。
在台灣特殊的政治時空下,《蘋果》的確是一個有趣的複合體,除了產品內容外,部分讀者與《蘋果新聞網》還有「情感認同」的關係。而「認同」,正是媒體贊助制的基礎,這是英國的《衛報》、台灣《報導者》等媒體的經營路線。當然,《蘋果》自己也很清楚這樣的關係,近日藉由香港的反中示威,大做訂閱宣傳,就是明證。
總體而言,加加減減,我對《蘋果新聞網》推訂閱制的前景並不感樂觀;回想過去一個月自己的閱讀情境,如果絕大多數的新聞,讀者只瀏覽標題而沒有點入閱讀的欲望,恐怕就很難進一步付費了。
**
ps.個人直覺觀點,留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