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
前一篇發表後過了兩週,期間收到了一些來訊,討論文中提及的商業模式。
很開心收到 feedback,尤其這些來訊真的非常用心討論,甚至有從我沒有著眼過的視角出發的,因此也帶給了我一些啟發。
很有趣的是,多半來訊的朋友並沒有開店或是創業的規劃,純粹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服飾經營,也就是一直以來我很鼓勵的事!
對話後我確信,只要經過簡單的思考,每一位消費者,都可以將自身所處、這個由資本主義架構出的生活看得更透徹。
要瞭解零售業的商業模式,我建議最好的自我訓練,就是假想自己加盟 7-ELEVEN。
想一下要開在哪裡,評估一下那個位置店租大概多少。
這個大小的 7-ELEVEN 大概需要幾個店員才能 cover 店務?要有多少品項才能讓店裡看起來有個樣子?
每天會有多少人流、產生多少消費、賺進多少營收?
為了賺進這些營收,各個品項的進貨要怎麼規劃?多久進貨一次?進貨成本多少?
然後算一下進貨賣貨這中間會不會賺,會賺的話,這叫毛利。
剛才說的店租,請店員的薪水,加盟金,另外再估一下水電費用,加起來,用毛利再給他扣下去,有餘,這就是淨利,沒有餘,那你虧損了,在思考怎麼提高銷售前得先想辦法週轉。
跟銀行借錢的話,貸多少、利率怎麼算、每個月還多少,貸到的資金要用在哪邊,補洞之外,拿來廣告,或是再進貨?
反正,怎麼想都想不完的。
-
我記得以前在 PTT 高談闊論時,會跟著一起罵代理商黑心。
引進某款商品,訂價比原產國貴了 30%,這黑店!
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先耐心做一下自我訓練,假想自己引進品牌來臺鋪貨,重複上述步驟,就可以知道這麼黑心是不是一定發大財!
搞不好大學就先來開店了 🎶
簡化模型,把一些變數固定,會讓卡關的點容易一些。
比如先把進貨量固定起來,把每個月要賣掉的數量固定起來,就可以很簡單看出你每一次進貨的投入跟 cash flow;
比如先把你手頭的資金固定起來,每個月能花的錢固定起來,每個月目標的盈利固定起來,就可以來反推【銷貨】【溢價】【利潤】的變化曲線。
你就會知道,定價策略跟進貨規模、銷貨週期、銷售模式都有很大的關係,定價高不代表黑,定價低也未必佛。
舉個例子,一個商品原產地零售價 $5,000,A 店進貨價 $2,000 賣 $5,500,B 店進貨價 $3,000 賣 $6,000,誰黑誰佛?
又,如果進貨價 $2,000 是一口氣得要下單一千件才有的 deal,C 店小量進貨價 $3,000、賣同原產地的 $5,000,然後跟客人調侃 A 店很黑,你會覺得有理嗎?
不過我的另一個心得是,會被罵黑的代理商/經銷商,很可能並沒有創造出自己所溢價的價值,在資訊如此透明、金流物流發達的網路世代,只是「把好東西帶進臺灣」這樣冠冕堂皇的說法,已經不足以支撐了。
零售價法ptt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11/3/n11631029.htm
今天朋友貼了這個連結給我,內容在說今年中國水果豐收,果農賣不掉,市民也吃不起的窘境。
超市水果一斤要10幾元,產地一斤只有兩三毛錢,但生產成本一斤要2元,一年下來果農都賠死了。
這種內容感覺是很熟悉,在台灣也可以常常看到這種類似的說法,我這幾年有經營出口到大陸的部分,更心有戚戚焉。
一箱6-10公斤的水果,在整櫃的模式下,從台灣運到中國的廣州去銷售一項的運銷成本在台幣220-270之間。
有時候運銷費用比貨品本身還貴。
從小三通過了廈門之後,要轉發到其他地方又是一個品質差、費用高的運輸成本,進入批發市場又有入場費、賣手費等各種費用。
這些費用不是只有台灣貨要這樣收,本土貨也一樣,這幾年大陸很流行蓋批發市場,因為經營批發市場的暴利引來了許多投資者的關注。
民眾買的價格高,在產地端的收購價卻連成本都不到,簡單來講就是兩個因素:
1. 農產品的運管銷成本過高,由落後的運銷、分銷體系所影響。
2. 過量的供應,導致供過於求,為了使生鮮農產品迅速走貨,而使零售價偏低,擠壓收購價。
這兩個問題,在每一個國家都會遇到,但也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面對跟改善。
以中國大陸的狀況,這兩個問題還要折騰很久,哪以台灣呢?
台灣當然也是一樣,台灣根本就不關心農產運管銷的改善,效率與成本的下降等方面的問題,台灣主管機關注重的只有福利政策,不管是藍營還是綠營都沒有長遠的產業政策,只有買票式的福利政策。
八年前藍營執政,執政黨立委就喊要增加老農津貼,八年後綠營執政,綠營立委就喊要增加老農津貼,今年選舉年更是加碼到未來整合年金要領到15000,藍營甚至還有胎死腹中的整合年金未來領到20000的方案,垃圾不分藍綠,政策性買票也是。
老農津貼已經是最畸形的暫行制度,一個月繳78元,繳15年才繳了1.4萬,之後可以月領7256,一個月繳78元,15年就可以退休然後領月繳的93倍,這個制度不夠畸形嗎?
真的不夠畸形,所以還要加碼,執政黨高喊年金改革,怎麼不敢面對這一年五百多億的錢坑?還說要加碼,當錢都拿去做福利,怎麼會有產業的提升?
世界各國的農業都脫離不了政府的關注與補貼,但補貼下去是過的又老又窮,還是農業工作者收入高,生活好?
日本也是農業補貼大國,但日本的農業工作者平均年薪高過平均年收兩百多萬日幣,人家的農業工作者是真的老,但可是很有錢。
現在已經不是戰後那種農產品供應量不足的年代,但還是有許多農經學者用生產的觀點在看產銷,現在是供給過剩、供給多元、替代多元的年代,是需求來決定價格。
是由末端賣不賣的動、有多少的需求量,再扣掉營銷、運銷等成本,來決定產品在產地的收購價。
執政者沒辦法改善前面兩個關鍵問題,增加生產者的收益,只能廣發補貼、津貼等買票性政策,這點在多年的政黨輪替後,證明兩邊一樣的無能。
不對,民進黨厲害一點,誰敢批評政府,就是假消息,甚至會派1450圍剿你,然後ptt製作假消息,網路蟑螂大量分享引用。
Ptt最近掃了快3000個蟑螂帳號,一定是剛好,剛好這些都支持執政黨,這些帳號一定是中國網軍入侵的反串。
零售價法ptt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幾天我可以深深的體會為什麼1450堅持要用非廣告的形式,因為在ptt沒有人是這些不知道哪來的網軍的對手。
這幾天我在ptt八卦版被瘋狂罵,其實我也沒有很在意,但我覺得真正受影響的是這些合作社,如果一般人接受了這些網軍的怪觀念,但受害的真的就是那些在產地協助農民供銷的合作社。
昨天一名網友asune0116還貼出了一個懶人包,結果蔡易餘被讚爆,我被罵翻,這個id,以前才被賣掉,是一個乾淨上站次數可以貼文又不像新手的帳號,在網路上可以喊價賣5800元,賣出多少我不知道,但誰會想花那麼多錢去買這個ID做操作呢?
有沒有可能是農委會派來的?我不知道,因為他自己不講沒人會知道,但農委會1450的標案提供了這樣操作的合理性跟可能性,這個非廣告的形式就讓他們可以做這些操作。
更何況現在連106年的案子,都已經完成的案子農委會死活不肯交出結案報告,而這108年的案子裡面還加入了一個保密條款,要保護這些執行小編任務的人,請問你如果是認真做事,專心闢謠執行這份工作,有什麼好擔心的?此地無銀三百兩?
所以這1450以非廣告的部分搞ptt這種惡劣的網路操作時,根本沒人管的動它,這也難怪農委會要放進1450非廣告的部分。
再來既然這位H網友能提出三月的資料來質疑當然是好事,但為什麼之前不拿出來,被糾正之後才拿出來,難道你批評人家三月中收的價格卻用人家在一二月賣出的均價這要合理嗎?
億鑫他怎麼收,怎麼賣,我也不清楚,每個合作社有他通路的模式,我在這裡把一般狀況說明一下,各位就自己判斷,但這位H先生雖然說自己是農民、自產自銷等,但他對於這個體系的陌生,陌生到很奇怪,合作社是農企業?
那張單據可以說明一件事,這個農民的貨是以小貨車的形式,載到億鑫,也就是以總貨的概念載到億鑫,經過初級的分選,一共選出32苔上果,兩苔中果,兩苔下果。
最後拿到那些錢,在那條縣道162上面,有很多的苔仔場,農民可以自由問每一家現在大概收多少,並沒有一定要交億鑫。
總貨的價格本來就不高,難道今天分級不用錢嗎?如果你今天自己分級自己裝箱,再送農會出,價格當然不同。
而收進來的貨還沒有分品規,還要再分級一次,要分什麼呢?
鳳梨並不是都一樣大小,大小從大到小分為5到10頭或更小,5頭就是1顆約2公斤,6頭就是一顆約1.6公斤,10頭大概是一顆約1公斤。
不同的大小又有不同的價錢,外銷的規格主要是拿678頭,五頭的貿易商不要,頂多放一點不能放太多,五頭的零售價太高,末端很難賣。
本土的市場要賣小顆的,8、9、10、11以下的適合在本土賣,所有要挑規格。
農民收過來的熟度也不同,送批發市場也不要過熟的,過熟的要打掉。
運到台北的批發市場賣,一箱箱子加運費扣管理費大概要抓70-80左右。
從這些販售資料可以看到億鑫的價格一公斤是19元,也就是一箱在266左右,扣掉運銷的費用大約在180-190之間。
14公斤就是23.3台斤,也就是一台斤是大約是7.7-8.1元左右,那麼他一斤5元收總貨,然後貨進來要先品質分級、然後要熟度分級、大小分級、裝箱安排運輸、耗損、合作社場的營運費用,以及他的利潤,那麼他一斤賺3元這樣是暴利嗎?
很多成本是固定成本,紙箱、運費、人工這些費用不會因為你水果便宜就收低一點。
更何況一個月走共同運銷才25噸就說明他沒有很多量進去,這個農友的單據8000多斤,快5噸,難道一個包裝場一個月才做5台小貨車嗎? 一天就不止做五台了。
一個做鳳梨為主的合作社如果一個月只做25噸,一個月只賺13萬的收入,怎麼去維持一個合作社場的運作呢?
我知道憶鑫這陣子外銷報多少,我也很猶豫要不要講這種事,公開講這種事在商業上不道德,但不講的話,這種惡劣的事情還有搞多久?
所以我含蓄的提一下,億鑫外銷之前報出來的價格比剛剛提到的一斤7.7-8.1元還低一些,現在怎樣我不清楚,報價是一週前的事情。
那億鑫一斤收5元的總貨,經過各種處理之後,部分較好的走共同運銷賣7.7-8.1元,外銷又比內銷低一些,他有沒有賺暴利,你可以自己判斷。
但惡劣是這名號稱農民的H姓網友,如果你真的從事農業,你就不可能不知道總貨價跟市場批發價的差別,不可能不知道從產地到批發市場還要箱子、運費、管理費等費用,用總貨價跟市場批發價之間的差異,來引起外行人的反感,卻對集理貨、運銷成本的中間成本完全陌生。
內容不提到任何跟產銷實務有關的東西,然後就是極盡能事的抹黑,連張花冠都跟我有關係,哪怎麼不乾脆說鳳梨盤價太低是因為嘉義只有一種規定?
我也奉勸各位粉絲,我講的是以一個農產運銷工作者的經驗推估,實際怎麼還是會存在著些許差異,也有可能不夠精確,所以我也沒辦法為億鑫的商業行為做保證,我只是說出我的看法,你們自己可以評斷合不合理。
很多在產地協助運銷的合作社都很認真的為農民服務,但我不解的是只要產銷失衡這些合作社就變成剝削的菜蟲、果菜。
但誰又有看到他們為了農民把貨收下來,最後賣不掉,倒掉、埋掉的辛酸?
我也可以不用理那些根本不進入狀況的ptt文,但我覺得這些文讓一般人對於產銷有錯誤的認知,即使我出來回應會受到鋪天蓋地的圍剿,我還是出來回應。
但我的聲音跟能量還是遠遠不如1450,看到這種用總貨到批發價的價差,而完全不管中間所有管銷成本的文章,就是污名化農產運銷工作者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