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最偉大結局:101部完整片單】
.
美國紐約雜誌旗下網站《Vulture》近期集結了12位電影記者、影評人,選出了影史101部最佳電影結局。在評選之中,他們考量了作品的多元性,確保不過度集中於特定導演之作,也在類型、題材與產地進行分配(不過最後依然是以英語片為最大宗)。至於「結局」的定義,可能是最後一個鏡頭,也可能是最後一個片尾段落。
.
華語片在這份名單也有所斬獲,排名由後至前分別是李安《色,戒》(38名)、陳可辛《甜蜜蜜》(34名)、王家衛《花樣年華》(22名)。亞洲電影名次最前的則是奉俊昊的《非常母親》。也有多部2020年的新片獲得青睞,包括《醉好的時光》(93名)、《女畫家與偷畫賊》(89名)、《教父III》導演剪輯版(24名)。
.
每部被選入的電影都有專文介紹說明入選原因,在《色,戒》的部分,影評人安潔莉卡.潔德.巴斯汀(Angelica Jade Bastién)提到《斷背山》原本也獲得討論,但《色,戒》片末易先生的那顆鏡頭(未免暴雷,就不透露),實在對她而言更具力道。
.
若欲知詳情,可至《Vulture》官網參考詳情:
https://www.vulture.com/article/the-101-best-movie-endings-of-all-time-ranked.html
.
.
完整名單如下:
▅▅▅▅▅▅▅▅▅▅▅▅▅▅▅▅▅▅▅
(101)《楊朵 Yentle》(1983)
(100)《灰熊人 Grizzly Man》(2005)
(99)《沙漠之心 Desert Hearts》(1985)
(98)《我們 Us》(2019)
(97)《大幻影 The Grand Illusion》(1937)
(96)《閃亮的馬鞍 Blazing Saddles》(1974)
(95)《麥基與尼基 Mikey and Nicky》(1976)
(94)《姐妹情仇 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1962)
(93)《醉好的時光 Another Round》(2020)
(92)《巴西 Brazil》(1985)
(91)《愛戀風塵 High Tide》(1987)
(90)《榮耀之役 Lagaan》(2001)
●
●
(89)《女畫家與偷畫賊 The Painter and the Thief》(2020)
(88)《懸崖上的野餐 Picnic at Hanging Rock》(1975)
(87)《媽媽咪呀!回來了 Mamma Mia: Here We Go Again》(2018)
(86)《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1948)
(85)《牧師的最後誘惑 First Reformed》(2018)
(84)《怪胎 Freaks》(1932)
(83)《刑與愛的邊緣 Clemency》(2019)
(82)《仲夏夜玫瑰 Eve’s Bayou》(1997)
(81)《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
●
●
(80)《著魔 Possession》(1981)
(79)《贗品 F for Fake》(1973)
(78)《最後迪斯可 The Last Days of Disco》(1998)
(77)《迷失之地 Losing Ground》(1982)
(76)《傾聽我的聲音 Sound of My Voice》(2011)
(75)《發暈 Moonstruck》(1987)
(74)《惡棍特工 Inglourious Basterds》(2009)
(73)《螢火蟲之墓 Grave of the Fireflies》(1988)
(72)《搭便車的人 The Hitch-Hiker》(1953)
(71)《隱藏攝影機 Caché》(2005)
●
●
(70)《美國風情畫 American Graffiti》(1973)
(69)《無知時刻 A Moment of Innocence》(1996)
(68)《深入絕地 The Descent》(2005)
(67)《變調搖滾樂 Gimme Shelter》(1970)
(66)《蘭花賊 Adaptation》(2002)
(65)《視差 The Parallax View》(1974)
(64)《鋼琴師與他的情人 The Piano》(1993)
(63)《異教徒 The Wicker Man》(1975)
(62)《顛父人生 Toni Erdmann》(2016)
(61)《社群網戰 The Social Network》(2010)
●
●
(60)《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Waltz with Bashir》(2008)
(59)《頂尖對決 The Prestige》(2006)
(58)《北非諜影 Casablanca》(1943)
(57)《郎心如鐵 A Place in the Sun》(1951)
(56)《厄夜叢林 The Blair Witch Project》(1999)
(55)《末路狂花 Thelma & Louise》(1991)
(54)《捉神弄鬼 Death Becomes Her》(1992)
(53)《芬妮與亞歷山大 Fanny and Alexander》(1983)
(52)《天國與地獄 High and Low》(1963)
(51)《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Moonlight》(2016)
●
●
(50)《撫養亞利桑那 Raising Arizona》(1987)
(49)《神秘失蹤 The Vanishing》(1988)
(48)《歡迎光臨奇幻城堡 The Florida Project》(2017)
(47)《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
(46)《不羈夜 Boogie Nights》(1997)
(45)《性昏迷 Bad Timing》(1980)
(44)《無為而治 Being There》(1979)
(43)《千金小姐 The Heiress》(1949)
(42)《美好的星期五 The Long Good Friday》(1980)
(41)《大樹之歌The World of Apu》(1959)
●
●
(40)《萬世魔星 Monty Python’s Life of Brian》(1979)
(39)《大淘金 The Italian Job》(1969)
(38)《色,戒 Lust, Caution》(2007)
(37)《驚悚末日 Melancholia》(2011)
(36)《天涯芳蹤 Morvern Callar》(2002)
(35)《地方英雄 Local Hero》(1983)
(34)《甜蜜蜜 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1996)
(33)《焦點新聞 Z》(1969)
(32)《法櫃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
(31)《城市之光 City Lights》(1931)
●
●
(30)《正義難伸The Thin Blue Line》(1988)
(29)《納許維爾 Nashville》(1975)
(28)《彗星美人 All About Eve》(1950)
(27)《鳥 The Birds》(1963)
(26)《搜索者 The Searchers》(1956)
(25)《25小時 25th Hour》(2002)
(24)《馬里奧普佐的教父,尾聲:麥克柯里昂之死 Mario Puzo’s The Godfather, Coda: The Death of Michael Corleone》(2020)
(23)《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1945)
(22)《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2000)
(21)《揚帆 Now, Voyager》(1942)
●
●
(20)《基督的最後誘惑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98)
(19)《新娘不是我 My Best Friend’s Wedding》(1997)
(18)《驚爆點 Point Break》(1991)
(17)《愛在日落巴黎時 Before Sunset》(2004)
(16)《烈火悍將 Heat》(1995)
(15)《珍妮德爾曼 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1975)
(14)《橄欖樹下的情人 Through the Olive Trees》(1994)
(13)《殺人一舉 The Act of Killing》(2012)
(12)《突變第三型 The Thing》(1982)
(11)《穆荷蘭大道 Mulholland Drive》(2001)
●
●
(10)《燃燒女子的畫像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2019)
(9)《孤獨地方 In a Lonely Place》(1950)
(8)《大開眼戒 Eyes Wide Shut》(1999)
(7)《八又二分之一 8 1/2》(1963)
(6)《回不去的時光 Phoenix》(2014)
(5)《熱情如火 Some Like It Hot》(1959)
(4)《狂宴 Big Night》(1996)
(3)《非常母親 Mother》(2009)
(2)《黑獄亡魂 The Third Man》(1949)
(1)《軍中禁戀 Beau Travail》(1999)
▅▅▅▅▅▅▅▅▅▅▅▅▅▅▅▅▅▅▅
.
.
(附圖來自《Vulture》,插畫家為James Clapham。)
雷普利小姐結局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尋找戀人的悲劇】
稍微看過歐·亨利作品的人,大概都知道他的故事結局,往往都出人意料─哪怕你已經清楚這點,還是很難在下一篇提前猜到答案。
這部〈帶傢俱出租的房間〉也是這樣的故事,以神秘感鋪墊,最終卻帶出了無比巧合的愛情悲劇。
一起來看看這部短篇吧。
-
帶傢俱出租的房間 / 歐·亨利
在紐約西區南部的紅磚房那一帶地方,絕大多數居民都如時光一樣動盪不定、遷移不停、來去匆匆。正因為無家可歸,他們也可以說有上百個家。他們不時從這間客房搬到另一間客房,永遠都是那麼變幻無常——在居家上如此,在情感和理智上也無二致。他們用爵士樂曲調唱著流行曲「家,甜美的家」;全部家當用硬紙盒一拎就走;纏緣於闊邊帽上的裝飾就是他們的葡萄藤;拐杖就是他們的無花果樹。
這一帶有成百上千這種住客,這一帶的房子可以述說的故事自然也是成百上千。當然,它們大多乾癟乏味;不過,要說在這麼多漂泊過客掀起的餘波中,找不出一兩個鬼魂,那才是怪事哩。
一天傍晚,有個青年男子,在這些崩塌失修的紅磚大房中間轉悠尋覓,挨門挨戶按鈴。在第十二家門前,他把空盪盪的手提行李放在臺階上,然後揩去帽沿和額頭上的灰塵。門鈴聲很弱,好像傳至遙遠、空曠的房屋深處。
這是他按響的第十二家門鈴。鈴聲響過,女房東應聲出來開門。她的模樣使他想起一隻討厭的、吃得過多的蛆蟲。它已經把果仁吃得只剩空殼,現在正想尋找可以充饑的房客來填充空間。
年輕人問有沒有房間出租。
「進來吧,」房東說。她的聲音從喉頭擠出,嘎聲嘎氣,好像喉嚨上繃了層毛皮。「三樓還有個後間,空了一個星期。想看看嗎?」
年輕人跟她上樓。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一線微光,緩和了過道上的陰影。他們不聲不響地走著,腳下的地毯破爛不堪,可能連造出它的織布機,都要詛咒說這不是自己的產物。它好像已經植物化了,已經在這惡臭、陰暗的空氣中退化成茂盛滋潤的地衣,或滿地蔓延的苔蘚,東一塊西一塊,一直長到樓梯上,踩在腳下像有機物一樣黏糊糊的。樓梯轉角處牆上都有空著的壁龕。它們裡面也許曾放過花花草草。果真如此的話,那些花草已經在污濁骯髒的空氣中死去。壁龕裡面也許曾放過聖像,但是不難想像,黑暗之中大大小小的魔鬼早就把聖人拖出來,一直拖到下面某間客房那邪惡的深淵之中去了。
「就是這間,」房東說,還是那副毛皮嗓子。「房間很不錯,難得有空的時候。今年夏天這兒還住過一些特別講究的人哩——從不找麻煩,按時付房租。自來水在過道盡頭。斯普羅爾斯和穆尼住了三個月。她們演過輕鬆喜劇。佈雷塔·斯普羅爾斯小姐——也許你聽說過她吧——喔,那只是藝名兒——就在那張梳粧檯上邊,原來還掛著她的結婚證書哩,鑲了框的。煤氣開關在這兒,瞧這壁櫥也很寬敞。這房間人人見了都喜歡,從來沒長時間空過。」
「你這兒住過很多演戲的?」年輕人問。
「他們這個來,那個去。我的房客中有很多人在演出界幹事。對了,先生,這一帶劇院集中,演戲的人從不在一個地方長住。到這兒來住過的也不少。他們這個來,那個去。」
他租下了房間,預付了一個星期的租金。他說他很累,想馬上住下來。他點清了租金。她說房間早就準備規矩,連毛巾和水都是現成的。房東走開時,——他又——已經是第一千次了——把掛在舌尖的問題提了出來。
「有個姑娘——瓦西納小姐——埃盧瓦絲·瓦西納小姐——你記得房客中有過這人嗎?她多半是在臺上唱歌的。她皮膚白嫩,個子中等,身材苗條,金紅色頭髮,左眼眉毛邊長了顆黑痣。」
「不,我記不得這個名字。那些搞演出的,換名字跟換房間一樣快,來來去去,誰也說不準。不,我想不起這個名字了。」
不。總是不。五個月不間斷地打聽詢問,千篇一律地否定回答。已經花了好多時間,白天去找劇院經理、代理人、劇校和合唱團打聽;晚上則夾在觀眾之中去尋找,名角兒會演的劇院去找過,下流污穢的音樂廳也去找過,甚至還害怕在那類地方找到他最想找的人。他對她獨懷真情,一心要找到她。他確信,自她從家裡失蹤以來,這座水流環繞的大城市,一定把她蒙在了某個角落。但這座城市就像一大團流沙,沙粒的位置變化不定,沒有基礎,今天還浮在上層的細粒到了明天就被淤泥和黏土覆蓋在下面。
客房以假惺惺的熱情迎接新至的客人,像個暗娼臉上堆起的假笑,紅中透病、形容枯槁、馬馬虎虎。破舊的傢俱、破爛綢套的沙發、兩把椅子、窗戶間一碼寬的廉價穿衣鏡、一兩個燙金像框、角落裡的銅床架——所有這一切折射出一種似是而非的舒適之感。
房客懶洋洋地半躺在一把椅子上,客房則如巴比倫通天塔的一個套間,儘管稀裡糊塗扯不清楚,仍然竭力把曾在這裡留宿過的房客分門別類,向他細細講來。
地上鋪了一張雜色地毯,像一個豔花盛開的長方形熱帶小島,四周是骯髒的墊子形成的波濤翻滾的大海。用灰白紙裱過的牆上,貼著緊隨無家可歸者四處漂流的圖畫——「胡格諾情人」、「第一次爭吵」、「婚禮早餐」、「泉邊美女」。壁爐爐額的樣式典雅而莊重,外面卻歪歪斜斜扯起條花哨的布簾,像舞劇裡亞馬遜女人用的腰帶。爐額上殘留著一些零碎物品,都是些困居客房的人,在幸運的風帆把他們載到新碼頭時拋棄不要的東西——一兩個廉價花瓶,女演員的畫片,藥瓶兒,殘缺不全的撲克紙牌。
漸漸地,密碼的筆形變得清晰可辨,前前後後居住過這間客房的人留下的細小痕跡所具有的意義也變得完整有形。
梳粧檯前那片地毯已經磨得只剩麻紗,意味著成群的漂亮女人曾在上面邁步。牆上的小指紋表明小囚犯曾在此努力摸索通向陽光和空氣之路。一團濺開的汙跡,形如炸彈爆炸後的影子,是杯子或瓶子連同所盛之物一起被砸在牆上的見證。穿衣鏡鏡面上用玻璃鑽刀歪歪扭扭地刻著名字「瑪麗」。看來,客房留宿人——也許是受到客房那俗豔的冷漠之驅使吧——曾先先後後在狂怒中輾轉反側,並把一腔憤懣傾泄在這個房間上。傢俱有鑿痕和磨損;長沙發因凸起的彈簧而變形,看上去像一頭在痛苦中扭曲的痙攣中被宰殺的可怖怪物。另外某次威力更大的動盪,砍去了大理石壁爐額的一大塊。地板的每一塊拼木各自構成一個斜面,並且好像由於互不干連、各自獨有的哀怨而發出尖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些把所有這一切惡意和傷害施加於這個房間的人,居然就是曾一度把它稱之為他們的家的人;然而,也許正是這屢遭欺騙、仍然盲目保持的戀家本性,以及對虛假的護家神的憤恨點燃了他們胸中的沖天怒火。一間茅草房——只要屬於我們自己——我們都會打掃、妝點和珍惜。
椅子上的年輕人任這些思緒繚繞心間,與此同時,樓中飄來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聲音和氣味。他聽見一個房間傳來吃吃的竊笑和淫蕩放縱的大笑;別的房間傳來獨自咒駡聲,骰子的格格聲,催眠曲和嗚嗚抽泣;樓上有人在興致勃勃地彈班卓琴。不知什麼地方的門砰砰嘭嘭地關上;架空電車不時隆隆駛過;後面籬牆上有隻貓在哀叫。他呼吸到這座房子的氣息。這不是什麼氣味兒,而是一種潮味兒,如同從地窖裡的油布和朽木混在一起蒸發出的黴臭。
他就這樣歇在那兒,突然,房間裡充滿木犀草濃烈的芬芳。它乘風而至,鮮明無誤,香馥沁人,栩栩如生,活脫脫幾乎如來訪的佳賓。年輕人忍不住大叫:「什麼?親愛的?」好像有人在喊他似地。他然後一躍而起,四下張望。濃香撲鼻而來,把他包裹其中。他伸出手臂擁抱香氣。刹那間,他的全部感覺都給攪混在一起。人怎麼可能被香味斷然喚起呢?喚起他的肯定是聲音。難道這就是曾撫摸、安慰過他的聲音?
「她在這個房間住過,」他大聲說,扭身尋找起來,硬想搜出什麼徵跡,因為他確信能辨認出屬於她的、或是她觸摸過的任何微小的東西。這沁人肺腑的木犀花香,她所喜愛、唯她獨有的芬芳,究竟是從哪兒來的?
房間只馬馬虎虎收拾過。薄薄的梳粧檯桌布上有稀稀拉拉五六個髮夾——都是些女性朋友用的那類東西,悄聲無息,具有女性特徵,但不標明任何心境或時間。他沒去仔細琢磨,因為這些東西顯然缺乏個性。他把梳粧檯抽屜搜了個底朝天,發現一條丟棄的破舊小手絹。他把它蒙在臉上,天芥菜花的怪味刺鼻而來。他順手把手絹甩在地上。在另一個抽屜,他發現幾顆零星紐扣,一張劇碼表,一張當鋪老闆的名片,兩顆吃剩的果汁軟糖,一本夢釋書。最後一個抽屜裡有一個女人用的黑緞蝴蝶髮結。他猛然一楞,懸在冰與火之間,處於興奮與失望之間。但是黑緞蝴蝶髮結也只是女性莊重端雅、但不具個性特徵的普通裝飾,不能提供任何線索。
隨後他在房間裡四處搜尋,像一條獵狗東嗅西聞,掃視四壁,趴在地上仔細查看拱起的地氈角落,翻遍壁爐爐額和桌子、窗簾和門簾、角落裡搖搖欲墜的酒櫃,試圖找到一個可見的、但他還未發現的跡象,以證明她就在房間裡面,就在他旁邊、周圍、對面、心中、上面,緊緊地牽著他、追求他,並通過精微超常的感覺向他發出如此哀婉的呼喚,以至於連他愚鈍的感覺,都能領悟出這呼喚之聲。他再次大聲回答「我在這兒,親愛的!」然後轉過身子,一片漠然,因為他在木犀花香中還察覺不出形式、色彩、愛情和張開的雙臂。唔,上帝啊,那芳香是從哪兒來的?從什麼時候起香味開始具有呼喚之力?就這樣他不停地四下摸索。
他把牆縫和牆角掏了一遍,找到一些瓶塞和煙蒂。對這些東西他不屑一顧。但有一次他在一折地氈裡發現一支抽了半截的紙雪茄,鐵青著臉使勁咒了一聲,用腳後跟把它踩得稀爛。他把整個房間從一端到另一端篩了一遍,發現許許多多流客留下的無聊、可恥的記載。但是,有關可能曾住過這兒的、其幽靈好像仍然徘徊在這裡的、他正在尋求的她,他卻絲毫痕跡也未發現。
這時他記起了女房東。
他從幽靈縈繞的房間跑下樓,來到透出一縫光線的門前。
她應聲開門出來。他竭盡全力,克制住激動之情。
「請告訴我,夫人,」他哀求道,「我來之前誰住過那個房間?」
「好的,先生。我可以再說一遍。以前住的是斯普羅爾斯和穆尼夫婦,我已經說過。佈雷塔·斯普羅爾斯小姐,演戲的,後來成了穆尼夫人。我的房子從來聲譽就好。他們的結婚證都是掛起的,還鑲了框,掛在釘子上——」
「斯普羅爾斯小姐是哪種女人——我是說,她長相如何?」
「喔,先生,黑頭發,矮小,肥胖,臉蛋兒笑嘻嘻的。他們一個星期前搬走,上星期二。」
「在他們以前誰住過?」
「嗨,有個單身男人,搞運輸的。他還欠我一個星期的房租沒付就走了。在他以前是克勞德夫人和她兩個孩子,住了四個月;再以前是多伊爾老先生,房租是他兒子付的。他住了六個月。都是一年以前的事了,再往以前我就記不得了。」
他謝了她,慢騰騰地爬回房間。房間死氣沉沉。曾為它注入生機的香氣已經消失,木犀花香已經離去,代之而來的是發黴傢俱老朽、陳腐、凝滯的臭氣。
希望破滅,他頓覺信心消失殆盡。他坐在那兒,呆呆地看著噝噝作響的煤氣燈的黃光。稍許,他走到床邊,把床單撕成長條,然後用刀刃把布條塞進門窗周圍的每一條縫隙。一切收拾得嚴實緊紮以後,他關掉煤氣燈,卻又把煤氣開足,最後感激不盡地躺在床上。
按照慣例,今晚輪到麥克庫爾夫人拿罐子去打啤酒。她取酒回來,和珀迪夫人在一個地下幽會場所坐了下來。這是房東們聚會、蛆蟲猖獗的地方。
「今晚我把三樓後間租了出去,」珀迪夫人說,杯中的酒泡圓圓的。「房客是個年輕人。兩個鐘頭以前他就上床了。」
「呵,真有你的,珀迪夫人,」麥克庫爾夫人說,羨慕不已。「那種房子你都租得出去,可真是奇跡。那你給他說那件事沒有呢?」她說這話時悄聲細語,嘎聲啞氣,充滿神秘。
「房間裡安起了傢俱嘛,」珀迪夫人用她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說,「就是為了租出去。我沒給他說那事兒,麥克庫爾夫人。」
「可不是嘛,我們就是靠出租房子過活。你的生意經沒錯,夫人。如果知道這個房間裡有人自殺,死在床上,誰還來租這個房間呢。」
「當然嘛,我們總得活下去啊。」珀迪夫人說。
「對,夫人,這話不假。一個星期前我才幫你把三樓後間收拾規矩。那姑娘用煤氣就把自己給弄死了——她那小臉蛋兒多甜啊,珀迪夫人。」
「可不是嘛,都說她長得俏,」珀迪夫人說,既表示同意又顯得很挑剔。「只是她左眼眉毛邊的痣長得不好看。再來一杯,麥克庫爾夫人。」
雷普利小姐結局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位美國自由派媒體人范琪斐小姐
"個人看法"是當你用一種高高在上的進步態度教訓台灣人的時候,可以好好認識一下台灣現況嗎?
在公視上公開抹黑1450後,范發文驚呼:原來意思不是這樣啊我嚇了一跳
其實不只妳嚇了一跳,全台灣對於來台募款還有主持多個節目的美國媒體人,竟是這種無知素質,都嚇了一跳
不過1450們應該不會在意,因為更兇猛的抹黑攻擊都承受過了
不過我們覺得范琪斐妳最該好好道歉的,是汪浩老師本人,因為妳拿自己的無知誤解與刻板印象,用一個十分武斷當場駁斥的方式,在全國觀眾面前推翻糾正汪浩的看法,這實在不是一個成熟媒體人該有的素質
我想"錯了就好好公開道歉",應該也是自由派的價值排序之一
當然本篇不只是想酸某個美國人,分享幾篇精彩評論
=====================================================
富察:
公視找汪浩和范琪斐對談,討論美國大選真是太精彩了,非常推薦大家看。無疑公視是特別安排的,從而製造出衝突的話題、引發大家去思辨。因為前者是知識界裡罕見的、敢於明確而清晰表達自己支持川普立場的「川粉」,後者則是知識界主流的、以批判川普而證明自己很正確和進步的「川黑」。
我最晚看到半夜三點,看完後一直擺脫不掉汪浩一個人「孤軍奮戰」般,在范琪斐和九個公民代表的大致接近的意見和觀點所包圍的意象。
有些公民代表的發言,並非特別表態自己支持誰,反而是不表態,我一時無法判斷他們是真的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還是有些世故,不願意明確說出來。故八旗的家軒一開場就說「我覺得川普糟糕透了」,如此清晰的立場,我反而很讚嘆。果然有八旗旗主的鮮明風格。
但汪浩表情堅毅,眼神明確。公視的燈光打得非常好,在凸顯出汪浩用準確的概念、嚴密的邏輯而得出堅信不移的結論之同時,也凸顯出范琪斐氾濫的情緒、邏輯和論證的缺乏,隨機的插話和記憶的空白。
畫面給我強烈的感覺,就是一個孤獨的勇士,但以堅定的信仰和強大的邏輯、事實和思辨力為武器,從而輕鬆殺出重圍。
我自己毫無疑問是川粉,雖然我支持川普的理由,既非他對台灣有多好,也非他對中國有多壞。
大部分堅定不移支持川普的人,主要因為他反中;而大部分勉勉強強、「含淚支持」川普的人,主要因為他對台友善。但事實上,正如劉仲敬和閻學通所說,川普連任反而很可能對中國更好。這兩位都是八旗的作者,各位可以去搜尋他們的觀點。
我是川粉,主要是因為他常常提及的order and law 。古典自由主義者信奉這個世界需要一個由德性支配的秩序,而我判斷認為川普或許不自主的契合了這個「歷史演化內在的動能」。
換一句大白話,就是我認為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是比較好的(至少從二十世紀至今),而民主黨和拜登所代表的集團,無法維繫這個秩序,反而使美國衰弱。而一旦美國真的喪失了這個世界霸主的角色,對台灣肯定是不利的。從目前川普的各種政策看,包括蓋牆、加強州權、減稅、全球產業鏈重組、強調信仰、和金小胖直接見面談、把大使館搬到耶路撒冷,無論是內政和外交,都符合這個最根本的美國秩序原則。
保守主義者是沈默的,他們憑藉常識,也不反對理性。他們有信仰(不一定是宗教層面),但也不反對改變。汪浩應該屬於這種人。
https://reurl.cc/N6OadQ
===============================
恕我無法支持:
范女士方才發了一篇很長的文,談新聞媒體的信用、查證的功夫,以及網軍的定義。
第一點,范女士聲稱新聞媒體有信用度,但現在會碰到一些人片面否定他人的信用,這種不信任會導致媒體信用被打亂、破壞。
然而信用本來就是每個人的經驗累積而成,如果有人宣稱某A沒信用,A的信用就真的崩跌了,那通常是A的信用並不佳,而不是抹黑導致的。
經得起考驗才叫信用,不是你自吹自擂從業多久就有。
第二點,范女士說了一長串的查證功夫,但從「1450」一詞的使用,顯示他完全沒有查證該詞的使用脈絡。范女士在文末也承認,自己是被汪浩先生指教後才知道「1450」現在的通用含義。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希望不要只是嘴上反省。
第三點,范女士談了他對網軍的定義,很遺憾再次暴露他對網路文化的見識極為鄙陋。范女士所談的網軍,只是眾多組織性網路操作手法的一小塊,俗稱「水軍」,主要是利用大量留言灌水影響輿論。
網軍看似神秘,其實各國談論網路操作、網路行銷的書籍汗牛充棟,水軍只是一小塊。傳統報章論戰轉移到網路上,加以組織性的行銷,也是一種網軍作為,但范女士一無所知。
除了發文、回文的基礎操作,資料分析、駭客活動、網路規則制定(不論是編碼或論壇版規)更是網軍的重要工作。
那就更別談馬其頓網軍、俄羅斯網軍、中國網軍等不同網軍在各國民主選舉中扮演的角色了,范女士連基礎認知都沒有,談何查證?
范女士想用網路做新聞媒體,這樣的出發點應該是善意的,但知識儲備不足、也不熟悉網路,以專業新聞從業人員而言可說是貽笑大方。
如果范女士願意痛改前非,拋棄過去在統媒以中國觀天下的思考模式,真正回歸以台灣為本位的角度、踏實提升報導的品質,那當然是一件喜事。
網路時代群眾會自主選擇媒體、主動抵制不良媒體的負面影響力。如果范女士做不到改革,不能說服閱聽人,就只能等著被群眾退讚了。
https://reurl.cc/4mYgVL
========================================================
沈榮欽教授:
剛才收看汪浩與范琪斐在公視的座談,由於同溫層很少轉載范琪斐的報導,雖然知道她是駐紐約的資深記者,但是我對她過去的報導並不熟悉。
純就該場座談而言,我十分訝異范琪斐對於全球化與貿易戰理論的陌生,似乎只從字面上去理解其概念。在資訊流通的今天,連比較深思熟慮的大學生,都對全球化與貿易戰有更深入的理解。
該場座談之所以會令不少人有強烈的違和感,關鍵不僅在於對美國政策的熟悉度不同,更重要的是雙方對於議題背後理論知識的巨大落差。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法之一是閱讀Dani Rodrik的《全球化矛盾》一書。
Dani Rodrik是哈佛大學教授,川普政策的長期批判者,所以反對川普的人應該不用擔心本書有立場歧異的問題。本書對於座談中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識,有十分優秀的說明,例如並不是全球化就一定是好或不好,非得是非黑即白的兩極選擇,全球化有其極限嗎?我們曾經超過限度而達到「太過全球化」的情形嗎?自由貿易與公平貿易的差別為何?究竟需要哪些條件的配合,才能達成我們通常所認知的「自由貿易的好處」?理解諸如此類的基本問題,或許可以降低該場座談帶給觀眾的違和感,避免只從字面理解全球化與貿易戰的基本錯誤,是一本川普反對者也應該閱讀的書籍。
https://reurl.cc/MdW7QL
====================================================
(節錄范琪斐針對1450風波的回應)
我聽到汪浩老師的說法,要大家都去做1450時。我的確非常詫異,所以我當時會說,我希望我對1450的定義和汪浩老師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在網路上的討論開始之後,我與團隊的年輕朋友們討論,團隊夥伴就說,你這樣很白目,我們都是1450。啊?我後來再去查了查,原來是1450已經被再定義,也就是蔡英文總統在去年底所說的,我很佩服台灣的年輕人。1450 這個標籤,從原本部分人士抹黑政府的用法,現在已經變成了支持台灣的符號。也就是回到汪浩的定義。
老實說,這個答案對我來說是鬆了口氣。 是真的定義不一樣,不是真的在叫大家都去做網軍。嚇死我了。我總覺得我還很年輕,但這次我真的就覺得我對台灣的網路用詞實在了解不夠,對被冒犯的朋友覺得很抱歉,我真的不是那個意思。
https://reurl.cc/WLz4K9
=============================================
補充更新
Emmy追劇時間
OK,我正在看汪浩以一擋百的影片,我認為范琪斐好像並不是很瞭解川普做了什麼,也不太清楚川普在幹嘛,就很討厭川普了。例如在第15分鐘,主持人問她,下一個總統,不管川普或拜登,你希望他們對台灣做的三件事情是什麼?她說不出三件事,她說三件事情都是一件事情,就是「賣給台灣多一點武器」,然後邊講又加了一個「幫助台灣參與國際社會」。
事實上,川普政府是賣最多武器給台灣的,蔡英文政府的軍購預算是近年新高,而且軍售範圍超越了防禦性武器的傳統範圍,有七項武器,三項已經被國務院批准,還有魚雷、大型無人機、反艦飛彈這些絕對會惹毛中共的武器。然而拜登主導的民主黨政府,主要訴求就是「引導中國重回國際秩序」,而在這個國際秩序中,台灣的位置要看美中談判的結果而定,台灣可能要回到柯林頓+歐巴馬時代的民主黨政策,未必能得到這麼多軍售了。
再者,范琪斐可能根本不知道,幫助台灣參與國際社會最多的就是川普政府,他的國務次卿來到台灣,是台美斷交以後最高層級的官員,他的聯合國大使Kelly Craft跟我們的駐紐約代表李光章光天化日下吃飯,還說沒有台灣的聯合國是國際社會在自欺欺人。
你如果真的是做國際新聞的,請問你為什麼都不知道這些,川普就是最符合你說法的美國總統啊。
如果今天台灣要派出一個代表,美國總統願意為台灣做他能力所及的三件事情,我們如果派出去的是最有國際觀的范琪斐,那台灣就完了,她隨便講了兩件,對現狀一無所知。如果你現在可以為台灣爭取三樣事情,第一件應該是美日台安保條約,三國互相承諾在受到攻擊時有出兵義務,而不是軍售,這才能保障台灣的安全。
第二件事情是將對台灣地位的戰略模糊改為戰略清晰,避免中共的試探與碰運氣,這是美中台最壞結局,在這個基礎上逐步修改上海三公報,讓台灣有政治上可發展的未來,突破對台灣國際地位的緊箍咒。
第三是將台灣加入印太戰略,從經濟、貿易、生產鏈條上,把台灣安置進美日澳印即將共組的新聯盟,讓台灣成為印太小北約的一員,讓台灣在經濟上多元發展,得到經濟上可發展的未來。
這都是川普政府可能同意,他們正在發展,美國國關學界學者都在討論,而且符合台灣長遠利益、美方也需要台灣共同合作的可行要求,這不是我瞎掰的,就是正在發生正在討論的事情。范琪斐竟然什麼都不知道。
而且范琪斐對汪浩的態度真的太壞了,好像把汪浩當作路邊來什麼都不懂的傢伙,我真的不想洩漏汪老師的過去,可是他真的是叱咤亞洲資本市場的一號大人物好嗎,我真的為你感到可恥,他經手的生意都是百億美元起跳的好嗎。
我奉勸大家絕對不要看那個影片,會爆炸!
https://reurl.cc/Lde3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