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旅行團 #南法普羅旺斯山居歲月之旅
我們的行程,已經從「濱海阿爾卑斯省」的尼斯 >> 安提布 >> 聖保羅德凡斯,到「瓦爾省」的聖瑪西敏,在皇家修道院度過一夜好眠,現在,該是前往下一個省,下一個大城市的時候。
先有個概念:其實法國的「省」,比較像是我們的「縣」,所以才能在短時間,跨越了三個省。即將進入的,是「隆河河口省(Bouches-du-Rhône)」,而它的政治文化中心,就是普羅旺斯艾克斯(Aix-en-Provence),簡稱艾克斯(Aix)。
正如安提布與畢卡索,聖保羅與夏卡爾的關係,提到艾克斯,就不能不提到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因為這裡,正是他的出生地。所以你在街道上,如果仔細觀察,可能會發現人行道上鑲著一個又一個的小銅牌,寫著塞尚的名字,這些小銅牌,將會引領旅人到他的故居。
那是一座位於銜接米哈博大道(Cours Mirabeau)盡頭小巷子的、不起眼的鵝黃色建築,被稱為 Maison Cezanne,牆上漆著法文:「畫家保羅·塞尚於 1839 年 1 月 19 日出生在這所房子裡」。
如果只有這樣,難免令人覺得有些洩氣。有一年去的時候,在圓庭噴泉旁的遊客中心,問到原來在市郊還保留著一座「塞尚畫室」(Atelier de Cezanne),立刻徵詢夥伴們的意見,直接就驅車前往,果然不枉此行。
(有時候我常會替自己找麻煩。其實像艾克斯這麼一座又美又好逛的城市,讓大家自由活動,都可以非常滿足,但就是想帶大家去親眼看看,印象派大師塞尚的畫室)
畫室中禁止拍照,所以只能「借景」,拍靜物、拍窗格,甚至在畫室外,透過門縫,拍攝正在聆聽解說的夥伴們。但每個人來了,都覺得很值得。儘管停留時間不長。
相片的順序,先是市郊的畫室,後是市內的出生地。
普羅旺斯艾克斯,當然不只有塞尚。我想至少要分成三篇才寫得完吧。
靜物 塞尚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如漢密特簡短卻扎實的寫作風格,我們或許也能從那久遠的美國廣告文化理解霍普早期的創作。因為如此,霍普才會在八十多歲的職涯晚期被新一代的前衛藝術家視為是流行藝術的先驅,並大受歡迎。他終究還是擺脫了數十年來針對他的保守與守舊批判。
⠀⠀⠀⠀⠀
儘管周遭不斷地有新的風格來來去去,霍普仍毅然決然地堅持著自己引人入勝的畫風,連攝影的出現都不是問題。他可以說正是衝著攝影而來的。霍普給人的感覺像是自信地認為,唯有畫家才能決定畫布上所呈現的事物樣貌。並扎扎實實地為畫中的世界鋪了石頭、砌了牆壁、上了柏油,再用玻璃罐封裝起來。他的海景畫近似於 René Magritte;他也是一名善於封裝現實的畫家,但手法不同於霍普,他將現實轉換成幻象,對霍普來說沒有什麼是幻象。除此之外,儘管霍普年輕時曾向印象派畫家學習,但之後的創作也不是走這個風格。他不想要溶解視覺印象,相反的他要強化視覺印象:不是流動的盛宴,不,是永恆的確認。對於畫中的靜物,霍普更像是敘述者,而非畫家。他不只捕捉了美國的表面形象,更深掘了美國夢、探索了裡頭表面與實際之間極端差距的美國困境。可能一部關於美國的電影巨作變包含了這些所有的問題,而每個問題都包含了不同的故事:
⠀⠀⠀⠀⠀
旅館房間裡的人們辛苦地過了一天,某人深深地陷入了罪咎之中、沒有人真正地感受到家的溫暖、每個人都是庸庸碌碌;在鱈魚角白色房屋度假的情侶甚至從不將行李拿出來(霍普對此從不用特寫,與 John Ford 相同。)
⠀⠀⠀⠀⠀
直到五O年代中期,美國人才真正地開始認識霍普。《時代》雜誌甚至為他做了封面專題:『這是美國寫實主義的新篇章,畫出了過去未被描繪的世界。』當時的美國社會正著迷於心理分析,因此幾乎所有的電影都與佛洛伊德和榮格有關。霍普於畫作中所描述的「現代都市人的寂寞」突然成了高度關注的主題,而卡繆與沙特等存在主義作家的作品就像是把他的畫作付諸於文字。」
⠀⠀⠀⠀⠀
⠀⠀⠀⠀⠀
「霍普的創作剛好踫上了古典美國敘事電影的繁華時期,因此在觀察時,可以同時著眼於兩者,他經常以預期某事將發生或剛發生的角度描述一個地點,因此畫中呈現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或激烈事件後的孤寂,例如〈加油站〉這幅畫裡剛為汽車加滿油的員工。這個畫面源自 Nicholas Ray 的《亡命鴛鴦》。
⠀⠀⠀⠀⠀
古典美國電影的說故事人,例如 John Ford、Howard Hawks、Alfred Hitchcock、Anthony Mann、Nicholas Ray、Frank Capra 與 Raoul Walsh,多是在同樣兩三個類似的故事上不斷變化。而愛德華・霍普也是在寂寞的人麼、空盪盪的房間與無話可說的伴侶中尋找素材。這些作品的背景是城市不易看穿的假象,與其不友善、難以親近的一面。霍普的畫中常出現窗戶,但它們是指向外頭還是指向裡頭?答案或許因人而異。只是,那些窗戶似乎都沒有玻璃,因為沒有反射,他們也沒有單方面地阻止外頭的人看進來,或阻止裡頭的人看出去。
⠀⠀⠀⠀⠀
無論裡頭或外頭,在霍普作品中都是同樣不真實的生活空間,並散發出陌生的氛圍。那些窗戶往往都是開啟的,而我喜歡的畫作,通常是沒有什麼其他主題,而只是表現窗洞本身。例如霍普完成於 1963 年與 1951 年的晚期作品〈Sun in an Empty Room〉與〈Rooms by the Sea〉。」
⠀⠀⠀⠀⠀
⠀⠀⠀⠀⠀
「根據霍普的朋友所述,當他對於繪畫沒有靈感時,幾乎每天都會上電影院。在霍普的畫作中,電影院象徵了無憂無慮的時刻,〈New York Movie〉中的帶位人員在昏暗的影廳裡倚著牆,沈浸在自己的思緒中(播放的電影她已經看過無數次了);她散發出的沈著與平靜是霍普畫作中其他人物難以比擬的。從背景可以看見一部份銀幕上的黑白電影畫面,或許是 Howard Hawks 的《天使之翼》?這幅畫結合了霍普最常造訪的四個電影院元素,亦即海濱戲院(das Strand)、公共戲院(das Public)、共和戲院(das Republic)、皇宮戲院(das Palace)。為了這幅畫,他先前甚至以鉛筆畫了五十三福素描。喬在兩人的家中走廊當起了模特兒,為帶位人員擺姿勢,並同時身兼漆黑影廳中寂寞的電影觀眾:『為兩名觀眾擺姿勢,一個戴黑帽、白面紗,穿毛皮大衣;另一個戴咖啡色的晚宴小帽,亞麻領飾以羽毛。儘管兩個人坐在黑暗中,但若有燈光打在他們身上,一定會很顯眼。』雖然霍普『執導』並發明了他畫作中的每個小細節,但我還是驚訝於他探索該地點該場景的『真實』感。依據喬於日誌中的敘述,霍普會多次重返現場,僅為了研究門簾上的皺褶與椅背上的光線反射。
⠀⠀⠀⠀⠀
從霍普的畫作可以明顯看出,他相當為電影院與白色銀幕著迷,像是他在工作室經常面對的白色畫布,即是他的好友同盟。他為所有事物都描繪了具體的形象,並賦予了具體的位置,透過將事物捕捉到的白色平面來克服空虛、焦慮和恐懼:這便是他的作品與電影院的共通之處。這讓霍普成為他畫架銀幕上的偉大說故事者,與電影銀幕上的偉大畫家並肩齊驅。」
⠀⠀⠀⠀⠀
⠀⠀⠀⠀⠀
⠀⠀⠀⠀⠀
——〈美國夢圖集:愛德華・霍普〉
收錄於《#溫德斯談藝術:
塞尚的畫素與觀看藝術家的眼光》文溫德斯
https://bit.ly/2Swd0mr
⠀⠀⠀⠀⠀
⠀⠀⠀⠀⠀
⠀⠀⠀⠀⠀
#讀大師談論大師真是一大享受
#你最喜歡的一幅EdwardHopper作品是什麼呢
靜物 塞尚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你需要一份藏寶圖】
1.
小學一年級左右,看了一部電影,對結尾印象深刻。
英勇的主角戰死,但仍然要人把他屍體固定在馬上率眾出征.....
在韓國,電影片名直接音譯,聽起來像是「 艾西德」。
直到長大後,才知道那部電影講的是《熙德之歌》(El Cid)的故事,台灣電影譯名為《萬世英雄》。
但直到我讀《溫德斯談藝術》,才注意到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安東尼.曼(Anthony Mann )。
溫德斯說他最早的人生志向是當一名畫家或作家,後來卻成為一名電影導演,而影響他走上電影之路的,正是因為有一年夏天,他在法國電影圖書館連續看了安東尼.曼一部又一部電影。
『安東尼.曼是「導演的導演」。
(我的意思是,
很多人從他那學到了東西。
有些人將他視為典範,
卻沒有人真正地認識他......』
安東尼.曼影響溫德斯成為導演最關鍵的一部電影是《西部人》(Man of the West)。
我跟著溫德斯的推薦去找了這部電影。
雖然是1958年的電影,但真是歷久彌新,今天看來也讓人目不轉睛,並且跟著溫德斯可以偷學到好多東西:
『每個景框都是如此深刻入石,
而每個畫面都是如此簡潔,
且言簡意賅。 ....
『一個畫面接著一個畫面,
安東尼.曼自信地運用了同樣的空間.....
與人物的角色層次,
一如經典的荷蘭繪畫,
還有驚人的景深呈現。』
2.
溫德斯在書裡還寫了另一個人:彼得・林德柏格(Peter Lindbergh) 。
在溫德斯筆下,他給這位在1990年代開啟「超模時代」的攝影師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在彼得・林德柏格的照片中,
那些絕美的女性散發出優雅與耀眼的光芒,
卻「毫不遮掩」,
沒有那道常用以示人的表面「高牆」。
他就像是從牆的一旁繞了過去,
但這難道就不是種褻瀆嗎?
儘管呈現的是率真的一面,
魅力卻「絲毫不減」。
那些女性毫不裸露,
更不袒胸露背,
甚至完全相反。
這就是神奇之處,
亦即我在開頭所說的,
彼得・林德柏格科幻電影般的傑作,
以及他的烏托邦。』
我之前對彼得・林德柏格所知不多,跟著溫德斯說的去查,
看到彼得・林德柏格在2019年去世時,所有的超模給他真誠流露的留言,才體會到這個人的能量有多大。
所以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這男人是如何做到的? >
3.
其實,這本書的書名如果叫《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副標「溫德斯談藝術」可能會更好。
溫德斯選了包括英格瑪.柏格曼、愛德華.霍普、碧娜.鮑許、小津安二郎 、詹姆斯.納赫特韋、山本耀司、塞尚等共十五個人。
而貫穿整本書的主軸是,從畫家到電影導演到舞蹈家到攝影師到時尚設計師等等,「解讀各個不領域的創作者從什麼角度創作,為什麼,以及如何與眾不同的秘密。」
因為溫德斯自己的創作地位,由他來寫這本書,具備了至少三個特色。
一是他自己就是傑出的創作者。觀察、分析的角度犀利又深刻。
二是因為他的創作者身分,所以和許多人發展出特別的情誼,寫起來現場感特別強。
三是因為溫德斯自己本來就想以寫作為志業,文字的書寫當然是很有韻味的。
這樣綜合起來的特色,看他怎麼寫愛德華・霍普這位畫家就知道了:
『對於畫中的靜物,霍普更像是敘述者,而非畫家。他不只捕捉了美國的表面形象, 更深掘了美國夢、探索了裡頭表面與實際之間極端差距的美國困境。可能一部關於美國的電影巨作便 包含了這些所有的問題,而每個問題都包含了不同的故事.....
『從霍普的畫作可以明顯看出,他相當為電影院與白色銀幕著迷,像是他在工作室中經常面對的白色畫布, 即是他的好友同盟。他為所有事物都描繪了具體的形象,並賦予了具體的位置,透過將事物捕捉到白色平面上來克服空虛、焦慮和恐懼:這便是他的作品與 電影院的共通之處。這讓霍普成為他畫架銀幕上的偉大說故事者,與電影銀幕上的偉大畫家並肩齊驅。』
4.
我該懺悔一件事。
其實四月初我剛看了書裡兩個人就想趕快推薦給大家看這本書,但是又想等全部看完再寫。
但後來發現實在不能等全部看完再說。
溫德斯描述的人和創作,讓我一個一個地挖下去,牽聯下去。
光是讀安東尼.曼、彼得・林德柏格、愛德華・霍普、詹姆斯.納赫特韋四個人就花了我一個月。(詹姆斯.納赫特韋是一位戰地攝影記者,我從他身上又去認識了Josef Koudelka) 。
總之,溫德斯介紹了十五位很特別的人,每個很特別的人又牽連出其他特別的人事物,很像是畫了一幅巨大的藏寶圖,所以當真是流連忘返,真不能等到全部看完才說。
(就像我剛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再整理一下彼得・林德柏格的資料,發現他竟然也是Tony Scott在1983年的電影Hunger電影海報的攝影。Hunger 由大衛.鮑伊、凱撒琳.丹尼芙、蘇珊.莎蘭登合演,是我看過只能說最「驚心動魄」的一部吸血鬼電影。三十多年前看過一遍之後,至今不敢再看,或者說不忍心再看。)
如果你想探索許多不同藝術創作領域的秘密,又想找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來幫你選題、分析,請不要錯過《溫德斯談藝術》這幅藏寶圖。
博客來:http://bit.ly/38WwV2S
誠 品:http://bit.ly/3r4d08e
金石堂:http://bit.ly/2OM9fr3
讀 冊:http://bit.ly/3bZZhes
MOMO:https://bit.ly/2OFx7g9
大 塊:http://bit.ly/30Y4hKk
靜物 塞尚 在 夏可美術美語- 兒童美術課程介紹藝術家保羅.塞尚的靜物作品 的推薦與評價
兒童美術課程介紹藝術家保羅.塞尚的靜物作品,請創作屬於自己風格的景物作品. ... <看更多>
靜物 塞尚 在 隱藏158年,塞尚肖像在早期靜物作品後被發現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这件塞尚作品《有面包和鸡蛋的静物》 (1865),透过X射线看到的、新公开的作品描绘的可能是26岁的塞尚,那时的塞尚还沉迷于库尔贝和西班牙巴洛克绘画等现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