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問新聞自由
全文:https://www.post852.com/?p=303236
中學文憑試通識科今早開考,今年卷一的題目問及新聞自由、青少年網上行為,和發達地區與非發達地區的比較。在新聞自由的題目中,考題提供2013至2018年的民意調查,顯示公眾對傳媒有否自我審查、香港傳媒監察功效有多大的看法,以及一篇談及「新聞自由不是絕對」、「傳媒行使新聞自由時須有操守」的報章評論,要求學生分析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
至於卷二選答題,則是有關智慧城市和可持續發展、中國國企和私企發展,以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
#852郵報 #新聞自由 #通識科 #智慧城市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停泊在銅鑼灣避風塘超過半世紀、香港唯一船廟 —— 銅鑼灣三角天后廟,將於下年搬到陸上新廟。 船廟現時由一群平均 60 歲的漁民後代守護,他們都稱這位海上女神為「阿媽」。三角阿媽庇佑幾代漁民,亦不只是信仰。「當拜神,或是維護自己一班兄弟。我們是屬於這裡、屬於這個阿媽的。」負責人梁帶好說起小時候拜阿媽...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年一度抗疫傳統,疫情下也需讓步。
因疫情持續,本年度的長洲太平清醮活動史無前例地縮減,包括取消飄色巡遊、包山嘉年華、神功戲、「搶米」及麒麟/功夫表演。然而,為延續太平清醮驅逐瘟疫的功德,將繼續設置包山,並將三座大包山高度由50呎改為15呎,而傳統祭祀科儀將照常進行。
據有關長洲文獻記載,長洲太平清醮活動始於香港島的太平山,因十九世紀末晚清時曾發生鼠疫,便在太平山舉行清醮儀式,以北帝為中心,消災解危,超渡亡魂。後來,因香港政府禁止居民在太平山街打醮以免引發火災,活動移往當時同樣為海陸豐人(海陸豐人是汕尾市中的海豐人和陸豐人的簡稱)聚居的長洲島舉行,並發展出一套酬神祈福的宗教儀式。本來純粹的宗教活動,後來加入廣為大眾熟悉的飄色巡遊。據說是由一位長洲的前輩,將佛山看到的飄色引入到打醮巡遊當中,自此以後每條街都各出奇謀,自發製作飄色,發展出形形色色的飄色題材,至今已成太平清醮的矚目亮點之一。
長洲飄色流傳已久,融入長洲獨有海島地貌特色,充分展現傳統文化和社區的結合之餘,更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的重要參照。浸會大學圖書館早前就飄色進行研究,並開設 「香港傳統工藝:長洲飄色巡遊」網上資料庫存,透過現場訪談和觀察,相片、錄像、錄音、分析的繪圖、視覺文獻等多媒體,完整地記錄了長洲飄色巡遊。在這個網上庫存中,觀者可從飄色歷史文化、工藝結構、巡遊內容以及保育等多面向了解飄色的生態和發展,如背後社區團體之間的協作,甚至申請中國非物質遺產的過程。在媒體鏡頭以外,網上資料庫存讓大眾更立體、深入地認識飄色。
「香港傳統工藝:長洲飄色巡遊」網頁
https://digital.lib.hkbu.edu.hk/hkcraft/piusik/index.php
*圖片來源為「香港傳統工藝:長洲飄色巡遊」網頁
#長洲飄色巡遊 #非物質文化遺產 #浸會大學圖書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停泊在銅鑼灣避風塘超過半世紀、香港唯一船廟 —— 銅鑼灣三角天后廟,將於下年搬到陸上新廟。
船廟現時由一群平均 60 歲的漁民後代守護,他們都稱這位海上女神為「阿媽」。三角阿媽庇佑幾代漁民,亦不只是信仰。「當拜神,或是維護自己一班兄弟。我們是屬於這裡、屬於這個阿媽的。」負責人梁帶好說起小時候拜阿媽,笑得特別開懷:「就是為了吃,跟著爸爸去廟船,一定有東西吃,以前 5 月賀誕更有豬肉分,很多小孩一起玩…… 長大就求出海平安,搵到兩餐。」
7、80 年代是香港漁業黃金時期,梁帶好看著上一輩出錢出力,維護船廟,一年一度的賀誕亦愈來愈盛大。直到近年他接手,只能慨嘆愈來愈吃力:「年輕的不信你這些,我們這一代做得幾多得幾多。」雖然不捨得船廟,但打理陸上廟較慳水慳力,亦更方便善信入廟,他認為是延續這項傳統的必要一步。
研究天后信俗多年,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廖迪生指出,2000 年間,國際興起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潮,影響了本地政府和新一代。這個契機如何幫助延續傳統文化?這些本土文化對今日香港人又有何意義?
延伸專題:
【子承父業,化傳統為潮流】
http://bit.ly/2kZkiOy
【氣候變化之下,300 年意製樂器傳統亦受威脅?】
http://bit.ly/2Giwzo3
【「消失」的撈金魚檔,為難的養魚業者】
https://bit.ly/32RXT98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專題籽:一樓一故】
上周公佈的《米芝蓮指南》,街頭小食也有份,今次的一樓一故,也跟小食有關。到訪的圍村,那裏沒有被評為法定古蹟或第幾級的歷史建築,但是找到一些已被人遺忘的煮食工具,煙囪、磚爐灶、竹簍與碓(舂米器具)等。文英嬌是落馬洲邊境洲頭村的原居民,她不但保留了那些從祖輩年代遺下來的用具,還傳承了圍村傳統特色小食──手粉、茶粿、清明仔及番薯餅,並成功申請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把圍村的傳統保育,讓子孫親身感受先輩的生活方式。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