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新單集上架
HUG抱抱 (feat. Avery亞芮) #小作者徵稿
幾個月前,我在節目裡向小朋友徵稿,請小朋友寫故事,由我來修改潤飾,跟孩子一起創作,也讓小作者有機會在podcast介紹自己的故事。我要徵的不是英文最厲害最完美的文章,就算只寫了三五句也沒關係,我只希望在過程中鼓勵孩子,讓他們擁有很美好的回憶,引起孩子學習的動機!
經過了好幾個月的準備、訪問、剪接,終於要來播出第一位小作者亞芮Avery的故事,她來自台灣彰化,今年即將要8歲了,故事名稱是「Hug抱抱」。我非常喜歡這一篇,雖然文字很簡單,沒有什麼複雜或艱難的劇情和修辭,但是內容充滿溫馨和愛,是個很有深度的故事呢!
還有,之前做了那首 #防疫英文歌,也收到好多小朋友翻唱的分享,這集節目的結尾,我播了一首由來自新北市的Isa演唱/媽咪Monica鋼琴演奏的翻唱版本,她們錄得超棒!三級警戒又持續延長的狀態下,我們一起複習這首歌,也請大家一定要持續防疫好習慣:wash your hands / wear a mask / stay at home 平安渡過疫情,我們才能再見面相聚喔!
【防疫英文歌】作詞/作曲:張采聿
1,2,3! Stop the Spread of COVID-19!
影片 https://youtu.be/20LEF6xwGPE
完整教學 https://sndn.link/tsaiyu/iUyDls
暑假要到了,請繼續跟著我一起開心聽故事學英文!
—
❤️進一步支持贊助我創作
1️⃣ 每月固定扣款 https://pse.is/3flvml
透過MixerBox贊助,可以獲得特別的感恩小回饋。總共有三個不同方案可以選擇 (每月$99/$199/$799)
2️⃣ 一次性小額贊助 https://bit.ly/support399
線上刷卡(可自訂金額)
✅ 最好聽的兒童英文Podcast節目
搜尋🔍 #聽故事學英文 #Sandy采聿老師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2RDiXtw
Spotify https://reurl.cc/g8YkVp
KKBOX https://reurl.cc/XegxVR
MixerBox https://pse.is/3flvml
❤️追蹤IG帳號 sandy.bongo
https://www.instagram.com/sandy.bongo/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擄火純青仙人跳?】👉http://yt1.piee.pw/399van ▶2020災難年!眾星殞落遺願曝光!👉http://yt1.piee.pw/38tqa5 【高仁和高大成聯手破案!】http://yt1.piee.pw/39jfuk ▶命理師罕見發怒痛譙媳婦!👉http://yt1.piee...
面相 學 由來 在 老ㄙㄨ的教育隨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剛出版社傳來今天印好的《同理心身教》,封面美美的,暖呼呼的,讓人看了好激動,覺得自己真的應該要來認真宣傳這本書......(熱血貌)
#以同理心為核心的成長氛圍
其實,寫完前一本書《交心》,我對於書中一些未能好好闡述的章節有些遺憾,尤其是同理心這項能力。
「您覺得教孩子同理心是重要的嗎?」每當我在研習會場詢問這個問題,幾乎所有老師都舉起了手。
然而當我再進一步追問:「那麼,您是如何教孩子學習同理心呢?」與會老師們個個面面相覷,靜默無聲。
的確,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我們,總覺得現代孩子和以往不太一樣,似乎較以自我為中心。
同理心,是現今社會愈來愈被重視的能力。或許是我們感受到現在孩子普遍欠缺同理他人的習慣,亦或是我們相信同理心會是孩子行為偏差的解方。若能提早關注於此,孩子就能因為同理他人感受,對事件有較全面的思考層面,因而導出不同的結果來。
有趣的是,我們都覺得同理心很重要,但要如何教孩子同理心?同理心要如何運作?這方面教學策略倒是十分欠缺。
一般的做法,我們會請孩子對他人進行「換位思考」。然而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連我們大人都不願意站在他人立場思考事情了,又如何要求孩子放下個人情緒去同理他人呢?
為此,我翻閱市面上各類書籍及學術研究文獻,各家學派並無統一的界定與理論架構。然而,這些理論共同指出,同理心不只是簡單的換位思考,而是必須從多面向著手:同理他人的情緒,同理他人的認知,同理他人的需求。
再回到班上,面對孩子們每天層出不窮的狀況時,我發現以往不容易解決的紛爭、較為固著的生活習慣、或是孩子在事件爆發時高張的情緒,都能在同理心的脈絡裡,變得較為鬆動而有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有時會出現出乎意料的結局發展。
#同理心開展的五步驟
我嘗試在班上融入同理心策略,多年下來,倒也摸索出一套適用於班級經營的同理心模式:
1. 覺察自身的情緒
在情緒的當下,孩子往往難以跳脫自身的思維慣性。讓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說一說自己此刻的情緒由來,讓大腦慢慢轉移到理性的前額葉進行運作。孩子覺得情緒被接納、被好好的同理了,才不會過於武裝自己,而願意開始同理他人。
2. 同理他人的情緒
觀察他人的情緒,說一說他人正處於何種情緒之中。情緒是外顯的表徵,從情緒話題切入,孩子比較容易觀察並說出他人的反應,並與他人的情緒同步。
3. 同理他人的認知
「同理心」和「同情心」最大的差異,在於同理心不只是同情他人,而是要深入他人頭腦去思考此時他在想什麼。
例如:當孩子看到街上的遊民時,他往往會覺得「他很可憐」。但我們進一步追問「他在想什麼」時,孩子可能會說出「他現在覺得很冷、很餓,希望有飯吃」的想法。這就是從同理他人的情緒,再進一步擴大到同理他人的認知。
4. 同理他人的需求
因此,若我們再繼續追問「那他現在需要什麼」時,以前面所舉例的遊民話題,孩子可能會歸結出「他希望路人不要用鄙夷的眼神看他」以及「他希望經過的好心人能帶給他一些吃的」……這類的思考結論。
5. 化為實踐的具體行動
我們最終還是希望孩子能在同理他人的歷程中,形成一種改變的行動力。因此,讓孩子在同理他人需求後,化為可落實的具體行動是必需的。例如前面所舉例的遊民話題,孩子若能起而行給予一些幫助,例如資助零錢、飲用水、保暖衣物,孩子的心性就會更加的柔軟與善良。
孩子在家中面對與兄弟姐妹的紛爭、在面對與父母的爭辯中亦是如此,若能帶著孩子走完同理心策略流程:同理他人情緒、認知、需求,並以他人立場做出具體行動,很多衝突將立即可以得到紓解與調整,並且將彼此的關係修復得更為圓滿。
#同理心要在有同理心的環境中滋養
孩子之所以沒有同理心,亦或者我們覺得同理心如此難教,主要原因是因為孩子並沒有在有充份同理心的環境中,感受到被同理、被接納的溫暖。
教室裡那些憤怒咆哮的小火山,不就是在家中被憤怒指責的無助孩子?
那些對班級事務冷漠的孩子,在家中何嘗不是得以冷漠來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到傷害?
那些會對弱勢同學嘲笑、會言語攻擊他人的孩子,其實內心自卑的不得了。而他們的自卑全來自於長久以來的被忽視、被比較,沒有大人願意好好的賞識他們、願意肯定他們。
因此,當我們希望孩子有同理心,我們得捫心自問:我們自己也是一位有同理心的大人嗎?
面對孩子的不理性、不配合的態度時,我們是否願意先啟動同理心,而不是先啟動指責的姿態呢?
這些年來,愈在班上實施同理心課程,就愈讓我自己面對孩子時保持柔軟的習慣。也許是因為慢慢的已經內化成一種習慣,也許是我也想安安穩穩的接下自己的情緒。
因此,看著那每天不寫作業的孩子,心疼他被放生、被忽視的情緒,多於想處罰他的念頭;
面對每天亂發脾氣、對我飇罵髒話的孩子,氣歸氣,我還是想了解那渾身是刺的背後,有多麼的遍體麟傷;
還有那些怎麼也學不會的孩子,我想起了自己求學時期曾經有多無助、多抗拒、多麼想逃避,轉念一想,怎麼樣也要拉著他們不放手!
同理心是溫暖的力量,將帶來改變的契機。這些年來,同理心確實改變了我的思維模式,我不再以「我」這個單一角度,來詮釋事件的本質,而是試著先放下我執,看到對方的需求,以尋求更多圓滿的可能。
這也是這本《老蘇老師的同理心身教》的最初發想,我想邀請大家一起來當一位富有同理心的大人。面對孩子時,同理心帶著我們與孩子心靈同步,讓我們能理解孩子所遇到的困境,能真真實實的接住孩子的情感。
這本書同時收錄不少篇關於我與小蘇姑娘的成長故事。多年來帶領學生的教學經驗,讓我能用更多元的視角,傾聽並同理自己孩子的情緒、認知、需求、並且陪著她一起落實於生活之中。而這樣的陪伴旅程,讓我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在面對自己、孩子與學生時,能夠成為一位更真實、更一致性、且溫柔而堅定的大人。
我們一起來用身教傳達給我們的孩子:願意同理他人,就會為這世界創造更多善意與溫暖的流動,也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同理心身教
#3/25(四)即將出版
面相 學 由來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起來寫】#我恨耶誕老人 #我恨交換禮物 // 鄭雋立 🌲
.
哈囉大家今天過得好嗎?有沒有交換禮物或約會?筆者自己過得不太好呢,每天被滿街藍白LED燈閃得老眼昏花、被教會歌聲洗腦、被交換禮物的人情債氣炸,還要靠貴死人不償命的葉黃素治眼疾,儼然是都市裡的另類難民,厭世啊!如果你跟筆者一樣受夠了耶誕節,希望這篇雜文能為你提供微薄的安慰。
.
■ #宗教形式主義弊病在大眾傳媒的體現
.
過去我們在別的文章提過日本早期佛教流於抄經的 #形式主義弊病(聖嚴法師,1993),不只東亞宗教,西洋亦然。以筆者幼年的1980-1990年代為例,電視節目在重要節日總是會停播原定的所有節目,包含連續劇、綜藝、科普甚至動畫,大量華而不實的『特別節目』(洗腦式MV穿插藝人談話)。
.
而耶誕則在迪士尼頻道產生大量以基督教為主體,探討「#聖誕精神」的節目,呼籲觀眾不應盲目慶祝,而應關懷社會、聯繫親友感情,而且要當個乖孩子「#相信耶誕老人的存在」(筆者按:so what?),立意雖好但大多剪輯自舊作品、沿用原畫,本質上與老三台年節綜藝無異,成為另類童年夢靨。
.
■ #消費文化氾濫與情緒勒索
.
耶誕節引起的消費現象在當代無疑是宗教文化霸權(文化領導權)的體現,導致節慶難民唯恐避之不及。人類學家Al Alvarezy(2005)在《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自述憂鬱症發作的經驗時,便提到耶誕節的可憎之處:「無謂的禮物、義務的強顏歡笑、嚇人的花費, #高潮後的沮喪。這是個得盡心思小心協調的日子,像走進地雷區」,Alvarezy在不堪負荷、與記者和妻子爭吵後吞下45顆安眠藥被送醫搶救,那是自殺有罪的年代,受害者本身甚至要接受警方調查(頁348-351)。
.
誠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968)在《上帝之死:反基督》對耶穌基督的形容,他帶來福音但不是去「救贖人類」,而是教導人類如何生活。我們不妨也借用尼采式的語言,定義這些造就耶誕難民的、曲解教義並淪為資本主義狂歡日的浮濫現象:這是 #基督教的粗鄙化、現代基督教徒的虛妄。最後的基督徒早已「死在十字架上」。
.
■ #現今耶誕實為文化混血產物
.
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2014)在〈被處決的耶誕老人〉中指出幾件研究證實的結論,耶誕並不算是基督教專屬節日,而是歐陸各地吸納 #古羅馬農神節(Saturnalia)異教習俗的產物。
.
其中包杉木、冬青樹、檞寄生,終夜點火照明的 #樹木崇拜(神似《圓桌武士》描述的神樹)、 #交換禮物背後的儀式色彩(帶有聖尼古拉影子的耶誕老人顯然高於庶民階級、禮物交易的利益算計與對亡者求生的隱喻)。
.
這些 #異教元素 使主教憂心節慶「異教化」,導致了1951年第戎大教堂的「焚燒耶誕老人(塑像)事件」,《法蘭西晚報》則形容該案件是「耶誕老人被處以火刑」。寫到這邊,筆者想起近日與天主教好友聊起信仰的形式主義氾濫,他傳來素雅的照片,拍攝自家掛在牆上的聖母像與念珠「我都這樣過耶誕」,沒有交際與消費, #只有禱告與靜觀,如此素樸、如此謙卑,好的信仰方式完全不需要無謂的熱鬧。
.
■ #笑死你的反耶誕影視產物
.
在《南方公園》、《辛普森家庭》、《聖誕夜驚魂》對宗教形式主義的諷刺外,2005年由David Steiman執導的電影《Santa’s Slay》(直譯: #聖誕大屠殺/ #幹掉聖誕老人),則講述耶誕老人其實是與天使打賭慘輸、被迫扮1000年白臉的惡魔之子(Santa=Satan),是邪典級的暗黑暴力喜劇。
.
該片耶誕老人由知名摔角選手Bill Goldberg飾演,又帥又猛,武打戲與屠殺場面相當精采,開場就是他服役期滿,從煙囪闖入資本家居所大開殺戒的爽快片段(這家人恰巧就是外表虔誠、內心鄙視信仰的偽善典型),即使該片編導虎頭蛇尾,但從頭到尾都是對節慶形式空洞的諷刺,看完非常滿足。
.
■ #延伸閱讀
.
◆李長潔的耶誕書寫:
【認真聽】禮物交換 | 社會學中的聖誕節 // 李長潔 feat. 黃采瑛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54719054715713
.
◆【聖誕快樂】聖誕糕大量發生中:聖誕糕的由來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342514719269483
.
◆鄭雋立談形式主義弊病:
【一起來寫】那些年,我們一起唬爛的孝道故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37563786431240
.
◆《Santa’s Slay》(聖誕大屠殺/幹掉聖誕老人)
開場屠殺影片試看版,包你爽!
https://youtu.be/gpguHbHq3aE
|
■ #參考文獻
.
01.聖嚴法師(1993)〈日韓佛教史略〉《法鼓全集》,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數位線上電子版,2020.12.22瀏覽,網址:http://ddc.shengyen.org/)
02.艾爾.艾佛瑞茲(Al Alvarezy)著,王慶蘋、華宇譯(2005)《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頁348-351
0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劉崎譯(1968)《上帝之死:反基督》,台北市:志文出版社,頁115-119
04.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廖慧瑛譯 (2014)《我們都是食人族》,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頁15-44〈被處決的耶誕老人〉,原典為2013年法國初版
面相 學 由來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擄火純青仙人跳?】👉http://yt1.piee.pw/399van
▶2020災難年!眾星殞落遺願曝光!👉http://yt1.piee.pw/38tqa5
【高仁和高大成聯手破案!】http://yt1.piee.pw/39jfuk
▶命理師罕見發怒痛譙媳婦!👉http://yt1.piee.pw/39hzs5
▶女星小三扶正42歲罹癌香消玉殞👉http://yt1.piee.pw/39yba5
▶高金素梅爆癌症緊急動刀👉http://yt1.piee.pw/39crss
▶罹癌後人生驟變!體悟人生兩字最重要👉http://yt1.piee.pw/38rjfm
▶床上性潔癖驚呆世人!👉http://yt1.piee.pw/39e4c5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1:09 手指月亮會被割耳朵,你相信嗎?
12:46 不信邪狂比月亮,竟跌倒撕裂傷?
14:40 不能用紅筆寫名子?不然會折壽?
19:29 晚上不能曬衣服,剪指甲會看到鬼?
25: 07 許常德不會在家裡剪指甲?
28:05 晚上不能吹口哨?會招陰?
31:18 看到路邊有人招手?竟然生了一場大病!
37:39 傳說小時候騎過狗,結婚會下雨!
39:33 穿耳洞下輩子會影響福氣?
46:02 從眼神、眼型,可看出有無貴氣?
51:30 男生不能穿耳洞,是有歷史由來的?
55:28 飯沒吃乾淨,會娶到麻臉的另一半?
1:00:11 在家不能夠打開傘,發高燒一星期?
1:04:15 吃雞爪會抓破書,筷子拿遠會嫁很遠
1:05:57 半夜十二點對鏡子削蘋果?會看到什麼?
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命運#禁忌#迷信#都市傳說#新聞挖挖哇202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3mlYYlKKDM/hqdefault.jpg)
面相 學 由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收藏一撮牛尾毛」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林央敏
內容簡介: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至少不辜負讀者才敢發表,發表後,有時可從讀者的來信或評者的論述中檢視自己是否做到感人共鳴的效果,比如有位快要當祖母的讀者說:「看你那篇文章〈第一封信〉,我都偷偷流淚,但怕被學生看到,趕快離開圖書館。」再如小說家宋澤萊寫道:「這篇文章〈阿母〉。仿若讓人聽到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譴,讀完時我們竟流淚了。」讀者們的反應,其實也是鼓舞我砥礪自己用心創作的動能。──林央敏
曾以〈毋通嫌台灣〉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的林央敏,致力於台語文學創作,包含台語詩和台語散文,推廣母語,倡導將母語台語列為學校課程。
本書為其長年創作散文集結,以四卷四個不同的面相,素描親情、鄉情、人情與家園情,從親人出發,有寫給母親的〈第一封信〉和描繪〈阿母〉忙碌的身影,還有父親為了籌措學費,將家中老牛賣掉,他不捨老牛〈收藏一撮牛尾毛〉來紀念,最難忘的是〈和阿公聽拉即哦的日子〉以及鼓勵他升學的〈二叔公〉,字裡行間盡是濃密的親情,展現無休止的溫暖;再到成長的〈孕鄉〉嘉義太保,歲月流轉,從老家所在的水牛厝開始到牛稠溪流域的變化、信仰中心土地公廟的由來、吸石路的傳說,還有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的大士爺民俗祭典,訴說一個個引人入勝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與濃烈鄉土情懷;繼之以對人情事故的感懷詠嘆,小則一己之思,大則關於國家、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的寄望。終章以隨筆小品,有生活記趣,也有對生命的感悟,乃至異想天開的遐思。
林央敏將自己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情,透過文字,引領我們將目光回歸自我,重溫情懷,找回我們對土地的熱忱與認同。
作者簡介:林央敏
一九五五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現居桃園市。曾任小學、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台文戰線》文學雜誌社發行人。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第一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及詩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文化獎等多項文學獎,是台灣民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一九六五年即寫古詩、七二年首次發表新詩、八三年開始台語寫作。首倡台灣民族文學,是戰後台語文學運動的倡導作家及台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也是首位將台語散文由說理引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八六~九七年間熱衷民主人權、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語文學、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作品因觸犯官方禁忌屢遭查禁封鎖。
寫作品類豐富,風格、技巧與主題多樣,另有作曲與電腦軟體,被稱為全方位作家。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百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日文發表於外國書刊。著作三十餘冊(詳見本書附錄),其中十一萬字的詩體小說《胭脂淚》是台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敘事詩;詩作〈毋通嫌台灣〉被譜成二十四種不同的曲子,對催化台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
林央敏文學田園網址:blog.roodo.com/tw_poe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YabtviNF8U/hqdefault.jpg)
面相 學 由來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舊鏡面折射着晨光下的元朗大馬路,人潮如螻蟻四竄,車龍不絶,紛紛擾擾。
稍稍遷移目光,鏡中風景截然不同,映入眸底的,是一家老店。白色的瓷磚牆,偶偶滲雜着橙啡色的紙皮石。鏡子、掛畫、舊日曆及菜單,都亂糟糟地散佈於牆上,木製的卡枱及方桌擺放得井然有序,硬木櫈的腳丫踏於粉肉色的磚地板上,老派得不行。往上一瞥,是一個古舊的長方鐘,隨逐秒每分,滴答滴答地洗滌了繁喧。
平心細瞭,方才發現粉褪的殘鏡角落,鑲製了「好到底麵食專家」七個銀字。哈,好直接的名字。
起步皆難
暗忖之際,一塊白布倏然伸到銀字之上拭抹。抬頭一看,是位戴着金絲眼鏡的大叔,頂着青銀參半的側分短髮,一臉穆然。店裏的收銀姐姐見大叔,即禮貌地點點頭,稱他作事頭。他,是陳祺欽,老店的第二代,人稱「大哥」。他拍拍抹巾,說起這「好到底」,正是他已過身老爸陳波,即第一代事頭所起的名字。他先拭起第一個「好」字來,「好」就是品質好的意思,店裏的所有食材,都由陳波親自挑選研製,一直沿用至今;輪到第二個「到」字,意思很簡單,就是招呼周到;布子擦到第三個「底」字,他噗哧一笑:「底咪就係抵食囉!攞個諧音呀嘛。」語一出,他收起笑意,把餘下數字都一一抹淨,甚是疼惜。
時針踏正八時一刻,一名老婦步進店內。問起店子歷史,大哥即指一指老婦,着她解畫。眼前嬌小的老人,白髮蓋頂,燦笑如花,正是他的媽媽,人稱「好姨」。她自四十年代起,已經與陳波一同擺街邊檔賣雲吞,她笑言:「我個名冇個好字㗎!好字係代表好到底,元朗老街坊好多都識得我。」其實不止元朗,香港九龍各區,都見小店影子,但都一律只賣乾麵,要吃一碗煮好的生麵,就只此元朗一家。一直生活於元朗的好姨,瞬間陷入了思憶。她說,那個年代很艱苦,住木屋,食米碌。陳波跟隨兄長入行做麵,及後合力開麵檔,擔擔挑到圍村賣雲吞麵,當時好姨剛好申請來港,就於麵檔幫忙。奔波兩年,在現時合益街市的位置租地鋪,正式經營麵店,並取名「好到底」。最初只賣生麵,並無乾麵餅出售,至五十年代,陳波見港九地區客人眾多,他們投訴太遠,於是就想到做乾麵餅,讓客人買回家保存。如此一來,生意漸佳,終於一九六一年,將店鋪遷往現時的三層高唐樓。偌大地方,地下及二樓為堂食,三樓作廚房。那時候,孫子還未出世,好姨包雲吞、收錢、賣麵、寫外賣,可謂一腳踢。一做,就做到一九九一年,才正式交由大兒子祺欽接手。今時今日,她年已八十七,退休、退休,退而不休。當初為何偏做飲食業?她呆住了,彷彿從未遇此一問。那年頭,根本沒有選擇餘地,一切只為生活。
本心續行
說着說着,不自覺尾隨着兩位上了二樓。同樣是木枱木櫈,但四面牆則換上了淡淡然的黃,配以舊式的鐵窗花。看着看着,大哥也就掉進憶潮。他記起了小時候,因為讀書不成,老早就到店裏幫忙學做廚房。以前主賣雲吞麵、水餃麵,當時爸爸陳波教他做麵,但對於淥麵,他更具心得,強調要水滾方能煮麵,並且要看麵的粗幼,濕還是乾,濕麵不能煮太久,要拿揑。這一來講經驗,二來講心,自己研究如何煮才好吃,就是用心來做麵:「最用心嗰個就係我囉。」沒有丟爸爸的臉,他一臉自豪。
一陣馥郁喚回思緒,「香哩?我個仔喺樓上廚房炒緊蝦子。」大哥開腔,遂領頭步上三樓,看來,第三代即將出場。腳踏樓梯之時,見其腳步有點不穩,他即搔搔頭坦言自己將近七十,現時已交棒予第三代,自己則從旁指導。甫至廚房,就見一個大爐頭,一男子手執鑊鏟,使勁地炒起蝦子來。一頭清爽黑髮沾上濕汗,同樣是戴着眼鏡,一臉敦厚之人,就是老店第三代,陳仕傑,阿傑。看他年約四十五,功夫卻已十分熟練。原來早於廿來歲時,已經到店裏工作,對於廚房一切,甚是了解,如今所有師傅,都由他親自調教,但這裏的所有調味之方,都只可由陳氏親自落手,不傳外人。大哥教其炒蝦子,蝦子一定要炒過才夠香,最重要不能猛火炒,感覺到有香味上升就可。一旁的大哥,忽而講起蝦子麵的由來。以前蝦子很便宜,一百幾十元一斤,初初用來煮湯,後來陳波覺得熬完湯後,把蝦子丟掉很浪費,於是想到把蝦子混入麵內,變成蝦子麵:「阿爸叫做蝦子麵嘅起源人,好受歡迎,鮮味之餘又唔使自己熬湯,後來愈嚟愈多人跟住做。」由陳波那代開始,他們一直用同一種蝦子,縱使現時蝦子要一千元一斤,都不改用廉價貨。又堅持親力親為,麵類全都自己製造,有粗麵、幼麵、伊麵等。做麵不能有鹼水味,於是他們一直用優質鹼水,走鹼時間亦足夠,味道十年不變。
炒畢蝦子,阿傑走到後廚房,開始做小店的靈魂——雲吞。每日用新鮮豬肉,先把豬肉起筋,再於切肉機絞碎,雖用機器,但仍需人手過機十遍八遍,再加入肥豬肉,方有口感。處理好肉類,把蝦脫水,加入調味混合,秘訣是加入蝦子。餡料一做好,好姨與一眾女工已坐於長桌旁,包起雲吞來。好姨年紀最大,手卻巧得很,其他人根本追不上她的速度,而且粒粒大小勻稱,一口一粒,這是他們的堅持,她解釋傳統雲吞麵是一個小食,一啖雲吞一啖麵,爽。她又續指自家雲吞麵的好吃之處,在於喝湯後不會口渴,她直言:「冇落味精係呃人嘅,只係我哋用好啲嘅,落少少就夠,我講真話㗎!」一旁的阿傑聞言,即為奶奶的直率大笑,又邊笑謂:「整嘢邊呃得到人?最緊要用心製作,過到自己,過到人。」朗笑背後,是一腔熱誠。說他是否一直如此生性,倒也不是,十來歲開始落鋪幫忙,及後開始跟爺爺學整麵,只是後來好玩,畢業後就到懲教署打工,兩年後,陳波想退休,他就回來幫忙。起初,做廚房學得慢,嫌其又熱又髒,甚至會中途離開崗位。當時,他心態是父母必然照顧自己。不久後,陳波過身,又有師傅辭職,他才硬着頭皮奮發,不讓爺爺失望。
大哥聽畢,臉帶淺笑地離開廚房,似乎是放下心來。邊走,他邊呢喃着,這份本心,外間難尋,幸而兒子繼承下來。
穩步就好
回到地下食堂,已經滿座,牆上舊時鐘指向十二,正值午市。這又是大哥最開心的時刻。雖能退休,但大哥仍然天天回到老店坐鎮,以為是他不放心兒子一人,其實是捨不得一眾街坊熟客,畢竟有些客人從小吃到大,現在還會光顧,十分熱情及支持。故此,他都特意保留傳統裝潢,讓人懷舊一番。他不忘本,記得自己都是靠街坊才有今日:「唔會忘記街坊,街坊賞面,搬走咗都返嚟,為咗食碗麵,又見我哋一面。」說起遠道而來的街坊,他又想起一件往事。九十年代,他曾經於旺角豉油街,試過開一間分店,好讓客人不用特地來元朗進餐。只是,附近太多食店,大多用低價錢賤賣,他們成本高,實在辦不到。結果,分店只維持一年左右,就沒有再經營下去。
回過頭來,一頂銀絲穿梭於人潮之間,原來好姨也下來湊熱鬧了,步經大哥,她即接話:「好到底呢,由我嗰代開始都冇諗過賺大錢,我哋腳踏實地,足夠開銷就得。」扔下一句話,她就走到樓面姐姐跟前,打着哈哈。此時,阿傑也來到麵檔幫忙,他負責淥麵,大哥則於對面盛湯放配料。明顯地,二人默契雖有,卻沒甚話題,因為自他小時候,爸爸就於店裏做主力,二人聚少離多。然而,一碗雲吞麵對阿傑而言,依然是快樂的回憶,他壓低了聲線道:「爸爸煮麵我食咪開心囉。」大哥還是聽見了,雙方尷尬一笑,又把話題牽扯到麵上,大哥說到自己的表現,他毫不忌諱地自誇比爸爸做得好,亦覺得兒子保持到九成水準,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旁的阿傑頗感壓力,低喃着要保住爺爺的金漆招牌,真的不易。「好到底」嗎?「好」,他說做到了九成;「到」嘛,由於請人艱難,請到好招呼的阿姐不易,如若自己,招呼一定好;「底」,以新界區而言,他認為這個價錢對得住人。前來捧餐的好姨聽着,又搭訕:「係咁解咩?我就話好到底意思係一路做落去,好到底!」三人面面相覷,終於嘻哈大笑。
時針又轉兩圈,人潮依舊未減,看來這一家老店,確實被三代好好守護着。閒來,又注目鏡中似遠非遠的大馬路,你看這啊,到底是人走得比車慢。只是,生生不息,跬步終究千里。
採訪:黃寶琳
拍攝:胡浩賢﹑謝本華
好到底麵家
地址:元朗阜財街67號地鋪
電話:2476 2495
營業時間:10am-8pm
詳情: http://bit.ly/2Pn2433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05oWumNcc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