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號 已故藝術家專題||
當宇宙膨脹快於光速,未來人類將被閉鎖在彼此獨立的星系中,再看不見星系外的繁瀚,也無從習得宇宙由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或許早了一點,但埋首書卷之際,見古籍邈遠、當下的資訊零碎,偶爾也會生出這種感慨,也因此更欽佩學貫古今的文人。楊牧於三月驟逝,Facebook隨即刷起其詩作〈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但楊牧不只是詩人,他最令人欽敬的,是其淵與博;也因其淵博,使其創作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
.
楊牧,原名王靖獻。早年以「葉珊」為筆名,出版五本詩集後,改筆名為楊牧。以詩聞名,又旁溢散文、評論、翻譯、編纂。20歲由藍星詩社出版處女作《水之湄》,詩集計有15種、散文18種、譯著7種,其間不斷求變。上至《詩經》,遠至愛爾蘭,近至花蓮,均在楊牧筆下。
.
那一代的文人,古文是土壤,外文是天空,有志創作的年輕人都投奔外文系,甚至有揚言與傳統切割、自西方嫁接詩統的、也有要剪掉散文辮子的。楊牧雖讀外文,但不只未與傳統割蓆,更接受整理、研究。22歲負笈美國,師承陳世驤,專攻比較文學,學術論著包括研究《詩經》的《鐘鼓集》及研究六朝詩論的《陸機文賦校釋》,後者熔鑄了古今中西的文學批評觀念,繼往開來。而作為一學術著作,楊牧卻以筆名出版,儼然以詩人的身份,與古詩人神交。
.
學術以外,楊牧詩作對傳統的繼承發展,更不在話下:〈延陵季子掛劍〉、〈續韓愈七言古詩山石〉、〈秋祭杜甫〉、〈林沖夜奔〉等以古典文學為素材的作品,不勝枚舉。比較詩學中,有言中國傳統重抒情,西方傳統重敘事,而楊牧得力於對西方文學的研究,「敘事以抒情」,嘗試戲劇獨白體,焊接中西傳統,嚴於治學,敢於創求。除此以外,楊牧亦不乏以英美詩人或本土為主題的創作。楊牧奉愛爾蘭詩人葉慈(W.B. Yeats)為理想詩人典型,以其呼喚喀爾特傳統的心,歌頌台灣的神話,歌詠花蓮的自然風物。
.
之前跟友人提到楊牧的死訊,他回應說:「又一顆。」楊牧處女作由藍星詩社出版,那時的藍星、現代派、創世紀三社,是49以後撐起華語詩壇鼎足。那一代赫赫有名的詩人,這十年間流星群般殞落:商禽、鍾鼎文、紀弦、周夢蝶、羅門、余光中、洛夫等,然後楊牧,動筆之際還有秀陶,像要把一部文學大系目錄中的生卒年都填滿。感慨之餘,也不禁興幸自己生於這一個年代,能在星空遠去之前,去記認、歌頌。
——〈一個文人的完成〉
楊牧
.
文 / 故常 @yiu1024
.
完整內容載於五月號雜誌中。
.
五月號《藝文青》已上架,即日起可在7-11便利店、OK便利店以及各大書報攤購買。
.
#楊牧 #藝文青5月號 #藝文青 #asartisticasyou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