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靠北工程師573
----------
雖然已經離開程式設計師的日子很長一段時間,目前都是在拍照/修照片/錄影/剪影片,但是這次發生的事,就想到以前程式被測到 bug 時的感覺...
---------------------------
最近正在剪輯一些影片,部分影片交出去後,老師指出有幾個地方底噪特別大,要我再檢查看看。反覆檢查了幾次,除了一些小小的雜音沒刪掉外,呃... 所以是這個問題嗎?可是好像又不是這個,有些段落很乾淨啊!
正在整理要怎麼回覆的時候,老師傳訊息來說:眼花了,寫錯檔案編號。
(有沒有收過測試報告跟你說哪裡有 bug,結果你找了半天找不到問題時,才知道原來測報寫錯了?)
不過後來老師有說出一句 "關鍵句":感覺是在沒講話時,底噪突然變大聲。
雖然出問題的段落的確都是沒說話的段落,但這句話讓我往另一個方向思考!
(測報中每一個操作細節都是很重要的關鍵,雖然詳細的測報內容看起來很煩...)
上網 google 了一下,有沒有關於 windows 音量突然變大變小的問題?這個問題有人提,可是解答的做法並不是我要的。但是既然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就表示也有人遇到相同的情況,我並不孤單吧?
雖然那個做法不是我要的,但是也指出一個方向,在系統的設定裡可能有答案!找一下自己目前這台電腦的設定,在喇叭的設定中有找到一個叫 "均衡響度" 的選項,提供的廠商是 Microsoft,所以這應該是系統內有的。測試了一下,這個選項果然會直接影響電腦在播放時的輸出音量!再次播放那些有問題的片段,當有勾選這個選項時,音量就會被放大,雜訊也就被放大了。
但是這個選項在預設時並沒有被勾起,所以很難斷定問題一定就是它,但還是先請老師去 check 看看?果然,老師的電腦並沒有設定這個。所以問題又回到原點。
(好像抓到 bug 的解法,但結果又不是...)
不過老師說如果他用 mac 去聽,雖然還是有雜訊,但是就沒麼誇張也不會變更大!因為我們都是 win/mac 兩個系統都得用,所以這個線索表示檔案應該是沒問題,系統設定 "大概" 也沒問題。
這時老師有提供他使用的播放軟體名稱,於是快快去下載並安裝,然後把有問題的影片拉進去一聽,果然有問題!然後找了一下軟體的設定,就找到一個可能是問題所在的設定:音訊標準化,因為它預設是被勾起來的!拿掉勾勾後,聲音就沒有被放大的感覺。把這個問題回報給老師,請他測試一下,果然是這個設定在作怪!
(有時你抓不到 bug,是因為你的環境和實際在執行的環境不同...)
---------------------------
雖然不是寫程式,但是怎麼和以前寫程式發生的情況好像?
----------
💖 純靠北官方 Discord 歡迎在這找到你的同溫層!
👉 https://discord.gg/tPhnrs2
----------
💖 全平台留言、文章詳細內容
👉 https://init.engineer/cards/show/673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分享家-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PotPlayer其實會干預你的音量,主動去調整影片或音樂的聲音,這個內容對於創作者其實特別重要,很多人應該輸出完影片會自己重看一次,確認字幕、音量、編排有沒有問題,但PotPlayer這個功能可能會導致你誤判音量! 👉訂閱分享家-羽的頻道 https://tinyurl.co...
「音量標準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純靠北工程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分享家-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心得] 數位音量與動態- 看板Headphon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人聲音量平衡超簡單!使用Adobe Audition 標準化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或為平衡不同影片音量而設有人發現YouTube 新增「 ... 的評價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自媒體音質改善】搞懂YouTube 對於上傳影片的2條聲音規定 的評價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低調一點- 想要把每部影片音量調到一致化嗎? 快來學習吧 的評價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心得] PotPlayer預設音訊標準化讓音量忽大忽小- 看板music 的評價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進階指南 的評價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音量レベルの統一はできますか? - YouTube コミュニティ 的評價
- 關於音量標準化 在 有沒有人覺得Spotify 的廣告,聲音大到「嚇死人」? 的評價
音量標準化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G O-RAN 錢景佳,台廠爭搶開放商機
作者 Dylan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8 月 17 日 14:20 |
全球 5G 賽局百家爭鳴,而由全球主要電信營運商所倡議的開放式無線電接取網路(Open Radio Access Network,O-RAN)架構,近來更是大鳴大放,且已逐漸擴大發酵,除了世界各國電信商紛紛響應加入外,資通訊業者、設備商也如火如荼地投入發展,5G 基站白牌化的商機愈加成形,且「錢」景看好,台灣也積極搶搭這波 O-RAN 浪潮。
何謂 O-RAN 架構?
那麼,什麼是 O-RAN 架構,又為何會在 5G 賽局中讓各國業者趨之若鶩?簡單來說,O-RAN 架構提倡開放式的介面和軟硬體,好讓電信設備更容易升級、採購和升級。如此一來,電信營運商可以更快速的部署應用服務,不僅能滿足客戶需求,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的拓展應用服務項目,有了更多元的業務,便能增加營收。
眾所皆知,早期電信商如果打算建置站,都必須向愛立信(Ericsson)、諾基亞(Nokia)或華為等傳統電信設備業者購買設備。換言之,電信業者的設備採購和可提供的服務,均脫離不了這些業者,使得電信商在部署行動網路時,不僅選擇有限,且規格架構封閉,採購成本也高昂;因而較難為客戶提供彈性、快速、客製化、差異化的服務。
然而,當 5G 開始導入 O-RAN 架構之後,過往這種被國際設備大廠「綁死」的情況可望被打破。O-RAN 使電信業者可採用來自不同供應商的軟體、通用硬體來構建網路,避免被傳統設備商綁定。舉例來說,有點像是 iOS 和 Android 的開放平台,消費者可選擇各種廠牌的手機,安裝各種應用程式。
換言之,透過 O-RAN 架構,電信業者未來可望跳過傳統電信設備商,直接向硬體設備業者採購電信設備,如此一來,更有利於創建高靈活性的下一代無線網路;而對於非傳統電信設備的硬體製造商、資通訊業者而言,也有著更多機會能夠切入過往傳統封閉的電信設備系統,趁此建構新的商業模式。
其中業界最為熟知的案例,莫過於是日本樂天移動在 2019 年率先宣布,將採用 O-RAN 架構進行 4G/5G 網路部署。此外,樂天也預估於 2020 年 9 月發布 5G 網路,藉由 NEC 提供 3.8GHz MIMO 基站、Airspan 提供 28GHz 基站及 Altiostar 提供 Open RAN 管理軟件,目標部署 35,000 個 5G 基站。
另外,為了推廣 O-RAN 架構,在 2018 年初,各國電信商還成立了 O-RAN 聯盟。相比於許多產業聯盟成立後音量愈來愈小,O-RAN 聯盟這兩年的聲勢愈加龐大,愈來愈多各國電信商及供應商加入其中;據悉,至今已有 26 個電信業者參與,成員包括 AT&T、Verizon、T-Mobile、Vodafone、SK 電信、德國電信、中國及日本的前 3 大電信商,以及台灣的中華電信等。
O-RAN 為台灣資通訊、製造業者帶來新商機
如前所述,O-RAN 架構可望打破既有國際品牌大廠寡占壟斷之局面,使得資通訊、硬體製造業者皆有機會趁此建構新的商業模式,如鴻海、廣達、英業達、緯創、仁寶、和碩等代工大廠,皆磨刀霍霍,準備搶食這塊大餅。
像是仁寶已成立 5G 實驗室,應用範圍涵蓋工業、農業、醫療、電競娛樂等四大領域;廣達則是瞄準企業專網及 5G 白牌基地台市場,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更形容 5G 市場是門檻高、毛利高,不用打打殺殺的生意。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表示,5G 無線接取網路技術因具備雲端化、虛擬化等特性,有利基地台介面開放及標準化,不再像傳統系統封閉,電信營運商將攜手第三方設備供應商,共同推動介面開放及標準化並搶攻市場,這將是台灣業者切入 5G 市場的最佳機會點。目前工研院已經鏈結天線廠、射頻元件/模組廠、手機晶片廠、網通設備商、產品測試商、營運商等上下游至少 18 家業者,打造 5G 基地台之國產自主供應鏈與生態系。
闕志克補充,台灣網通設備廠及電子集團頗具代工、硬體生產設計等經驗優勢,若能及時補足射頻元件/模組、基頻/通訊協定/系統軟體等關鍵技術,將可為台灣切入此波基地台介面開放與標準化市場,開啟另一扇大門。
此外,經濟部工業局今也在近期宣布,與美國網通科技廠商思科(Cisco)聯手,以「Open Networking, Taiwan Amazing」為核心價值,與台灣網通設備廠商智邦、明泰、智易、亞旭、中磊、正文、伸波通訊、台灣可億隆、優達科技等,系統整合商華電聯網,落腳桃園智慧創新應用示範中心,打造全台首座 5G 開放網路測驗平台,全力搶攻 5G 電信白牌設備兆元商機。
總體來說,O-RAN 的發展目前仍處於逐漸加溫階段,在各項介面標準、測試互通規範,以及實際商用部署皆持演進的情況下,台灣也趁勢搶搭這波 5G 新商機,不僅國內產官學各界聯手,更與國際開放網路架構組織(如 O-RAN 及 TIP)緊密合作,爭取進軍國際市場的機會。
附圖:▲ O-RAN 架構有利於打造更靈活的電信設備及網路服務。
▲ 經濟部工業局與思科合作。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0/08/17/5g-oran/?fbclid=IwAR3x5jsIFpzftOddauNZDkaYrmkiG9capQh_jkV4q8GB_3Bo5_sHz9RFqf0
音量標準化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5G O-RAN 錢景佳,台廠爭搶開放商機
作者 Dylan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8 月 17 日 14:20 |
全球 5G 賽局百家爭鳴,而由全球主要電信營運商所倡議的開放式無線電接取網路(Open Radio Access Network,O-RAN)架構,近來更是大鳴大放,且已逐漸擴大發酵,除了世界各國電信商紛紛響應加入外,資通訊業者、設備商也如火如荼地投入發展,5G 基站白牌化的商機愈加成形,且「錢」景看好,台灣也積極搶搭這波 O-RAN 浪潮。
何謂 O-RAN 架構?
那麼,什麼是 O-RAN 架構,又為何會在 5G 賽局中讓各國業者趨之若鶩?簡單來說,O-RAN 架構提倡開放式的介面和軟硬體,好讓電信設備更容易升級、採購和升級。如此一來,電信營運商可以更快速的部署應用服務,不僅能滿足客戶需求,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的拓展應用服務項目,有了更多元的業務,便能增加營收。
眾所皆知,早期電信商如果打算建置站,都必須向愛立信(Ericsson)、諾基亞(Nokia)或華為等傳統電信設備業者購買設備。換言之,電信業者的設備採購和可提供的服務,均脫離不了這些業者,使得電信商在部署行動網路時,不僅選擇有限,且規格架構封閉,採購成本也高昂;因而較難為客戶提供彈性、快速、客製化、差異化的服務。
然而,當 5G 開始導入 O-RAN 架構之後,過往這種被國際設備大廠「綁死」的情況可望被打破。O-RAN 使電信業者可採用來自不同供應商的軟體、通用硬體來構建網路,避免被傳統設備商綁定。舉例來說,有點像是 iOS 和 Android 的開放平台,消費者可選擇各種廠牌的手機,安裝各種應用程式。
換言之,透過 O-RAN 架構,電信業者未來可望跳過傳統電信設備商,直接向硬體設備業者採購電信設備,如此一來,更有利於創建高靈活性的下一代無線網路;而對於非傳統電信設備的硬體製造商、資通訊業者而言,也有著更多機會能夠切入過往傳統封閉的電信設備系統,趁此建構新的商業模式。
其中業界最為熟知的案例,莫過於是日本樂天移動在 2019 年率先宣布,將採用 O-RAN 架構進行 4G/5G 網路部署。此外,樂天也預估於 2020 年 9 月發布 5G 網路,藉由 NEC 提供 3.8GHz MIMO 基站、Airspan 提供 28GHz 基站及 Altiostar 提供 Open RAN 管理軟件,目標部署 35,000 個 5G 基站。
另外,為了推廣 O-RAN 架構,在 2018 年初,各國電信商還成立了 O-RAN 聯盟。相比於許多產業聯盟成立後音量愈來愈小,O-RAN 聯盟這兩年的聲勢愈加龐大,愈來愈多各國電信商及供應商加入其中;據悉,至今已有 26 個電信業者參與,成員包括 AT&T、Verizon、T-Mobile、Vodafone、SK 電信、德國電信、中國及日本的前 3 大電信商,以及台灣的中華電信等。
O-RAN 為台灣資通訊、製造業者帶來新商機
如前所述,O-RAN 架構可望打破既有國際品牌大廠寡占壟斷之局面,使得資通訊、硬體製造業者皆有機會趁此建構新的商業模式,如鴻海、廣達、英業達、緯創、仁寶、和碩等代工大廠,皆磨刀霍霍,準備搶食這塊大餅。
像是仁寶已成立 5G 實驗室,應用範圍涵蓋工業、農業、醫療、電競娛樂等四大領域;廣達則是瞄準企業專網及 5G 白牌基地台市場,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更形容 5G 市場是門檻高、毛利高,不用打打殺殺的生意。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表示,5G 無線接取網路技術因具備雲端化、虛擬化等特性,有利基地台介面開放及標準化,不再像傳統系統封閉,電信營運商將攜手第三方設備供應商,共同推動介面開放及標準化並搶攻市場,這將是台灣業者切入 5G 市場的最佳機會點。目前工研院已經鏈結天線廠、射頻元件/模組廠、手機晶片廠、網通設備商、產品測試商、營運商等上下游至少 18 家業者,打造 5G 基地台之國產自主供應鏈與生態系。
闕志克補充,台灣網通設備廠及電子集團頗具代工、硬體生產設計等經驗優勢,若能及時補足射頻元件/模組、基頻/通訊協定/系統軟體等關鍵技術,將可為台灣切入此波基地台介面開放與標準化市場,開啟另一扇大門。
此外,經濟部工業局今也在近期宣布,與美國網通科技廠商思科(Cisco)聯手,以「Open Networking, Taiwan Amazing」為核心價值,與台灣網通設備廠商智邦、明泰、智易、亞旭、中磊、正文、伸波通訊、台灣可億隆、優達科技等,系統整合商華電聯網,落腳桃園智慧創新應用示範中心,打造全台首座 5G 開放網路測驗平台,全力搶攻 5G 電信白牌設備兆元商機。
總體來說,O-RAN 的發展目前仍處於逐漸加溫階段,在各項介面標準、測試互通規範,以及實際商用部署皆持演進的情況下,台灣也趁勢搶搭這波 5G 新商機,不僅國內產官學各界聯手,更與國際開放網路架構組織(如 O-RAN 及 TIP)緊密合作,爭取進軍國際市場的機會。
附圖:▲ O-RAN 架構有利於打造更靈活的電信設備及網路服務。
▲ 經濟部工業局與思科合作。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0/08/17/5g-oran/…
音量標準化 在 分享家-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PotPlayer其實會干預你的音量,主動去調整影片或音樂的聲音,這個內容對於創作者其實特別重要,很多人應該輸出完影片會自己重看一次,確認字幕、音量、編排有沒有問題,但PotPlayer這個功能可能會導致你誤判音量!
👉訂閱分享家-羽的頻道 https://tinyurl.com/subshareryu
👉前往分享家-羽的副頻道【羽倫同樂日常】https://tinyurl.com/yulenvlog
👉前往分享家-羽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SharerYu/
======================================================
其他分享家-羽的影片系列:
💡知識技巧系列
分享3C或生活中實用的知識、技巧與經驗。
https://tinyurl.com/sg3w25o
🔎開箱評測與使用心得系列
分享各種商品的開箱、評測以及使用心得等影片。
https://tinyurl.com/tqjpv75
🚗旅遊與食記系列
分享旅遊或食記相關Vlog以及旅遊相關的知識、技巧或資訊等等。
https://tinyurl.com/rtpc4a3
📢就是要分享系列
分享我覺得有價值但又不知道如何歸類的影片。
https://tinyurl.com/rp3h47r
🏨羽的住宿經驗系列
分享各種自己住過的飯店、旅社、民宿等等。
https://tinyurl.com/uto3ngh
📜全部播放清單列表
其他沒有列出來的清單都在這邊!
https://tinyurl.com/s8rmtk8
======================================================
✉合作邀約請洽粉專或來信 singiamagic@gmail.com
#PotPlayer #標準化 #音量
音量標準化 在 人聲音量平衡超簡單!使用Adobe Audition 標準化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音量 平衡#Audition 音量 平衡#podcast 音量 平衡# 音量 統一手邊有好多音檔要做 音量 平衡,一個一個調整超費時?別擔心,Daisy 教你使用Audition 快速調節 ... ... <看更多>
音量標準化 在 或為平衡不同影片音量而設有人發現YouTube 新增「 ... 的推薦與評價
... 音量大小,以標準化的音量播放。因此,YouTube 的「音量平衡」功能或也是為了發揮相同作用。 有趣的是,除了該名網民稱他能進行相應設定,但現時眾多 ... ... <看更多>
音量標準化 在 [心得] 數位音量與動態- 看板Headphon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平台 Spotify Windows 版、音量標準化關閉
測量是 OS 輸出到 Audio Device(DAC)前的音頻數據
上方為 Spotify 音量 100% 的測量結果
下方音量隨手稍微調低了一點後之同首歌的測量結果
右下染紅的部分示意 Spotify 音量調整
從最後測量的結果可知最後降了大約 1.8 dB 左右
音量 100% 時的 Avg 動態為 8.8 LU、調低音量後的 Avg 動態為 10.2 LU
同首歌在降低音量後動態提高了 1.4 LU
100% 音量時黃色區段貼近 0 dB 的部分大致上是平坦的
這是因為沒足夠淨空所以被 OS 的 Limiter 砍掉形成的平坦
是種 Soft Clipping、失真、細節被吃掉
調低數位音量產生了淨空,所以數據能被正確還原
可見調低了數位音量的下方黃色區段不再是平坦而是有起伏
結果就是在這首歌造成了 10.2 - 8.8 = 1.4 LU 的差異
由下方的 Max True Peak 可知最高 -0.1 dB 完美的避開了 Clipping(神手)
有些人在試著調低數位音量後,會覺得還是喜歡音量百分百
的確、很合理
所以響度大戰才會從上世紀打到現在還沒停
某母帶大師評道
現代人喪失了(對每張專輯)調整音量(類比)的能力&大聲通常贏
完全公平的測試其實需要校正輸出
在沒有調整類比音量(實際輸出的聲壓)讓雙方一致的狀況
以此例來說數位音量被降了約 1.8 dB
如果沒調高此時的類比音量,或降低 100% 數位音量時的輸出音量
好不容易因淨空而生出來的動態,可能會因為輸出音量較低而聽不出來或覺得較差
最後比的就不是細節與動態,而只是響度
Equal-loudness contour(Curves)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響度大戰
校正輸出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個選項
所以只要伸個手,調整一下擴的類比音量讓整首歌聽起來差不多大聲就可以了
動態與響度一定程度上是相對立的存在
調高響度會喪失(降低)動態
但數位淨空不足造成的 Clipping 是會在用戶端產生的問題
認為上面的測量說服力不足的話可以參考一下 Apple 的文件(英文)
Mastered for iTunes: Music as the Artist and Sound Engineer Intended.PDF
https://apple.co/35QbBtB
Page 4
Be Aware of Dynamic Range and Clipping 一節
--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ミ‵ω′)\m/ NOBUMETAL DEATH!!(乂'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6.125.25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04159114.A.E12.html
這應該不是對錯問題,而是選擇
然後選自己喜歡的 :D
80s 的 CD 基本上不會碰到這個問題,100% 當然最好
但 90s 後就不是了
問題很明顯,是 Source 出問題了
DAC 的音量(數位前級)是同一件事
一般來說 bit perfect 的話,在 DAC 調會較佳
因為有更精確的數據進入 DAC's DSP
但在 Spotify 的話因為會進 OS Mixer 有可能有上採樣
所以在 Spotify 降會比較確實
這是數位域的問題,類比的 Clipping 歸類比
從訊源的 Audio data > DAC 之間會產生的
所以外部裝置是在 DAC 前的 DSP 就有可能影響到
開標準化是個好手段,YouTube 就是用這個來解決問題
數位跟類比要切開看、總之這提到的問題只到進 DAC
像 OS 或 Spotify 的音量都可視為數位前級
但 DAC 有沒有能力處理 True Peak 爆?
如果 DAC 自帶的 DSP 沒法處理就要在更前端解決
或放生給 DAC Clipping、會產生額外的諧波有些人可能會愛
標準化有點像是 BMI,把身高打平了寬的人還是比較寬啊XD
還有標準化是什麼版本?ReplayGain or R128 ?
ReplayGain 是 RMS base 、R128 是響度 base
所以兩者在回放時會有些差異
Spotify 目前還是用 ReplayGain 之後預計會改成 ITU 1770(base on R128)
標準化並不會改變結構、曲風,高響度的結構通常都比較緊實強力
相較低響度的一般有更多起伏(動態)
標準化後維持更多時間較高能量的,還是比高高低低的更容易感觀上更吵(大聲)
而且聽起來大不大聲還受 Equal-loudness contour 影響
標準化有目標,計算也是基於這個目標
如果你的回放音量與標準化的目標等級不同
就不能感同身受、因為你的回放會落在跟目標不同曲線上
雖然響度會影響,但這裏的問題主要是要看 Album or Track 的 True Peak
但為了推高響度,Album/Track 的 Peak 都會很貼近 0 dB 然後 True Peak 爆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
TK from 凛として時 的 Album 彩脳 24/94
Album R128 -7.17 LUFS、曲風就是比較強烈的
但整張專輯所有 Track 的 True Peak 都是 0.99xxxx dB
這很明顯是母帶工程師是意識到 True Peak 的問題留下足夠的淨空
但愛繆最新專輯初回版附的吉他自彈自唱 CD
CD R128 -10.17 LUFS 不響亮
但每一首的 True Peak 都超過 0 dB、淨空不足
所以就算小聲也沒避免掉問題
-3 dB 減的有點大但幾乎可以避免 99.9% 可能的數位削波問題
印象中 CD 某○皮書也有定,但沒強制性開戰後也就沒人鳥了XD
因為升頻=採樣點的 Peak 向 True Peak 靠近(提升)
R128/ITU 的 True Peak 是以 44.1 kHz x 4 倍過採樣來計算的
Hi-Res 96 kHz 得出來的 True Peak 是 x 2
不過我個人是認為淨空留個 -3 dB 應該差不多就很夠了
我之前有試過計算 96 kHz x 4 倍的 True Peak,跟 x 2 差異很小
因為開標準化響度變低,聽起來就變差了啊
聽到的不是音質變差、而是響度變低
所以伸手提高一下擴的音量再來比較
就像我上面有提到,這就為什麼商業發行拼命在有限的空間裏催高響度
催到都變形了?沒好處嗎?
要說的是,降數位音量事實上的確是有音質損失但很小、小到不行
比起來拉響度拉過頭造成的破壞更大
盡可能用的盡淨空也不是沒好處、但推高推到削波就失去了善用淨空的意義
想說箱子有這麼大就盡量塞、塞到商品都變形外露了啊
一切都是為了更響亮
人類其實很好懂的,大聲就賣的好
一白(響)遮三醜,回家細看發覺是大濃妝不耐看(聽)、身材都是墊出來的
Soft Clipping 也是種效果啦
真的不喜歡就就別勉強、本來就是選擇而不是對錯
既然真的喜歡就選自己喜歡的
但一堆國際組織也沒是沒事推 R128/ITU、各大串流商也不是沒事導入
一定有好處跟原因不是嗎
目前 foobar 內建的 ReplayGain Scanner 是 R128
但是 Peak 應該不是 True Peak,只是數據 Peak
我自己改用 loudgain 掃很久了
用 ASIO 只是切法不同、問題還是會在
因為最終都是 Inter-sample Peak Distortion
始於 Headroom 不足
Windows 的 Limiter 的存在有一部分是為了"減輕"這個問題
因為 Limiter 切會比較 Soft
丟給 DAC 就要看各 DAC 各自的 DSP 怎麼作,也有可能變 Hard Clipping
foo_r128norm 不是 ReplayGain
應該是類似於 Windows Audio Device 內容 > 增強 > 均衡響度
我是沒用過、不過這理論上會破壞 Track 原本的大小聲結構
會一直不斷調整回放時的音量、讓整體響度趨近目標
要追求的應該不是 bit perfect
為了 bit perfect 而 bit perfect,或選自己聽起來最喜歡的方式
數位音量跟音量標準化都是種 DSP、DAC 也有 DSP
就像不少一體機的實體音量其實都是數位音量 like ADI-2 DAC
再加倍精度提升也有限、而且真的慢XD
所以比較過後我直接改用 loudgain
loudgain 是 Linux 獨立程式
所以我是在 Windows 裝 Linux bash(Ubuntu)去 Run
有點麻煩、不過是在比較完一堆 R128 tagging 後覺得最合用的
※ 編輯: Oswyn (220.136.125.251 臺灣), 11/01/2020 19:13:5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