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二段(近康定路口),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半世紀前因道路拓寬而被拆除的部分,正在蓋回來。(張哲生 攝)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被指定為古蹟(1985年)之前,於1969年至1975年間,其右護龍(北側廂房)因長沙街之拓寬而被切掉將近一半的空間,之後興築的北側牆面結構則是混合了石牆、斗子砌牆及紅磚牆,並非祖師廟最初的磚造古牆。
臺北市文化局之2019年5月8日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83016917號函決議:先以祖師廟古蹟保存區967地號內先行修復;維持既有道路寬度,人行道縮減,公共設施保留不動。
艋舺清水巖乃自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巖分靈來台祭祀,於清乾隆52年(1787年)創建,清咸豐3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時被燒毀,後於清同治6年(1867年)重建。
艋舺清水巖廟宇兩廊曾於日治時期用作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今台北市成功中學)、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等校初創期之校舍,對教育的貢獻良多。今址為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康定路與長沙街交會處),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合稱「台北三大廟門」,也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
艋舺清水巖俗稱艋舺祖師廟,目前廟前牌樓上的全名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最早興建於1787年(後於1867年重修,1875年竣工),1985年被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台北盆地周圍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故台北地區清水祖師廟林立;在台北的清水祖師廟中,又以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與淡水祖師廟三地最為重要,而其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與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還見證了「頂下郊拚」這場影響台北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
1780年代自中國大陸渡海來台的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公推翁有來為董事,募得30,000銀元,為其從泉州府安溪縣蓬萊鄉清水巖攜來的清水祖師香火,於1787年(清乾隆52年)在台北艋舺修築廟宇,1790年(清乾隆55年)落成,即今之艋舺清水巖。
1817年(清嘉慶22年)6月,颱風侵襲艋舺清水巖,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5,000銀元重修。
後來,泉州三邑人為了爭奪艋舺的商業利益,於1853年(清咸豐3年)與同安縣人發生「頂下郊拚」事件。當時居住於艋舺的泉州三邑人,欲攻打同安人,但苦於沼澤之礙,便想由清水巖通過,故向安溪人要求燒毀清水巖,並答應事後將重修清水巖。
沒想到「頂下郊拚」事件之後,三邑人竟毀約,於是清水巖董事白其祥只得向安溪移民募款25,000銀圓以重建清水巖,並於1867年(清同治6年)動工整修,但工程進度緩慢,一直到1875年(清光緒元年)才完工。
當時的艋舺清水巖有三殿,格局完整,但後殿於1940年(日昭和15年)遭大火燒毀,迄今未重建,因此目前僅剩三川殿及正殿。
艋舺清水巖在日治初期的1896年(日明治29年),被台灣總督府用來當做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之前身)之校舍。該校於1906年(日明治39年)1月遷至現址(蓮花池畔),並改名為艋舺公學校。
1919年(日大正8年)4月1日,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之前身)也在艋舺清水巖建校,將之作為臨時校舍。
1922年(日大正11年)5月8日,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依地方人士之倡議,設校於艋舺清水巖;之後在1925年(日大正14年)於樺山車站附近興建新校舍(地點為今台北市濟南路一段71號),在翌年(1926年)夏天落成啟用,並訂定5月17日鄭成功登陸台灣之日為該校之校慶日,同年5月30日,該校正式從艋舺清水巖遷往新址。
二戰後,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於1946年奉令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第二中學,之後依眾議定名為台灣省立台北成功中學,用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台灣省立台北第一中學亦同時更名為台灣省立建國中學,乃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建國成功」之意。
1982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制定之初,係將古蹟區分為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三種。艋舺清水巖祖師廟於1985年8月19日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後於1997年4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次修法時,改為市定古蹟,再於2000年1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次修法時,改為直轄市定古蹟迄今。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中山 繁樹 Shigeki Nakayam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集應廟 116台北市文山区保儀路76號 No. 76號, Baoyi Road, Wenshan District, Taipei City, 116 0229394498 木柵集應廟,又稱雙忠廟、尪公廟等。主祀雙忠(即尪公,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位於臺北市文山區保儀路76號2樓,是來自福建省...
頂下郊拚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年2月28日,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二段(康定路口),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半世紀前因道路拓寬而被拆除的部分要蓋回來了!(張哲生 攝)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被指定為古蹟(1985年)之前,於1969年至1975年間,其右護龍(北側廂房)因長沙街之拓寬而被切掉將近一半的空間,之後興築的北側牆面結構則是混合了石牆、斗子砌牆及紅磚牆,並非祖師廟最初的磚造古牆。
臺北市文化局之2019年5月8日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83016917號函決議:先以祖師廟古蹟保存區967地號內先行修復;維持既有道路寬度,人行道縮減,公共設施保留不動。
艋舺清水巖乃自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巖分靈來台祭祀,於清乾隆52年(1787年)創建,清咸豐3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時被燒毀,後於清同治6年(1867年)重建。
艋舺清水巖廟宇兩廊曾於日治時期用作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今台北市成功中學)、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等校初創期之校舍,對教育的貢獻良多。今址為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康定路與長沙街交會處),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合稱「台北三大廟門」,也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
艋舺清水巖俗稱艋舺祖師廟,目前廟前牌樓上的全名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最早興建於1787年(後於1867年重修,1875年竣工),1985年被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台北盆地周圍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故台北地區清水祖師廟林立;在台北的清水祖師廟中,又以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與淡水祖師廟三地最為重要,而其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與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還見證了「頂下郊拚」這場影響台北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
1780年代自中國大陸渡海來台的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公推翁有來為董事,募得30,000銀元,為其從泉州府安溪縣蓬萊鄉清水巖攜來的清水祖師香火,於1787年(清乾隆52年)在台北艋舺修築廟宇,1790年(清乾隆55年)落成,即今之艋舺清水巖。
1817年(清嘉慶22年)6月,颱風侵襲艋舺清水巖,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5,000銀元重修。
後來,泉州三邑人為了爭奪艋舺的商業利益,於1853年(清咸豐3年)與同安縣人發生「頂下郊拚」事件。當時居住於艋舺的泉州三邑人,欲攻打同安人,但苦於沼澤之礙,便想由清水巖通過,故向安溪人要求燒毀清水巖,並答應事後將重修清水巖。
沒想到「頂下郊拚」事件之後,三邑人竟毀約,於是清水巖董事白其祥只得向安溪移民募款25,000銀圓以重建清水巖,並於1867年(清同治6年)動工整修,但工程進度緩慢,一直到1875年(清光緒元年)才完工。
當時的艋舺清水巖有三殿,格局完整,但後殿於1940年(日昭和15年)遭大火燒毀,迄今未重建,因此目前僅剩三川殿及正殿。
艋舺清水巖在日治初期的1896年(日明治29年),被台灣總督府用來當做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之前身)之校舍。該校於1906年(日明治39年)1月遷至現址(蓮花池畔),並改名為艋舺公學校。
1919年(日大正8年)4月1日,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之前身)也在艋舺清水巖建校,將之作為臨時校舍。
1922年(日大正11年)5月8日,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依地方人士之倡議,設校於艋舺清水巖;之後在1925年(日大正14年)於樺山車站附近興建新校舍(地點為今台北市濟南路一段71號),在翌年(1926年)夏天落成啟用,並訂定5月17日鄭成功登陸台灣之日為該校之校慶日,同年5月30日,該校正式從艋舺清水巖遷往新址。
二戰後,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於1946年奉令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第二中學,之後依眾議定名為台灣省立台北成功中學,用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台灣省立台北第一中學亦同時更名為台灣省立建國中學,乃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建國成功」之意。
1982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制定之初,係將古蹟區分為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三種。艋舺清水巖祖師廟於1985年8月19日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後於1997年4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次修法時,改為市定古蹟,再於2000年1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次修法時,改為直轄市定古蹟迄今。
頂下郊拚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年1月15日星期五一大早,我來到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67號,所在建築已有106年歷史的臺北龍山郵局,拍攝影片和照片以記錄這裡在進行結構補強作業前的最後營運日景況,其所有業務自1月18日起併入附近的臺北老松郵局。(張哲生 攝)
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124164094530/videos/268509244628386
坐落在臺北市龍山國中附近的臺北龍山郵局(臺北四支局),成立於日本時代大正2年(1913年)4月16日,最初名為臺北八甲街特定郵便局,並自同年9月1日起,開辦電報業務。
1915年1月18日,遷移至當時的艋舺北皮寮街第1番戶(即現址);後於1922年4月1日,更名為臺北八甲町郵便局。
1923年5月15日,開始辦理電話通信業務;1926年11月22日,開辦電報發信取次業務。
1945年戰後,更名為臺北龍山郵局迄今。
這棟建築物在使用整整106年之後,將進行結構補強作業並暫停臺北龍山郵局之營運,其業務會自2021年1月18日起併入附近的臺北老松郵局,而這間郵局自1913年開業至今長達108年的歷史亦在此畫下句點。
臺北龍山郵局的外觀融合東西方建築元素,屬於折衷主義風格,是一棟設有騎樓的兩層樓木造加強磚造建築;其一樓為營業所,二樓為日式榻榻米宿舍,屋頂則採寄棟形式,此建築在2019年5月7日被臺北市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公告文號為「北市文化文資字10830167581」,以下為當時的文資審議記錄:
萬華區「廣州街 67 號(龍山郵局)」文化資產價值審議案
結論:本案經委員綜合討論後,並由出席委員一致同意決議如下:
一、 同意登錄萬華區「廣州街 67 號(龍山郵局)」為歷史建築。
(一) 名稱:舊八甲庄郵便局。
(二) 種類:辦公廳舍。
(三) 位置或地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67號。
(四) 歷史建築及其所定著土地範圍之面積及地號:歷史建築本體為廣州街 67 號之 2 層樓建物,建物為萬華區萬華段一小段221建號(部分,該筆建物登記總面積為182.06 平方公尺),建築物坐落土地為萬華區萬華段一小段452(26平方公尺)、453 (部分,該筆土地面積 121平方公尺)地號等2筆土地(實際保存面積須以保存範圍實測數據為準)
(五) 登錄理由及其法令依據:
1、八甲庄在艋舺東邊,早期為同安人所居,咸豐年間因「頂下郊拚」同安人遷至大稻埕,日本統治初期在八甲庄設郵局,有其特殊歷史、地理意義。
2、本建物建於 1910 年代,一樓為營業所,二樓為日式榻榻米宿舍,二樓仍保留木構造及原空間格局;一樓騎樓兩側出口為圓拱形,二樓開窗三拱圈亦維持原貌,建築具特色。
3、符合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 2 條第1 項第 2、3 款登錄基準。
順便一提,目前臺北市還有一棟外型和這裡相似的郵局建物,就是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05號的舊臺北圓環郵局(臺北十一支局),成立於1926年12月21日,初名「下奎府町郵便局」,該建物在臺北圓環郵局於2001年7月21日遷至新址(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15號)後,便一直閒置至今,其土地及建物所有權人為財團法人臺灣電信協會及財團法人臺灣郵政協會(各持有二分之一)。
【附錄】臺北郵局於2020年12月18日在其官網發布的最新消息:
親愛的顧客您好:
本轄臺北龍山郵局為配合建築物結構補強作業,訂於110年(2021年)1月18日(星期一)併入臺北老松郵局,特此通知,不便之處,尚請諒察。
為維用戶權益,謹將相關儲匯、壽險業務移撥情形,說明如下:
一、存簿儲金帳戶:
自110年1月18日起將整批由電腦自動移併入臺北老松郵局,儲戶局號、帳號不變,如帳戶為非通儲戶,請改洽臺北老松郵局辦理帳戶各項事宜。
二、定期儲金帳戶:
自110年1月18日起將整批由電腦自動移併入臺北老松郵局,儲戶存單無須更換,如欲辦理帳戶各項事宜,請改洽臺北老松郵局辦理。
三、劃撥儲金帳戶:
自110年1月18日起將整批由電腦自動移併入新付款局─臺北老松郵局,儲戶帳號不變,如欲辦理帳戶各項事宜,請改洽臺北老松郵局辦理,不便至新付款局者,請於移撥日前先行變更付款局。
四、簡易壽險契約:
自110年1月18日起將整批由電腦自動移併入臺北老松郵局,保戶保單無須更換,相關權益不受影響,如欲辦理簡易壽險契約各項事宜,請改洽臺北老松郵局辦理。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臺北郵局 敬啟 109年12月18日
臺北老松郵局(局號:000170-8)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51號
電話:(02)2389-4549
臺北龍山郵局(局號:000104-1)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67號
電話:(02)2306-4755(諮詢服務期間至110年1月15日止)
頂下郊拚 在 中山 繁樹 Shigeki Nakayam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集應廟
116台北市文山区保儀路76號
No. 76號, Baoyi Road, Wenshan District, Taipei City, 116
0229394498
木柵集應廟,又稱雙忠廟、尪公廟等。主祀雙忠(即尪公,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位於臺北市文山區保儀路76號2樓,是來自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的張姓先民創建的廟宇,分香自福建泉州安溪縣大坪集應廟。當地學子時常到本廟祈求考試金榜題名,只要來本廟祈禱的學子考中理想學校,廟方即會辦桌慶祝,俗稱「狀元宴」。
簡史
清康熙年間,福建省安溪縣大坪有高、林、張三姓移民,前往臺灣臺北,由大坪集應廟奉請尪公(保儀尊王)聖像、夫人媽(保儀尊王的配偶,封「申國夫人」,又稱尪媽或尪娘)聖像與香爐,隨行護佑,議定三姓輪流奉祀,而後三姓人士各自開墾,分別遷居北投、淡水、景美、木柵、大安、新店、深坑、石碇各地。
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事件,臺北情勢嚴峻,三姓人士決議分家避禍,取出三聖物:尪公聖像、夫人媽聖像、香爐,拈鬮分配,高姓人士拈得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拈得夫人媽聖像(今日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拈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三姓人士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以建廟奉祀。
清德宗光緒甲午年(西元1894年)張姓人士建廟,1978年重修,建造二樓廟宇。
祀神
主祀
主祀雙忠,即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兩位忠臣。因其忠烈可風,幾乎全中國都有香火奉祀,在安溪暱稱為尪公。宋時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另有「尊號互易」之說,許遠為睢陽太守,官位較高,是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安溪的雙忠信仰,以大臺北一帶最盛。
雙忠公
景美集應廟
萬隆集應廟
汐止忠順廟
木柵忠順廟
深坑集順廟
頂下郊拚 在 cheap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青山宮的祭典造成民怨沸騰,有人認為是傳統,有人認為是擾民
那為什麼會有艋舺大拜拜呢? 我們得從台灣人為何如此迷信說起
事情還牽扯到頂下郊拚呢
參考資料:
廟宇文化對地方產業影響之研究-以艋舺龍山寺、清水巖、青山宮為例 王兆祥 102.7
民俗慶典活動與集體記憶的探討-以艋舺青山宮為例-陳雅芳 100.7
Cheap貼圖上架啦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author/1784332
成為VIP訂閱戶 每月台幣30元起 享有不同的專屬粉絲福利
https://tinyurl.com/y2b43ap2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heapAOE/
discord群組:
https://discord.gg/ymNuMVg
cheap遊戲副頻道:
https://tinyurl.com/y3hfw7du
頂下郊拚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國定古蹟的艋舺龍山寺,舉辦超過150年的中元盂蘭盆勝會則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祭典中其中「拜樹蘭花腳」、「祭五泉廟」則是艋舺龍山寺獨有。1853年艋舺頂下郊拼械鬥事件,頂郊三邑人以龍山寺作為指揮總部,事後傷亡者血衣被埋於龍山寺旁樹蘭花下,即使今日樹蘭花已不在,仍持續此祭典。此外,廟方會準備精緻的紙紮五泉廟,祭祀因漳泉械鬥犧牲的泉州人。
佛教傳統「盂蘭盆會」為紀念與超度已逝的親人,龍山寺盂蘭盆會由農曆七月一日「豎燈篙」揭幕,以七星燈迎聖並昭告四方孤幽,並於七月中進行「施食」、「放水燈」等儀式後臻於完成。現民間的盂蘭盆會或中元普度大都是融合佛、道、巫覡宗教、民間信仰等元素,除「普度」意義外,甚至還有團結地區、族群的社會功能。
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說,泉州府三邑人為主的頂郊與同安人,曾為爭取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的「頂下郊拚」,械鬥期間罹難者的血衣都會埋在舊時龍山寺周圍的樹蘭下,為弔慰衝突中犧牲的先民,龍山寺於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三日都會在廟西廂前埕,以豐富的金紙與祭品舉行「拜樹蘭花腳」儀式。
黃書瑋補充,為祭奠漳泉械鬥的泉州五縣人,龍山寺後殿原有「五泉廟」,五泉廟雖因龍山寺擴建而拆除,但仍約定於每年中元節以五泉廟紙厝取代,現置於廟埕,將於農曆七月十四日(今日)「牽 」、放水燈後燒毀,除深具在地性、歷史性和文化性意義,也彰顯北台灣早期移民開發奮鬥史。
頂下郊拚 在 艸艸設計Soso Studio - 《大稻埕的歷史-頂下郊拼篇》 之前提過 的推薦與評價
《大稻埕的歷史-頂下郊拼篇》 之前提過,早期漢人來台移民開墾,不同族群的移民常常因為彼此的利益與信仰的不同,互相爭奪搶地,發生衝突械鬥,械鬥後 ... ... <看更多>
頂下郊拚 在 [問卦] 有沒有頂下郊拼的八卦?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