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很真實的回饋】
這次收到比較鉅細靡遺的回饋,剛好對常說的理念做補充。
① 走路的姿勢與身體覺察
② 身體的整合與整體觀
③ 定期按摩的考量
-
[走路姿勢]
簡單的說,走路是一門藝術。
從腳指、腳掌、腳踝、膝蓋、大腿到腰部是最基本的連動,也因此,腰有問題的人通常不能久走久站久坐,甚至不能平躺。
走的好的人,能夠伴隨著脊椎的擺動,越走越輕鬆,感受到身體透過走路而啟動循環微微發熱發汗,達到放鬆的狀態。走不好的人,則會腳步沉重,上半身與下半身是分離的,走多就會腰痠、膝疼、小腿緊,嚴重點還會肩頸緊繃。
在初步的練習中,應試著去感知腳的運作,覺察在腳底與地上的接觸(因此赤腳較易於練習),試著墊墊腳尖,感受力量在腳盤上的分布是偏向腳指還是腳跟?偏向內側還是外側?能否感受到反作用力進到了小腿、大腿和腰部?步符順暢與否?
正確的姿勢,說來話長,容我之後再寫一篇補充。
-
[身體的整合與整體觀]
在回饋中提到:「從頭顱開始按壓,細膩的按完整顆頭,再來是眉骨、臉頰部位,按完這已經感覺肩膀鬆鬆的,再推一下肋骨,整一下手肘關節、手腕關節,肩膀已經很舒暢,接著腹部、骨盆腔按壓、膝蓋關節、腳踝、大腿小腿外側內側,翻過身,繼續按壓腰部。」
讀完這段,是不是指出一種全身調理的SOP呢?
其實不是如此,在這個例子裡,主訴是肩頸緊繃、伴隨著手指疼痛,觸診則有很明顯的背脊壓力。
從頭開始,是先釋放深層的「腦神經緊繃」,以減輕頸椎、胸椎和腰椎的壓力,接著肋骨周遭浮現使用力的拉扯,由此可以判斷平常用力的習慣、工作的姿勢等等,這時才開始一一去解開末稍的手臂、手肘、手掌、手指的勞損和糾結。
而腹部是連接上下半身的樞紐,在此包涵內臟的思維,以腰部和腹腔為身體中心思想來看待全身的關係。腹腰的鬆弛,會帶來全身的能量流動。
因此,身體的整合與整體觀並沒有所謂的SOP,端看待每個人的個性習慣、生活方式、工作型態不同而有調整方式與順序的差異,有相似的調理邏輯,卻沒有固定的流程與手法。
/
在調理後,要練習逐漸觀察:「是什麼讓我的神經緊繃?」
如果是容易緊張、焦慮,不要急著面對它、處理它,因為太緊張、太焦慮,第一步只要先認識它就好。慢慢的,學習認識這些帶給我們緊張和焦慮的人事物,就像從陌生人變成朋友,久而久之也可以自在的與之相處,自然就不會使神經常常處在緊繃的狀態。
如果是工作勞損,則要觀察工作的環境和自己的習慣,辦公桌高度合宜否?鍵盤滑鼠會不會離自己太遠?右手和左手的工作分配平均嗎?會不會重複使用固定的姿勢拿東西或搬東西?如果有的話,有沒有相應對策?(例如:調整姿勢、加強鍛練、工作前中後的自我保養等等)
-
[是否需要定期按摩?]
很多人都有的疑問。
需要定期來嗎?下次要間隔多久呢?
我想問個問題:「那你覺得呢?」
/
請大家動動腦想一想,不管是不是來過兔子推推,也應該都有接受過被推拿和按摩的經驗。
重點是:「練習感覺身體的狀態」、「練習傾聽身體的需要」。
我的想法會在之後揭曉,歡迎在下方留言你自己的答案。
#放鬆技術 #慢生活 #深呼吸 #睡眠障礙 #失眠 #淺眠 #頭痛 #偏頭痛 #眩暈 #暈眩 #頸紋 #脖子痛 #肩頸僵便 #肩頸緊繃 #自然療法 #能量 #兔子推推 #深層按摩 #按摩 #推拿 #瘦臉 #內臟鬆弛 #腦神經釋放 #腦神經鬆弛 #慢性疲勞 #自我療癒
頸椎胸椎腰椎差異 在 這也是很多人「閃腰」後劇痛的原因。脊椎最易受傷的部位是 ... 的推薦與評價
在骨科門診中,頸椎疾病患者約佔40%,腰痛患者也約有40%。 ... 胸腰椎位於胸椎和腰椎的交界處,腰椎活動範圍較大,胸椎卻相對固定,這種差異導致胸腰椎非常容易受傷。 ... <看更多>
頸椎胸椎腰椎差異 在 脊椎的認識(二)腰椎胸椎頸椎的差異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脊椎不可不知的小知識!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