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最快樂的六件事情
9月10日是敬師節。教師教導孩子成才,使孩子能夠得到全人發展,愛己及人。感謝各教師教育孩子的努力,敬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有「萬世師表」之稱的孔子,他最快樂的六件事是什麼?
-----------------------------------------------------------
一、學習之樂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
人們每每於學習,則厭學、倦學、恨學、棄學,這是因為不真知學之滋味。
若能進入深裏,得其知識,曉其義理,獲其智慧,養其情性,便能好學且樂學,能精進且不能自已了。
孔子活到老學到老,便是由好之而進入樂之,從而樂此不疲了。
二、交友之樂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交友是一種快樂的事情,互相慰問、交流、切磋、幫助,這是一種快樂。
孔子不僅善交朋友,且廣交朋友,給他帶來了很多的快樂。
三、歌舞之樂
音樂與舞蹈,孔子不僅喜愛,且精於研究,敏於鑒賞,長於教育。
他會作詞作曲,是卓越的詞曲作家;會多樣演奏,是多才華的演奏家;酷愛歌唱,以歌聲表志趣;音樂的教育,他又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音樂能使人快樂,音樂也與孔子這位元真正的大音樂家結伴相隨一生。
孔子有名言:「成於樂。」(《論語·泰伯》)
四、育人之樂
孔子弟子三千,在培育人才之中,自己也獲得了巨大的歡樂。
弟子們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志趣、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碰撞、不同的教學相長,就像三千朵不同色香形的花朵盛開在孔門這座大花園裏。
孔子門牆桃李芬芳,爭奇鬥豔,春色滿園,怎會不令人快樂、令人愉悅、令人陶醉!
此亦如《孟子·盡心上》所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第三種樂趣)也。」
五、山水之樂
孔子喜歡登山臨水,且每每於此時此境此情,志舒意暢心歡。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
這水可以讓人「樂」,這山也可以讓人「樂」,可以樂以忘憂,樂而生智。
因此當弟子曾說出其志:「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此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贊同)點(指曾)也!」其奧秘之一便是孔子既眷戀人世,亦依戀大自然。
投入、欣賞並享受大自然,是孔子人生之調節、超脫、快樂,乃至於獲取智慧與靈感的一個主要源頭。
今天關在水泥與玻璃窗裏的圈內人士,如果常常親近大自然,樂水樂山,一定能獲得生活的真正快樂!
六、飲食之樂
孔子是個美食家,此中所獲樂趣良多。
《論語·鄉黨》載,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這是一種美食家的風采了。《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這固然可以看到孔子對《韶》樂所達到的癡迷境況,同時也可以反觀孔子於飲食審美「味」之深邃。
《中庸》裏孔子就說:「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此句真堪玩味,且味之無窮。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
#知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敬師節 #孔子 #教師 #老師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孔子早年生長在農家,成為貴族後才搬家到都城曲阜裡面,當了大司寇以後,他也過上了卿大夫的上流生活,家大業大。
吃飯的講究程度最高,「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米磨得越精越好,魚和肉刀工切得越細越好,沒有上限,追求極致。
魚或肉腐敗、變味、變色的不吃,這些符合養生之道,還說得過去,後面的就有點過分了:烹調技術不好的不吃;魚和肉切得刀功不好,不吃;沒有搭配的調料醬,不吃……
孔子小時候估計飯都吃不飽,肯定是有啥吃啥,可一旦富貴了,就講究得有點過分。
──────────────────
本月關鍵字 #瘟疫之戰:🦠⚔️☞ bit.ly/un-ik-tshia-piann
訂閱故事,完整解鎖這場戰役 ☞ http://bit.ly/storian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私讀推薦】~《紅樓饗宴》
中國章回小說衍自宋代話本小說,自明代《三國演義》、《水許傳》、《西遊記》至清代《紅樓夢》,這類因經濟繁榮而大大綻放的文學發展達到巔峰。《紅樓夢》被譽為中國文學經典之作,也因作者曹雪芹特殊家世背景,讓整本小說除了文學價值,更多了許多豐厚的研究素材,比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賈家飲食描寫。
曹家雖為漢人,祖上卻被收編為清八旗中正白旗,到了曹雪芹曾祖父曹璽更被任命為江寧織造,其妻成為康熙帝乳母。曹璽之子-曹寅自小與康熙帝長大,後任蘇州織造、江寧織造和兩淮尋鹽御史。任職之地都是民豐物庶的江南地區,可見皇帝對曹家有多厚愛。
曹寅身為康熙帝心腹,不僅上領皇命,負責籌措皇帝私房錢,接待康熙帝四次南巡,並且文藝涵養深厚,涉獵駁雜,擁有豐厚藏書,精通詩詞、書法、戲曲,同時還是位美食家。這位美食家甚至還刊刻過一本《居常飲饌錄》。多才多藝長袖善舞,加上又是個漢人,曹寅自然成了康熙帝攏絡江南士人的好幫手。以致即便後來虧空公庫鉅款,多次被彈劾,家業仍舊得以保全。
曹雪芹出生時,曹寅已經病故,但康熙爺爺仍在位,曹家在大鳥的羽翼之下,雖已是金玉其外,但至少還算是個富貴人家,吃穿用度自然比起老百姓講究太多。曹雪芹的童年就是在昔日繁華餘暉中成長,直到他七歲那年雍正帝即位。
========================
《紅樓夢》被認為是曹雪芹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這很合理,許多作者在書寫或創作時,常常會融入自身生活經驗再轉化演譯而成。雖說曹雪芹最終因貧病交迫,無錢醫治淒涼離世時,《紅樓夢》後半部可能未完成也或許散佚他處,就此不見了蹤影。
同樣才藝高絕、能詩善畫、狂狷不羈的曹雪芹在書中以極為細膩優雅的文字,呈現賈府精緻講究的飲食風貌,也勾勒出江南大戶人家如何講求「肴則時鮮」,把當令和品質擺第一,只吃最新鮮和最好食材的特權。稱之為特權,也是因為那個年代,交通、資訊與農業技術遠不如今日,要能匯集南北時鮮,高昂成本背後反應的是極端富貴嬌養出的飲食挑剔。
========================
《紅樓饗宴》是近來閱讀發現的驚喜之作。從《紅樓夢》出發,論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擷取飲食紀錄,聊食材故事與特質,就連賈寶玉在第四十九回裡吃的茶泡飯,都帶領讀者將茶的流傳歷史和製作過程走了一遭。
『在賈家,火腿是和鮮筍一起熬湯的,春天的時候,廚房供應南京時興吃的蘆蒿和枸杞牙兒,秋天有螃蟹、水紅菱、桂花糕和雞頭米,冬天有鹿肉和羊羔肉;早上吃茶泡飯,宴席上有茄鯗(Junie注:鯗,音想,意指剖開的魚乾);喝酒有蘇州的惠泉酒,下酒菜有糟鵝掌、糟鴨舌;點心盒子裡有螃蟹小餃兒、牡丹花樣的精緻小麵果、松子鵝油小花捲…』
重點是,書裡還教你如何按照節令炮製賈府餐點,例如:胭脂鵝脯、蝦丸雞皮湯、茄鯗、茶泡飯、鴿子蛋、雞油花捲、火腿燉肘子、棗泥山藥糕等等,並且號稱烹飪新手也能如法完成。
原來賈府的富貴不在山珍海味大魚大肉裡,而是藏在〝不時不食〞的絕對堅持中。而小時讀《紅樓夢》流了滿口的口水,終於得以釋懷解饞。
所以這杯酒喝完,我也來學做幾道賈府菜了。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19 東西縱橫記藝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在 20201112唐师曾:《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小C(小三儿)卖好肉好粮食#订阅分享点赞即支持!和尚感谢!独家深入,诸神附体,自摄自嗨,一镜到底!#拍摄不涉密#叙事不煽情#35毫米不剪裁#一镜到打 ... ... <看更多>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在 官東燒肉-員林店- 「不時不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不時不食」 — 孔子曰何謂「不時不食」?此語出自孔子《論語·鄉黨第十》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