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跟夫君聊到跟朋友的另外一半也是雙魚,特質跟他好像,尤其是很重朋友這點。
然後夫君突然說:「欸為什麼要這樣講,這樣我會覺得不是很舒服耶!」
我趕緊跟他解釋:「雖然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看重朋友這件事的,但對現在的我來說,它就只是一個特質,一種個性而已,對我來說它並沒有好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跟特質,就像你會覺得我玻璃心一樣。」
夫君重朋友,你說這樣不好嗎?
嗯,如果另一半沒有什麼知心好友,或者因為沒有朋友所以整天黏著我,讓我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可以做自己事情的時間,我也覺得很可怕。
就像我的玻璃心,真的就只是會很煩人嗎?往另外一面看,是不是代表我們心思比較細膩,比較會觀察他人的情緒,這樣是絕對的不好嗎?
話這樣說,我以前可是很討厭他「重朋友」的個性。雖然沒有起過大爭執,但心裡確實常常覺得不是很舒服,覺得他都只為朋友著想,都沒有考慮到我的立場。
我也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會告訴我(不論男女),覺得他的另外一半有什麼樣的個性很討厭很機車很難搞,覺得已經受不了。
嗯......這樣一路學習下來,必須說,我們可能必須要先學會告訴自己「我們也不完美」。
就像夫君重朋友的同時,我也是很玻璃心的;他很愛耍嘴皮子的同時,可能我自己說話的態度也是不好的;他封閉自己的內心的同時,我可能也是不善關心別人的。
當我試著把「事情是會有一體兩面的」跟「他不完美,但我也有缺點」這樣的觀念輸入到自己的腦子裡面時,我發現自己開始會慢慢放下自己的成見,也慢慢學會「接受原本的他」。接受了,我們對立的狀況也自然減少很多,因為我先控制了自己的頭腦、先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至於要不要修正他的個性,必須老實說,決定權還是在對方。但是,除了先修正自己的想法外,我們在遇到問題時,還是會不停地溝通跟討論,我認為這點跟修正自己的想法一樣重要。
而且要盡可能使用「正確的方法溝通跟討論」,因為如果只是用情緒在溝通,結果就是會不著邊際吵個沒完沒了,你會發現,你們最後只會在那邊吵態度的問題,然後壓根忘記原本到底是為了什麼事情吵架。
然後說到修正,一定要分享一下以下節錄自喬・維泰利、伊賀卡列拉・修・藍博士《零極限》的內容——
有個人發問:「但是如果我跟另外一個人之間有些問題,你的意思是說需要修正的是我,不是那個人?」
「如果你和某人之間有問題,那麼問題不是那個人!」修・藍博士聲明道,「那是你對某個浮現的記憶的反應而已。跟你有問題的是那個記憶,而不是那個人。
「我輔導過那些憎恨自己丈夫或妻子的人。有一次,有位女士說:『我在考慮去紐約,那樣我就會有更好的機會。』然後我聽到神性說:『嗯,不論她去哪裡,她的問題會一直跟著她!」
(中略)
「在你的生命當中,如果有誰是你不喜歡的,」我解釋著,「那麼是你創造了那個現實。如果你創造了你的實相,那麼你也創造了他們。」
看到這段,讓我想到之前上子蘭老師的課時,她也曾提到:「我們跟任何人互動,都是用過去的經驗。」
所以會不會有些狀況,有問題的其實是我們過去的經驗,而不是對方呢?值得好好想想覺察覺察❤️
ps.這本書的深度超越了我以往我看的書,無條件原諒,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感謝,非常經典,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
#我愛你
#對不起
#請原諒我
#謝謝你
#首圖為媽媽只是想好好拍張網美照但好難🤷♀️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