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能頂「半邊天」,智慧工地離我們還有多遠?
北京新浪網 03-07 08:21
楊國強委員建議加快建築機器人應用,推動建築業數字化轉型
幾年前,當曲強和團隊成員第一次走進建築工地,就對建築工地「危繁臟重」有了切身的體會。他爬上四層腳手架,踩著鋼筋、翻過木模板,見到十幾名工人手持工具忙碌著,衣服上布滿了混凝土泥點。
作為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混凝土產品線負責人,曲強的主要工作就是牽頭研發混凝土施工機器人。
5G時代到來,但建築業仍是數字化和自動化程度最低的行業之一。當其他行業正在加緊做「智能加法」的時候,「大而不優」的建築行業,還停留在「搬磚頭、扎鋼筋、澆混凝土、裝模板」的水平。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願意像父輩那樣,頂著「農民工」的標籤進工地干重活,而是更加願意選擇新興行業,「寧送快遞不進工地」現象普遍。國家統計局《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0.8歲,比2018年提高0.6歲;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所佔比重已經超過24%。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表示:「我國建築業創造了諸多世界第一,同時也面臨著產品性能欠佳、資源浪費巨大、安全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嚴重、生產效益低下等問題。」
建築業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數字化、智能化的蓋樓方式,已經成為這個傳統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廣東順德,曲強和同事們把實驗室搬到工地里,經過嚴格的測試,去年9月,博智林首批43台建築機器人正式「上崗」,以建築機器人為核心的人機協同作業施工體系正式在一線投入使用。
當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工友」成為現實,蓋樓真能像造汽車那樣實現全自動化、機械化?
據曲強介紹,這些「機器人工友」個個身懷絕技:有的負責室內噴塗,有的負責外牆噴塗,有的能清潔樓層,還有的能搬運、安裝室內牆板。以地磚鋪貼機器人為例,它的施工效率是人工的2倍,且施工質量更優。
曲強設想,在未來的建築工地上,那些苦活、累活、臟活和危險活,完全可以甩給機器人。那時候工地將節約一半以上的人力,真正實現建築機器人能頂「半邊天」。
公開資料顯示,儘管包括博智林機器人在內的建築智能化施工裝備研發應用取得顯著進展,但尚處於起步階段,大規模應用還有待時日。但數字化轉型是推動我國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勢所趨。
在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提出,將建築建造過程與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運用建築機器人、建築信息模型(BIM)等產品技術,實現建築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建造過程的安全性以及建築的經濟性、可靠性。
為此,他建議大力支持建築機器人及智能施工設備研發應用;加快推進以BIM數字化技術為基礎的產業互聯網平台建設;研究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標準體系及評價體系。
楊國強相信:「機器人正在積蓄澎湃的力量,未來的發展潛力不可想像。」
「說不定不久之後,你買的房子就是機器人蓋的,而你打電話叫來的裝修工人,也是機器人。」曲強頗有信心地說。
資料來源:https://m.news.sina.com.tw/article/20210307/37818992.html?fbclid=IwAR17TA5Wd58pbP4xpKXtGeg0NZ-wB99oADGrzusechUYE03uD2WgzSBVDeM
首鋼建設評價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鮑爾的野望
前文提要:
歷經多番波折,馬克思‧鮑爾成為中德合作下的第一任顧問團團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然前面老ㄕ提到鮑爾來華的原因,應該跟高薪工作脫不了關係。但除了錢,當時百廢待興且軍制混亂的中國,就好像一塊白布,可以讓鮑爾盡情地揮灑才華,勾勒出自己期待的情景。這對胸懷大略的軍人,無疑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而鮑爾首先面對的重大課題就是:冗兵。
當時國民黨主要分成以下軍事派系:蔣介石的中央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系、李宗仁的桂系。各大派系又可細分小派系,例如所謂的西北軍,又可細分為:活耀於河南地區的馮玉祥、扎根在陝西的楊虎城,而割據塞外的馬氏家族,也可視作廣義上的西北軍。
各派系若要說話有底氣,自然要擴充軍隊,這也造成當時各部隊加總起來的統計數字達到260萬,為了負擔龐大的軍隊人數,全國軍費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50%,財政部統計實際軍費甚至會是國家預算2倍以上。
除了財政負擔,軍隊人數的膨脹連帶影響部隊素質良莠不齊。在李宗仁的回憶錄中,對於俘虜的部隊,常常會提到該部隊的槍枝數目,會這麼說,就是因為當時有太多部隊連最起碼的步槍都裝備不足,那就更別提後勤補給或是單兵裝備(就連李宗仁統帥的桂系部隊,他自己都評價穿著破爛),差勁的待遇也使部隊士氣低落,造成不堪一擊甚至是未戰先潰的戰五渣表現。
另外對於企圖號令全國老蔣來說,各派系的擁兵自重,無疑對他的政治權力形成重大威脅,所以為權、為錢、為力,裁軍成為最直接快速的手段。而身為軍事專家的鮑爾,同樣也認為裁軍是中國軍隊現代化的關鍵。
對此,鮑爾起草《軍隊編遣方案》,主張將全國部隊壓縮在65個步兵師、8個騎兵旅、16個炮兵團、8個工兵團。如此就能把260萬的冗兵降到80萬人,軍費支出也能從破表的200%降到全國財政收入的80%。該方案雖然受到其派系抵制而未能實際執行,但深獲蔣介石肯定,並成為日後裁軍的考量依據。
除了裁軍精兵,為了提升部隊戰鬥力。鮑爾建議成立一支教導隊(其編制為:1個步兵隊、1個重兵器隊、1個乘馬步兵隊、1個炮兵隊、1個工兵隊、1個通信隊)。除了建立德式訓練的楷模,也能讓參與教導隊的軍官吸收德國顧問傳授的先進軍事知識;在鮑爾的理想中,這些觀念更新的軍官,未來可以訓練及指揮日後擴建的其他新軍,德式訓練能就發揚光大的開花結果。對此,老蔣自然欣然接受。而且為了讓只打過中國內戰的高級將領,能明白現代化軍事的進步程度,鮑爾還親自授課20多次,對著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軍界大佬,還有軍事機關院校、各部隊領軍將領,講述包含化學戰、新式武器、軍事工業的新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只觀看鮑爾的以上作為,老ㄕ自己對於鮑爾的評價是:「中規中矩。」
畢竟歐洲軍事當時已經領先中國一大截,而中國的問題又是嚴重到一目了然,個人認為:任何稍有軍事專業的外籍顧問,都會展開跟鮑爾相似的工作。
但請注意,我說的是「如果只觀看鮑爾的軍事作為」,但請各位別忘了,鮑爾是以「工業顧問」的名義來到中國(即便這只是遮掩),而且他可是擁有工業領域的長才。引用當時美國軍事情報機構對鮑爾的觀察,相信大家就能明白鮑爾真正難能可貴之處:「鮑爾在華首要工作,是強化蔣的軍事實力。但他的活動並非限制在軍事事務,而是涵蓋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各領域。」
「欲興建一隻現代化軍隊,首先必須具有工業基礎。中國若無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則不可能建立武裝工業,在此情況下如何能重整一支軍隊?縱然今天有一隻現代化軍隊,若缺乏鐵路及公路,又如何調動這支軍隊?因此無論願意與否,中國必須開始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經濟建設!」
鮑爾堅定的說出以上言論,顯示出他宏偉的大局觀,並且立下一個任重道遠的目標:培養中國建立自主的國防工業。
為此,他說服眾多德國企業來華投資,德國因此對華貿易總額穩定上升,中國則獲得像容克飛機製造廠等德國企業進駐,打造中德兩國雙贏的局面。
同時,鮑爾發表《中國鐵路網之發展》、《海港之興建》兩篇文章,不難看出他對交通基礎建設的關心。另外,他還建議中國要建立新式煉鋼廠,並且已經爭取到「全德工業聯合會」派考察團前來中國,對中國的鋼鐵工業提出技術建議,並商量投資合作的可能性。
按照現在流行說法,鮑爾打算在中國軍事發展裡,下一盤好大的棋局。而且他不只有想法,還有調動企業及人才的手腕,這才是真正讓蔣介石推崇信賴鮑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這一番大動作,卻也引起各國的關注以及忌憚,例如法國就有報紙批評:「鮑爾非僅置中國軍事組織與制度於德國影響下,且使其工業發展亦尋德國之指導。一項陰謀正在釀成中,其危險性使在華有利益之國家不可不加思考。協約國外交幾已被圖謀不軌與包藏禍心之行動所破壞至無法阻止之地步,德人在華之活動是將會危及遠東及世界之和平。」
這自然讓原先就不樂見鮑爾來華的保守派官員抓住機會,他們開始鼓吹德國政府撤除德國駐華顧問團,受到壓力的德國政府於是將國內不滿的言論轉達給鮑爾。想不到鮑爾霸氣外露的回覆:「顧問團成員來華服務是為了個人職業與薪俸收入,如果母國政府不能答應給予同等職位和待遇,就不要再勸他們回國!」這句話瞬間堵住德國政府,同時也宣示鮑爾在華工作的決心。與此同時,一場戰爭風暴,讓鮑爾更直接的參與軍事行動。
圖片為:馬克思‧鮑爾
首鋼建設評價 在 林智鴻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擁抱彼此,為鳳山、高雄、台灣繼續向前!
罷免投票已開票完畢,首先,我要恭喜黃捷 高雄市議員獲得鳳山市民的肯定,得以繼續留在議會並肩為市民奮鬥。
我認為,罷免投票已經告一個段落,我們都該放下一切,開始擁抱彼此,一起為鳳山繼續向前,守護共同的家園,共同建設我們生活的城市。
民主政治的運作核心是保障每一位公民都能在公開透明的制度下,透過定期投票,表達獨立自主的意志,這也是民主制度優於其它政治制度的原因。台灣也是因為民主化的結果,得以在公民政治與經濟社會等各項基本人權持續進步,並在國際評比持續獲得高度評價。
於2006年開始定期發佈全球民主自由指數的英國智庫《經濟學人》(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在今年2月2日發佈最新2020年民主指數報告(Democracy Index 2020),該報告首先在摘要說明,因疫情影響,此次167個受評比的國家地區中,共有接近70%的國家表現退步;然而,台灣不僅排名從2019年的第31名大幅進步了20名,名列全球第11名,更位居東亞地區之首,達到「完全民主」(Full democracy)水準,反映出台灣近年在政治透明、立法改革、司法獨立都等面向的努力與進步都獲得了高度的肯定,該份報告並以「亞洲民主燈塔」(Asia's beacon of democracy)讚譽台灣的民主成果。這不僅是由政府帶領推動的成績,更是全台灣人民共同守護民主、為國家付出貢獻的展現。
台灣當下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是由許多先行者與改革家付出血淚與青春共同打拼掙得,它不是任何單一執政者的成就,而是數十年來,全民共同努力支持的成果。為了下一代的未來、守護孩子們的幸福,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共同凝視未來,因為下一代的未來在我們手上,只有攜手團結,國家才能持續進步,國家才會繼續向前。
台灣正面臨走在鋼索般的國際險境,高雄也正經歷經濟改造的社會工程,我們都沒有分裂與鬥爭的本錢與餘力,任何黨派、個人、組織也不應當如此。面對艱險的國際變局與中共無情的武嚇進逼,我們更應當冷靜沈著、團結面對,因為下一代的未來,正在我們的肩膀上,這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面對城市發展的瓶頸與困境,我們更應該跨界對話、集思海納,為突破現狀找到方法,為繁榮未來奠下基礎。
台灣正經歷著百年來最關鍵、也是最危險的時刻,全球化的結果,讓世界各國命脈相連,而處於地緣前沿中心的台灣,更是這場競賽的競逐中心;持續提升台灣的產業優勢、打造防衛國土的關鍵力量,社會才得以安定,國家才能真正安全,而高雄正是戌守台灣產業與國防的關鍵力量:從北高雄到南高雄,我們有許多重大建設,橋頭科學園區、捷運黃線、衛武營特區、亞洲新灣區,每一項都是影響高雄未來三十年發展的重大工程,也是需要 陳其邁 Chen Chi-Mai市長全力拼的任務,因為這將影響高雄產業發展的未來,也是高雄戰略地位的關鍵挑戰。
鳳山發展至今的歷史,正是高雄百年發展的縮影,而鳳山也是驅動高雄創新與成長的核心力量,如同台灣與高雄,有許多關鍵建設正在鳳山進行,衛武營特區、捷運黃線、台鐵高雄機廠整體開發等重大建設,都在鳳山、也與鳳山的未來息息相關;作為高雄繁榮與創新關鍵的鳳山,我們必須要更打拼、更前瞻。
「人類活在當代,當代的問題會激發人類思索過去,藉以展望未來。」,這是台灣一位已故的戰略思想家留給世人的一段話,語句簡短而意義非凡;而甫上任的美國第46屆總統拜登更在1月20日的就職演說(Inauguration Address)中以「團結美國、團結人民、團結國家」(Bringing America together. Uniting our people. And uniting our nation.)揭開未來四年執政路線的主軸,呼籲美國人民團結,讓美國「再次成為世界良善的領導力量」(We can make America, once again, the leading force for good in the world.)。作為政治工作者、參與著這個世代最迫切的改革工程,我呼籲全體鳳山、高雄、台灣人民:擁抱彼此,為鳳山繼續向前,為國家團結彼此,讓台灣繼續成為東亞與太平洋民主秩序最穩定、也是最關鍵的力量。
#鳳山團結 #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