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戲曲中心演唱《帝女花》之〈庵遇〉後感
文章日期:2021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好少在本欄提及我的私人生活,但今次要破例講一件非常興奮和感恩的事情。本周二,非常榮幸,竟有機會在「普樂藝會」姚志明老師領導下,與一班好同學和星光熠熠的大老倌,一齊在非常漂亮的戲曲中心演唱粵曲!
對粵曲的興趣可說來自隔代遺傳,我從未見過的祖父,在鄉下是專業唱戲的。約10年前,經過大會堂,見到「普樂藝會」的海報,我就去了報名加入。
實在慚愧,雖可說學藝多年,因為懶惰,從未學好工尺譜基本功,只是一直念口簧。後來更因工作太忙而停了近8年,最近半年才臨急抱佛腳,再次操曲狂練。但因資質實在有限,所以進度甚慢,在此實需要感謝姚老師和我邀請的年輕名花旦王潔清小姐(多才多藝,亦是編劇家),和一眾樂師及陪我唱歌的同學們的無限耐性和指導。
今次演出源出自兩年多前,在「普樂藝會」的周年晚宴上,跟姚老師聊到當時剛落成的戲曲中心,我就表示極力鼓勵和支持我們曲社去申請一個演出檔期。出口容易,但辛苦了一班好同學,開始了漫長和艱辛的籌備過程。我需要對廣大香港市民道謝,戲曲中心的建築成本高達27億元,現在我們這些票友,竟可只花10萬元不到,就租到此世界級歌劇院,非常物超所值!戲曲中心的排期當然非常長,也有一定水準要求,但絕對接受業餘團體申請,開放度和使用率,都遠高於香港單車館!
港治疫成功 演出兩延期後終成功舉行
戲曲中心的建造歷史有點坎坷,亦有點爭議性。設計出自溫哥華華人建築師譚秉榮手筆,但不幸在2016年巡視工程時突然中風去世。後來劇院的英文名字「Xiqu Centre」,也曾一度引起激烈社會辯論。戲曲中心更有點生不逢時,2019年初正式啟用,開幕不久即遇上大型社會暴亂,到了2020年更碰上沒完沒了的疫情,大大影響整個演藝界。
我們的演出也幾乎以為告吹,結果兩度延期,超過一年時間,最後能成功舉行已算幸運,實需感謝香港治疫超成功。據了解,上演西方歌劇的紐約林肯中心的室內劇院仍未重開,但從5月起,就在室外搭了10個台舉行演出,有抄襲我們搭棚上演神功戲的嫌疑呢!
粵劇在2009年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香港和所有廣東人的文化瑰寶,非常值得保存和發揚光大。我一曲走天涯,今次唱了香港人最熟悉的《帝女花》之〈庵遇〉。《帝女花》當然是任白戲寶中之戲寶,亦是唐滌生先生的四大名劇之一(其他三套為《紫釵記》、《牡丹亭驚夢》及《再世紅梅記》)。《帝女花》原劇本出自清代崑曲劇作家黃燮清,後來由唐滌生改編而成。《帝女花》的故事感人,不止受到中國人歡迎,原來早在清末已傳到日本,且長期有演出此劇(但不知是以何形式,Kabuki還是Noh?)。據說,任劍輝和白雪仙兩位,在一次日本旅行中,偶然碰到此劇演出,從而啟發他們把《帝女花》帶回來,鼓勵唐滌生先生改篇成粵劇。
如此故事是真的(如有讀者認識白雪仙女士,請幫忙印證一下),實在非常傳奇。我認為此故事可信性頗高,因為早期的粵劇其實可算頗國際化,包容性也很強。粵劇的歷史不到200年,對比超過600年歷史的崑劇不算長,最有名的明代崑劇作家湯顯祖,跟沙士比亞是同一時期的人,且同在1616年去世。最初的粵劇演出方言其實並非粵語,而是所謂的古腔官話(又稱中州話),反而較接近北方方言。現代粵劇的改革歷史更短,都是始於1920年代的,主要推手為在香港土生土長,曾就讀聖保羅書院的薛覺先先生(白雪仙的父親白駒榮亦重要)。改革包括引進大量西洋樂器如小提琴、色士風,甚至結他等等,但亦有帶入北方的鑼鼓和北派表演藝術。樂曲方面加入大量豐富旋律的小曲,有些甚至來自西方,演唱方言改為主要粵語,男角從高八度音的子喉改為平喉(感激),亦開始容許女性參與演出,毋須全部女角用男生反串。薛覺先的劇團,也培養了多位著名劇作家,包括南海十三郎和稍後期的唐滌生等。
其實這批早期粵劇改革者都頗西化,不止薛覺先念番書,南海十三郎更曾是港大醫科生,唐滌生原名唐康年,滌生只是他英文名Dickson的譯音名字!唐滌生曾在非常洋化的上海讀書,除編劇,其他興趣包括畫西洋水彩畫和看荷李活電影。他們這批人的創作靈感來自全世界,並無特別國家和文化界限。當年粵劇流行地域非常廣,除粵、港、澳為中心點外,南洋以至北美和歐洲華僑,都以廣東人居多,所以各大老倌經常到全世界演出。李小龍爸爸李海泉為粵劇名伶,正因在1940年去了美國演出和避戰亂,李小龍才會出生於三藩市。
改革粵劇四大建議 助傳承創新
其實粵劇在今天的香港和廣東仍頗流行,我參與了之後才發現有那麼多的志同道合人士。除年紀較長人士外,喜見原來也有不少年輕的專業粵劇表演者和樂師,演藝學院和八和會館更是功不可沒。最近發現有些大老倌,甚至有專門開班教導只幾歲大的小朋友!
任何文化藝術都必須有生命,有傳承和創新,粵劇也當然不例外,需要更多新的好劇作。讓我大膽提出數個繼續改革的建議:
1.傳統曲牌如《秋江月》和《妝台秋思》等固然好聽,但我認為不應不停翻用。我建議每齣劇都必須創造一些新的樂曲。情况如百老匯劇一樣,無論Phantom of the Opera和Cats的歌曲有多好聽,Andrew Llyod Weber是不會翻用這些旋律的。但我的意思並非完全放棄非常優美的中樂pentatonic scale(五聲音階)和較簡單的harmony(和聲),其實我反覺得模仿交響樂團的現代中樂團有點不倫不類。但在中樂的音律基礎上,應該也有大量創作空間。
2.我絕對覺得中國戲曲的藝術性高於傳統西方歌劇,因為包含唱、念、做、打,絕非如西方歌劇般,主要演員只懂行來行去唱歌。所以我認為未來的粵劇應提升舞蹈、做手,以及我的至愛北派的佔比和重要性,給予觀眾更多的視覺享受。當然服裝、化妝、燈光和舞台設計亦非常重要。
3.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網上化和碎片化,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因此無論傳統粵劇藝術家多麽喜歡四小時長的現場舞台表演,我認為必須縮短表演時間至約兩小時,甚至編寫一些更短的劇目(不一定是折子戲)。近日我發現在疫情期間,八和拍製了一系列介紹粵劇各方面藝術的短視頻,是個非常好的計劃。但我認為連正式粵劇表演也應大量放到網上做推廣,粵劇的整個商業模式都需要重新考慮,從只靠現場門票、票友和政府資助,加上新的網上流量和收費模式。
4.最重要的是,中國包括香港,需要盡快開關,重啟正常的人民、文化藝術、學術、生意和外交旅遊。封關愈久,中國與全世界的隔膜愈加嚴重,加上中國互聯網並非完全開放,本已在惡化的美中關係,在切斷絕大部分實體交往後,情况變得更差,甚至更危險。
內地近月政策 似墮圍城受困心態
除此,一如我數月前的警告,中國切忌因封關而墮進圍城受困心態。近日所見的一些政策,就不幸有此味道。我再次提醒,不可因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必須鼓勵中國企業(和人民幣),包括互聯網平台企業,盡快衝出國際。說什麼不想超越美國,只想超越自己,聽來有點道理,但其實誤解了中國互聯網企業需要走出國門的真正原因。互聯網就是最強大的新媒體,如中國全面放棄全球競爭,美國互聯網巨頭,更將長期壟斷全球傳媒和大部分人的腦袋,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都是經過美國傳媒的五稜鏡。美國擁有絕對性的媒體控制,再加上中國無意放開資本帳,提升人民幣地位,所以才能支持美國無道的長期QE和其他不合理貨幣和財政政策。換作沒有超級傳媒控制權的古羅馬帝國,如此誇張的印鈔,可能早已引發金融危機!然後有了無限的印鈔權,才可負擔更誇張和極端的「9 Power Standard」軍事開支!
粵劇界只是整個社會的極小一份子,但亦是一個縮影。明年我們曲社又訂了戲曲中心作三場表演,老師幫我約了全中國最有名的花旦之一蔣文端女士與我合作。我誠惶誠恐,但當然非常興奮,只期望早日通關,明年能夠成功演出!
如能與全世界恢復通關,我甚至夢想我們曲社能遠征歐洲,在維也納黄金音樂廳(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演唱中國粵曲!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高松傑高Sir正能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音樂堂慈善基金會 支持 由九龍婦女聯會主辦 - 「華服溯源萬花筒」,我們一班青年人穿著華服行天橋。 華服是指具有中國風格或中式元素的服裝概念,現代中國傳統服裝,當中包括旗袍、唐裝和中山裝等服裝。 首先示範是青年組組合,由主席高松傑Jacky 穿著中山裝,中山裝是以國父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
「香港物質文化遺產建築」的推薦目錄:
香港物質文化遺產建築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睇展】這幾年或因疫情影響,或隨着城市及時代發展,老店一間接一間結業。 香港遺美 Hong Kong Reminiscence 在這些城市景觀消逝前,深入多間老店,以圖片拾遺,記錄我城遺美。版主Hiuman這次特意設展,讓大家可以從有温度的圖片、聲音導賞,及各店舖師傅們的手工藝珍藏品,細細了解13間老店背後的故事。
Hiuman談起設展的原因:「在老店慢慢消逝,步入歷史前,且在且珍惜,願大家可珍惜傳統手工藝,當中不少更是非物質文物遺產項目。除了讓年輕讀者留意,更希望匠人欣賞自己一門手藝,一直傳承。」
展覽其實是由她出版的新書《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延伸,她親訪了25間香港老店舖,以文字和攝影留住歷史。
📸香港遺美專訪:https://bit.ly/33PBdoK
「香港遺美 x 老店攝影」展覽
日期:即日至6月6日
時間:12:00 - 21:00
地點:銀の冰室(旺角上海街618號3樓301A及302號舖)
---
《明周文化》推介: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系列文章一覽:
https://bit.ly/3aG0W7K
本土摩登拾遺 建築學者黎雋維:古蹟保育是向未來去想
https://bit.ly/3x96hht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香港遺美 #老店 #相展 #展覽 #攝影 #我就是我
香港物質文化遺產建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孩子細看歷史之美
除了跟中史科老師到新田香港定法定古蹟一日遊,我們一家三口早前也榮幸跟「德萃全人發展教育總監」陳家偉校長,以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非遺推廣人陸永盛、大聖劈掛門傳人李飛標、故鄉茶園負責人陳笑微等一眾專業猛人,上午去了上水古洞「非遺活動一天遊」,不但參加上水古洞土地廟的土地誕儀式,而且認識紥作傳人冒卓祺師傅,並參加他建立的「紥作技藝展示舘」,近年迷上origami的㦡㦡非常興奮,還要說拜帽師傅為師;下午前往上水金錢村參觀香港盆栽會「石苑」,乃香港少有蘇州園林建築的盆景展覽和栽培之獨特場地。
香港不但有很多有心的世外高人,而且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獅藝、涼茶、漁民、紥作、盂蘭勝會、葉笛和鋸琴、粵劇、剪紙、書法、大坑舞火龍等~只要教細心欣賞,便會發現,她的歷史美!
#另類親子遊 #去旅行唔一定要飛 古洞煙寮土地廟 香港紮作業聯會Hong Kong Traditional Paper Crafting Arts Union
香港物質文化遺產建築 在 高松傑高Sir正能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音樂堂慈善基金會 支持 由九龍婦女聯會主辦 - 「華服溯源萬花筒」,我們一班青年人穿著華服行天橋。
華服是指具有中國風格或中式元素的服裝概念,現代中國傳統服裝,當中包括旗袍、唐裝和中山裝等服裝。
首先示範是青年組組合,由主席高松傑Jacky 穿著中山裝,中山裝是以國父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很多政治領袖
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裝,今天國家的高層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
近代一些在電影銀幕睇到有電影賭聖 、 精武門陳真抗日的 : 打十個 ,向洋人顯示 : 「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Jacky主席還把這套《中山裝》加上一些潮流襯托,改成"大灣區"潮服。
另外一位有我們的幹事成員,歌視藝人邱芷微 Chelffy , 在tvb開心速遞演出賈名媛一角,她穿著由傑出設計師之一、2011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余嫿(Mary Yu)設計的特色旗袍,她以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不斷推出中西合壁旗袍。
旗袍是一種華人女子的傳統服裝,當時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旗袍因其代表新時代知識女性的形象而受到歡迎,並由上海開始流行到全中國,成為當時中國都市婦女的主要服裝,至今仍為上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旗袍在當時的上海上流社會非常風行,這股風潮還傳到了香港,最終成為代表中國女性的現代服飾。
然而「長衫,一向是香港文化,尤其旗袍已在香港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層面,旗袍能夠突出女性線條美。近年更不少外國女士都會購買旗袍,可說它已成為一種時尚,在Chelffy的迷人步姿下,配上這套《一帶一路》系列,兼且加入不少香港建築物、紫荊花的高貴旗袍是否很有特色呢?
中山裝配上旗袍更可算是現在青年人襯衫、表演、出席宴會時的絕佳選擇,《大灣區》配《一帶一路》,簡直係絕配,多謝大家。
另外是親子組,由音樂堂慈善基金會二次創作部主席網絡紅人林伯強和可愛的囡囡林寶希出戰,一大一小推廣華服,為大會增添不少氣氛。
香港物質文化遺產建築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石川酒造」於1863年建立,已有155年的歷史,石川酒廠內有本藏、新藏、石川酒造資料館和長屋門,石川酒廠內的建築物全部都是物質文化遺產,另外還有意大利餐廳和福生的啤酒小屋。 清酒「多滿自慢」及啤酒「多滿之惠」是用當地天然水釀造的,是許多日本人愛戴的日本酒。距離東京市中心只有一小時車程的石川酒造,六年前開始提供免費的英語導賞服務,遊客可以參觀釀酒廠內外部、清酒製造過程及試飲清酒,遊覽完畢可以到這裏的意式或日式餐廳用餐,品嘗新鮮釀好的啤酒和日本清酒,感受日本釀酒文化。若想參觀並有免費的英語導賞服務,須提前網上預約。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香港物質文化遺產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澳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是香港現存最著名的漁村,整個社區由大嶼山的小部分及大澳島組成,一條水道朝西、北岔開,大澳島正位處岔口之上。大澳地形獨特,大部分位處河岸,靠兩道步行橋將兩岸連接。大澳面向南中國海的西和北面是港珠澳大橋的跨境高速公路及海底隧道,而大澳東北面不遠處是全球最繁忙的機場香港國際機場。大澳附近的考古學遺址──鹽田遺址,可上溯至石器時代,但固定而可稽考的人類部落則只有三個世紀的歷史。一些不可能證實的傳聞如下:一、大澳是許多走私和海盜行動的基地;二、涌口能夠防禦暴風雨;三、這裏有一處隱藏的地方。在附近,分流有一道要塞早建於1729年,用以保衛珠江上的航運。現時,走私鎗械、菸葉或毒品,以至偷運人蛇進出中國大陸這些非法行動。宋朝時期,大澳鹽業開始發展。16世紀,佛朗機人(即葡萄牙人)抵達中國南部沿海,建立葡屬香港,曾佔領大澳一帶興建補給據點,後在屯門一帶被明朝軍隊擊退,史稱屯門海戰。當時的據點被居民稱為番鬼塘(番鬼為粵語,指西洋人),一直留存至今。清朝初期,為了截斷了鄭成功的補給而實施了遷界。復界後30年即1699年才興建了楊侯廟。1713年修建了天后廟,1741年修建關帝廟。英國人來港時,大澳稱作蜑家村。國共內戰及戰後,大澳成為從中國大陸逃難的所謂非法移民的首要落腳點。新移民當中,漢族人一般會留在大澳。同時,大澳也吸引了香港的其他地方族系,包括鶴佬人和客家定居於此。近年,大澳的漁業日漸式微,村民單靠捕魚難以維持生計,於是轉而從事海產加工,大澳亦以此聞名。島上只剩下一所公立學校辦學,大多數青年成年後都會離開大澳工作或求學。大澳棚屋連綿,但歷來遭政府取締。1980拆了首批一涌棚屋,1993年再宣布將清拆全部棚屋。回歸後,董建華政府提出拆棚屋建大馬式渡假村,遭居民和輿論反對,至2002年才決定保留棚屋、鹽田。儘管在2000年7月2日經歷大火,大澳至今仍是港人和遊客的旅遊熱點。水道上的棚屋,依然滲透著濃厚的漁村氣息。由當地女性管理來往涌口兩岸的橫水渡,過往頗受遊客歡迎,現已被鋼製的步行橋──橫水橋取代。因為橫水渡是依靠人力拉動繩纜的舢舨,所以亦稱為「繩橋」。
遊客來到大澳,鹹魚、茶果、蝦醬和魚肚是他們首選的手信,在店面和中心大街兩旁均有售賣。除在大澳街市街選購外,亦可前往石仔埗街的店舖購買。只需數十元,便可租借小船。村民會駕駛小船,引領遊客縱橫水道,並往海中短途游覽。為了觀賞中華白海豚,許多遊客都會選擇前往大澳體驗水鄉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船行在海面,由於鄰近珠江,遊客的手機可收發中國大陸的訊號。遊客還可欣賞當地的自然風貌,由於大澳位於鹹淡水交界位置,附近有大量的紅樹林生長。同時,還吸引不少招潮蟹及彈塗魚在附近生活。當地有一所大澳楊侯古廟,於清朝康熙年間興建,紀念南宋名臣楊亮節。楊侯古廟是大澳區內主廟,每年端午節的遊涌活動,皆先前往楊侯古廟迎神。大澳文化博物館成立於2000年,是一個非政府資助的非牟利民間團體-大澳文化工作室所建立的香港首間民間博物館。他們還建議興建「鹽業文化資料館及旅遊資源中心」。2011年,大澳端午節龍舟遊涌的傳統儀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居民相信,遊涌成為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可以促進大澳旅遊業。大澳關帝古廟建於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為區內歷史悠久的廟宇。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關帝古廟正殿中央供奉有關帝,神檯兩旁左面有張仙、周倉,右面有關平、黃靈公,正門兩側供奉土地和門官。
香港物質文化遺產建築 在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 非物質文化遺產. 234 likes. 2011年6月香港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 ... <看更多>
香港物質文化遺產建築 在 【概念通通識】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簡介 香港 非 物質文化遺產 (下稱 香港 非遺)的項目,以及 香港 政府保護 香港 非遺項目的挑戰及努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