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係香港2021秋季號 #現已出版
#中環街市PopUpStore率先上架
#歡迎大家過來先睹為快!
搶先試閱:012.beinghongkong.com
這個秋天,疫情仍未完全遠離,我們要學習和病毒共存;除了行山,也不妨重拾在市區行街的滋味,重新體驗香港城市文化的複雜多元及趣味。Let's rediscover together,香港街道。
#REclaim REmap RElive// 香港街道演義
過去百多年來一步步生成的香港街道,像是一道道仍然未被完全馴化的城市空間,總有那麼一點一滴的故事或痕迹,令人意料之外或者喜出望外。當一條街道有了自己的名字,蓋了一些樓房,住上一些人,有些人又開了一些店,或成為街坊,就像一個生命有了期許,並隨著年月長成、積聚、沉澱。如是,每條街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並成為人們腦內心中重要的身份及集體記憶印記。
#REvisit// 180年來,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街道
十九世紀時最先前來遠東地區進行影像記錄的John Thomson、曾效力Magnum圖片社的 Ed Van der Elsken、1970年代起在香港留影逾50年的Keith MacGregor;三位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外籍攝影家鏡頭下的香港街道,展示城市一路以來的轉變。還有攝影大師何藩在五十年代留下來的經典畫面,景觀以外更記下了香港人堅忍的面貌。
#REdiscover// 德輔道中,時空徒步旅行
由十九世紀一路走到現在,由銀行街走到南北行,由西方殖民走入華人社區,由古典建築走到唐樓和現代商廈。德輔道中,從來都不止是一條商業街或電車路。而路上的環球大廈除了是香港「小馬尼拉」,八十年代時因為興建地鐵中環站而開車站上蓋發展物業先河,成就李超人傳奇之外,在這個異度空間內,也藏著三個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
#REgion// 九龍塘、大角咀、新蒲崗,有街就有區
充滿英倫味道的九龍塘、以樹木命名街道的大角咀、用數字去為工業區帶來好兆頭的新蒲崗,擁有完全不同的街區氣息。林建才、UUendy Lau和Pen So三位不同風格的香港創作人,因應這三個擁有不同歷史背景及氛圍的街區,演繹他們對街區的思考和感受。
其他精彩內容:
#REplant// 香港時菜Season Hong Kong
隨著八十年代末本地農業式微,農夫棄耕,技術未能承傳,不少名物已絕跡於香港。川龍西洋菜及鶴藪白菜卻是難得分別能傳宗接代及「復育」的香港名物。從一棵白菜或西洋菜,不但透視出本地菜的盛與衰,還有香港城鄉在過去數十年的變化。
#REcord// 鬧市街頭,每當變幻時
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施培德)在千禧年後十多年間,不斷前往香港多處舊區進行街道觀察,並以素描仔細繪下香港街頭多元混雜的生命力;設計學者郭斯恆以本地霓虹招牌、字型和花園街為研究對象,建構出香港街道文化的重要元素。
#REmap// 是誰建構了中環山城
曾花長時間研究深水埗「棚仔」生態的民間自發組織「知築常落」和「草民軼誌」,嘗試帶我們走入中環山城,走入城市第二層面貌,看看除了規劃師和建築師外,是誰塑造了中環山城?
#RElive// 摩羅街,不止是遊客的
摩羅街其實不止有遊客,也是一個有歷史的生活社區,內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多種一直被遺忘的本地工藝。在疫情後遊客絕迹的摩羅街,能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歡迎訂閱 https://bit.ly/3Ew9eN1
#2021就係香港秋季號 #香港街道 #BeingHongKong #HKStreetIssue #精彩內容sneakpeek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
「香港街道演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香港街道演義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香港街道演義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香港街道演義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香港街道演義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香港街道演義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香港街道演義 在 #香港街道演義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香港街道演義 在 演義的推薦,PTT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香港街道演義 在 一條香港街道- 歌斌街與香港開埠初期歷史發展的影響 -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街道演義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就係香港2021秋季號 #現正接受預訂
率先試閱:012.beinghongkong.com
這個秋天,疫情仍未完全遠離,我們要學習和病毒共存;除了行山,也不妨重拾在市區行街的滋味,重新體驗香港城市文化的複雜多元及趣味。Let's rediscover together,香港街道。
#REclaim REmap RElive// 香港街道演義
過去百多年來一步步生成的香港街道,像是一道道仍然未被完全馴化的城市空間,總有那麼一點一滴的故事或痕迹,令人意料之外或者喜出望外。當一條街道有了自己的名字,蓋了一些樓房,住上一些人,有些人又開了一些店,或成為街坊,就像一個生命有了期許,並隨著年月長成、積聚、沉澱。如是,每條街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並成為人們腦內心中重要的身份及集體記憶印記。
#REvisit// 180年來,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街道
十九世紀時最先前來遠東地區進行影像記錄的John Thomson、曾效力Magnum圖片社的 Ed Van der Elsken、1970年代起在香港留影逾50年的Keith MacGregor;三位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外籍攝影家鏡頭下的香港街道,展示城市一路以來的轉變。還有攝影大師何藩在五十年代留下來的經典畫面,景觀以外更記下了香港人堅忍的面貌。
#REdiscover// 德輔道中,時空徒步旅行
由十九世紀一路走到現在,由銀行街走到南北行,由西方殖民走入華人社區,由古典建築走到唐樓和現代商廈。德輔道中,從來都不止是一條商業街或電車路。而路上的環球大廈除了是香港「小馬尼拉」,八十年代時因為興建地鐵中環站而開車站上蓋發展物業先河,成就李超人傳奇之外,在這個異度空間內,也藏著三個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
#REgion// 九龍塘、大角咀、新蒲崗,有街就有區
充滿英倫味道的九龍塘、以樹木命名街道的大角咀、用數字去為工業區帶來好兆頭的新蒲崗,擁有完全不同的街區氣息。林建才、UUendy Lau和Pen So三位不同風格的香港創作人,因應這三個擁有不同歷史背景及氛圍的街區,演繹他們對街區的思考和感受。
其他精彩內容:
#REplant// 香港時菜Season Hong Kong
隨著八十年代末本地農業式微,農夫棄耕,技術未能承傳,不少名物已絕跡於香港。川龍西洋菜及鶴藪白菜卻是難得分別能傳宗接代及「復育」的香港名物。從一棵白菜或西洋菜,不但透視出本地菜的盛與衰,還有香港城鄉在過去數十年的變化。
#REcord// 鬧市街頭,每當變幻時
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施培德)在千禧年後十多年間,不斷前往香港多處舊區進行街道觀察,並以素描仔細繪下香港街頭多元混雜的生命力;設計學者郭斯恆以本地霓虹招牌、字型和花園街為研究對象,建構出香港街道文化的重要元素。
#REmap// 是誰建構了中環山城
曾花長時間研究深水埗「棚仔」生態的民間自發組織「知築常落」和「草民軼誌」,嘗試帶我們走入中環山城,走入城市第二層面貌,看看除了規劃師和建築師外,是誰塑造了中環山城?
#RElive// 摩羅街,不止是遊客的
摩羅街其實不止有遊客,也是一個有歷史的生活社區,內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多種一直被遺忘的本地工藝。在疫情後遊客絕迹的摩羅街,能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2021就係香港秋季號 #香港街道 #BeingHongKong #HKStreetIssue
香港街道演義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裝什麼都不怕;它假裝從不弄虛作假。人們毋須相信這一切神話。但他們不得不裝成篤信不疑的樣子,至少對一切都默許、忍受,隨波逐流。這樣,每個人都只能在謊言中求生。人們不必去接受謊言,他們承受在謊言中和與謊言為伍的生活,這就夠了。就是這樣,人們確認了這個制度,完善這個制度,製造了這個制度,(變成了)這個制度。」
然而,「活在真實中」,依然是可能的,大前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甚麼是真實,也要對真實的理念堅持。在日常生活,我們知道窗外的南深圳是虛假的,但回到家中、或任何能安全控制的地方,那就是回到香港。不少自由派中國人,在大陸也是這樣生活的,例如早前訪問了來自上海的《端傳媒》前總編輯張潔平,她建議香港人從最微小的日常生活堅持,從一個一個人的真切交流和支援開始,三個人的棋社、光復街道委員會、堅持衣食住行的不妥協、對下一代在家中訴說真相,然後像Timothy Snyder《論暴政》一書所言,一個眼神、一個笑容,都是同路人的暗號。
同一道理,到了網上,我們也要知道那不再反映民情,正如你不會相信微信世界是真實。主流的滅聲、數十億的維穩費、BOT製造的假帳戶、小粉紅和五毛,加上網絡演算法對分化、放負、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鼓勵,都指向一個很簡單的結論:我們必須突破演算法控制,才能「活在真實中」。不要追求容易被操控的點擊、浪費時間去被引戰,堅持說自己的話,聚焦目標群組,總有能突破同溫層、不被演算法操控的社交媒體存在。然後人人如此,才能由下而上、水滴石穿。
要保全香港人的元氣,一如昔日東歐面對共產政權,必須多條路並行,絕非非此即彼。對某些以人為本的工作而言,留在香港的貢獻始終較大;但對傳播思想、影響教育、傳承香港人身份一類角色而言,卻只有離開香港才能暢所欲言、無牽掛的傳承,這正是兄弟爬山。唯有海外香港人構成足夠critical mass,互相支援,加上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外向型、價值觀和大熔爐特色(不要忘記內地出生的梁天琦、羅冠聰和印裔Jeffrey Andrews都是真香港人),在日常生活多engage當地人、結成共同體、避免內向型的「唐人街化」,身在海外,也會出現一個個小香港。
「阿斯嘉不是地方,而是人」: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在網上還是網下,只要繼續「活在真實中」,總能渡過黑暗的時光。
⏺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48992255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香港街道演義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疫情下的無咩商場再大搞燈飾,只有灣仔利東街有算係比較大型既展品
條街仍然一樣咁多, 林鄭應該好撚嬲
2020年聖誕,灣仔利東街掛上不一樣的節日燈飾,本地藝術家 Victor Wong 創作大型 AI 蝴蝶光影藝術裝置「Butterflies of Hope」。由12月3日至2021年1月10日,利東街中庭和整條林蔭大道會佈滿最高達七米的巨型教堂玻璃蝴蝶群和超過350隻幻彩玻璃蝴蝶。蝴蝶裝置日夜特效各有特色,日間散發自然彩光,夜晚配合節日音樂和 LED 燈,由 AI 人工智能控制呈獻音樂燈光匯演(6.30pm-9.30pm 每小時演出10分鐘)。利東街同時豎立12米高互動聖誕樹,利用無觸控互動技術及光影投射,大家可以看見漫天飛舞的蝴蝶幻境。「Butterflies of Hope」寓意蝴蝶破繭而出,走出陰霾,重拾愛與希望。除了聖誕裝飾,利東街也會舉行「蝴蝶視覺兒童藝術展」和再皂福肥皂工作坊及義賣,特定日子邀請本地慈善及表演團體唱頌聖詩和表演舞蹈,更會推出聖誕美食車,與大家溫暖過聖誕。
「利東街」為香港帶來全新長約200米的林蔭步行街體驗,兩旁有露天茶座、品味 ... 左鄰右里的緊密網絡,為傳統灣仔街道注入新活力,是成為灣仔南的聚點之一。
香港街道演義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音樂是最溫柔的武器,能改變世界,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走到街上與人討論人生般,直接走進人群,讓人重新思考生活意義。現代人花錢消費音樂,耳機隨時堵塞與世界交流的可能,忽略了平易近人的街頭音樂其實早在身邊。今天,街道尤其熱鬧,這群音樂家人人都有故事,不論是精通多種樂器的伯伯、來自異鄉的民謠組合,抑或街頭表演的初哥,同樣希望藉着街頭音樂,打破城市中的無形高牆。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as.appledaily.com/
香港街道演義 在 #香港街道演義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今期題目是#香港街道演義,收錄了很多有份量的攝影師前輩與插畫家/藝術單位的作品,當然怎少得BHK signature的香港地圖sss。內容豐富,切勿錯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