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出來其實係留給自己睇, 因為林夕講得太好,
不過若你喜歡都可以睇, 現在只節錄其中兩節,
想睇全文可以再Click入去條link看
「詞神」開腔談熱點!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些2 0多年都沒聽過歌的人走出來說「樂壇已死」
填詞人是「文盲」?
這是片面的印象式觀察
●南都:之前李純恩在專欄中批評香港當今的填詞人是「文盲」,認為「港樂已死」,你作為涉及在內的人物,可否回應一下此事?
●林夕:如果單就李純恩本人的那篇文章而言,我覺得無需回應。他只是立了一個論,但他沒有提供任何理據,同時也是有失偏頗的。一個樂壇是否已死,不應該僅僅用銷量及歌曲的流行度來作為評判標準。目前地球上的唱片公司都很頭痛,為「如何令唱片市場變好」而煩惱。如果音樂水平真的跟銷量、歌曲流行度絕對挂鉤的話,那就容易辦了,盡量多投一些錢、錄音做好一點、歌詞改到最好才推出市面……但實際上,整個現象不是這麼簡單的。我覺得李純恩的言論有失偏頗之處在於,寫歌詞的人怎麼可能是「文盲」,怎麼可能是不認識字的人?這是一種很片面的印象式觀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些20多年都沒聽過歌的人走出來說「樂壇已死」。本身這些人都是不聽歌的人,好比一個不經常光顧某個店鋪的人,當然以為那家店鋪是不太行的。其實銷量問題不僅出現在香港歌壇,大陸樂壇、台灣樂壇乃至整個國際歌壇,在實際收入方面都是下降的,這跟消費模式、音樂銷售渠道的改變是有關係的。
●南都:有些音樂人也認為香港詞壇「停滯不前」,你怎麼看?
●林夕:大家都很喜歡對比,一對比就會拿出上世紀70、80年代那些作品,但其實是沒有高低之分的。在題材的開拓上,香港樂壇比以前開闊了很多,以前的歌不會有那麼多社會性的題材,也不會有那麼多真正生活化的東西在裡頭。許冠傑的歌其實更像一部「攝影機」,把加價熱潮等新聞事件唱出來,但並沒有剖析這些現象。在旋律上,以前的歌都是小調式的,篇幅也短得多,比起現在的流行曲足足短了三分之一,所以在旋律上不適合有太多故事性的東西,也不能寫太深入的分析,一般都會比較言簡意賅。至於現在的歌,就拿《任我行》來說,差不多有五百多字,天啊!所以要說「停滯不前」,我覺得是沒有經過足夠嚴謹的學術分析而得出來的一個片面印象。
全文: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925/10728097.htm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