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親,
馬凡氏症。
三十歲時,
主動脈剝離,
離世。
他的弟弟,
二十六歲,
馬凡氏症。
今年八月主動脈手術第二次失敗,
離世。
他弟弟的兒子,
九歲,
馬凡氏症。
他,
三十一歲,
馬凡氏症。
剛動完第二次主動脈手術,
復原狀況不佳。
這條人生的復健路,
不知要走多久才能迎向朝陽。
去探望兩次,
都沒和他說上話。
他此時的痛苦,
是不能被打擾的緘默。
人生,
有時快樂比痛苦多,
有時痛苦比快樂多。
忍受煎熬的,
不僅是受難者本身。
燒痛的,
還有愛他的每顆心。
如果能盡早接受治療及定期追縱,
留意生活作息及相關注意事項,
避免加逮主動脈擴張,
就能減低主動脈剥離猝死的機率。
我們只是生病了,
痛苦的時間比健康的人多。
但並不等於,
我們的人生只能被疾病綁架。
雖然我們生病了,
每分鐘都可能與死神擦身,
我們仍然擁有追求幸福和快樂的權力。
認識馬凡氏症,讓悲劇可以再減少一點。
歡迎分享轉載此文章,
讓更多人對罕見疾病有正確的認識。
謝謝您!
以下文章內容,來自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著作權為其所有
馬凡氏症 Marfan Syndrome (MFS)
簡介、病因
馬凡氏症是一種系統性的結締組織病變,古時候的劉備(傳言其雙手過膝),及高瘦的美國總統林肯均被懷疑為馬凡氏症候群之病患。最早於1896年由法國小兒科醫師 Marfan 提出臨床報告。馬凡氏症患者在臨床上具有骨骼系統、眼睛系統、心血管系統等三大方面臨床特徵,目前已知約70%~93%馬凡氏患者是因為位於第15對染色體上的fibrillin-1 (FBN1) 基因發生突變所造成,帶有此基因突變者均會發病,但是依據基因突變點的不同,臨床症狀也有相當大差別,甚至同一家族中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生即有生命危險,輕微者早期幾乎不具任何症狀。
發生率、遺傳模式
馬凡氏症的發生率依國外統計約為1/10000,而且不具有人種或性別差異性,國內並無相關統計資料,但依照台北榮總患者人數估計,國內發生率約與國外相當。馬凡氏症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因此如果雙親中有一人患有此症,其子代不分性別,每胎皆有50%的機會患有此症。
臨床症狀及診斷
臨床診斷標準根據 1996 年 DePaepe 等人所提出的主要及次要特徵作為診斷的參考:
一、 骨骼系統
1. 主要特徵
胸腔骨骼異常:胸骨突出或凹陷(雞胸或漏斗胸)
上下半身比例縮減( < 0.85/成年及年長之兒童)、展臂長與身高之比值過高( > 1.05)
因為四肢骨骼過度生長,因此具有蜘蛛狀手指,使得手腕有Walker-Murdoch之特徵(當一邊手掌握住對側的手腕時,其姆指與小指能夠重疊在一起);姆指有 Steinberg特徵(指在沒外力的協助下,當手姆指可以向尺骨側彎曲時,可以超出掌面)
脊柱側彎(scoliosis)、脊柱後凸(kyphosis)或脊柱脫位(spondylolithesis)
肘關節伸展程度減小( < 170 度)
扁平足
髖骨突出(protrusio acetabuli)
2. 次要特徵
漏斗胸嚴重程度中度
關節過動(hypermobility)
高而呈拱形的上顎及發育不全的下顎、牙齒排列擁擠
臉部特徵:頭骨細長(dolichocephaly)、Malar hypoplasia、眼球內陷(enophthalmos)、下顎後縮(retrognathia)、眼瞼下垂、眼裂。
二、 眼睛系統
1. 主要特徵
水晶體異位(ectopia lentis):容易引發高度近視、視網膜剥離、青光眼、白內障
2. 次要特徵
異常平坦角膜
眼球軸長過長
虹膜或睫狀肌發育不全
三、 心血管系統
1. 主要特徵
升主動脈擴張
主動脈管壁有裂縫、剥離
2. 次要特徵
二尖瓣脫垂、閉鎖不全
肺動脈擴張(40歲以前且無其他影響因素)
二尖瓣鈣化(40歲以前)
其他動脈擴張或破裂(50歲以前)
四、 其他
除了主要三大系統的臨床表現外,其他的系統也有一些臨床症狀
1. 肺臟:自發性的氣胸、肺尖的水泡
2. 皮膚包膜:皺縮的紋路(非壓迫、懷孕或體重減少所引起)、週期性或割口性的疝氣
3. 腰椎部位的硬腦膜膨大(lumbosacral dural ectasia),這是三大器官系統以外的主要標準,可以利用CT或MRI來檢查。
馬凡氏症臨床特徵中,心血管的病變是造成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是主動脈瘤、主動脈管壁剥離、二尖瓣脫垂及閉鎖不全所造成的回流。目前已有藥物可以延緩心血管症狀的發生,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馬凡氏症患者有相當大的幫助。最常用的藥物是proprannolol,這是一種已經被使用很久的藥,主要可以減緩心跳的速度,並減少心臟的收縮力,藉此減少血流對升主動脈的衝擊,進而避免主動脈瘤的破裂,長期使用後需注意不可貿然停藥,否則將有心律不整的危險。
治療與照護
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早期診斷後藉由藥物治療可改善預後情形,延長患者生命及生活品質,若能早期診斷,避免劇烈運動,將可延緩併發症發作時間,許多患者往往因為體型高大因而成為球類校隊,嚴格的訓練更提早心臟病的發生。
馬凡氏症患者應定期進行心臟超音波以及主動脈血管的檢查和監測,同時須定期追蹤眼睛及水晶體功能及異常情形。由於骨骼發展嚴重程度會隨年齡而增加,尤其青春期時惡化速度會加快,因此孩童及青少年時期應細心觀察骨骼系統發展,如脊柱側彎情形嚴重或胸骨有嚴重異常壓迫心肺正常功能時,都必須適時進行手術矯治。
眼睛部份水晶體異位幾乎雙眼都會發生,其中以往上方的異位最多見,通常水晶體異位本身並不會嚴重影響視力,但其可能引發的高度近視、視網膜剥離、白內障或青光眼,造成視力的損傷,甚至有失明的可能。關於水晶體異位的治療,通常只有針對其造成的視力不良以眼鏡矯正,除非異位情況嚴重才需要進行手術摘除。
正常的主動脈直徑決定於身高與體重,因此用體表面積可以評估理想的主動脈大小。當患者主動脈直徑大於正常值的1.5到2倍時,可進行預防性的手術修復,因為隨著管壁增大,發生管壁剥離的機率也增加,最後可能造成主動脈瘤而危及生命。
基因檢測及產前檢查
目前已知約70%~93%馬凡氏症患者是因為第15對染色體上位於q12-q21.1的FBN1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由於FBN1基因的組成多達65個外顯子(exons)區域,大小約110Kb,實為相當大一段區域,而且突變位置分散,各個家族間有獨特的突變點及臨床表現,家族中成員進行連鎖分析以早期診斷,適時給予預防及控制。
馬凡氏症注意事項 在 林龍(導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日的記憶,...沒有記憶,
人是空的,連黑白都沒有,
更沒有彩色的人生!
97.02月看完明日記憶這本書,好像講到我自己一樣,經常忘東忘西,推薦您去看
明日的記憶--故事分享-林江霏
這是一部以阿茲海默症為題材的故事。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佐伯雅行,今年50歲,是知名廣告公司主管,工作賣力認真,不但受老闆肯定,也備受下屬愛戴,生活裡充滿了平穩的幸福。原本幾個月後,他將主持獨生女梨惠的結婚典禮,還有個未出世的小外孫,完成人生中最大的心願,幸福似乎始終圍繞在他身旁。
直到某日,他因為不堪長期頭痛暈眩的困擾而前往醫院就醫,診斷的結果竟是得到「早發性阿茲海默症」。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偏偏是我?」他對天咆哮,卻得不到任何答案。
為了挽留住片刻都在流失的記憶,他拚死命地在所有事物上留下小紙條提醒自己,開始了無奈的搶救記憶大作戰。然而,隨著病情的加重,每天都在見面、相處了許多年的同事臉孔,每天都在拜訪的客戶公司所在,每天都會走過好幾次的熟悉街道,卻漸漸從他的腦海裡消失……….
「這裡是哪裡?我要去哪裡?」明明再熟悉也不過的馬路,卻變成了看都沒看過的異地陌生風景。小紙條滿天飛舞,再也提醒不了任何記憶的空缺,佐伯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夏天過去了,佐伯的記憶終於消失殆盡。
故事的最後,佐伯在夕陽的餘暉中,回頭望見身旁的妻子卻不認得,他問:「妳是誰?叫什麼名字?」
然後,微笑著、好心地說,「不要擔心,不會有事的,走這條路沒錯,我會一直陪著妳走下去的。」
心得分享
日本小說家荻原浩寫作《明日的記憶》時,肯定認真讀過醫學參考書,也仔細觀察過阿茲海默症患者,純以醫學角度來讀這本小說,就已經相當令人折服。
隨著社會高齡化,失智人口比例越來越高,以「記憶喪失」來切入小說,自是更能得到共嗚與迴響。阿茲海默病患為了留住記憶而不斷書寫紙條、日記;漸漸失去空間定位及方向感;味覺、嗅覺鈍化,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自身對這種狀況有所察覺,沮喪到有輕生的念頭…等等,小說都詳細的敘述。
障礙起始,結束在連妻子都不認得時。依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在精神科醫師的監修下,渡邊謙自導自演,添加了行為的周邊症狀──暴力衝動,如動手打妻子到額頭流血、無理取鬧等,也很值得一看。
文字的意會和影音的接收本就是兩回事,小說的樂趣是可經由對照回味,引發多重聯想,種種影射、迂迴、伏筆等,都可見文字創作者的功力與用心 。
明日的記憶心得報告〈二〉97.02.24 報告人楊淑華
這是一本平凡簡單易讀的書,書中陳述男主角阿茲海默症病發之現象,故事結尾安排失去記憶,而再次重新相識妻子的美好過程令人動容。我們身邊親友也有類似老人癡呆的個案,閱讀此書,讓我們對阿茲海默症有更深入的瞭解與認識,學習如何去提早安排,步入此年齡層階段應注意的事項,如何來關懷照顧我們的親人家屬,僅提供以下卓見:
一.台灣社會呈現的兩種面貌:一是「老」,二是「孤」。有那麼一天,平均每一個青壯年的納稅人,必須養活超過一個老年人;而獨居老人,變成社會的主流。。
*「老」化的社會:依照聯合國的定義,當一個地區65歲以上人口超過百分之七,即可稱為「高齡化社會」,依內政部社會司的統計,截至93年2月份為止,全台已有215萬的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9.48%,估計至民國115年,老年人口將達20%,每五位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老人,預計四十五年後,老年人口將暴增為四成。。
*「孤」的社會: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十年後,台灣就會進入「人口零成長」,半世紀後,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高達四成。我們正朝著一個「結婚及生育年齡提高、生育率下降、平均壽命提高、人口結構老化、青壯階層縮減」的社會。2000年台灣的總生育率為1.68,仍遠高於日本的1.36;但2005年台灣總生育率只剩1.12,已經低於日本的1.25,較五年前大幅衰減三成三!2006年生育率1.1與南韓並列生育率倒數第一的國家, 2007年2月單月生育率-0.002%,民國一百四十年,台灣可能只剩下一千七百萬人,足足比現在少了六百萬人;人口老化的程度,將名列「驚人萎縮中的國家」,屆時,全台灣將由八百萬的青壯族,養活六百八十萬個老年人,以及兩百萬名青少年及兒童,與聯合國統計當前全球「兒童是老人的四倍」相較,等於是人口金字塔的一百八十度大倒轉。
二.失智病人佔老年人口的4%
台灣現約有9萬多失智病人約老年人口的4%,相當一個鎮的人口數,平均每天增加10位失智患者。
三.失智症是可以治療的(大約歸類為老年失智症與血管性失智症兩類)
老年失智症:失智症大都發生於老人,因而常被誤以為是正常老化自然現象,而耽誤就醫時機,其實有一至兩成的失智症是可以治療的,如:腦長瘤、腦中有血塊、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新陳代謝問題、以及缺少維他命B1、B2等所引起的;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約佔失智症60%~70%,在北歐及北美地區,更高達70~80%的比例,所以阿茲海默氏症又常常被稱為老年失智症或是老年癡呆症。
血管性失智症:有二至三成為血管性失智症,如中風所致,只要控制血管惡化,抑制 腦受損的程度,也就能控制失智症的惡化。
四.阿兹海默症主要有兩種類型:(本書主角佐伯雅行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
*家族性阿兹海默症:
1.多發病於30至60歲之間,5%-10%患者有家族史-自體性遺傳。
2.直系親屬中有人有此病得病機會是一般人 的三到五倍。
*阿兹海默老年痴呆症:佔失智症中的絕大多數,通常在老年期(60歲以上)發病。
連結:林龍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lin081/23533689
馬凡氏症注意事項 在 他的父親, 馬凡氏症。 三十歲時, 主動脈剝離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能盡早接受治療及定期追縱, 留意生活作息及相關注意事項, 避免加逮主動脈擴張, 就能減低主動脈剥離猝死的機率。 我們只是生病了, 痛苦的時間比健康的人多。 但並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