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民志工小旅行之平溪東勢格の煤礦小旅行】
這次的地球公民的志工聚會,是由幾位志工提出並籌劃的。一早於木柵捷運站集合後搭上8點35分的795公車前往平溪,9點40分抵達平溪國中,從斜對面登山口進入。
「東勢格越嶺步道」過往是平溪庄與東勢格兩地村民往來的山徑,後來更是發展礦業時期的要道之一。古道上鬱鬱蔥蔥,不時遇見建源煤礦的廢棄礦坑、拱橋、礦場事務所遺址,積著白色濁水的斜坑還有人笑稱是溫泉。沿著瓜寮溪翻過越嶺鞍部後一路往下,下行不久,視野豁然開朗,開闊處石砌的東勢格十三號顯得可愛,我們在這裡用冰涼的山泉水冷卻自己,聽說過往那戶人家有養牛,附近都不用除草呢。稍作休息後是較為崎嶇濕滑的山徑,還好天氣不錯,否則腳底下可能是大小瀑布不斷、跌聲連連。
不愧是全台雨量前幾名的火燒寮,才抵達中午用餐地點就下起大雨。平溪國小東勢分班1993年廢校後,平溪農會於2007年進駐作為一些食農、生態等推廣基地,並且開發珠蔥、湯圓、挖箭筍等主題課程,林珂竹大姐說,過去很多雙溪、宜蘭人來挖礦,現在整個平溪鄉人口才4533人,人口老化非常嚴重,更有13年沒有新生兒在這裡報戶口了。聽完林大姐的分享,我們才逐漸意識到,剛剛走過的古道過去是多麼的繁榮、上學的必經之路,又如何因為產業移出的原因而快速凋零。
平溪文史工作的高文祿大哥帶我們實際走訪火燒寮「鴻福煤礦(原大東煤礦)」一帶,有本斜坑、風坑口、排煙口可以看,而90歲的老打石工的房子前,就是過往台車經過的地方。高老師在這裡跟我們說著過往礦坑作業環境之惡劣,高溫又沒有空氣,而我們解釋煤礦開採後要立刻運出,否則開始氧化後如果爆破,氧氣燒光焦化,是礦災的成因之一。過去小童工七歲就要顧風門,長大一點則推空台車上來儲煤槽,儲煤槽是用三十馬力蒸氣動力的捲陽機選煤。坑外還有抽水坑等工作,因為不抽水坑就要淹了。
最後一站是菁桐的礦業生活館,由新北市平溪導覽協會的楊錦聰為我們導覽。臺陽公司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基隆顏家所有,1921平溪鐵道竣工設置菁桐車站,當地居民都得出來協助鐵路的建置。楊大哥從礦工的生活介紹起,礦工的宿舍一家人擠在狹小的空間裡,許多戶共用廚房、出事的時候互相照顧非常緊密。菁桐當時可以說是不夜城,三班制,開採挖出的捨石山就堆了三座。台陽員工俱樂部更是全由檜木建成的。1973年為了讓礦工轉業,臺陽公司還蓋了石底鑄造廠,1987年臺陽退出煤礦經營。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小胖最後總結說,我們在平溪所見的煤礦開採,其實就是《礦業法》早期條文所規範的產業。藉由這樣的親自走訪,從東勢格的小型財團到菁桐的大型財團這些系統與機制,試著理解為何早期礦業開採所產生的條文會這樣處理?又當代礦業由於主要是石灰石開採,哪些規範因此不足?而如果《礦業法》條文能放入關礦計畫,產生機會讓礦村、礦業者與政府共同磋商,那麼礦村在礦業離開後或許就不會如此遭遇如此迅速的轉型,也能不單單只以石底鑄造廠的運作方式作為銜接,此次的志工聚會,讓志工們意識到,過往《礦業法》實質處理的產業型態早已與當代不同,也對於推動礦業法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作者/ 廖苡珊(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攝影/ 何家璇(政治大學新聞系)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