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反思】〈聖誕與時間〉
作者:陳韋安
I.
聖誕是一個神蹟。Christmas is a miracle。當然,不是荷里活聖誕電影所講的那種。聖誕是一個神蹟,正如《使徒信經》所說,分為兩個部分:
1. 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natus ex Maria virgine
2. 聖靈感孕 conceptus de Spiritu sancto
「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指向耶穌的完全人性。他是母親生下來的兒子,血肉之軀,母腹生下來的嬰孩。「聖靈感孕」卻強調整個骨肉的生產過程,從來都是上帝的工作。因此,聖誕不只是一個神蹟,更是一個奧祕(mystery):上帝的兒子竟是母腹生下來的嬰孩!
不過,整個神蹟的主角卻是一位無助的嬰孩。很諷刺,雖然我們常說耶穌是聖誕的主角,但這主角卻在故事中沒有任何參與。牧羊人、天使、馬利亞、約瑟都為着聖誕而奔波,耶穌卻是無助、被動的!「小小的主耶穌,睡覺很安康。」睡覺是上帝兒子唯一能夠做的事。這位嬰孩,似乎未能把水變酒,未能平靜風和海,還未學懂語言,還未懂得行走。甚至,這嬰孩跟世上所有嬰孩無異:哭、嘔奶、掃風、賴尿、換片... 這嬰孩卻是上帝的兒子!
因此,很有趣,路加福音如此說:「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要 “稱為” 上帝的兒子。」(路1:35)其中,「稱為」(κληθήσεται)是將來式的語法,這「要生的聖者」將要被稱為「上帝的兒子」(υἱὸς θεοῦ)。問題是:究竟眼前的嬰孩「是」上帝的兒子嗎?還是只「將要被稱為」上帝的兒子呢?這是一個典型的言語哲學問題: “The Queen was born in 1819”,命題中的 “The Queen” 所指涉的,其實尚未是皇后,她只是個普通的嬰兒。
不過,聖誕是一個奧祕。《使徒信經》告訴我們,眼前的嬰孩,就是上帝的兒子。嬰孩≡上帝的兒子(三畫等號)。這嬰孩是聖靈感孕的結果!因此,聖誕的神蹟,正正就是這「三畫等號」(≡)!這個在馬槽裡甚麼也不能作的嬰孩,就是我們的救主!這奧祕正是聖誕節的真諦。
II.
讓我們思考這個奧祕的「三畫等號」。嬰孩≡上帝的兒子。我們還記得 Love was when 這首歌:
Love was when, God became a man.
Locked in Time and Space…
聖誕節所宣告的奧祕,不只是上帝成為人,更是「永恆」(eternity)進入「時間」(time)。永恆的上帝進入時空之中,處於時間之河流,隨着時間而流逝。這流逝暗示了變化、消逝、過去。嬰孩耶穌、十二歲的耶穌、三十三歲的耶穌、被釘死的耶穌。上帝永恆的「是」,跌進到時空之中。所「是」(being)跌進為時空的「形成」(becoming) 。因此,嬰孩≡上帝的兒子。嬰孩仍然「是」上帝的兒子,祂卻在時間的流逝中、時間的尚未來臨中、時空的過程中,軟弱無助。上帝的兒子在時間的流水之中,「成為了」無助的嬰孩。但,祂卻從來、仍然、永遠是上帝的兒子。
試想想,聖誕節,正是上帝兒子在時空中的「第一天」。第一天,永遠追不上第一千六百天。嬰孩,就是嬰孩,不能勉強故作成年人。上帝的兒子墮進入時空之中,時間與空間仿似成了上帝兒子的束縛與侷限。不過,聖誕節不是有關束縛與侷限,而是叫「卑賤的升高,飢餓的得飽美食」(路1:52-53)的一刻!
因此,這位「被時間量度」的上帝兒子,其實沒有真正被時間捆縛,而是祂甘願處於時間之中,扭轉世間的時間質素。聖誕節,耶穌基督墮進時間裡頭,不是偶然的誤會,不是純粹的「二千年前」,不是「從前的某一日」,而是「時間的永恆性」(Time of Eternity)。時間與永恆不再是對立的,時間從此與永恆有份!幾千萬年漫無目的之時間流逝,在第一個聖誕節,誕生了救主!不是「基督在時間裡」(Christ in Time),而是「時間在基督裡」(Time in Christ)。
因此,「時候滿足了!」(加4:4)
III.
說了這麼多,這信息對我們的聖誕節有何意義呢?
聖誕節,教導我們明白我們身處的時間。每年一次的慶典,這節慶的時間,神聖的時間,教導我們仍然記得,時間不再是中性的 neutrum,它是上帝的救贖歷史。這歷史是上帝拯救的過程(becoming)。嬰孩≡上帝的兒子。「黑暗漸漸過去,真光已經照耀。」(約一)
我們處於時間之中,我們是基督的過程(becoming),需要耐性、等候、成長。
面對別人、自己「此刻」的黑暗,我們需要凝望這黑暗整體的永恆。
面對紛爭的世界,絕望的前路,我們要知道,時間不再是純粹流逝的時間,它的總和就是救贖。
耶穌基督降生了,時間就不再一樣了。
弟兄姊妹,平安夜,讓我們默默凝望這位馬槽中的嬰孩,上帝的兒子,救主耶穌基督。祝聖誕快樂。阿們。
「骨肉的總和」的推薦目錄:
- 關於骨肉的總和 在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骨肉的總和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骨肉的總和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骨肉的總和 在 [好雷] 骨肉的總和-我們共同的「品味」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骨肉的總和 在 《骨肉的總和》官方全新預告- ETtoday看電影 的評價
- 關於骨肉的總和 在 《骨肉的總和》(Bones and all),一部無法被歸類的電影。 的評價
- 關於骨肉的總和 在 骨肉的總和線上看- 電影- Gimy劇迷 的評價
骨肉的總和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甲阿嬤教我的事】~遺憾,是下一段成長的種子
大約五、六年了,幾乎都忘記每個星期固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等待著新戲播出是什麼感覺了。寧可等戲全演完,再一次毫無懸念的把劇追完。
但這次不一樣,一個名叫「花甲」的大男孩,一段他和阿嬤的告別,四個早已白頭,在母親床前仍爭著搶糖吃的兄弟。那些再真實不過的對白與情節,只消一個眼神、一段對罵,都能瞬間讓你跌落回憶的跟前,哭得無法自己。
故事裡的阿嬤,含著一口氣,把流落在外四面八方的家人,一個個都啣了回家。所有人都在猜,阿嬤為何“走毋開腳”,卻也因為死亡的逼近,迫使每個人能夠停下腳步,回頭檢視是不是自己的荒唐讓阿嬤放不下心。
但阿嬤終究死了,就像存在主義相信的,如果沒有死亡,我們不會懂得什麼叫好好活著。阿嬤終其一生如此關愛著自己的骨肉,到最後,她依舊選擇了最慈愛的方式,推了這些孩子一把。
是的,那是死亡,看似最殘忍的結局,卻也是最完滿的開始。
唯有死亡,才能切斷所有的依賴,讓這些孩子真正的“轉大人”。
死亡不是消滅,而是下一個階段的重生與獨立。
看著別人的故事,我掉進了自己的回憶。我想這部戲之所以這麼吸引人,是因為它演出了你我心中深埋的痛。
=======================
記得小時候阿嬤曾牽著我的手,驕傲地向鄰人宣告:「我這查某孫,以後一定會穿綠色的制服上學。」
阿嬤不識字,並不懂書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能為人生創造什麼美好?但她相信會讀字的眼睛,配上會寫字的手,日子會過得比較幸福些,不用像她辛苦攢錢。
每當我拿著一百分的考卷回家時,阿嬤總把我拉到一旁,小心翼翼地從衛生衣的暗袋裡,掏出一張紅色的紙鈔,摸摸我的頭,要我收好,下次再加油。
那早已泛黃的衣物、脫落的線頭,阿嬤一直捨不得換,卻捨得給我買糖吃。
還是小小孩的我,一心相信阿嬤的心願是蛋糕上的蠟燭,再多吹幾回,就能實現了。
可惜我太小看賀爾蒙的威力,上了國中的我,開始學會了反抗與撒謊,我傷透了大人的心。
和阿嬤的互動變得很憋扭,每回在樓梯間相遇,我總是低頭快速通過。我們從相偎而睡,到無話可說,這一切發生得太突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阿嬤就不再提那件綠色制服的事了。也沒人寄望我會繼續升學,只要不闖禍滋事,就謝天謝地。
我持續和家人做對,直到國三下,父親的話傷到我那無可救藥的自尊,為了賭一口氣,我開始發奮唸書,決心用成績單讓他難堪。只花三個月的時間,我從末段班考進前幾名的高中,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放榜後,我喜沖沖地想告訴阿嬤:「阿嬤,雖然這一次沒能穿上綠色的制服,但我還是考上了不錯的學校,三年後,一定讓你在家門口放鞭炮。」
可誰也沒想到,一陣急促的電話聲送來的不是祝福的話語,而是令人心碎的消息。同一天,阿嬤出了車禍,生命指數只剩下3,我衝到醫院,握著她的手,那段排練已久的話,卻怎麼也說不出口。
那天之後,阿嬤就再也沒有醒來,也或者說,她沒真正睡去。
她在白色的床單上生了根,只能透過鼻胃管灌溉養分,維持基本的生命。日復一日的行光合作用,卻沒有長出任何一片綠葉。
我認定了那場車禍,是老天爺對我叛逆的處罰。
從此,我變得十分用力在過生活,沒日沒夜地念書,在心底一次次誓言:
「我一定要考上台大,讓阿嬤開心,她就會醒來,牽著我的手,成為她口中的驕傲。」
那份愧疚,讓我一直活在“來不及”的陰影裡,意外變成痛苦的代名詞。
我變得易怒焦躁,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規劃縝密、提前完成,只為了把不確定感降到最低。我不停追求肯定和認同,亮眼的成績與工作表現,一座山頭攻下一座山頭,卻從未感到滿足快樂過。
因為在心裡最底層,我真正在追趕的是一份無法實現的原諒。但那個我最想聽見的聲音,卻不會再開口。
看著花甲阿嬤的離去,我終於懂了,
每個來到我們生命裡的人,都是來教會你一些事情的,
上天巧心安排相遇,不單單只是為了讓人受傷,
而是透過遺憾,讓人們更懂得珍惜。
就像故事裡的阿嬤,用生命想要教會所有人的不是悔恨,而是把握。
這世上真正讓人發光的不是鑽石,而是用淚水洗過澄澈的雙眼,
那樣的眼睛才能看見愛的光芒,明白幸福無法用錢衡量,它在每一份在乎中。
害怕,無法讓人變得更強壯,但惦記可以。
如果有一天,所愛的人真的離開了,代表她該教會你的東西已經教完,
請別悲傷,曾經存在過的喜歡,是不會消失的陪伴。
遺憾不是拿來折磨自己,而是保留一個思念的理由,下一段成長的種子。
只要對方還住在你心裡,死亡就不是分離。
在記憶的角落裡,有雙溫熱的手,不曾放開過~
文:諮商心理師 楊嘉玲
#花甲男孩轉大人
#每集都得出動衛生紙
#這鄉土劇也太療癒了
==========================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
08/09(三) 或 08/24(四) 19:30
講座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079
【9/7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4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圖:google)
骨肉的總和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人與人的互動中,衝突總是難以避免。尤其是家人,因為血脈相連,骨肉相親,不管有沒有住在一起,這輩子總是有難以割捨的緣分。
我們常容易在衝突或是關係中,過度放大自己的委屈或痛苦,覺得沒有人比自己更辛苦,或是思考著,為什麼其他人就是不理解自己。當類似這樣的思考或情緒無法放下或一直縈繞於心,就很難談如何踏出修復關係的第一步,因為連自己都不能跟自己和好了,遑論跟其他人。
「受傷圈」可以用來幫助自己釐清與面對事件裡,究竟有多少情緒是屬於自己的,又有多少是屬於別人的?也能帶給自己省思,以了解他人是否和自己一樣承受苦痛,而自己其實是帶著誤解的眼光在看他人?
這個技巧的方法是:
1 透過視覺化的方式,先在紙上畫一個圓圈來代表自己情緒的大小(這情緒可以是痛苦、難過、哀傷、自責),以幫助我們看清傷痛的程度。
2 將這個圓試著做切割,將我們要探討的人,給予不同百分比的「痛苦指數」(總和為百分之百),並在每個比例的旁邊,按照「事件─解讀─情緒」的方式,寫下痛苦的原因。這能讓我們更清楚,自己是否過度解讀了自己與他人的處境和情緒。
3 討論每個人被分配到的大小,及可能代表的意義。例如:準備除夕夜團圓飯,以這件事來說,可以用百分比如此分配,
我,75%。婆婆在除夕當天嫌東嫌西,然後先生也不知道要來幫忙,好像對於我在除夕夜負責整個家族團圓飯的辛苦和壓力都視而不見,真是讓我感到委屈!
先生,23%。老婆對我抱怨她煮年夜飯很辛苦,我媽嫌她,連我都不幫忙,但當天我忙著招呼其他親戚,夾在太太和媽媽之間,我不管怎麼做都不對,我也很累,但是都沒被體諒,實在很無奈。
婆婆,2%。我媳婦的動作實在很慢,又聽不進我的意見,要不是我身體不舒服,體力沒那麼好,我就自己煮了,還比較快,老了就沒用了,她也不尊重我,實在一把火一直在燒,也只能忍耐。
4 「受傷圈」可以反覆修正或重新繪製,每重畫一次,說明了我們情緒的再度重整與體悟。透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不斷修正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對於認識自己與他人都有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註》
(1)內容取自:《找一條回家的路》
博客來 http://ppt.cc/MlzTT
金石堂書店 http://ppt.cc/DhHA
誠品書店 http://ppt.cc/kdXG
(2)音檔取自: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_洪嘉勵小姐主持的<時光下午茶>節目
背景音樂為: 櫻花雨_楊錦璁_風潮唱片
(友善側錄,若有侵權請告知,會撤下音檔)
延伸閱讀》
主持人洪嘉勵粉絲頁 http://ppt.cc/3VgA
骨肉的總和 在 《骨肉的總和》官方全新預告- ETtoday看電影 的推薦與評價
... 的少年,不知道甜茶會搞出什麼事 最新電影資訊 快下載星光雲App:https://goo.gl/DxAfcG 華納兄弟台灣# 骨肉的總和 #提摩西夏勒梅. ... <看更多>
骨肉的總和 在 《骨肉的總和》(Bones and all),一部無法被歸類的電影。 的推薦與評價
不知道要用什麼詞彙來描述此片,觀看的當下,只覺得是在透過電影跟自己對話的機會。...開演的頭十分鐘,以為會是個長鏡頭、慢節奏的文藝愛情同志片 ... ... <看更多>
骨肉的總和 在 [好雷] 骨肉的總和-我們共同的「品味」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每想到這部片過了很久還在上映(少數戲院)
金馬影展有上映聽說評價不錯,完全對導演不熟,也不知道劇情。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一開始以為是青春校園片,精神狀況不好差點看到快睡著,直到電影前段出事了,整個人
清醒。
日常的驚夢,《骨肉的總和》在驚悚、浪漫、獵奇與公路電影等等混血的形式熟練的轉換
,或說給人在不同電影類型游移、不斷切換氣氛的嶄新感。令人想到同樣是來自歐洲並在
好萊塢發展的保羅范赫文在商業元素與某種的寫實感中絲毫不突兀的置入讓人驚奇的驚悚
、色情與暴力。
食肉情節,回想起學生時期看的此恨綿綿無絕期(Trouble Every Day)探索怪異的心理
狀態,意味著情感與慾望的不可知深淵,而《骨肉的總和》顯然著重的是「怪胎社群」的
政治性,與電影形式上製造日常出軌的驚悚感,電影前段營造的彷彿像是《血色入侵》:
吸血鬼的日常與社群。
探詢身世之謎,像是不可知「傳說」,以記憶追尋的懸疑性劇本。並在後段漸漸必須錨定
的意義中,可以看見如此四平八穩的劇本與出色的電影形式(攝影: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帶
入一些事件「之外」的空景。與音樂詭譎氣氛營造很棒)。女主角漸漸拋開已經不太重要
的過去,與面向未來,落向現實的存在條件 與必須負擔的道德責任 (吃人要尋找不會傷
害任何存活者的目標,自己心想不然就跟醫院或是葬儀社合作算了)並且在恐怖驚悚的必
要飢餓殺人感,如此平衡步伐中逐漸向浪漫愛情偏斜。
結尾因為破壞了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所以安排殺了那位突然變成反派,其實是電影中段添
加電影許多詭異氣氛的中性無害角色,相較之下的處理,比《寄生上流》的死亡還要遜色
許多,但這樣說起來好像沒有要特別想表達什麼的形式主義(?)電影要如何結尾?
品味(Tasty),意味著品嘗味道是美學發展的濫觴,而骨肉的總和以同為食肉族人的氣
味相互吸引,與傳說中全排(人)套餐(片名:Bones and All)的爽翻天滋味,企圖闡
釋的美學政治化,其實就是一種政治性的美學;就像是時常聽到什麼,你是我的「菜」
(my type),就是如同片中剛開始男主角Lee闖進死者房間判斷他生前的種種美式大麻宅男
習慣,並播放KISS的重金屬黑膠唱片然後很嗨,內行人就會明白,這是我們擁有著共同的
「品味」。
--
https://blog.xuite.net/notfind/wretch
拉特飯 - 以商業力量進入獨立市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85.9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72322874.A.A6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