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在疫情壓力下,校園實體上課讓師生與家長的防疫工作爆表,但是我們的下一代不是只有面臨疫情生活 #新常態 #NewNormal的新措施,110學年度開始要正式推動 #雙語教育元年 ,準備好了嗎?
行政院在2018年12月提出「2030 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並編列之400億 #雙語國家預算 ,其中教育部有90億預算,今年啟動就有20億經費。國家推動雙語教育加強學生國際競爭力,立意良善,但 #錢花到哪裡去?要怎麼花?
我在桃園縣長任內排除萬難,成功全面推動 #小一學英文 ,讓英語教育從小扎根,縮短城鄉差距。也首創 #國高中英檢補助 ,讓桃園學生在國中時期即至少能通過英語初級檢定。職棒會長任內,也努力提升外語的交流與轉播。在立法院也曾提案將 #英語列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 。主要是因為看到2015年東協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以英語為官方共同工作語言,讓各國人才可以充分溝通交流;而台灣若想成為 #亞太營運中心 ,或是成為 #亞洲的門戶 ,或是成為 #東亞交通樞紐 ,一樣必須敞開雙臂迎向世界,讓英語作為日常溝通的語言之一。
這個理想過去不易達成,主要是因為國內 #英語師資不夠,課堂外的生活或專業必須 #使用英語的情境不多 所致。
2020起因為 COVID-19全球肆虐,初期台灣防疫有成,使得過去長年在世界各地拚搏的台商必須長時間待在台灣,為數眾多的留學生也返回或留在台灣上線上課程,海外高科技產業創業或服務的青年人才也大量返國,是台灣在資金、技術及人才「含金量」最高的時刻,也是國際化開始最佳時機。這些習慣以英語溝通的台商、留學生、科技新貴等齊聚台灣,等於瞬間讓台灣擁有大量的本土優良英語師資,也等於在國內增加非常多使用英語的場域(例如現在最夯的 #webinar )。
即使今年台灣的疫情控制落後,長時間的三級警戒或二級警戒,而使得台灣相較於若干先進國家,歐美因為疫苗施打率高而有若干程度的解禁,台灣工作與生活的自由度卻降低,造成部分國人返回國外工作或就學,但 #在家工作 #WorkFromHome 或 #線上課程 #OnlineCourses 都已經成為新常態,回不去了。所以,應當善用此一契機,全力在各層面積極推動雙語,讓英語在台灣逐漸能成為共同工作語言。
目前的情況是,實際執行誘因不足,基層教師進修意願不高,現階段仍相當程度仰賴外籍教師,這實非長久之計。
雙語教育不能流於形式,我們不能每天只看疫情報導的數字增減,卻停滯不前...
「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的推薦目錄:
- 關於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吳志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Re: [心情] 夜間部真的比較差嗎-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疑難雜症萬事通- 進修部上課時間的推薦與評價,DCARD 的評價
- 關於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丹鳳高中補校招生(國中) 一、招生對象:一年級新生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進修部和日間部的差別?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關於夜間部進修部|#畢業證書#轉日間#上課時間#同學組成#優 ... 的評價
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見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
#借鏡他國遠距教學經驗
#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的第一線教學現場實況初步蒐集
#數位落差不只是硬體
#監督各部會局處整合改善
疫情警戒期間,我辦公室收到來自老師、家長、校方等各方許多意見,反應因應「停課不停學」的 #遠距教學 問題。例如老師必須緊急應變、準備、進修、處理軟硬體設備;學生家裡網路頻寬不夠、家長必須邊工作邊協助小孩上課蠟燭多頭燒;學校擔心有學生學習進度落後等等。
但其實遠距教學不光是因應疫情而來,已是數位科技快速成長下的各國趨勢。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完善遠距教學的各項準備,當時的重點在保障 #弱勢或偏鄉學生 的學習權益。
七月警戒期間,我請我辦公室在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服務的同仁柯青余、王格致和徐邱宜婕,請教多位校長、教師及家長在教學現場的實際狀況,以下重點整理跟大家分享。
📊 #花蓮縣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共訪問:11位校長5位教務主任1位老師4位家長(涵蓋11所小學、7所國中與1所高中)
➡到課率
學校間差異頗大,有學校到課率為百分之百、也有學校的到課率和實體一樣、還有學校的到課率變為60-80%。有趣的是,還有一所學校表示,到課率比以往實體上課時高。
➡數位硬體資源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有告訴我們比較明確的狀況,他們表示,硬體部分沒有問題,缺少部分學校都已想辦法補及借給學生。有提到借用數量的學校,通常學生出借平板率為2%到5%;有兩間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出借平板率為20%。
➡教學現場實況
① 除了兩間學校表示出席率幾乎百分之百外,不少學校都有零星缺席狀況,並表示。比實體上課時差,需要老師加倍努力克服。包括打電話提醒學生上線,像有受訪者提到,有時學生是睡過頭,老師電話提醒後就會上線。四所學校表達他們有事前演練過,其他則未告知演練狀況。
② 一所缺課率高達20-40%的學校的校長提到,過去實體上課時,出席率其實非常好。他認為遠距學習會造成高缺課率,主要因為該學區位於都市與鄉村的交界,許多家長已另外花錢將學生送往都市學校就讀;留下的學生多數來自隔代教養家庭或社經弱勢家庭,部分家長較不重視學生數位學習,但許多則是因為家中無人照顧小孩,只好將小孩帶到工作場所,到田裡或到工廠,導致學生無法專心遠距上課。
③ 針對線上缺課部分的彌補:
部分受訪校長認為,學校的老師都已經非常盡力去叮嚀與家訪,但要改善家長的重視還是很難;但,學校已經準備規劃實體補課,希望可以彌補線上學習不足的地方。也有受訪老師及校長表示,老師已針對少數缺課學生特別聯繫家長,透過家長手機進行個別補課。
④ 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部分學生表現比實體上課時好,更能發表意見;但也有些校長認為遠距數位學習效果並不好,只能是過渡作法,希望能早日回到實體上課。
⑤ 有家長擔心無法進行實體考試,會影響未來升學。也有家長反應,老師之間數位能力落差相當大,效果很不一。也有家長建議,希望讓北部都市的老師與花蓮進行數位交流,交換課程,讓學生透過多元師資幫助學習。
📊 #北市大安區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受訪者:20位校長、1位主任、1位老師、6位家長(分布於21所公立國中小學)
➡到課率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知道、也願意提供比較具體的狀況,他們提到學生到課率95%以上、幾乎百分之百(有些睡過頭就沒辦法到課;或是低年級有家長因防疫把小孩送到鄉下阿公阿嬤家,比較沒在管。)
➡數位硬體資源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一半的受訪者有回應數位軟硬體資源的部分,他們表示硬體設備上沒有問題。其中有四所學校的受訪者很具體的提到,全校需要借平板或網卡的只有一兩位或個位數。
➡教學現場實況
① 有三所學校提到事前演練過,多數學校表示在調整後,整體教學狀況良好。有些國小因低年級注意力較難集中,會以非同步教學方式進行或在晚間上課,因為需要家長陪同。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遠距效果沒有實體好,期待早日回到實體上課,因為前一兩週新鮮感降低後,學生專注力容易下降。
② 帶給家長的挑戰與機會:
部分受訪者提到,家長都很配合,只是過去實體上課時老師負責的課堂管理,會移轉成為家長與學生間的衝突。但,也提供了機會,讓有些家長更了解孩子狀況,與老師更緊密合作。
③ 對體育藝能等課程的挑戰很大:
部分受訪者提到,體育課與表演藝術課等過去很靠實體互動的課程,受到很大影響,非常依賴老師能否找出新方法,例如利用互動軟體來保持學生興趣。
④ 評量方式的公平性:
有些家長相當擔心評量方式能否公平;也有家長擔心,學生上網時間過久,變成網路成癮。
⑤ 部分受訪者提到,原本資訊能力較弱的老師特別辛苦,需要自學或學校資訊小組的協助。當然,資訊能力強的老師,對學校幫助也很大;例如,龍門國中因為有老師資訊能力特強(被稱為龍門國中唐鳳),還自行開發了軟體,成立「龍門雲端聯絡本」,讓學生家長與老師透過這個系統互動。
【#數位落差 不是只是硬體】
相比其他國家因為疫情超過一年以上的遠距教學,台灣的教學受到影響的程度相對較小,且也有較多的準備時間,但,我的團隊蒐集到的訊息顯示,準備的仍然很不足。特別是,硬體的電腦、平板或網卡相對仍比較容易快速補足,可是,數位學習高度挑戰家庭的支持能力,因為家庭空間環境、家長職業或家庭照顧支持系統不足所導致的學習上的落差,卻沒有解決。
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參考國外經驗來完善準備,包含網路建置、強化頻寬、充實載具及設備、軟體與數位平台的支援,特別是教師的數位能力以及教育的整體思維等各面向;我尤其強調必須要保障各類弱勢學生的學習權益,不能讓數位落差成為他們的學習阻礙。
但可惜的是,即使教育部都有努力,但,這次停課不停學開始後,實務現場的狀況看出還是準備的不夠好:教學使用的軟體、硬體及教學方式等各面向,規劃應變多半只能靠學生、教師、家長、行政人員自己,辛苦測試執行;不少學生學習也因此中斷,根據民間團體調查,全班皆能在家線上學習的國高中小學生僅佔50%(之前記者會訊息)。
【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借鏡他國】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蒐集的各國資訊顯示,疫情下的停學以及遠距教學,會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教育上的不平等,更加的擴大。
也因此,這些國際組織建議政府增加教育資源,優先關注如何彌補學校停課或改為線上教學時,學習機會受到較大影響的弱勢學生。另一個重點建議則是,全面協助教師培養數位能力。教師的數位能力不是只是會技術操作電腦與軟體,還包括如何更為彈性地結合數位與實體教學,以及,有能力依學生個別差異而調整的教學方法。最後,各國教育政策都相當關注學生以及老師在疫情期間及之後的心理健康與情感支持。
【重返學校後該做的事】
📍彌補不平等與跟上計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政府以鼓勵課後輔導,以及鼓勵建立學生的同儕教練網的方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核心課程跟上。OECD也認為建立學生彼此教導的關係,有助於同時幫助學生的學習與社交。
法國政府去年就宣布增加教師額外150萬小時的財務支持,讓老師能在課後輔導落後的學生。荷蘭政府則額外拿出244百萬歐元幫助學校彌補covid-19帶來的影響,主要也是補助各校舉辦假期中與課後的補課活動。
📍支持老師們發展數位能力、共學交流,以及安全的數位平台與教學軟體
政府應拿出資源協助老師們學習如何專業地將數位工具與教學整合,並支持老師們建立共學網路,交流並發展創新的教學方式。
此外,政府也有必要,開發或提供能夠保護個人資料安全的平台以及教學軟體,確定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安全地使用。
📍關注與提供學生心理與情緒支持
疫情期間,許多學生在家庭中,以及缺乏社交活動,往往面臨更高的心理壓力或情緒沮喪,恢復上課後,非常多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心理諮商支持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韓國與希臘決定聘用更多的學校醫護人員以及心理諮商人員。
【監督教育部 如何全面縮小數位落差 讓每一個老師與學生都被培育】
去年審查前瞻三期預算時,我已提案要求教育部應加快培育 #教師數位教學能力 以及 #學生數位學習能力。
近期,綜合以上第一線實況以及國外經驗,我在紓困4.0預算審查中,持續針對遠距教學及停課提出4個提案,包括教育部應先全面盤點居家線上學習實際執行現況(特別是針對資源不足之偏鄉、弱勢及特殊需求的學生)、針對遠距教學進度落後的學生提供 #補救教學、針對遠距學習常遇到加倍困境的 #特教生 須成立專門小組處理,以及停課期間學校仍應提供學生 #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 。
目前教育部已執行:
❶ 公告放寬學習扶助要點結餘款的繳回條件,讓受疫情影響學習進度的學生可以獲得補救教學。
❷ 正在推動編纂 #各類特教生線上學習參考指引。
❸ 發佈「嚴重特殊傳染性疾病期間各級學校及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參考原則」,確保學生輔導支持不中斷,接住上萬學生。
保障學生受教權,特別是弱勢學生,一直是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我會持續追蹤。最後,數位教學,並不會如同許多師長認為的,只要回到「正常」生活,就不用再面對。從國際組織的趨勢看到,數位學習勢必是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教育趨勢。我們如何幫助老師在能力與思維上準備好,也才能將其整合到教育中,真的是未來的重中之重啊!
**感謝花蓮縣與台北市大安區這些願意受訪的校長、老師與家長們的寶貴意見,讓我們對遠距教學的現況與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陣子在限動po我在畫水彩或捏黏土,偶爾會收到可愛私訊問:老師會教嗎?
其實很少給孩子在課堂中做依樣畫葫蘆的作品,一個原因是光是準備原創音樂就有得忙了,實在沒有時間再準備材料,一個原因是我不喜歡讓孩子最後呈現的作品都長一樣,所以在我沒有把握可以讓孩子能夠有足夠空間時間創作的狀態下,就不會做。
因為孩子明明就是個 #天生的創造者 啊~無論是藝術或是音樂創作都是,在我小的時候畫畫、做黏土、拼貼、檢破銅爛鐵做東西(小時候的抽屜有一大櫃是撿來的),這些事情就是我表達我自己的方式之一,創作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是比音樂還要自然,只要有資源,就可以歡天喜地的創作。在音樂裡,我到高中才發現自己能夠自由的鋼琴即興(不是考級數的那種陪伴奏和即興,完全不同角度出發🤪)
回頭來看,在創造的過程當中,除了表達當時的我,其實也在療癒自己。也感謝父母,讓我在沒有作品被評判美醜、沒有像與不像之間快樂長大。
長大後比較少做藝術創作,但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其實現在在做的這些也是創作,只是是 #音樂與遊戲的創作,真的覺得我在這之中得到很多療癒,尤其是這次的第二期線上課的選書。
在之前的課程中的選書,我是憑著緣分,在有緣來到我面前的書,我翻著、感覺著、找尋著,一些靈感,這些夠不夠我夠創造音樂?創造遊戲?如果可以,就做,是很單純的過程。
而這次的第二期的線上課,除了收玩具和蛀牙是很多家長點的主題,其他繪本是我很喜歡的,像是今天要介紹的彩色怪獸。
《彩色怪獸》
#覺察情緒 是很重要的,這是我們在與他們和平相處的第一關。其實幼兒對於感受力是與生俱來的,一般我們不用特別教,但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當情緒發生時,幫助孩子 #辨認情緒。譬如當你的孩子因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產生了生氣的情緒,大人就可以在合適時間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感覺:身體是不是覺得熱熱的?還是肚子感覺漲漲的?辨認歸類他自己現在的情緒,但前提是大人自己也可以辨認自己情緒
與情緒共存的步驟:
1. 感受覺察
2. 接受
3. 釋放
很多與自己失去連結的大人(就是彩色怪獸一開始: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在前面兩個步驟就需要更大的力量和時間恢復平衡,特別是在兒時曾經經歷極大的挑戰事件的人。滋滋曾經是這樣,那是一種求生存的身體保護機制,你說,為什麼會斷開?因為不斷開這些感覺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很痛苦的事情,所以在長大之後,安全了,發現了自己的這個狀況(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就需要慢慢的與這些感覺連結回來,因為假裝沒有感覺的世界,其實有另一種難受,不知道自己現在為什麼要哭,不知道現在自己到底是什麼感覺,對生活好像沒什麼太影響,別人也不知道你怎麼了,因為你人就好好的活著,但其實慢慢的自己知道有什麼地方不對。這些年陸陸續續上了一些課,才發現我看似為了工作而進修的課程,其實背後有更大的能量,一切都在療癒自己的路上啊!現在慢慢透過不同的角度,運用方法讓自己的力量找回自己,接受自己,甚至可以幫助別人,我感覺很好!
在這堂課,繪本著重在「察覺情緒」這件事情上,而滋滋會 #為每個情緒配一首相對應的音樂和遊戲,讓大小朋友在音樂中「 #接受並與情緒共存」,其實尊重每一個來到的情緒,他們會待到不屬於他們的時刻時,就會離開「釋放」了。
若是一個事件造成的情緒已經 #超過15分鐘都在這情緒中,那或許不只是單一的事情造成的,需要再深入了解。
希望大人不要有「上了這堂從此孩子就不會有負面情緒」的誤解,而是上了這堂課「透過音樂,我們都一起更覺察自己的情緒,當情緒發生時,試著與他共存,不要將負向情緒妖魔化, #每種情緒都是有意義的,親子間在情緒上也更可以互相理解和溝通」
呼應開頭,這本繪本非常適合做藝術創作,所以滋滋在裡頭也有捏黏土、畫畫,而這部分就給大家自由發揮,素材媒材都可以替換,因為光是在音樂裡做藝術創作,就很足夠可以感受到我想傳遞的了!
最後,滋滋不是心理師,或許現階段沒辦法做到心理師該有的,但會基於愛的本,用我獨特天賦和累積來的能力,來為繪本創造更不同的價值,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期待可以讓人們被吸引而受到啟發或得到現階段所需要的療癒。
歡迎你們的到來,與我線上相見❤️
#照片是滋滋沒有白頭髮的時期
#線上課程請私訊或直接點選留言區報名表
#以上文字皆由滋滋撰寫_一起尊重智慧財產權💛
#顏色妖怪 #彩色怪獸 #情緒 #繪本 #音樂 #音樂遊戲 #幼兒 #親子 #情緒管理 #藝術創作 #音樂創作 #創作 #滋滋音樂故事屋
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丹鳳高中補校招生(國中) 一、招生對象:一年級新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報名表填妥後請繳至丹鳳高中警衛室、進修學校辦公室。 ... 五、上課時間:每週一至五晚上上課,每日4節。 六、學習課程:國文、英語、數學、地理、歷史、家政(烹飪才藝)、 ... ... <看更多>
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進修部和日間部的差別?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夜間部泛指1到5上課不會有六日上課(現在沒有沒延伸到假日不知道或是下課時間延後?) 在職?進修?班? 指假日六日兩天 名字沒有統一但上課時間大致2種 其他像 ... ... <看更多>
高中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Re: [心情] 夜間部真的比較差嗎-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notfound0506 (存在の証明)》之銘言:
: 如題
: 因為一些原因
: 日間部的課讓我承受不住
: 只能選擇讀夜間的
: 但我一直不知道
: 讀夜間部是不是就會被別人輕視
: 雖然該做的我都有做
: 但總覺得資源跟同學都不如日間
: (雖然我在日間沒什麼朋友
: 也沒玩社團)
: 請問夜間部是不是普遍不被看好
我只提高中的部分,但您應該是大學生吧
我只說我看到的情形,樣本數為1,我無從比較別校的運作情形。
進修部(就是俗稱的夜間部)要看學生組成才比較能推測好不好。
我們對進修部的印象大概是8+9混學歷用的,
但這幾年看到的情形是新住民(此指外配)增加了。此外,也有許多年紀比較大的婆婆媽
媽阿北;或是出社會幾年的人,因為工作需求要有更高學歷才回來讀書的。以下還是稍微
說一下進修部的課程。
一、上課時間比普通高中少
由於進修部在夜間上課,上課時間從6點開始到10:05。一天5堂課,一節45分鐘,下課時
間5分鐘,所以課程安排上比高中部來得緊湊(高中下課時間10分鐘)。也因為時間被壓
縮,各科的授課時數也會比普通高中少。像是:
1.國英數三科在高中部基本四節,加上配課、第八節,一星期至少有個5堂課(此處以舊
課綱為主);進修部則是只有三節。
2.歷史地理公民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等通常2節/週,或是1節/週。更有甚者,甚至某科這學
期不排,下學期才開課。不過這在舊課綱的高中已經有了就是。
但授課時數少,相對的老師們無法完整地上完一冊的內容。例如普通高中國文一學期會上
滿13-14課(這裡先排除老師不上課的部分),每次段考考個4-5課。進修部一個學期能上
完半本就不錯了,其他科亦是如此。噢!目前進修部一學期兩次段考,準備上相對輕鬆吧
......
當然,授課內容相對日間部而言不會那麼地深入。
二、學生組成
1.新住民(外配)
先說,這裡特別括弧備註外配,是因為新住民子女可以上普通高中課程,但外配無法從小
學讀起,自然會來上進修部。同樣的,他們也是從小學進修部一路讀上來,換言之,他們
要有前一個階段的學歷才能讀高中進修部。
這類學生比較兩極,有的中文之好令人驚艷,老師可以用平常說話的語速也能聽懂,閱讀
也沒有太大的障礙(除了少數字詞需要特別解釋)。
中文程度較差的,並不是聽不懂中文,而是閱讀與文字駕馭上比較不行,這類學生在面對
紙筆測驗會比較吃虧。
2.中年以上的婆婆媽媽阿北們
這些學生早年失學,長大後可能直接出去工作,或是為了彌補當年無法讀書的遺憾而回到
學校。人生歷練豐富,跟他們聊天可以得到很多寶貴的經驗。缺點是他們比較想要交朋友
,重點不會擺在學習這件事。
3.工作幾年後需要學歷而回來
這類學生也相對穩定,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跟他們相處,可以知道一些行業的狀況。我
的學生有的在物流業工作,有的在清潔隊......等。雖然課業未必極佳,但上課態度不錯。
4.當初不愛讀書畢業個幾年滿18歲以後才回來讀書
這些學生有些是想讀書了才回來,但也有些人單純想拿個學歷。上課態度也分兩極,有的
很認真。有的不知道在幹嘛(放空、睡覺、使用手機),通常這類型的撐不到一學年就休
學了。
三、上課風氣
打字打到這邊有點累了,後面應該會草草結束。
目前上課風氣還不錯,至少學生比較專心,手機的使用情形也相對自律。缺點(也不算缺
點啦)是遇到一些話題會聊起來,不過偶爾調劑身心也不錯。一直上課對我來說是非常枯
燥乏味的一件事。
不過學生組成很重要,我聽過別校的學生組成比較年輕,個性比較衝,偶爾會有爭執出現
。
四、上課難度
前面已經提過了,老師會因為課程的緣故而調整難度,如果只是過水拿學歷還行,但真要
考大學學測,您必須要很努力才行。
五、師資
我這邊的情形是先問白天的授課教師意願,若師資不足,會再往外找兼課教師。基本上菜
鳥滿常接這些課的,如果遇到新生代的老師,上課方式或思維會比較新也說不定。
六、其他
其實這個其他才是最重要的
剛剛提到有些學生是社會人士。白天上班,晚上上課,這對他們來講非楛`楫熒累!我很
敬佩這些人,因為平常上班已經很累了,他們還要持之以恆地在下班後來到學校上課(雖
然偶爾因為工作而請假)。但是光持之以恆地做這件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至於開頭您問到的輕視問題,我不否認這個社會看學歷的佔大多數,因此在讀書的時候,
您如何看待自己比別人怎麼看進修部的學生來得重要。我很難回答此一問題。
文章寫到這邊也差不多要收尾了。
最後問原po一些問題:
您想讀夜間部,是為了什麼而讀的呢?
而未來您又有什麼打算呢?
我認為在這個變動極快的時代,確立自己的目標並努力達成,可能會比單純求取學歷更為
重要。
學歷的取得是個過程,我認為學歷很重要,但也不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更重要的事在取
得學歷後,您的人生規劃為何?
可以好好思考,不必急著回答。希望您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9.161.1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77668375.A.B7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