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預告|《從前從前,某個地方有具屍體......》
\ \\ // /
#顛覆日本年度榜單的推理小說新品種
5個民間故事X5個殺人謎團=5種腦洞大開的閱讀樂趣
老少咸宜好評破表,日本銷售突破20萬本
★讀書計步器「最想看的單行本」月排行榜(4/13~5/12)第1名
★紀伊國屋Kino Best年度第2名
★2020年本屋大賞Top10
★週刊文春推理小說Best 10年度第7名
★2020本格推理小說年度第9名
★最想看的推理小說!2020年版〈國內篇〉第8名
★雙葉Best Selection年度第1名
▌文組理科夾攻,寫出精采推理小說!
「#青柳碧人」你可能還不認識的名字,新作「從前從前……」系列推理小說在出產金田一與名偵探柯南的日本大賣了20萬冊,狂掃2020日本各大年度榜單,早稻田大學畢業的他,寫的推理小說可謂「理科系」──在文學中加入大量的數學與科學,用盡邏輯心機、鋪排推理謎團,一舉崛起!讓日本推理名家都讚嘆不已。
今年40歲的青柳碧人,當了11年的補習班老師,這個經歷讓他寫成2009年以補習班為背景的《濱村渚的計算筆記》,獲獎於第三屆「講談社Birth」小說部門後,正式出道為小說家!
▌怪怪的民間傳說,讓OOOO領便當!
#從前從前……這耳熟能詳的開場白,為什麼會有 #屍體 呢?
這一次,奇想中帶著無比機智的青柳,以桃太郎、一寸法師、開花爺爺、浦島太郎、白鶴報恩等耳熟能詳的角色,化身成為命案的被害人、加害人、嫌疑犯或是偵探,原本是快樂結局的民間故事,「#讀完就回不去了!」
這樣「怪怪的」黑暗世界觀,起先由關西地區先熱起來後,口碑才傳至日本各地。足見關西地區的讀者口味有所不同。作者青柳碧人提及:「或許是本書某種黑色幽默的質地與關西 #搞笑喜愛吐槽 的氣味相符合吧。」🤣
▌今年十月,新經典推出的新品種推理小說──
輕鬆地開讀,再吃力地解謎,卻毫不厭倦,讀完智商又變高了一點!?
關於 #本格派推理,相信你不只略懂略懂,快一起來燒腦🧠
日本名家恩田陸、今村昌弘、蘆澤央直呼高明厲害!小林賢吾(《風起臺灣》作者;攝影作家)、冬陽(推理評論家)、張東君(推理評論家)大呼過癮推薦!
《#從前從前_某個地方有具屍體》10月6日登場✨✨✨
作者:青柳碧人 封面插畫:五月女桂子
高明文理補習班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家好!我是Bryan,明天就要開始中秋連假了,今晚來點輕鬆的,來和大家聊聊產品定價高低與文案寫法之間的關連。
高價商品的文案與中低價商品的文案差別在哪裡,這邊大家不妨先用30秒想想自己的答案,再接著看下去。
定價與行銷的關係很複雜,但純就文案的「#亮點配置」來看,中低價產品多半會強調其「(產品)#豐富度」與「(廠商)#權威性」。而高價產品文案往往強調產品的「(產品)#特異點」與「(廠商)#理念性」。這個原則大抵適用於實體產品與知識型產品。各位可以在網路上找一些成功的產品文案,參考他們的文案來印證看看。
例如,一支幾千元的手錶,多半會把重點放在強大的功能性,像是防水、抗震、能測氣壓與高度等等。
一門定價較為大眾化的課程,往往會用大量篇幅談論這個講師的學經歷與豐功偉績,內容大綱也會比較澎湃一些,強調學生會獲得各式各樣的好處。「豐富度」與「權威性」是此類文案的主訴求。
至於一支數十萬甚至百萬的手錶,可能也會談功能,但往往不是文案的訴求重點。它談的是這支錶特殊的故事、歷史緣由、獨特做工甚至錶廠的理念(例如某頂級錶廠強調他們出廠的每支錶都經過兩次手工打磨與組裝,400多個零件組起來之後調教,拆掉,再組一次,確保零件協作順暢,才交到錶主手中)。
一門高價的課程,當然也要談它的內容與講師的背景,但重點更會放在這門課的設計理念、開發緣由、針對什麼特殊的族群或問題研發、背後基於什麼樣的思路等等。(為什麼會這樣?你可以思考看看!)
曾經有企業講師、補習班老闆、說書者來問過我,為什麼他們的知識產品價格與銷量無法拉高?明明學員的滿意度不錯,當事人也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學經歷都寫上去,不但越累積越多,甚至還有人去拼更高的學歷與頭銜來提高權威性,但銷售還是不見起色。原因很可能就在他們沒努力在正確的方向。
各位不妨去參考看看一些高價講師的文案,他們的主題通常也很大眾化,但在文案中都會花不少的篇幅來談他們是怎麼看待這門知識?他們對這門知識的理念為何?他們當初是用什麼樣的切入點來設計這課程?在什麼樣的情境下這門課會帶來最大的價值?
沒錯,上面這些描述都非常內隱且深入,老實說,我不大相信從外面聘用的文案寫手或行銷顧問能夠把這些細微的特色寫清楚說明白,多半得由原作者自己來執筆,才能真正到位。這也正是我在這門課中提到的主張:如果你是個知識產品的創作者,你該優先考慮自己寫文案,若你不擅長寫文案,這門課剛好能幫助妳/你。
上面談的比較偏向寫作策略與套路。光了解這個還不夠,除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遇到各種狀況才能靈活應變。也許你可以思考看看,為什麼產品價位會跟文案重點有關係呢?還有哪些其他關連?有沒有例外?我們甚至可以推演一下:
如果求職履歷也是一種文案,那麼什麼樣的履歷比較有機會獲得高薪呢?
這背後的邏輯,其實都是一樣的!
想掌握文字的影響力的你,歡迎加入學習行列!正好利用中秋連假加強自己的文案能力,獲得穩定的現金流吧!
課程詳細介紹:https://bit.ly/362islf
高明文理補習班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願天下父母和老師們共勉之)
話說在多年前,我們一起去拜訪老胡,老胡就問李子:「你喜歡chocolate嗎?」
李子當時是喜歡吃chocolate的。
現在因為李子看到很多同學喜歡吃chocolate,所以他就不喜歡吃了。他説,當他知道很多人喜歡吃chocolate,他就開始不喜歡吃,這個不成理由的理由,我是任由其發展的,我也沒給什麼勸告的,或者再鼓勵回他熱愛巧克力。
在當時,李子説很喜歡,老胡聽到了李子説很喜歡後,就帶李子去看chocolate,結果……原來是一隻非常可愛的小狗,李子和李小玩得很開心。
老胡就説:「你想不想領養chocolate呢?帶chocolate回家好嗎?」
李子説:「我的家人會反對的!」
老胡:「你有你的要求,你可以進行說服,這個說服方法不成功,你可以換成另一個方法去說服,爸爸媽媽所有拒絕的原因拒絕的心,你都可以用說服來改變的,對任何拒絕都要沒有感覺,你才不會有情緒下降的感覺(原話:你才不會有不開心的感覺)……」
我看了老胡一眼,我們都發出會心的微笑,我當然明白老胡的用意所在。
多年後,我讀《中庸》,讀到《中庸》的三知,我其實是很想透過一個故事告訴李子困而之知的概念。
理由很簡單,拒絕反對,阻礙,你腦袋應該專注,還有什麼方法,還有什麼出路,不是要靠鼓勵或激勵支撐的。
前幾天,李子從遺傳的問題,衍生到孩子會不會遺傳到父母的優缺點,李子列出一個表,希望探索到缺點從哪裡來?優點從哪裡學?
針對此事,我發佈了Facebook記錄了這個案例,臨睡前我就思考著:
我在李子這個年紀時,我會不會思考這些問題呢?
在學校裡面,是不是每一個聽到遺傳問題的學生,都會思考這些問題?
到底怎樣才算是《中庸》説的生知?
當然中庸所講的是修養上至善的知行。
想著想著就睡著了。
我選戴震這個故事來講,其中一個理由是戴震十歲講很多話,這個是有政治目的的,我想引李子對號入座,發揮移情作用,因為李子是十歲,戴震開口說很多話也是十歲。
結果在拍錄過程,我刻意強調十歲,但李子沒有對號入座,李子反而問我,十歲講很多話到底是真是假的?
我只是告訴李子,我是依書直說。
我不知道其他的父母,老師遇到學生問是真是假,會不會進行打壓?
但,我衹能老實告知,我是跟著書本這樣講,然後我才聯想到戴震跟王陽明不同,戴震可能衹是少話,不喜歡說話,開竅了才不斷說話,而且還很喜歡問很多刁鑽的問題。
李子聽了戴震的很喜歡問問題後,他是説其實小孩子真的有很多問題要問的,小孩子真的有很多不明白,小孩子也很想開玩笑。
還有,老師也叫我們不懂就要問。
但是我們一問問題,就變成亂問問題,然後就會被老師駡,所以當老師問我們有什麼問題時,我們還敢問問題嗎?
李子還帶情緒講,我們小孩子就是什麼都不會,才會亂亂問問題。
然後學校的老師會警告我們不要亂講廢話,補習班的老師就不會駡我們亂講廢話。
李子舉出的案例是説,一個小孩名字叫Bosco,他在補習班聽到Apple老師教分類的植物,Bosco,同學就馬上將自己的名字念成pokok(馬來話,是樹的意思),然後Bosco就舉手問老師:「老師,我叫做Pokok(全班笑),Pokok會生出Apple,所以叫做Pokok Apple,那麼Apple就是我女兒……」
Apple老師的反應是説:「哦,理解的很好啊……」
李子説,如果Bosco在學校這樣開玩笑,他就會被警告,你不要在這裡浪費時間講廢話,然後Bosco就會被駡。
我問李子,你為什麼這麼肯定?
李子馬上引述上個星期的一個案例,那時老師派了捐款的紙條給學生,老師説一定要交給爸爸媽媽看。
學校捐款當然要給爸爸媽媽看。
可是,有一個同學舉手問,老師要捐多少錢?
老師説,當然最少二十令吉。
有了第一個問題之後,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問題衍生了,另一個同學就問:「老師,可以不可以不捐款?」
據李子的說,老師説:「不捐款的話,你就不要在這裡讀書了。」
於是乎這個問題就被打壓下來。
李子説,不要相信大人和老師説的話,大人和老師説,不明白就要問,好奇就要問,可是小孩子一問就會被駡,所以最好是什麼都不要問。
老師,父母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學校的書都説那些很厲害的科學家,都是喜歡問問題的,可是我們一問問題,就會被老師和大人駡,所以大人和老師都只會講罷了。
回到一開始時,我説老胡的訓練,他要李子面對拒絕沒有感覺,生生不息想著還有多少種說服的方法,可是先要有這個訓練的平台,才能將孩子的習慣磨練出來。
你可以想像一下的,如果做父母的,很喜歡用強權壓勢來駡:我講了不可以就不可以!
這個孩子是不是真的還會繼續呢?
我也見過孩子真的對課本有疑問,問父母功課,如果真的是很簡單,父母的回答是這樣的:「這麼簡單都不會,到底你有沒有專心聽課。」
諸君看看,如果這麼簡單的問題他真的不會,在學校不敢問,現在你是他父母,你暫時來講,你是他最信任的人,可是一個問題變成了給這個父母來數孩子到的罪狀,他一個簡單的問題變成罄竹難書的罪狀,請問孩子日後還敢問嗎?
我讀過一位叫唐彪的古人所告誡父母的話:「嚴父,你千萬不要嚴到孩子跟你沒有話題,不敢跟你説話,如果孩子越來越大,可是跟你越來越少話題,做父母的就知道自己嚴的不對了!」(大意)
簡單來說,跟孩子沒有話題,孩子不敢說話,就是錯!
所以有時候,我就會想:戴震其實也很好命,理由很簡單,他竟然也是遇到這種開明的老師,當他問到老師沒話説時,老師只説了一句,這個孩子真特別。
很多老師在教書,很多父母在伴讀,理論上孩子的好奇一問,大家都知道很重要,問題是孩子真的一問問題,你又馬上打壓,這就是做父母和老師的「不知」或者「無知」。
在儒家的角度「知」,不僅僅限於資訊知識,其實更接近佛家説的覺知(借用佛家概念疏通),就好像上次説的齊景公,齊景公雖然不是最好的皇帝,但是他容得下晏嬰的奇怪勸諫,讓晏嬰有發揮的空間,所以,齊景公還是有「覺知」的能力。
雖然這是後知後覺,但總比不知不覺高明的多。
説的直接一點,老師或父母常説,不懂就要問,孩子一問,就被駡和打壓,做老師和父母反過來指責孩子在浪費時間,講那麼多廢話,這種老師和父母連齊景公都不如,簡單來說就是不知不覺的昏君!
同樣的,戴震的老師被詰問到衹能説,這個孩子很特別。
雖然沒有直接提高戴震的見地,但是确暗喻暗示著戴震:你這個方向是對的,你這個方向很特殊。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人,喜歡打壓孩子的問題,也歡迎分享這篇文章。
後記:
我和李子背誦過中庸,所以,有時候我講一些中國古典的學習故事,我會系統化分類,因為離不開中庸的這三知:
我發現很多人寫這些故事衹是放大困知,但是我是三知交替講的。而且傾向於講生知。
(1)人生下來就很自動自發去醒悟學習,乃至聽了一句話馬上去尋師訪道,如禪宗的慧能大師。
(2)需要勤奮窮究,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如曾國藩,背完又背,記不起來還是拼命背。
(3)在困苦的環境下學習。如借月光閱讀,或者被困中情緒不是下降的,反而更專注做一些事情,如子思被困做中庸等故事。
從故事演化作用來說,我的說法是模擬三個不同的情景,注入中庸這三知而説故事的,但我關注的重點不是背景,而是窮究到窮理盡性。
再到發酵到覺知三種境界:
先知先覺,
后知先覺,
後知後覺。
你試一試換了身份職業,你是一個銷售員,你被拒絕了,你需要的不是安慰藥,你需要的不是精神鴉片,你不是需要激勵,如果你有需要激勵等等的欲求,那麼你其實是不知不覺。
如果你在被拒絕,你像老胡教李子,你集中思考,還有多少種方法,你即便是後知後覺,但你是擁有了窮究的精神,你是有機會upgrade到後知先覺的,如果窮究到很好,你是有機會再晉升到先知先覺的——意思是情況有變,你依然可以馬上變招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