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界白袍紀事:半世紀臺大醫院國際醫療史】
在學生時代,就很好奇,為何台大的楊泮池校長(時任胸腔科主任),會對伊斯蘭教有所瞭解,甚至還會說幾句阿拉伯語。這對來自馬來西亞的阿金來說,格外的親切,因為這是我從小身邊所接觸的文化。後來才知道,原來有不少台大醫院的老師,都曾到過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際醫療交流。
近期比較有聽說的是,台大和印尼的醫療交流,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還有利比亞、越南、蒙古國、瓜地馬拉。對於醫療人文關懷、台灣醫學史有興趣的朋友,或者對學醫有興趣的國高中生,可以來看看這本書。
藉由國際醫療援助,不僅讓台灣被世界看見,也讓參與者有所成長與收穫!
國際醫療交流最大的意義就是將醫學的人道精神發揮到極致,
Taiwan Can Help,台灣在半世紀以前就做到了!
醫療交流的影響力,有時難以想像,也無法用量化數據來評估。
不僅治療疾病、不只交流醫療技術,更是交流一份情感與友誼。
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說:「台灣最成功的外交有兩個領域,一個是顧肚子——農耕隊,一個是顧身體——醫療。食物與健康都是民生基本需求,不因政治、種族而有所差別,台灣也因此得到了肯定與友誼。臺大醫院從1964年派出利比亞醫療隊開始,參與國際醫療交流已逾半世紀,見證了台灣的醫療外交,如果沒有留下紀錄,可能只是一些人的回憶,但是寫下來,它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參與國際醫療交流,不只是協助政府達成外交任務、增進台灣能見度,也是善盡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而對臺大醫院來說,也因此得到較多主治醫師的名額,留下人才,如今有很多院長級的醫師,年輕時候都曾遠赴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他們願意離開舒適圈,接受挑戰、迎向未知,不只幫助別人,也讓自己成長,藉著在異國行醫拓展視野,增加歷練,後來都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醫院的領導者,甚至衛福部長,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的典範。」
=====
目錄
推薦序1 讓無國界的醫療交流一直存續下去/侯勝茂
推薦序2 極其珍貴的醫療外交經驗/林芳郁
推薦序3 醫療外交是值得推動的事/陳明豐
推薦序4 國際醫療幫助他國,也有益醫師成長/何弘能
總策劃序 讓回憶成為歷史/吳明賢
前 言 推動國際醫療,展現台灣軟實力/婁培人
結 語 實踐人道精神,重新思考醫學的本質/朱家瑜
第1章 半世紀醫療外交緣起—利比亞
利比亞醫療服務大事紀
5位醫師負責兩百張病床,忙到沒日沒夜
醫師必須「十項全能」,隨時互相支援
有了台灣醫師,利比亞病人不用再遠赴義大利
遇見火爆少年格達費
歐洲進修,影響一生
醫療外交尖兵,讓台灣名揚異域
第2章 伊斯蘭東西文化交會—沙烏地阿拉伯
中沙醫療團大事紀
「愈是疼愛的孩子,愈要讓他接受訓練」
自告奮勇,迎向充滿未知數的挑戰
用實力贏得肯定,促成中沙醫療交流
建立制度、培育人才,才能真正讓民眾受益
文化衝擊大,尊重、包容創造雙贏
共用杯子喝飲料,尊重不同風俗
久旱逢甘霖,民眾淋雨狂歡
什麼病都看,練出全才
「聯合國」般的環境,年輕醫師快速成長
接觸歐洲醫學發展,拓展視野
學習承擔責任,從醫師蛻變為經營者
第3章 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越南
臺越醫療大事紀
台灣醫療實力堅強,國際交流開步走
臺大醫院技術轉移,越德醫院成為越南移植醫學重鎮
病患重獲新生,視臺大醫院醫師為貴人
傾囊相授不藏私,給釣竿也給漁網
術前溝通,術後協助照顧病人
團隊來臺大醫院受訓,深度學習有效率
搶救心跳,面對複雜疾病不再束手無策
前一天在臺大醫院開刀,第二天在越南開刀
肺臟移植難度高,最晚發展
親自上刀,才是真正的學習
傳授protocol,基礎工程第一步
教整個團隊,不是只教一個人
那一晚,真希望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
從臨床到研究全面提升,交流更有意義
學會變通,提供當下環境中最好的醫療
為病人著想,提供多種選擇
看到一張病床擠3個病人,才知台灣人多幸福
臺越相隔千里,藉醫療交流搭起友誼之橋
BOX 臺越交流幕後推手,從頭到尾全都顧
BOX 「NTUH-HOPE」臺越醫療交流計畫
第4章 千里外大漠醫療交流—蒙古國
臺蒙醫療交流大事紀
供需相符,資源才能發揮效益
有呼吸器卻沒有供氧系統,基礎建設待建立
腎臟切片過程驚險,病人痛到大叫
完成蒙古國第一例內視鏡修補耳膜手術
臺蒙醫師合作完成兒童聽損的基因研究
蒙古國中風死亡率高,協助成立第一個腦中風中心
手把手示範教學,醫護人員能力大增
多管齊下,降低中風風險
常見風濕性心臟病,像過去的台灣
解決眼前的病痛,也培養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
蒙古醫師認真學習,弄懂每一個「為什麼」
學會技術也要發揮所長,才能真正造福當地民眾
地大無法常就醫,設計適合的醫療模式
護理師輪流支援,長達半年
分享衛教經驗,發揮護理師強項
突破語言障礙,交流更順暢
從善如流,蒙古醫院也有活力走廊
生殖醫學交流的經驗與新生命誕生的喜悅
打排卵針到懷孕後追蹤,從頭教到尾
軟硬體同時到位,成功率才會提高
傳承經驗,讓更多人受惠
互派團隊,交流模式成功
教技術容易,建立文化難
病歷在病人手上,醫師難整合
國際交流拓展視野,也看到城鄉差距
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醫師能幫多少忙?政治改革才是根本
第5章 新南向攜手產業共進—印尼
臺印醫療交流大事件
響應新南向政策,深耕臺印醫療交流
一封來自印尼的電子郵件,意外促成交流
印尼醫師學習超音波,測量唇顎裂孩童的吞嚥功能
長短腳的孩子經手術、復健,又能踢球了
建構緊急醫療系統,搶救垂危生命
想成功移植器官,不能只靠外科醫師
團隊完整學習,才可能發展移植醫學
台灣基層醫療普及,膽道閉鎖有機會治療成功
膽道閉鎖的印尼幼兒,等不到未來
兩個孩子來台移植肝臟,重獲新生
兵分兩路,推動國際醫療
遊戲中學習跨科合作,提升效率
護理團隊快速補位支援,解決問題
不只學醫術,更重要的是醫院管理
藉醫療交流傳遞思想與行為的DNA
把價值觀與信念留在異國,影響力難以估計
培訓當地醫護人員成為種子教官
分享制度與經驗,臺灣當仁不讓
移植台灣經驗並非易事
出發點單純,收穫反而出乎意料
有能力,就應該回饋國際
BOX 半世紀醫療外交耕耘,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
BOX 善盡世界公民責任,讓他國因台灣而改變
第6章 火山下婦幼健康提升—瓜地馬拉
臺瓜醫療交流大事件
訓練當地醫護擔任種子教官,才能永續經營
同步提升軟硬體,搶救新生兒
看到助產士接生,彷彿時光倒流
「人」是最重要的資源
臺大醫院代訓瓜國護理師,回國後就能開班授課
不是幫忙接生,而是幫忙找出問題
提升醫療水準,需要在地醫護自發投入
先確保母子均安,再改善開刀技術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
在地醫護求知欲強,討論熱絡
產婦集中,感染風險令人擔憂
黃金1分鐘,從鬼門關救回小生命
小孩不是大人的翻版,新生兒也不是兒童的縮小版
交流新觀念,深化夥伴關係
產房有兒科醫師輪值,值得台臺灣借鏡
中醫醫人,上醫醫國
生平第一次,由學員頒發感謝狀
凡事起頭難,改善生產死亡率需30年
臺瓜雙方共同努力,才看得到成效
鬼門傳承之 醫道神 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古代流放犯人一般發配到哪裡?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陆棄
在古代,流放、發配或曰流配,是一種僅次於死刑的刑罰。最有名的流放犯人,《水滸傳》中的林沖與武松、宋江,都曾受過流放發配之苦。有一齣戲劇《蘇三起解》,也是唱的蘇三被流放的故事。這種長達幾千年的刑罰制度,其實也經歷了許多變遷。
古代著名的六大發配地
流放,看著並沒有那麼痛苦,但實際是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刑罰。古代交通不發達,流放意味著長途跋涉;犯人身上帶著枷鎖,行動不便,痛苦難當;流放一般是偏遠之地,流放原則是「南人發北,北人發南」,南人流放到北邊,北人流放到南邊,故意讓犯人水土不服;流放地生活條件惡劣,吃不上,喝不上,住不好,醫療條件幾近於無,許多人熬不到徒刑期滿,就無奈見上帝去了。
中國有落葉歸根的傳統,讓犯人死在異地他鄉,也是對犯人的一種懲罰。
早在三皇五帝時代,流放之刑就已經有了,歷史上記載的流放故事有很多。史載「流共工於幽州」,幽州就是現在的北京一帶,在遠古時期是荒涼之地,共工就被發配到這個地方。「仲舒下吏,夏侯囚執,眭孟誅戮,李尋流放,此學者之大戒也」,西漢的大儒李尋被流放敦煌郡。
古代有著名的六大發配流放地:
其一,湖北的房陵,曾流放過兩位皇帝、十位王爺、一位駙馬和一位丞相,是最有名的流放地;
其二,海南的崖州,包括唐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大詩人蘇東坡、宋朝宰相丁謂、大學士胡詮、元朝宰相王世熙在內的至少十五位名相、賢臣、學士被發配至此生活;
其三,廣東的潮州,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流放至此,這個地方的瘴江因為韓愈大名改為韓江;
其四,黑龍江寧古塔,包括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在內的明清兩朝數萬大臣曾流放至此;
其五,貴州的黔州,唐朝名相長孫無忌、唐高宗太子梁王李忠、唐太子李承乾等名流皆流放至此。
其六,河北的滄州,因為《水滸傳》林沖發配滄州而聞名。
流放的犯人為什麼不跑
看《水滸傳》,我們看到被發配的宋江、林沖、武松、朱仝等人雖然武藝高強,但並沒有逃跑,本來他們都有機會跑的。宋江被救上山寨,但還是堅持去服役;林沖被魯智深救下,也要堅持去滄州。武松到了孟州城,後又再次被發配,去梁山是因為發配途中被蔣門神安排的人刺殺,才不得已殺人逃命。那麼問題來了,流放的犯人為什麼不跑?
主要原因有六:
第一,流放時戴著枷鎖,且被解差看管,不容易跑。像武松那樣戴著枷鎖還能殺瞭解差的人,畢竟少之又少;
第二,從宋朝開始,被發配的人,臉上要刺上金印,即便是跑了,這個金印就是標記,會被朝廷全國通緝,跑了還是會被抓回來;
第三,跑了再被抓回來,後果很嚴重。最嚴重的會被「斬立決」的。本來不是死罪,卻因逃跑被殺,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第四,如果被發配途中帶著女眷,就更不容易跑了,如果因為跑了連累家人,就更得不償失了;
第五,如果逃跑,遇到赦免,不在赦免範圍內,得不償失。《唐律疏議》規定:「行程之內逃亡,雖遇恩赦,不合放免」。
第六,逃跑的追捕時期太長,跑到天涯海角,也會遭到全國通緝,大清律例規定對於流放逃跑者,追捕期限到七十歲為止。古人活到七十的是稀少的,跟終生追捕差不多。除非像武松、林沖那樣被逼上梁山,與朝廷決裂。但那會付出血的代價。被抓到後要殺頭的。
綜上所述,古人遭遇流放之刑,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不跑,等待朝廷大赦。古人大赦的機遇挺多的。新皇帝繼位、當朝皇帝生日、太子降生、太后生日、戰爭勝利等等,只要皇帝高興,都可以大赦天下。這樣就可以提前結束流放之刑了。
名人被發配,千古佳句留
流放,其實是勞動改造的一種。並不是流放到發配地,什麼活也不乾。但對於一些官員來說,他們被流放了,正可以發揮他們的智慧,為當地的百姓謀些福利。或者留下千古佳句,為中華文明史上增添豐富的精神食糧。
歷史上被流放的名人舉不勝舉,戰國時期的楚大夫屈原,因為被流放,而寫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篇《離騷》、《天問》,「史聖」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曾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至今流傳,「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是屈原對被流放的回答。
唐朝名相李德裕,因為被流放海南,而有「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佳句;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因為諫阻皇帝奉迎佛骨,而被流放,名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脫口而出,瘴江因之改名韓江;「詞聖」蘇東坡被流放,「東坡肉」至今仍是人們愛吃的一道菜。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在清朝被發配寧古塔,其組織的「七子詩會」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個詩社,其寫的散文集《意外集》成為黑龍江第一部散文集。
《水滸傳》中,許多英雄好漢被逼上梁山,是從流放開始的,林沖流放途中,演繹出野豬林的故事,打虎英雄武松在流放途中,打殺解差,才有了「血濺鴛鴦樓」,逼上梁山;宋江被流放江州,才有題反詩,劫法場的故事存在。
流放成為一種文化,成為中國的一種特色。充分證明瞭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道理。許多被流放者,因為被流放到蠻夷之地,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一樣,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的文化、經濟的發展。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鬼門傳承之 醫道神 術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天的夢想驛站》FB首播 Love Life News:台灣首部3D紀錄片“美力台灣”22日上映 記錄台灣美麗動人力量
【台灣首部3D紀錄片 十年心血完成“美力台灣” 影片記錄瀕臨滅絕風景 即將失傳匠師 導演曲全立35歲罹腦癌 手術復健後迎接全新人生 終獲國際大獎肯定與李安同享榮耀 堅持以職人的精神記錄台灣美麗動人力量】
「有中央山脈做為綠色屏障的台灣,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奇特的地理位置,奇艷美麗的生態風景,不僅給了台灣人美麗的內心,也讓台灣人擁有強韌勇敢的力量,現在我們要訴說的,正是一個關於台灣與美的傳說。」
「美力台灣」是台灣第一部,3D拍攝的紀錄片,關於這座島嶼的景觀,生態,與匠人藝師的故事,為可能瀕臨滅絕的景致與人文,留下時代的見證,可能是最後的一瞥,也許是再造的契機,台灣唯一從事3D影像的導演曲全立,以十年時間攝製完成,「我覺得在一開始我並不是,我認為我是因為愛台灣而去記錄,可是我後來慢慢發現,原來是在我的血液裡,我的DNA裡面,流著我要去做這件事情的使命,我並不是以匠人的匠為主,我是以傳承為主,所以我是用這一些人的話,去談出來了傳承的這一件事情,我們到底要留什麼給我們的下一代,二十年以後,三十年以後,台灣的海洋生態遭到破壞 沒有了,我就留下曾經是台灣海洋的3D,蝴蝶 每年台灣來自那麼多風災地震,所有紫斑蝶的棲息地不斷地在破壞中,到時候(紀錄片)這個事情,是不是會越來越有價值。」
基隆商工電子科畢業,退伍後看報紙廣告進入影視業,從攝影助理做起,拍攝各大型綜藝節目的外景,超過一萬支卡拉OK影帶,為知名歌手音樂MV掌鏡,「其實最早周華健「心的方向」就是,最早的第一個(MV),追逐風,我們在墾丁,追逐太陽,(在人生的大道上),(追逐我的理想),」一直到2002年,發現自己罹患腦癌,醫生判斷只剩六個月生命,經過星雲大師,介紹榮總陳敏雄醫師進行手術,36小時後清醒,鬼門關前走過,重新迎接下半場新的人生,「我的左半邊的神經都毀了,我的左耳全聾,我的左眼這樣看OK,這樣看就不行,就沒辦法對焦,而且暈得非常厲害。」
三個女兒年紀還小,沒有時間傷春悲秋,復健半年後重新投入影視業,2005年就購置當時少見的,HD高畫質攝影機拍片,在「阿凡達」尚未問世的2008年,曲全立也已經買下3D攝影機,開始在台灣各地拍戲的同時,記錄下周遭的自然和人文景觀,2013年以「3D Taiwan」獲得,「世界3D大獎」的創意藝術獎,「我愛3D,我愛「3D台灣」,非常謝謝大家,謝謝,謝謝妳們,謝謝,」雖然當時在好萊塢與拍攝,「少年Pi」的李安導演同享榮耀,回國後卻未受到應有的肯定和關注,落寞失意了好一陣子,重新理出頭緒找到人生的方向,他決心再次踏上巡迴偏鄉小學,放映3D影片的道路。
「各位小朋友早,早,每一個看到3D不管爆米花打出來啦,然後火啊,那個東西,魚啦,你就會看到很多小朋友非常有趣,有小朋友被爆米花打到哭,然後有小朋友說,哭著跟我講說,因為他手太短了,同學都有抓到魚,他沒有抓到,車子也可以看影片,很誇張耶,眼鏡啊如果拿下來,那個水就不會出來,戴上來,水真的出來了耶,我當初就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住在海邊的孩子我們看山的東西,住在山的孩子我們給他看海邊,而且更棒的是,我們給他看到的是整個台灣,並不是只有書本上的那兩張照片,所以這樣是對小朋友,刺激他,衝擊他們的整個視覺和想法是非常棒,這些話都是校長講的,都不是我講的,今天開始我要愛台灣。」
「美力台灣」,之所以成為紀錄片的型態,其實是從巡迴偏鄉小學發軔的,每年一千萬的費用,剛開始曲全立靠賣房子所得,加上企業贊助撐過第一年,景氣不好,外界募款越來越困難,監製王師因此建議透過戲院上映,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進而參與協助,「我們從2014年一直到今天,我們去了1142所偏鄉小校,我們去了蘭嶼,我們去了金門,我們去了南竿北竿,我們去了澎湖,我們現在收到的學校主動邀約報名的,到今天為止還有869間學校,等著我們去,你扣除掉寒暑假國定假日,我們不眠不休要四年,哇,這四年,我還有四年的時間要去募款,我真的是募到頭都暈了。」
「在早期的人家有一句話說,第一工廠是打鐵的,第一工廠是打鐵的,打到汗流浹背,就是流汗流得很多,不知何時才會出頭天。」
「簑衣是以前農業時代阿公的雨衣,也可以說他們最好的好朋友,像我的孩子要靠這個,維持一個家庭有困難,所以我的孩子,差不多五六年前我就叫他們改行,老的堅持,事實也是,當作趣味去做就好了。」
「很少了啦,沒什麼人要做,以前很多人做,現在都收光光了,以前有啦,以後就沒有了,不划算啦,年輕人都寧願去工廠 ,這雞屁股毛,這公雞的脖子毛,這公雞的屁股毛,這公雞的背毛,這雞的屁股毛,這都是雞毛。」
「我們在十年之內拍的一些工匠 ,我看到這些人的純樸,跟看到他們的驕傲,在台中做那個粿,紅龜粿的那個殼的雕刻師傅,他說景氣好的時候,很多人搶著要跟他學,現在景氣不好,他也不想再收徒弟,他也不想教了 能斷就斷了吧,那天看完電影試映,他在門口等我,他說導演謝謝你,我們可不可以合照一張,我想留給我的下一代,哇。」
「很感動。」
「這個是以前舊的十六釐米的攝影機,它其實已經壞了,不過還可以啦,拿來拍什麼用的,這是以前早期拍新聞啊,他們拍我以前拿這個拍MTV,以前MTV不是有一種舊舊的質感嗎,就用這個拍,然後我剛剛講的 紅藍的有沒有,早期紅藍眼鏡就是這樣,就用這個看(3D影片),這個戴起來其實拍起來還滿暈的。」
「我常常戲稱啊,我也是台灣即將消失的百工,哈哈哈,我也不是大家生活的必需品啊,對不對,我也非常能夠理解這些百工,這些工匠為什麼做,是因為我自己,來自於我自己的熱情嘛,我的堅持嘛,那你看我做這件事情,我如果不做了跟做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啊,對社會來講,就是一個人不去做這件事情而已啊,所以台灣現在沒有別人在拍3D,沒有啊,我知道是沒有啊,所以我說,我確實是台灣即將消失的百工之一啊。」
「我現在七十七歲,我今年八十歲了,八十五,幫台灣留下更好更多的東西,看到台灣的自信,你就可以很驕傲地跟大家講,這些就是我們台灣。」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