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口的園丁》
王維晚年寫了一首詩: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一般的白話文解讀是:人已屆晚年,此時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不想再關心。王維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求歸隱家鄉的山林。若能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弄弦彈琴,那已是最大的渴念。此時君若問人在窮困中通達的道理,就聽水浦深處,漁歌的聲音吧。
王維純粹是老了,退隱江湖,通達人生後,決定「萬事不關心」嗎?
王維此詩寫於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西元741年),詩是王維寫給張少府(張九齡)的作品。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以此詩爲酬。
王維早年曾是一名充滿政治抱負的書生,張九齡爲相時,他曾是張九齡政治主張的擁護者,受張九齡提拔器重。最終宮廷鬥爭,加上玄宗時期已是唐朝盛世的末尾,張九齡捲入了紛爭,先被排擠,終而罷相。這既代表唐玄宗開明政治的終結,也是唐朝衰落的開始。「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資治通鑑》)
於是曾貴為朝廷之相的張九齡先是失去官位,接著被遠貶。
王維寄詩九齡,他表達的不是人老,而是「心」老去了,抱負老去了⋯⋯世局那麼令人失望,愈關心,愈心亂。
既然對朝政的失望,無能為力,不如歸隱山林。
西元741年,王維寫此詩時,仍任職京官,但對朝政已近乎絕望,他沒有太激烈的語言,恐怕也是自保。資治通鑑記載他開始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內心的寫照。所以歸隱山林,不是重點:「萬事不關心」,「晚年唯好靜」才是他當時自處的哲學。
王維寫下「萬事不關心」,距離「安史之亂」約14年。一個朝代不是瞬間傾覆的,而是慢慢地犯錯、衰微,直到一個事件發生,才驚醒了所有糊塗人們:原來我們的國家如此脆弱,一擊即潰。於是安史之亂後,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楊貴妃被賜死了。
唐朝盛世留下的詩人傳統,到了中唐由白居易接手,寫下了「長恨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
長恨的只是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殘酷無奈嗎?還是世事的紛爭,朝廷的衰敗,更令人掩面救不得?
「長恨歌」問世那年,也是安史之亂隔一年,也是王維告訴自己「萬事不關心」後15年,杜甫上場了。
那是唐肅宗至德元年(西元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皇位,便將一家先安頓於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隻身投奔肅宗,不幸途中為安史叛軍所俘,押往長安,直到次年春天才脫身。在被迫拘留長安的日子裏,他寫了許多詩篇,或感時憂國,或思家念親,《春望》是代表作。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朝終於還是亡了。之後,宋朝也出了一位曾經充滿抱負,天下聞名的才子:蘇東坡。他也是捲入朝中政爭,被一貶再貶,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途坎坷,屢遭人構陷,卻始終凜然胸懷,既不苟從王安石新黨,亦不盲目附和司馬光舊黨,他的正直注定了一生遭貶流徙的命運。
從京府一路先貶至黃州、惠州、儋州(海南島)。
他晚年期間也寫下一句名言:倍萬自愛。
朝廷不愛、時代不愛⋯⋯風雨歲月皆無情。人老了,要懂得「倍萬自愛」,加一萬倍地愛自己。https://m.facebook.com/SisyWorldNews/posts/2968783756532616
蘇東坡等朝廷想通了,允許他歸鄉時,他來不及見到最親的弟弟,來不及回到故鄉,才不過一年,一場瘟疫,即奪走了他的生命。只活了66歲,比現在的我大三歳。
或許分擔了相同的心情,這幾年我也漸漸實踐他們的哲學。我看著全球之亂,之痛、之暖化、之自私,慢慢地修為倍萬自愛,萬事不關心 ,「晚年唯好靜」。
今天一個人,在竹子湖,當了整日園丁,汗流浹背,汗從頭頂不斷的往下流,流過淚眼之處,流過話語之口。
山風一吹,特別舒適。傍晚抬頭望大屯火山口,雲層呈龍雲狀。
此時天漸漸暗,我的心卻漸漸的明亮、好好的寧靜。
夜晚剪一大盆花,回到家,置一樓長桌。狗兒們見媽媽忙進忙出,最終我精疲力盡時,倒臥浴室椅子上,所有的孩子們團團圍住我,不斷親吻。
歸隱山林,一點也不孤獨啊!
鳥精亂宋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沒有退休金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養老的?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中國現在十四億人口,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了2.5億。如何讓這兩億多老年人過上幸福生活,是擺在社會和每個家庭面前的現實問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養老的?他們解決了養老問題嗎?國家又有什麼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呢?
養兒防老,國家一直在大力宣傳「孝子」
中國是一個「孝」的國度,國家一直在宣傳孝道,宣傳孝子,《詩經·大雅·既醉》裡說:「孝不匱,永不爾類」,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國家靠無窮無盡的孝道影響每個家庭,進而影響整個民族、整個國家。這就是所謂的以孝治國。中國之所以幾千年文明未斷,與孝道文化的傳承有很大關係。
除了《孝經》與《養老奉親書》這些理論著作,古代還注意收集孝子故事在社會大力宣傳,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著《孝子傳》,中國化的佛教經典亦有《二十四孝押座文》,南宋畫家趙子固創作「二十四孝書畫合璧」,元代郭居敬編錄《二十四孝》,清朝張之洞擴編《百孝圖說》,以及《日記故事大全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女二十四孝》等勸孝書籍風行社會,尤其是郭居敬編錄的《二十四孝》影響深遠。在這些孝道榜樣人物的影響下,古代孝子曾出不窮,隋唐的英雄好漢秦瓊就號稱「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幾乎凡是古代英雄人物,無不打上孝的標籤。
鼓勵孝道,國家配以輔助養老措施
不只在宣傳上,在制度上古代各朝各代也有許多措施鼓勵孝道,早在周朝時,國家就規定各地要每年舉行一次「鄉飲酒禮」,這個「鄉飲酒禮」由地方官主持,請六十歲的長者上坐,以達到「正齒位、序人倫、敬老重賢、息事端、惇睦鄉里」的目的。可別看這小小的一頓酒,由國家有關部門出面,會給每個家庭、每個宗族起到影響巨大的示範作用,以教導他們孝老敬親。
既便是戰亂頻仍、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也沒有忘了鼓勵孝道。這從各國的徵兵制可窺一斑。當時各國大多有「70歲以上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老人免二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免全家賦役」的規定。家有一老,如藏一寶。春秋戰國時期在戰場上死亡率極高,數百萬人死於戰爭,但諸侯國君們卻規定家中有老人,一定要給老人留下兒子養老,可見在那種條件下也還是有「人性化」的一面。孝在國家制度中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西漢時,國家給七十歲及以上的老人發放「王杖」,「高年賜王杖,上有鳥,使百姓望見之,比於節,吏民有敢罵詈、毆辱者,逆不道」,持「王杖」的老年人,可以便利出入官府,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在市場上做買賣可以不收稅,觸犯刑律如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訴。這個規定就像現在的老年人乘車可以憑老年卡不買票、去公園景區不買票一樣異曲同工。漢文帝是一位有名的孝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規定全國80歲以上老人由國家每月供給一定量的大米、肉和酒,「凡孝於親者人帛五匹」,對於孝子國家還獎勵布匹。
南北朝時,國家陷入混亂狀態,戰爭成為常態。但北魏卻首創「存留養親」制度,且此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達一千多年。什麼叫「存留養親」呢,就是子女犯了罪,但他的家中有年老的祖父母、父母,或者這些長輩有病沒有其他男丁贍養,國家規定對該罪犯停止或免除刑罰,讓他回家贍養老人,給老人養老送終後再服刑。南朝梁武帝更先一步,在南京首建「孤獨園」,專門收留贍養孤苦老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老人是不收費的,完全由國家供給,比之現代的收費養老院更人道。
隋朝時,為了加強家庭孝順管理,不准祖父母、父母在世時子女「另立門戶、分割財產、供養有缺」,所以那個時候,會出現幾世同堂的家庭,因為不准分家。唐朝時出現「色養」的概念,對於老人不但物質生活上要有保證,精神上也要和顏悅色;唐、宋、明、清基本上繼承了前朝的各項養老措施,唐朝有普救病坊,宋朝有養濟院,明、清亦有類似機構,「鰥寡孤獨廢疾不能自養者,官為存恤」,也就是說,那時候是有官辦免費養老院的。除此之外,宋、元、明、清皆有「旌表孝行」之法,對於孝子賢婦予以重獎。明朝的一項規定更為奇葩,「令僧道有父兄見存無人侍養者,不問有無度牒,令還俗養親」。家有老人夫人奉養,既便是你是出家的和尚、道士,也要被勒令還俗。清朝時康、乾幾次「千叟宴」,在國家層面上將養老、敬老的提倡推向了高潮。
處罰不肖,讓不孝子受到必要的懲罰
在獎勵孝子的同時,古代列朝列代都對不孝子加以處罰。古代對於不肖子處罰是非常厲害的,嚴重者不孝子將被處以死刑。
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法律規定對不贍養老人、毆打辱罵老人、不給老人吃飽穿暖、老人生病不細心照料的不肖之子給予臉上刺字、割鼻子、斬腳、死刑等處罰。不孝被判死刑,開重罰不孝之先河。以後的法律,大多繼承了夏朝的「優良傳統」,既便到了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律》中還有「凡是毆打、虐待60歲以上的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子孫,將被判流放或死刑」的規定。
漢朝繼承了《秦律》中的一些做法,對不贍養老人的不孝之徒,嚴重者也是處以死刑,並懸屍體街頭示眾,以儆傚尤。隋朝時,「不孝」被列為「十惡」不赦之罪,死罪難免。既便遇到朝廷大赦,也難逃活命。
家庭窮困,往往是不肖子逃避孝順的理由。清朝將推行孝道發展到極致,《大清律》規定:兒子再窮也必須設法贍養父母,如果因貧困導致父母自縊身亡,要按照過失殺父(母)罪被杖責100下,流放1500公里。也就是說,家庭窮困,你可以窮你自己,但你必須保證長輩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你凍死、餓死也就罷了,但如果父母或祖父母被凍死、餓死,你可是要被判刑的。罪名是「過失殺人罪」。我們看到「二十四孝」有許多不可思議的舉動,如郭巨埋兒,為了孝母寧願把兒子殺了。其實這不只是他個人的一時衝動,客觀上有社會對孝道的嚴格要求和法律上對不肖的嚴厲處罰,迫使他這樣做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鳥精亂宋朝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王羲之觀鵝圖】
錢選(1235-1301?),生逢南宋覆滅元朝代之的亂世,與當代書畫大家趙孟頫(1254-1322)等人合稱「吳興八俊」。不同於宋朝宗室子弟趙孟頫選擇出仕元朝,甚而得到元帝重用,錢選以南宋遺民身分隱居林野,『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寄情詩酒,常於醺然欲醉之際便筆墨靈動躍然紙上而成佳作。
又因學識淵博,文采卓然,常賦詩於畫,繼承蘇軾等人「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緊密結合詩、書、畫三者;山水、花鳥、蔬果、駿馬等主題皆其所長,尤以設色花鳥工筆畫成就最高。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愛鵝一事自古流傳,不僅唐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以詩作吟詠,南宋馬遠、明代徐渭乃至於元代錢選等畫家亦將此賦形於墨彩。
除卻以鵝之姿體書法之妙,或者更實用性地拿鵝肉驅除道教丹藥毒性等因素(王羲之為道教信徒,東晉時期流行此道以求長生,煉丹吃藥想是必然),我倒寧可相信羲之愛鵝出自天性的浪漫情懷,否則瀟灑散逸如李太白者不會寫出『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而羲之本人在蘭亭集序中表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也可體察出他細膩情感及物我交融的理解。
錢選以青綠設色所畫《王羲之觀鵝圖》,近景林木青鬱,後方竹林疊翠,亭臺掩映其中臨於池畔。王羲之在亭中以欄而望,水中一對白鵝徐徐朝前遊來,風格明潤秀麗樸拙高逸,意境夢幻,不講究精細寫實,一方面呼應南朝謝赫「氣韻生動」神似重於形似之說,另一方面也可體察到畫家身為亡朝遺民遺世而獨立的心態。
要說,南宋於1279年崖山之戰覆滅之時,左相陸秀夫先將家人趕入海中,再抱著年僅七歲的少帝趙昺跳海自盡,周圍十萬軍民紛紛隨之慷慨躍海就義;大將張世傑大軍潰敗,而這時候文天祥早已被俘,被迫待在元軍船上觀戰。據說大戰結束數天後,附近海域還有屍體無數隨著浪潮載浮載沉。
再說到少弟趙昺兄長-時年八歲的恭帝趙㬎(音同顯)早已在大戰三年前降元,投降後被迫北遷,雖被忽必烈封為「瀛國公」,後又至吐蕃出家,但卻於元英宗時作詩『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家。』一詩犯上招忌而被賜死。
大抵亡朝一事少不了殺伐征戰,然而若南宋王朝滅絕得如此之慘烈與徹底倒是少見,可以想見對南朝子民造成多大衝擊,因此也就不難理解錢選何以將心志寄情於詩畫筆墨之間了。
《王羲之觀鵝圖》卷(1295-1307)
元, 錢選.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紐約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