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美術館時代的契機與挑戰 #地方美術館熱
國內公共建築追求國際名聲級建築師來承攬,符合大眾品味的網紅建築,為主流思考。看看畢卡索所在的法國及出生地西班牙,均設置畢卡索美術館,證實「 #藝術是門好生意」。以這句話來印證正在建的名家設計之美術館,包括預計2022年開幕,#姚仁喜 建築師在鶯歌的新北市立美術館,2023、2024年日本建築師 #山本理顯(Riken Yamamoto)在青埔的桃園市立兒童美術館與桃園市立美術館先後開館,及2023年由普立茲克獎得主、日本建築師 #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與 #西澤立衛(Ryue Nishizawa)在水湳經貿園區的台中綠美圖,應都會是好生意。趁此機會,來分享一下正在建的三館設計。
閱讀全文>> https://bit.ly/3xRHC0R
📌【專題】第二次美術館時代的契機與挑戰 ,專題連載中>> https://bit.ly/3r2Hf0Y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的網紅蘇泓欽新北市議員,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首先感謝市長於8/12蒞臨鶯歌區舉辦市政會議,這是首例,於會中並說明推動鶯歌藝術城的預估經費是551億元,謝謝市長對鶯歌的重視。 依市府提供的資料,在這551億當中,已經在施工的有捷運三鶯線、三鶯大橋、美術館,規畫進行的是鳳鳴重劃區的公四公園,以上這幾項占了絕大部分的經費,其他就是廊道的串聯以及交通...
鶯 歌 美術館 園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7/8 新北最新疫情😷
全國本土確診人數新增18例,死亡3例
新北市確診人數6例
土城1例,樹林零確診、三峽6天零確診、鶯歌連續19天零確診
#新北三級警戒以來最低確診
面對疫情變化,不能大意,持續做好防疫措施,朝清零目標前進!
#土城確診原因
居家隔離中,解隔前篩檢確診,為舊案。
#新北疫苗施打年齡再放寬
#希望65歲以上於7月15日前都打到疫苗
#不分戶籍67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
#民國43年12月31日前出生
✅預約時間
7/10(六)0800-2000
7/11(日)0800–1700
✅接種時間
7/12(ㄧ)-7/13(二)分時段進行
✅接種地點
31處中大型接種站、29區衛生所、35家醫療院所、232家合約診所
#不分戶籍6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
#民國45年12月31日前出生
✅預約時間
7/12(一)0800-2000
7/13(二)0800–1700
✅接種時間
7/14(三)-7/15(四)分時段進行
✅接種地點
31處中大型接種站、29區衛生所、35家醫療院所、232家合約診所
#孕婦 #第1到5類公費對象
✅預約時間
7/10(六)0800-2000
7/11(日)0800–1700
✅接種時間
7/12(ㄧ)-7/13(二)分時段進行
✅接種地點
29區衛生所、35家醫療院所
預約網址
https://vaccine.ntpc.gov.tw/info/
線上預約系統示範影片
https://fb.watch/6qFYm9Zwa_/
線上預約系統操作說明
https://bit.ly/3h1s98t
#中央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26日
#延長警戒措施
▪️外出全程佩戴口罩
▪️停止室內5人、室外10人以上家庭/社交聚會
▪️嚴查不得營業之休閒娛樂場所
▪️各級學校、幼兒園、兒童課照中心及補習班維持現行機制
▪️賣場及超市加強人流管制
▪️結婚不宴客、喪禮不公祭
▪️暫停宗教集會活動(進香團、遶境、普渡)
▪️會展、大型會議、團體餐會暫不開放
▪️營業場所及洽公機關落實人流管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職場及工作處所遵守企業持續營運指引
▪️強化落實市場及各行業防疫管理應變措施
#適度鬆綁措施
▪️戶外: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遊樂園區、休閒農場、森林遊樂區、植物園、文化園區、學校操場、駕訓班
▪️室內: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表演場所(無觀眾)、社教館、科博館、文化中心
▪️運動場館(游泳池除外)、健身房、職業運動
▪️餐飲場所(餐廳、夜市、美食街、美食區等)符合指揮中心指引得內用
▪️國內小型旅行團(9人以下)、劇組拍攝
🔺上述鬆綁須遵照通案性原則及主管機關指引
▪️實聯制、出入口管制、人流管空降載
▪️維持社交距離,除飲食外,全程戴口罩
▪️員工人員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日本贈台113萬劑AZ疫苗今抵台
待中央完成封緘檢驗及配發,安排後續施打作業。
鶯 歌 美術館 園區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北市政府於3月11日舉辦鶯歌裝置藝術-「守望鶯歌」點燈活動,由劉和然副市長啟動點燈,與議員、里長及里民們,共同見證鶯歌新亮點。「守望鶯歌」是新北市政府積極推動城市新美學的其中一環,將在地歷史文化結合藝術家的公共藝術設計,打造成為符合鶯歌意象並兼具流行元素的大型裝置藝術,形塑在地化特色、凝聚地方價值,更促進產業的藝術普及化,讓「守望鶯歌」守護鶯歌的新地標,成為文化新意象和未來新希望。
新北市劉和然副市長表示,市府未來10年以大漢溪為界,在溪南推動「三鶯文創整合計畫」打造鶯歌成為藝術城。除了裝置藝術、鶯歌老街牆面彩繪外,未來也將於陶瓷工藝園區規畫整體空間營造,並重新塑造園區人文與環境意象,全面升級觀光體驗及產業發展。特別是2022年新北市立美術館也將落成,透過不同的景點加乘效益,吸引更多民眾前來鶯歌,帶動周邊三峽、鶯歌地區的觀光。在交通方面,市府將進行捷運三鶯線、三鶯大橋第二階段改建工程,提供民眾更便捷的交通。期盼透過環境整備讓民眾生活環境更舒適,為鶯歌地區帶來更多觀光人潮與商機。
「守望鶯歌」外型是隻淬煉精美的6米高大鳥,腳部使用鶯歌在地磁磚打造,背部因應節能趨勢,加上太陽能板,使得資源可循環利用。不僅呼應地理景觀,也傳達鶯歌陶瓷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產品最豐富的意涵,今日點燈啟用後,未來每天天黑後將有百種燈光變化,歡迎大家前往拍照打卡,欣賞裝置藝術白天和黑夜不同的美麗。
另外,針對「守望鶯歌」辦理系列活動,只要上傳與「守望鶯歌」合照至「來趣新北經發局」臉書粉絲團上,就有機會抽中500元超商禮券,還有「2021經典小鎮3.0鶯歌之美」攝影比賽,未來亦將辦理彩繪迷你版「守望鶯歌」的展覽活動,請大家踴躍參加,並規劃與特色商品結合,推出有「守望鶯歌」意象產品,讓大家可擁有更多不同的「鶯歌」。詳情請上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網站或「來趣新北經發局」臉書粉絲團查詢。
鶯 歌 美術館 園區 在 蘇泓欽新北市議員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首先感謝市長於8/12蒞臨鶯歌區舉辦市政會議,這是首例,於會中並說明推動鶯歌藝術城的預估經費是551億元,謝謝市長對鶯歌的重視。
依市府提供的資料,在這551億當中,已經在施工的有捷運三鶯線、三鶯大橋、美術館,規畫進行的是鳳鳴重劃區的公四公園,以上這幾項占了絕大部分的經費,其他就是廊道的串聯以及交通動線的改善等等,再次感謝市長對鶯歌的重視,辦理這麼多的重大建設,我謹代表鶯歌的鄉親感謝市長以及市府團隊的打拼。
我有幾個問題請教市長以及市府團隊
1. 廊道未來如何串聯,要做甚麼樣的形式?從哪裡到哪裡?成效為何?
2. 成立工藝園區是朱前市長於競選第一任市長的政見,可是朱前市長已經做完兩任,到現在還是沒實現,不過,我看了市府這次提出的規畫有包括工藝園區的推動,市長會在任內實現你的藝術園區嗎? 藝術園區要如何規劃?推動的期程為何?會給三鶯地區帶來的成效為何?請市長簡短說明
3. 鶯歌鄉親於道路上的行走,一直都沒受到保障,與車爭道,安全堪慮;鶯歌的街道路幅不寬,施作人行道本來就不容易,有施做的卻又長期被占用,騎樓也是相同,因此民眾都要與車爭道,險象環生,所以我在定期會也質詢局長要如何改善?家父也曾在第2屆市議員的定期會要求要改善,至今還是一樣,我經常接到鄉親的反應、抱怨;我很感謝養工處長,於8/12會後即到我服務處說明交通動線的改善,並交換意見,雖然改善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是至少踏出第一步,期望市府有決心的推動,還給鶯歌行人的安全空間,請市長要支持。
4. 第一公墓興建納骨塔及環保葬,請市府能積極推動。
5. 其他視市府於會中對總質詢的說明,再提意見。
鶯 歌 美術館 園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陶瓷創作個展
專訪: 林文萱
林文萱以陶土創作 紀錄每個當下的感觸
創作者林文萱生長於新竹的鄉村,在土地上玩耍的童年帶給她相當大的影響,尤其鄉村的生活沒有太多物質誘惑,於是她自童年就喜歡觀察自然,特別是觀察不同天氣時的土或是天空光線的變化,將這些觀察當作每天的消遣。到台北生活之後,發現城市的生活真的不一樣,很方便卻也有些不真實。
與陶土的相遇
林文萱使用的創作媒材與她的童年經驗有些關聯,「土」讓她可以有很多對時間的想像,加上對於潛意識的興趣,因此創作主軸一直圍繞著記憶的主題打轉著,透過創作觸及更多的潛意識層面。一個物件可以很容易去影響一個空間給人的感受,甚至在描述一個空間的時候,我們通常以各種物件來形容,對林文萱而言,空間就像是可以利用物件所構築的一個抽象名詞。
關注記憶和心靈
在林文萱的創作中,記憶和心理空間是她特別關注的。實際上開始創作的主因是在於自我治療,像是透過送給自己的禮物這個系列,白話一點說就是把過去較負面的記憶感受,轉化成一個禮物送給過去的自己,像是一個對昨日之死的道別儀式。林文萱認為或許是自己在鄉下成長,對於快速的世界並不是很習慣,於是她給自己在創作裡多一點時間和手續,像是對著自己叮嚀著好好照顧自己的一個儀式。實際上這個創作的過程是漫長的,在各種時間的消磨之下,她對於過去的糾結也減少許多。而到了近期的新作,則是漸漸轉移到觀察物件進入心理空間的變化,更多的是考慮觀者的感受和與空間關係的創作。
從求學時期至今,對林文萱心境上的改變實在太大了。一開始她很痛苦,尤其半工半讀時間永遠不夠,時常讓她覺得很不安,但是在她因為創作的需求,而接觸各種領域的知識以後,她發現自己在心態上調適得更好,整個人也都轉變得很多,她想這是好好創作最好的回報,在這之後也比較有心力完成創作以外的事情。其實她本身的個性比較衝突,有點內向卻在想法上又很開放,她喜歡躲在工作室裡創作,也喜歡認識新朋友,只是創作真的很費時,比較少有時間在社交或其他的娛樂上面,希望未來能多花一點時間在旅行上。
對林文萱而言,創作能帶給她很多好的能量,她像是用創作來說話的人,平時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甚至也不太照相,但是面對形狀和質感她卻可以比較準確地去說她要說的感受。加上她是那種喜歡躲起來的個性,可能讓作品成為被觀看的對象,會讓她比較自在一些。
圖像思惟推動創作
創作時的靈感來自於生活,林文萱是隨時用圖像思考的人,通常是她得到一些感受時,記憶和潛意識裡儲存的各種觀察資料會自己組合出一個影像,她就把這些影像用立體造型的方式做出來。未來她也期許自己能繼續創作和學習,好好活著,如果有機會,帶著作品到世界各地走走,她喜歡體驗不同生活,從中學習。
調整自己清理心靈空間
這次展覽會同時展出兩種類型的創作,從相當寫實的創作轉變到形象逐漸模糊的形式,她希望能呈現一個轉折點,是透過創作照顧自己之後,心理上產生了一些改變。有很多事情的癥結點其實都不在於事見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態,所以如果自己能夠做到照顧自己,好好整理心理空間,那有很多小事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像是體制裡的認同等等。
林文萱的故事平淡,卻很真實,希望能帶給觀者一些重新面對自己的勇氣,她覺得做到好好照顧自己,是所有夢想的第一步,所以她沒辦法等老一點,或是生活變得優渥一些再來做創作,畢竟她的創作時常來自於一種匱乏,如果過了這些時期,就真的過去了,時間一直都是人生最大的成本,畢竟人生無法比較,也無法重來,沒有任何人能夠為你做決定,如果能堅持自己的選擇,即使有後悔也將會是自己心甘情願去承擔的。
林文萱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研究所
展覽記錄:
2017 アジア現代陶芸展,愛知縣陶磁美術館,日本。
2017 黑陶接線生計畫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藝術駐村聯展,台中,台灣。
2017 第三屆故宮青年陶藝雙年展 台北,台灣。
2017 台灣陶藝創作獎,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
2017 類似種子類似彈藥,林文萱創作個展,台北,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