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搞笑藝人離奇失蹤]日本凶宅怪談 下集
「控、控、控………」
突然間聲音停下來了,就在門口。
剛才說過,菜鳥藝人西川睡在離玄關很近的廚房,在這麼近的距離下,他幾乎很明顯感覺到門後有人的那種真實感,是的,有個人站在那裡,不知道他想做什麼,只要一有動作,發出的任何聲響肯定對方是聽得見,一想到這裡,不由得渾身寒毛直豎,整個人處於異常的警戒狀態,他完全不敢輕舉妄動,連呼吸也暫時停止,腦海中瞬間好幾個念頭閃過,這就是恐怖吧。
這樣的情況僵持了五分鐘左右,屏息以待的心情彷彿小時候看的港產僵屍片,你知道萬一呼吸聲被聽見了,可能會被殺掉喔,那樣的等待時間對西川來說相當痛苦,非常難熬,當他再度聽見腳步聲。
「控、控、控、控、控、控……」
確定那個人從門口離開,並且走下樓梯,回到自己的房間,西川整個人才鬆口氣,光是聽見腳步聲,嚇都嚇死了,深夜時分,莫名其妙造訪的鄰居,怎麼想都覺得不可思議,不過也因為真的聽見了菅前輩說的聲音,才相信他所描述的全是真的。
隔天,他把昨晚發生的事,跟早上打工結束返回租屋處的菅說,於是兩人鼓起勇氣走到樓下一探究竟,他們住的房間是401號,正下方的住戶是 301號房。怪異的是,查看301號房的時候,按門鈴半天沒人來應門,扭動門把,沒想到房間也沒上鎖,「喀鏘」一推就開了,那裡根本沒人住,是間空房。
進到屋子裡一看,裡面空蕩蕩的,格局和他們住的房間是完全一樣,只是少了家具。再往裡面走幾步,在最裡面的和式房間,也就是吉岡睡的那間房的正下方,堆放著學校常見的木頭桌椅,上頭積滿了灰塵,看來很久都沒有人碰過了,更詭異的是,那裡散落了好幾張紙,像是尋人啟示以及新聞的剪報,明知道不該去偷看,兩人還是忍不住湊上前去,想知道新聞剪報的內容,尋人啟示就是張貼在牆面以及電線杆上尋找行蹤不明的人,而新聞剪報的內容則是刊載著某年某月某日,誰誰誰失蹤了的報導,全部都寫上「行方不明」的字樣,數量還不少,密密麻麻的記載了不同地方的失蹤消息。
「這是什麼啊?看起來好詭異……」
此時,他們並沒有留意到右下角某篇報導上寫著「三位搞笑藝人離奇失蹤」的標題,如果他們有仔細看的話,應該會嚇到心臟病吧,因為報導的內容記載的就是曾經住在401號房的三位室友,包括前輩吉岡、菅以及菜鳥西川。
過了不久,輪到菅前輩出狀況了,從那天起,他的性格丕變,脾氣很差,很容易暴躁起來,還會亂摔東西,有時喝了啤酒,會對著空氣罵髒話,而且罵的內容很難聽,身旁的人都不知該如何跟他相處。
尤其是室友西川很倒霉,明明沒做什麼事,前輩待在房裡,就會一直罵西川,然後把東西摔在他身上,甚至大叫著滾出去,別再出現在自己面前,覺得很礙眼,性格丕變的菅,變得不可理喻的傢伙。
某一天,菅突然對西川說,他不想當藝人了,因為先前和他交往的女友拿著DV向警方投訴,說菅對她施暴,並握有證據,連帶的事務所這邊也收到了警方的通知,這事鬧到了公司,讓他很難堪,最後只好離開事務所。
最後這房間,只剩下西川一個人住,兩位前輩都離開了,也沒有別的室友搬進來,光靠他的收入根本付不起房租,就在合約到期的最後一個月,他在租屋處整理行李打算要搬到別的地方,當然這段期間他要睡什麼位置都行,反正也沒人管了,不過他的心情五味雜陳,並沒有因此感到開心,藝人的工作沒有著落,前輩都接連遇到不如意的事,他獨自待在房內覺得很苦悶。
就在他獨居的第一個晚上,正下方的房間傳來——
「喀鏘」一聲,301號室的房門又打開了,走廊傳來熟悉的腳步聲。
「控、控、控………」
深夜一點,分秒不差,看不見的鄰居又開始行動了。
接著又是連續的腳步聲「控、控、控、控、控、控……」
走上樓梯,很好,那人現在又站在房門口。
你無從知曉那個人究竟想做些什麼,但你又沒有勇氣把門打開,空氣幾乎是凝滯的,西川半點聲音也不敢吭,像防僵屍一樣的閉住呼吸,他陷入前所未有的絕望和焦慮中,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在退租那天到來之前,都必須獨自面對房間空無一人的狀態,並且要留意門外的那個人不知道會對自己做出什麼恐怖的事,這個想念讓他瀕臨崩潰,他嚇得不敢面對玄關的方向,深怕看到什麼不該看到的東西,所以才把臉朝向另一邊,而他面朝的方向,剛好就是最先搬走的吉岡的房間,那個舖了榻榻米的和式房,那些沒帶走的行李還留在原地呢。
「啊咧?」
忽然間,他察覺有異狀,黑暗之中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動,就在吉岡睡覺的床舖下方,散亂的放了一些小道具,以及表演時會用到的衣服。不對,有個東西在那裡,人的直覺有時候過於敏銳不是件好事。
等等,那個道具是足球嗎?有點距離,不是看的很清楚,還是躲避球呢?總之他看到一個球體的東西,彷彿在轉動著,昏暗之中,仍可感覺到那個球體在動,骨碌碌的轉過來,直到與他四目相交,沒錯,那個球體有眼睛,而且就在床底下慢慢地轉動著,那個球體似乎在盯著他看。
不看還好,他們對上了眼。
「那東西不是球,是顆人頭!」
意識到自己看見了不該看的東西。「我的媽呀~」西川尖叫著跳起來。
他打開房門就衝出去,也不管房門外有沒有人站在那裡,因為比起看不見的房客,吉岡房間裡的那顆人頭更可怕,開門後才發現門外根本沒有人,他在慌亂之中做出了事後連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的行動。
第一時間,他腦中想的是,他想確定自己究竟看見了什麼?
於是他一個箭步衝下樓,直奔房間正下方的301號房,並且大力的推開房門。
如果301號房實際上有人住的話,對於他突如其來的舉動肯定也會嚇壞吧。
是因為太害怕了嗎?還是某種神秘力量的驅使,讓他做出了違反常理的判斷,引導他走到301號房,想確認那顆人頭,是不是從吉岡房間的正下方冒出來的?
這個念頭光想就讓人頭皮發麻,哪有人在這個節骨眼上去確認呀,應該要逃跑才對,逃跑並不可恥呀(但有用)不是嗎?
西川的腦袋一片混亂,301號房的那個房間,吉岡正下方的那個房間,不是只擺放著桌子椅子,堆成像小山的模樣,不會出現那個吧?
衝到現場確認狀況的西川,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有個人就坐在那張椅子上,他的脖子伸長到天花板上,穿過了天花板,就是吉岡睡的那張雙人床的位置,你猜的沒錯,那個人的頭就在吉岡的床上窺探,就是這傢伙的頭,它從下方的房間穿過天花板在監視他們,難怪吉岡連行李都沒帶,就決定獨自逃亡,這簡直太可怕了!
一連串的恐怖感像電流一樣竄遍全身,西川忽然意識到先前看到的新聞剪報,就像走馬燈一樣閃現眼前,「三位搞笑藝人離奇失蹤」的標題,如今歷歷在目。如夢初醒的西川,覺得不大對勁,連行李也沒帶,拔腿就跑,他衝出了公寓,以跑百米的速度衝向離公寓最近的一間超商,待在那裡避難,全身直打哆嗦,一直到天亮,什麼飲料啊食物,完全沒進食,臉色蒼白的吹著冷氣,店員還好心來詢問你還好嗎,需不需要毛毯一類的,看你氣色很難看,是發生了什麼事嗎?
隔天早上,西川沒有回房裡收拾行李,就直接搬離那棟公寓了。
據說事務所的人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關於西川的消息。
緊接著,凶宅藝人松原田螺就決定搬進去住,就這樣開啟了意外的人生。
(全文完)
攝影 / 銀色快手
素材來源[事故物件怪談]松原タニシ主講 2018年6月6日 Youtube 放送 也收錄在松原田螺《凶宅怪談》(三采文化出版)一書中。
「黑 箭 401 載 人」的推薦目錄:
黑 箭 401 載 人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初鄭和能遠洋航行的基礎是甚麼?(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講起中國古代的海洋活動,人們會首先想起在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艦隊有200多艘船,27 000餘人隨船出海,這麼大規模的水師離開中國本土到海外去,可謂千頭萬緒。組織經驗從哪裡來?如果在鄭和之前中國水師從未有過類似的活動,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我們要看看元代的情況。
元代的海外軍事行動意味著大規模遠航的能力已經具備
在忽必烈以前,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發動過幾次著名的軍事遠征。結果證明在當時的歐亞大陸上,蒙古軍隊可以說是無堅不摧。而忽必烈即位以後,把自己的目光伸及海外鄰國。
發動海外征服活動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水師。元朝最初倚重的海上的水師力量來自高麗,即今天的朝鮮。後來宋滅亡了,南宋的水上力量也落到了元人手中。還有就是福建海外番商的力量。在福建以泉州為中心,聚居了大批海外的番商,他們中有很多是穆斯林。這些番商掌握了相當雄厚的財力,也控制著很多船舶。元朝就這樣掌握了巨大的水上力量,13、14世紀統治元帝國的蒙古人,已經從「馬上」的民族轉變成一個在海上有行動能力的民族。
兩征日本,「神風」來襲
跨海遠征日本一共發起過兩次。第一次是至元十一年,也就是1274年。南宋的殘餘勢力還沒有消滅,這次元朝對日本的征伐主要是從高麗出發的。元朝出動了蒙古軍、漢軍。漢軍就是原來女真統治區和淮北宋統治區的投降蒙古的力量,再加上高麗的軍隊,從高麗的南端出發去進攻日本,一直到達了日本最南面的九州島。然後遭遇到日本方面的抵抗,被打敗了。當時日本在位的天皇的年號為「文永」,所以日本人將這次戰爭稱為「文永之役」。
第二次對日本的征服是在滅宋以後,至元十八年(1281)。這一次元朝志在必得,出動的戰船有上千艘,比鄭和時代的海上力量要多5倍,分別從高麗與慶元(今天的寧波)出航,遠征的兵力加在一起有十幾萬人,也達到鄭和時代的5倍以上。
幾天以後元軍就到了九州島。九州海濱有個鷹島,元軍在這個地方駐扎下來,準備發起登陸作戰。元朝水師的主要問題是高級將領意見不一致,討論遷延不決。海上的風浪很大,船在海上飄忽不定,於是元水師就在鷹島周圍拋錨,然後像當年曹操進攻東吳一樣,把所有的船用纜繩連在一起,這樣你到我的船上討論,我到你的船上討論,一個小跳板就走過去了。但是時間是不等人的,我們知道每年到了七八月份以後,東南的季風中有些變成颱風了,那就成了大問題了。
就在元軍內部爭執不下的時候,刮起颱風了,靠在一起的船舶互相碰撞,木質船一撞就散掉了,這樣上千條的船舶損失了十分之九,大部分水軍在鷹島上岸。這時候,原南宋水師中一位最重要的將領範文虎認為情況非常緊急,就是取勝又怎麼能班師呢?要趕快回去搬救兵,再調船來。因此統帥部選擇了一百多艘堅好的船趕緊回了寧波,留下來的水師駐在鷹島上,淡水、糧食都成了很大的問題。日本人發現元朝的指揮系統混亂,這可是天賜良機,很快發動進攻,把元軍消滅了。
今天在鷹島上還有一個博物館,專門陳列日本考古打撈上來的元朝水師的遺物。日本當時的畫家還畫過好幾幅圖,遺留至今,叫做《元寇襲來圖》。這次勝利對於日本人精神上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他們總結經驗,知道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敗的,而是靠上天的保佑,就是那場颱風。所以日本給那場毀滅元軍水師,拯救了日本的颱風起名曰「神風」。大家都知道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階段,日本組織了「神風」突擊隊,讓空軍小青年開著飛機去撞擊美國的軍艦。為什麼叫「神風」突擊隊呢?這是日本人希望這種自殺式進攻,會像當年保佑日本人的「神風」一樣,把美國海軍一掃而光。
遠征占城,國王投降
征日本失敗之後,元世祖忽必烈的眼光又投向了東南亞。當時越南北方叫安南,南方叫占城,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安南和我國的廣西毗連,所以元軍可以通過陸地進攻,但是占城不行。
元為什麼遠征占城呢?在海上航行第一淡水不能缺,第二水手的飲食中要有維生素,就是要有新鮮的蔬菜、水果補充。元廷對占城下令,要接待元朝往來的船舶,給吃給喝,加水、提供各種補給品。占城知道元朝國勢強大,同意承擔補給,但是後來補給次數太多,占城承受不了,於是拒絕,而元朝認為占城方面毀約,就出動了水師遠征。
至元十九年(1282),也就是進攻日本的第二年,蒙古大將唆都率軍出航。他水師的主要力量是浙江的駐軍,是原南宋核心地區的海上力量,兵力達數千人。唆都從慶元(即寧波)到福建、廣州,再從廣州繞過海南島到達占城港,即今天越南南方的重要港口歸仁。元軍首先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把自己的力量亮出來,要占城投降。占城不降,在沿岸建立據點,建水寨,元軍來了就射箭,不讓元軍靠近。元軍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試圖登陸,最後占城王守不住了,率眾退入山中,以游擊方式抵抗,對元軍造成很大的不便。唆都的辦法就是不退出,佔領占城港周圍的經濟要害地區,讓占城國王在山里受苦受罪。最後國王受不了了,只好於當年冬天遣使臣向唆都上表投降,占城之役才結束。
出征爪哇,功敗垂成
爪哇可以說是今天印尼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元朝在滅宋以後,忽必烈幾番遣使,要求海外諸藩承認它的權威,爪哇都不理睬,有一次還在元使臉上刺了字,就像今天的小青年刺青一樣的,叫做「黥面」。在忽必烈看來,這種侮辱行為,絕對不能容忍,那就要有適當的回答。
所以元朝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派出兩位北方大將,史弼和高興,都是原來金統治下的漢人,再加一位維吾爾大臣亦黑迷失。三位大將在爪哇登陸時,發現島上正處於內亂,兩派爭王位,其中一派的首領土罕必阇耶向元軍求救。元軍利用這個矛盾,把另外一派消滅。
土罕必阇耶擊敗對手後,表示要隨同元軍歸國去晉見忽必烈,在動身之前要回去挖出埋藏的珍寶、取來圖籍作為獻禮,史弼、高興既感興奮,也有點警惕,怕他一去不歸,於是派了兩百兵丁跟著,實際上是監視他。土罕必阇耶秘密地組織了自己的力量,把二百元軍全部消滅,然後向剩餘的元軍進攻。元軍見孤立無援,無處得到補給,更怕戰船受到損失,全軍覆沒,只能倉皇退回來。
元代的海外征服是當時亞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軍事行動,雖然失敗了,但它顯示了中國已經具備了從事大規模遠洋活動的能力。這個能力包括協調數百艘兵船的行動,在航行中保持各船間的聯絡,大型船隊遠航途中的補給,將陸戰力量投送到遠離本土的海外,擇機進行陸戰,以及保存有生力量,全身而退,遠航歸國等。這些非常重要的能力,在鄭和遠航之前,中國的水師已經具備了。
回回科學家帶來嶄新的地理知識,繪製了前所未有世界地圖
各位都知道鄭和是回族人,當時稱為回回人。當代絕大多數描寫回族歷史的資料都說,回族最早起源於唐代
到中國來進行貿易的海外商人,實際上回族的主要來源是隨著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到達中國內地的西域人,即當時投降蒙古的西域官僚、軍隊、工匠、知識分子、商人。
地球儀和大地球形說
回回人進入中國內地以後,帶來了很多新的科學知識。入華的回回人中有不少知識分子,通天文曆算。我們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如郭守敬觀測天象時,關注的是二十八宿,角宿、昴宿等二十八個星座,這是中國天文學的傳統。回回人繼承的是希臘、羅馬的天文學,觀測的是黃道十二宮。入華回回人帶來的科學技術中有一部分是地理學的知識,因為他們來自海外,知道海外的情況。阿拉伯帝國的地理學發達的原因是,政府為了收稅,要記錄帝國各地的情況,同時也為了到世界各地貿易。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