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Kenneth 114: How To Prepare For Dragonboat Race 如何準備龍舟比賽?
距離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還有十多日,相信大家已經準備好,訓練了不少節數。
我希望在最後一刻能夠給予各位一些提示,希望可以幫到大家臨場發揮水準出來!
記住:跟槳!淡定 • 有錢剩!
#Dragonboat #龍舟 #Teamwork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曼曼職能治療師的育兒紀錄,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親愛的大家端午節快樂!今年一樣在家舉辦親子划龍舟比賽,應景又可以放電促進動作協調,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布龍舟活動進行方式】 參賽者在岸邊拿取一顆粽子,坐在布龍舟上,然後用手抓著龍舟前端,移動身體向前移動至江中,將粽子放在魚群位置,然後再折返回起點,最先放完三顆粽子的隊伍獲勝喔! ➡️布龍舟器材:...
龍舟比賽距離 在 曼曼職能治療師的育兒紀錄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親愛的大家端午節快樂!今年一樣在家舉辦親子划龍舟比賽,應景又可以放電促進動作協調,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布龍舟活動進行方式】
參賽者在岸邊拿取一顆粽子,坐在布龍舟上,然後用手抓著龍舟前端,移動身體向前移動至江中,將粽子放在魚群位置,然後再折返回起點,最先放完三顆粽子的隊伍獲勝喔!
➡️布龍舟器材:一塊布/毛巾/舊衣服等(須測試可滑動),數個襪子或放置物、籃子。
➡️難度調整:可依體力增減趟數、移動距離長短(影片中小孩籃子距離比大人近)。
➡️ 活動主要促進項目:動作協調、肌肉力氣。此活動適合約2歲以上。
回顧 #2020寶皇盃龍舟-蟲蟲龍舟 https://youtu.be/N-Skj0eSYtE
回顧 #2019寶皇盃龍舟-車車龍舟 https://youtu.be/sfOMUlKLFzU
龍舟比賽距離 在 曼曼職能治療師的育兒紀錄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居家親子遊戲】吃粽子還可以划龍舟
親愛的大家端午節快樂!
歡迎來到『第2屆寶皇盃龍舟賽』,隆重邀請到兩位重量級的人物來參加比賽,究竟哪一隊的龍舟能拔得頭籌呢?!
龍舟折法可參考下面活動影片的1分19秒(跟毛毛蟲折法一樣),龍舟尺寸是1/4的色紙。
https://youtu.be/rxAuDAQ8Trw
【本活動促進功能】
✅#口腔周邊肌力
✅#口腔感覺經驗
✅#圓唇動作
✅吹氣能力
✅遵守簡單規則
可用不同素材來調整難度,不同年齡玩都能有挑戰喔!
回顧第1屆龍舟賽:https://youtu.be/sfOMUlKLFzU
【活動進行方式】
參賽者用吸管吹氣讓龍舟移動,最先抵達終點的隊伍獲勝喔!可依參賽者能力,個別設定終點距離(距離越長越難)
➡初階:使用比較輕的球
➡進階:有輪子的車子夾上紙板(方便吹氣受力)、或摺紙船在水盆進行
快樂龍舟、划出肌力、划出健康
❤️❤️❤️ #職能治療師媽媽育兒術熱賣中 ❤️❤️❤️
各大書店熱賣中!《0~2歲黃金期:職能治療師媽媽的超強育兒術》育兒工具書
除了發展促進活動,
還有玩具用品懶人包,
以及最夯的常見問題Q&A,
讓爸媽一看就懂、減少育兒煩惱!
還沒有看過的你,快來入手一本吧!
博客來、金石堂、讀冊、誠品、三民、momo
以及全台金石堂、誠品書局都能買到喔!
📙博客來:http://bit.ly/37MaBWu
📙金石堂:http://bit.ly/2s67B8r
📙讀冊:http://bit.ly/2umuLYK
📙誠品:http://bit.ly/30g4LtU
📙三民:http://bit.ly/36MOMpK
📙momo:http://bit.ly/36UMDZq
==========
訂閱按讚我們的平台,育兒知識不漏看!
📺食尚夫妻Youtube: https://goo.gl/eH5GBR
👍食尚夫妻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hisunfuchi/
📔食尚夫妻部落格: https://shisunfuchi.blogspot.tw/
龍舟比賽距離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